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城廂

詩意城廂

cheng xiang

· 城廂主題徵文活動作品展 ·

诗意城厢

詩意城廂

胡仁澤

對於城廂,我這個老金堂人從來就不陌生。一個地方的優劣,正如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趣,聽人口傳,會極不靠譜或不符實,須有與之相處的經歷,說出個子醜寅卯,方能印證印象與實情來。我與城廂的緣有多年,大多與詩、與友情有關。

那是八十年代初,一撥喜歡攝影的朋友約我到城廂。那是我第一次到城廂,隨他們鑽背街小巷,輕腳了手的我,幫他們背攝影器材,還當他們的模特——路人甲。城廂與金堂縣城比,城廂作為老金堂縣衙門,人文景觀當然濃郁、厚重得多,東西南北門護城河文廟武廟書院等等,一種書上可見的古城模樣不過如此,大可細觀!

诗意城厢

那次印象最深的是彭家珍紀念館,肅穆的紀念碑、驚心動魄的事蹟把我震撼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響噹噹人物,與城廂有關!我掏出筆記著。印象最深的還有槐樹街。我書櫃裡有流沙河早期詩集《告別火星》《遊蹤》《獨唱》《故園別》《流沙河詩集》,對流沙河的詩流沙河的歷經,我這個正在學習寫詩的人特別有感觸。聽了鄰里們零星的回憶、介紹,那斑駁的泥牆,那小天井,那木格窗,我彷彿聽到了沙河先生低緩而乾淨的聲音。不幾天,攝影朋友就理出了“井”系列、“門”系列、“鎖”系列、“古鎮人文”系列,還辦了簡陋的攝影展。後來,我專門寫了《致老鄉流沙河》組詩,以詩意致敬於家鄉致敬於沙河先生。

诗意城厢

後來我調到青白江工作,與城廂的接觸更多了。記得有次,我和李龍炳迎來從陝西來的詩人孫文、成都詩人啞石、德陽詩人陳建,在城廂詩友莊如青、劉華富的介紹中逛了半天老街,在家珍紀念碑前喝壩壩茶,侃詩論談至夜,悠遊城廂,詩友認真地開玩笑說,如能盪舟護城河,那才愜意萬分!次日清晨,居然聽到了幽遠的鐘聲……

诗意城厢

2005年《屏風》詩刊創刊後,冬至詩會、詩集首發式等詩歌活動,我喜歡會在城廂找個地方安頓一場詩意聚會。

記得那是2006年12月22日下午,醞釀已久的《屏風》第一屆冬至詩會終於在城廂舉行。詩人啞石、胡馬、徐廷、阿紫、黃元祥、彥龍、黃嘯、易杉、況野,以及我同當地詩友李龍炳、古川、劉華富、莊如青、牟成勳等16人齊聚古鎮。詩人們遊覽了繡川書院。

诗意城厢

書院曾是晚清川西地區最活躍的書院,也是成都地區最大的書院。大門處刻著一副楹聯:“博學多能養成佳士,依仁遊藝勉作通儒”,橫批為“人文蔚起”。書院在過去的七八百年間,先後培育了《全宋詩》精選的作者黃中庸、理學家謝湜、文史學家張晉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學家賀麟、植物學家何鑄、著名作家流沙河和成都大學前校長何壽等人物。當晚詩人們在青瓦屋面花格木窗的院落裡舉行詩歌朗誦會至深夜。朗誦聲似乎穿越秘密的時光隧道,詩意在這個夜晚也更加靈動了。次日上午詩人們遊覽了三清觀、陳家祠堂等景點,下午大家圍座糧貿茶園,舉行易杉新詩集《一隻帶風的鳥》討論。

诗意城厢

2009年11月20日下午,《屏風》第四屆“冬至詩會”在青白江鳥語林拉開帷幕。我與李龍炳迎來了來自河南、重慶、達州、德陽及成都詩人:高春林、啞石、凸凹、張選虹、印子君、遊太平、陳建、陳修元、舉人家書童、潘圖、孫其安、舟歌、詹義君、黃元祥、黃嘯、易杉、餘慶雙。21日一早出發城廂採風。遊覽了金堂縣老衙門、流沙河舊居、壽佛寺等景點。在家珍紀念館裡,詩友們細讀這段歷史:1912年1月26日晚,同盟會員彭家珍刺殺清末“宗社黨”之膽良弼,數日後清帝退位。孫中山稱讚彭家珍:“我老彭收功彈丸”。事實上“老彭”不止“收功”,更是“收宮”。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同盟會所主持的一個暗殺時代宣告結束,而彭家珍也成為同盟會歷史上的最後刺客。歷史的餘音遠去,詩人們下午座談“詩寫難度與網絡時代”,後又舉行了我的詩集《孤獨的人有天助》首發式。

诗意城厢

城廂的詩友多,還引發一段趣聞。2004年9月11日,我約上龍炳,還有成都詩友張衛東、胡馬、盧棗先到家珍公園聚會。談起詩歌老話題,談他們辦的成都民刊《人行道》,侃張衛東剛寫的500行長詩《杉板橋》。中午我們在公園一家餐廳吃飯,碰巧遇到在金堂工作的城廂人——我十多年前的老朋友、老詩友劉光發,我們邊吃邊聊,不覺中他已慷慨為詩歌掏了腰包。眾詩人玩笑:詩歌可以找飯吃嘛!

诗意城厢

在城廂,這樣的詩歌聚會很多。在青白江的詩會,最“正規”最有味的一次,是繡川書院那次,有詩友嚴肅地說,你們在書院申請一個創作基地或工作室嘛。那幾年,青白江是公認的工業城市,汙染大。我們的詩歌活動往往就在古舊的小巷、斑駁的木門前、潮潤的院落裡,喝著茶談論詩歌和心中的詩歌理想,能感受到空氣周圍徐徐散發出深蘊千年時光所特有的高稻、沉靜和清越,但需要你內心久久地諦聽。

诗意城厢

一晃,今朝已是公元2019年,時代列車前行中的某個清晨裡,千年城廂,依然生機蓬勃、依然詩意盎然!

诗意城厢

胡仁澤,男,1966年生於成都市金堂縣。獲《詩歌月刊》主辦的2011桃園杯全國華語詩歌大賽一等獎等獎項。創辦《屏風》詩刊、《意外》詩刊、《清白詩刊》。編著《四川民間詩刊資料專號(1979-2019)》。民間詩刊收集、整理者。現居成都市青白江區。

诗意城厢

關注

千年古城

魅力城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