居安思危:糧食危機是如何摧折中國曆代王朝

《漢書》有云“民以食為天”,能否讓人人溫飽向來是中國曆朝的重大統治難題,一旦遇上災荒或糧運受阻,連皇帝都得跟著捱餓,何況是經濟條件遠遠不如上層階級的普通百姓;反之,倉廩充實、轉輸便利的話,人民不但衣食無虞,還能成為王朝出外征戰的後勤補給力量。例如關中地帶(函谷關以西,今陝西渭河流域一帶),在秦漢兩代先後修建鄭國渠與白渠之後,灌溉良田起碼四萬餘頃,莊稼豐收的百姓樂得謳歌曰“鄭國在前,白渠起後……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而這充沛的糧食與富足的人力,自然就成為秦漢王朝統一天下、制御外族的最佳優勢。

居安思危:糧食危機是如何摧折中國曆代王朝

民以食為天。

然而,當氣候逐漸轉寒、華北生態又屢遭兵燹破壞之後,中原的糧食便時常得仰賴江淮流域供應,促使古代王朝的修建運河接濟米糧。例如隋唐王朝雖也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但當時的關中平原在幾百年亂鬥之後,生產量早已衰退到無法自給,加上大量功臣貴族佔有良田和私設碓磑(舂米和磨粉的用具)侵奪水源,使得雍州長史長孫祥(599─659年)不得不向唐高宗(628─683年)上奏:“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僧大賈競造碾磑,止溉一萬許頃”,灌溉面積竟縮減剩四分之一,損失十分巨大。到了唐代宗(726─779年)時期,更是隻剩6千多頃水田受溉。這樣窘迫的物力,使得唐憲宗在敕書裡也不由得嘆道“軍國費用,取資江淮……物力有限,水旱相因,歲月既深,凋瘵亦甚”。

關中衰退、糧食仰於江淮的困境,就是一旦漕運受阻或遇上歉收荒年,連皇帝都無能為力,只能下詔饑民前往物資較豐沛的山東(又稱關東,即函谷關以東地區)自尋生路,甚至皇帝也時常親自率領百官奔赴作為漕運中心的洛陽“就食”,例如隋文帝(541─604年)、唐高宗、唐玄宗(685-762年)等帝王俱有數次因災荒往返長安與洛陽之間的記錄。而武則天(624─705年)定都洛陽之舉,除了有遠離擁護唐室的關隴集團官僚的用意外,洛陽方便提供糧食金帛也是不得不遷就的現實。

等到安史之亂後藩鎮林立,唐朝中央得到的貢賦減少,因此更依賴江淮的給養,若發生亂兵騷擾運河的事變,輕則“米鬥千錢,太倉供天子六宮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釀酒”,重則禁軍也跟著掀起反旗。唐德宗貞元二年(786),由於倉廩物資枯竭,禁軍已氣得在道路上大呼“拘吾于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開始醞釀揭竿而起的念頭。幸好鎮海軍節度使韓滉(723─787年)此時自江浙運來米三萬斛,唐德宗得知後立刻欣喜地奔告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作為一國之君,竟被糧食逼成這般境地,也實在頗失尊嚴。

而唐朝最後鼎革,也是因為運河中樞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遭宣武軍節度史朱溫(852─912年)控制;北宋建都開封而不是遷往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屬意的洛陽或長安,亦是出於物資易取的嚴峻形勢,可見糧食安全對王朝存續影響有多大。中國經濟史學者全漢升(1912─2001年)在氏著《唐宋帝國與運河》一書裡,便對此有很深刻的剖析。

除依靠運河之外,勸課農桑和建造大量倉儲設施,也是中國古代用以賑濟災民與平抑物價的重要措施。比方漢朝建造太倉、甘泉倉貯糧;隋唐兩朝廣設官倉與義倉;明朝設置預備倉和社倉等以備災荒。不過若自然條件太惡劣或吏治腐敗,再多的糧倉都只是擺設。像是唐初還沒自隋末的兵荒馬亂恢復元氣,糧產不足、義倉制度也沒恢復,因此仍得時常下旨命饑民往山東江淮“就食”。等義倉制度漸上軌道後,又碰上安史之亂,於是又再度湮廢。

居安思危:糧食危機是如何摧折中國曆代王朝

隋煬帝下旨在河南洛陽建造的回洛倉,可貯藏大批漕運糧食。圖為回洛倉遺址。

此外,明朝中期後政治敗壞,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左諭德顧鼎臣(1473─1540年)便指出糧倉制度已遭破壞,“今秋糧僅足兌運,預備無粒米。一遇災傷,輒奏留他糧及勸富民借谷,以應故事”,預備倉形同虛設。萬曆四十三至四十五年(1615─1617)山東省發生嚴重災荒,地方官無權蠲免賦稅、自行開倉賑濟,即使想開但糧倉米也不夠救急,只能“勸富民借谷”。東昌府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西部與冠縣東部一帶)知縣張春還軟硬兼施地諭告富人若盡心捐輸銀兩或糧食,“行將祇奉神明舉三旌之舊典,垂諸不朽,載一邑之榮名”,褒獎他們將獲得當地的好名聲;但若自私自利的話,“他日追租理債,何辭以入縣門要之”,知縣大老爺可就不管其死活了。不過這種話語究竟能打動多少富人的惻隱之心,委實頗難預料。

歸根究柢,要保障糧食安全不能端賴富人的善意、也不能遷就自然環境的限制,首先必得妥善分配土地,讓人民掌握生產數據,生產力和生產意願才能徹底解放。新中國推行大規模土地變革,令1952年的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提高44.79%,效果十分驚人。而生產力解放後,再配合品種改良、倉儲改進等措施,如科學家袁隆平研發的高產量雜交水稻、還有結合互聯網科技的智慧糧倉,這才能真正達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目的,不再重現古代王朝的糧食危機。不過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國家得保持安定完整,否則兵戈一起或社會動盪,哪有什麼餘力與安全的空間去保障生產和維繫相關制度呢?漢唐物力凋敝與倉儲衰敗的主因,都與戰亂有關。所以,國家若不安全,糧食供應也必定不得安全。

居安思危:糧食危機是如何摧折中國曆代王朝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