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文 | 素生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有一位导演,在拍摄自己第一部长篇的时候,很长时间没有回家,月末在一个半月之后,他顶着夜色回家,见到了妻子和自己的女儿,当时他的女儿只有三岁,在房间的一角看书,时不时朝他瞥几眼,他感觉到之后看过去,觉察到女儿挺在意他,但始终没有走到他身边。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他感觉此刻的女儿有些紧张,与此同时他也被这种感觉弄得很紧张。就这样那晚父女就在这种微妙的气氛下度过了久违相逢的夜晚。而当时他的片子还没有拍完,一觉醒来之后又要去工作。

早晨,他收拾好一切之后,女儿跟到玄关,说了句:“下次再来啊。”身为父亲的他不由苦笑了一下,内心非常狼狈,出门后感觉自己很受伤。他想到和女儿相处的这三年时光,在女儿心中留下的痕迹渐渐淡化了。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第一部长篇之后,他导演的身份逐渐被自己和更多的身边人接受,那次离别让他真切感受到,仅靠“血脉相连”是不行的,还需要花很多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其实一开始我们知道这一点,只是工作性质,让他很难过上那样的生活。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和多人对比后讽刺的是,他很难过上这种生活,却能细致的还原这种生活。他认为电影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并且把它真实的传达给观众。“人”比“故事”更重要。

为此,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构建家庭生活的细节。例如,洗完澡后家里有三个孩子,母亲要帮他们擦干头发,她是如何去照顾到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以怎样的顺序躺在床上,怎样牵着手等。如此这般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如果刻画得不够充实,自己的电影就会变成失败的作品。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身为电视纪录片导演出身的他,早期的作品常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他会从城市弃儿新闻中获得灵感,也曾因反感全世界被9·11恐怖袭击事件点燃的复仇情绪,创作以复仇为主题的电影。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而真正导致作品风格发生转变的契机,是在他母亲去世后。当时他倍感后悔,纯粹从私人的情感出发拍摄了一部电影。这部后来被人喜爱的家庭式电影,在当时却让他感觉是否因为太过私人而难以理解。

果不其然,在电影与法国发行时,当地的发行公司负责人就对此失望地评价“太家庭化”,欧洲人是理解不了这样的家庭电影的。当导演自己有了之前的顾虑,这种反馈意见出现之后,他反而没太多的压力,只想他们理解不了就理解不了吧。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尽管如此,电影还是在海外上映了。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结束。一位蓄着络腮胡,人高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着大肚子走到导演面前,问“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那一刻,他彻底推翻了当初的预想。

而这个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也是他最喜欢的电影节,虽然他表示说自己喜欢电影节,多少有点让人讨厌,但他仍会斩钉截铁的说:“我非常喜欢电影节。”而这个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则是排名第一的喜欢。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理由?

因为东西好吃,这个是重点。这个被誉为欧洲最美海港的地方在举办电影节时,大家白天就会在一些提供简食的餐厅点几个小菜,站在吧台喝酒,他则是点一杯姜汁汽水,听着人们聊着近期的观影和本次的猜想。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那里每个人对于电影的概念和理解都是不同的。而如果这时你去采访这个喝着姜汁汽水的导演,电影对你来说是什么?他除了感觉这种直抵本质的问题难以作答之外,可能只会回答:“就是交流”。

虽然他曾听到过同学形容他,说他时那种外人捉摸不透在想什么的人,但去看你的制作的节目却能看到很多感情。

这让一直认为和“表达自我”不挂钩的他有些意外,原来自己没有觉察到的类似自我的东西,却借助具体的影像表达了出来。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虽然他后面称自己在节目中表达的感情,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事物,但后期他的作品却遭到了一部分自己国家人民的无视,甚至讨厌。

人们认为他的电影并没有表现所处社会光彩的部分,甚至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对自身所在政府的失责进行了批评,甚至要求自己的国家道歉。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这位在部分国人眼中在戛纳电影节上向外输出“小偷”形象的导演,最终摘得金棕榈。看到这里,多数人猜到了他的名字:

是枝裕和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这种批斗在获得金棕榈之后,依然持续,就连《海街日记》也被翻出来,称其中“立膝”坐法是朝鲜式的,饭碗、茶杯的摆放甚至拿筷子的方式也遭到质疑。

看来天下杠精都是一家人。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这位2017年之前作品从未在中国上映过的导演,却得到了大量中国人们的喜爱,大家钟爱他镜头下的一蔬一饭,也对他诸多电影中的孩子形象记忆犹新,甚至有人钟爱他藏在温情之下的残酷。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这位曾经造就了戛纳最年轻影帝的导演,作品中几乎都有孩子的形象,而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英国导演,肯·罗奇的《小孩与鹰》,镜头极为克制地记录着少年和雏鹰的生活。

后来他有幸见到罗奇导演,通过之前的了解和资料,他直接了当的问:“用欺骗孩子的方式获得演出效果,心里会不会感到不安?”

“没关系,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构筑信赖关系,即使暂时遭到了破坏,我也有信心修复”罗奇导演平静地笑着回答。

但实际上,在《无人知晓》的拍摄中,他用了近似的手法,让饰演二儿子的孩子先去跟朋友玩遥控车,再让柳乐优弥过去发火,踢翻了玩具,回去的路上,饰演弟弟的孩子满心以为自己真的让哥哥发火了,一直背对着柳乐优弥。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直到拍摄结束,是枝裕和很担心弟弟会不会还在担心,过去看望时,发现两个人已经和好了,着实松了一口气。

拍摄和生活中总有些许小事让他不经意间想起,这种状态在是枝裕和眼里是未成形的沙粒,会在几年之后成为下部、下下部电影的芽和根。

这位搜索引擎下打出名字会出现“日本人为什么讨厌是枝裕和”与“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是枝裕和”的导演,暂时用自己的各类作品思考着自己与电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被国人讨厌,却享誉异国的导演

这是他自己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