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理解西方文明的框架是什麼?

在前面我提到過,我把文明看成一個“兩縱三橫”的結構。通過前面幾講,相信你已經對這門課的講法和邏輯有所瞭解了。

這一講,我就來和你專門聊聊,到底什麼是“兩縱三橫”,應該怎麼理解這個大結構。

文明的兩大尺度

你可能也聽過一些關於文明的課、看過一些關於文明的書。你一定知道,文明是一個很大的詞,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哲學、藝術等等。我先通過兩個“尺度”帶你理解這門課所說的“文明”。第一個是,文明和野蠻的關係;第二個是,現代和古代的關係。

先看第一個尺度,文明的產生就是為了克服野蠻,文明的成果如此發達,說明野蠻其實很難克服。中文的文明也好,西文的civilization也罷,都是和野蠻這個詞相對的。所以,你可以把文明理解成:人為了克服野蠻所取得的進步。

那問題又來了,什麼是野蠻?野蠻就是暴力,就是一言不合就動粗,文明就是不動粗、講道理。暴力可以是物理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動粗可以是揮拳頭、抄傢伙,也可以是人肉搜索、網絡謾罵。馴化暴力、克服野蠻,表面上是禁槍之類的問題,但根本上是純化人性、軟化人心。文明歸根結底是人的文明。

人會發明器物、創立制度去馴化暴力、克服野蠻,它們是文明的成就,但是,新發明也會讓暴力和野蠻找到新的出路,新制度甚至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野蠻。文明的成果並不會完全按照發明人的原始意圖一直走下去,意料之外和歪打正著都是常有的事。

比如槍,讓有槍的人更暴力,但比起刀的時代,你動粗前就要想一想了,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便動粗了;互聯網,讓人的溝通交流更便利,讓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寬容,但也讓人互相傷害變得更容易。技術的發明如此,制度的創立同樣如此。

所以,文明的進展之所以曲折,很重要的原因是新發明到底有利於文明還是有利於野蠻很難控制,越是文明成就,越隱藏著它的反面。文明的成就,必須從動機、過程和效果全面地去解剖,從中不斷地提煉什麼是真正的文明的標準。

只有把文明看作博大、深刻、複雜的狀態,你才不會把任何人取得的文明成就當作天經地義。成功案例並不是規律,規律必須自己去提取,提取之後必須自己去實踐,最終有可能是殊途同歸。但文明的追求就像每個人做人一樣,都得自己來,別人代替不了。

再來看第二個尺度,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到底是什麼關係。所有文明的古代和現代形態都不同,現代化對所有古老文明都是重大考驗。我明確告訴過你,西方的古代和現代也大不一樣,雖然現代從古代沿襲了很多基因,但不要以為你現在熟悉的西方,在幾千年前也是這個樣子。

我在導論裡特別強調了一個關鍵的區分:中西之別和古今之變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們混為一談。“中”,並不一定就是古,“西”,也並不一定就是今。我們今天的很多錯誤、混亂、糾結,都是因為把古今中西攪成一鍋粥,用中國古代的事情跟西方現代的事情比。

每個文明在汲取別人的經驗之後都必須自己提取規律,更重要的是自己實踐,所以,我們這裡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現代化不是西化。

但是,這並不是說現代化就是自己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而是用博大的胸懷去看自己、看世界,把別人的經驗和教訓裡面的道理提取出來,把握住大方向,掌握好硬通貨,避免犯無謂的錯誤。

就像張無忌跟張三丰學太極劍那樣,得其神而忘其形,具體的招數不是最重要的,招數背後的道理掌握沒有、會不會自己拿來用,才是最重要的。

文明的三條線索

那麼,怎麼樣才能得其神呢?“神”是必須要去變化中才能把握的。這門課的目的是帶你站在文明的高度,去思考文明興衰的規律,去把握文明真正的力量。

所以,我會用三條線索帶你走進西方的深處,甚至會帶你去看西方人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秘密。

第一條線索是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有人才有文明,文明是人的作品,所以它一定滲透了人努力求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拿經濟來說,當人有了經濟,會經營牧業、農業、工業、服務業,就不必再像動物那樣為了謀食而廝殺,人就會相互尊重、協調、合作去制訂規則,用制度來讓謀食這件大事變得穩定、公平、有效。看文明,最根本的是看人性,是看人對自己本性的馴服和塑造。

不過,文明從來都是複合體,不能光從宗教、經濟或者藝術一個角度來看。比如經濟,文明不是隻搞好經濟就行,否則人也不用拿出那麼多智慧,只要遷徙到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不會絕對地被自然條件約束,而且,上帝很公平,沒有一種自然條件是完美無缺的。關鍵是看人在自然條件的約束下有沒有強大的生存意志,有沒有創造出漂亮的文明成就。

你可能覺得作為西方源頭的古希臘,非常燦爛輝煌。但實際上,古希臘的自然條件就非常差,連像樣的平原都沒有,糧食自給都成問題,但它取得的文明成就卻燦爛無比,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相互塑造,形成了一套非常奇特也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

光說自然條件還不夠,還有人口狀況、產業和資源選擇、相應的制度安排和路徑依賴,總之,是一整套活的辦法,必須依靠大智慧,才能解決集體生存的大問題。而且,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現代西方的邏輯還不完全一樣,甚至可以說相差很遠。

文明有興衰,成功的辦法不可能永遠有效,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內部缺陷逐漸暴露,文明就會走向衰亡。

所以在這門課裡,我也會帶你看到,成功的做法裡往往暗含著毀滅的種子。只有對文明的大起大落做到心中有數,你才能理解,文明就是人在解決集體生存問題的過程中,被逼迫出來的強大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

再來看這門課的第二條線索,權力的生成和流轉。人的文明不是一個個人的成就,而是無數人凝結起來的成就,只要人跟人在一起,合作、衝突、統治、管理就會產生,裡面就有權力,權力就是關鍵。如果說權力是人可以把自己組織起來的最基本的武器,那麼,政治就是文明的硬殼。

我負責任地告訴你,政治強有力,文明才活得下來,凡是政治不行的文明,都滅亡了。農業再發達、哲學再高妙、藝術再高超都抵擋不住政治衰敗帶來的嚴重後果。政治搞不好的文明,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在博物館裡給後人留下一點文明的標本。

看文明,最重要的是看政治,是看政治對集體生存的維護是否得當,去發現和掌握實現美好共同體生活的通則。

人聚在一起,權力生產和流轉機制的不同,決定了這個人群怎麼組織、怎麼管理、怎麼統治,人在集體的、宏觀的層次上如何有章法地克服野蠻。

從政治裡面,最容易被找到這種宏觀機制,人創造的文明怎麼克服野蠻、怎麼克服了動物的野蠻又帶來了人的野蠻、怎麼克服了舊的野蠻又帶來了新的野蠻,是一個層層升級的大系統。所以,為了解析這個大系統,這門課選擇了抓宏觀,抓政治,因為政治天生帶有宏觀屬性。

從權力的生成和流轉來看文明,背後也有一套完整的邏輯:人為了生存展開集團性鬥爭,就必定會創造出權力,為了鞏固鬥爭的勝利果實創造出制度,必定會重新分配權力,權力可以沿制度繼續成長,也可能從外部將制度摧毀。

總之,權力的生成和流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文明的集體生存狀態。

政治天生最容易克服野蠻、帶來文明,但同樣,政治也天生最容易帶來野蠻、埋沒文明。權力會不斷生成和流轉,政治也就永遠不會停歇。

抓住權力的生成和流轉,理解政治的興亡,你對文明的理解就不會停留在一廂情願的讚美或者咒罵,看世界的目光就會變得深邃,富有洞察力和穿透力。

最後,這門課還會帶你看到文明的融合和衝突。所有文明都和其他文明有融合和衝突的關係,現代就不必說了,古代這種事情也不少。而進行比較,是理解它們之間現代融合和衝突的重要根據。比較古代文明,實際上是在比對不同文明的基因。

看文明,最實質的是看未來,是看不同的文明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背後的文明之道。掌握大道,才真正有前途,自信才真正有根據。

通過西方和其他文明的比較,你對西方的理解會更深入,對文明之間融合和衝突的理解也會更深入。這門課會涉及大量的文明比較,讓西方和中國比、和伊斯蘭比、和拜占庭、俄羅斯比,一比,特徵就鮮明瞭,你就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比較之後,文明的規律才更容易浮現出來。

我在導論裡告訴你,西方是當今中國最重要的他者,通過和西方比,中國最容易辨認出自己的長短。當西方變成了這門課的主角,她同樣也需要他者的存在。

在文明的比較當中,興衰和得失就容易聯繫起來,在更長的歷史當中,在通向未來的歷史當中得到檢驗;在更廣的空間當中,在通向全球化的空間當中得到檢驗。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

文明與野蠻、古代與現代,是我帶你縱向貫通三千年西方的經線,是這門課取捨西方無數文明成就的標準。

而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權力的生成和流轉、文明的融合和衝突,是我帶你橫向俯瞰全球性西方的緯線,是這門課鑑別西方文明成就得失的標準。——李筠《西方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