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此刻,信託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什麼?跪求真知灼見?

信託民工


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是一種理財方式

信託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其實就是一種信用託付,簡單來說就是委託人充分受信於受託人,然後有明確受益人的情況。隨著我國信託行業的發展,目前來說信託市場也成為眾多企業融資,同時為投資者創收的一個行業。那麼信託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幾點觀察:

第一、經常我們接受到的信託都是與法人或者公司經營活動有關,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企業融資或者為企業獲得額外資金。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比如某央企A,本身資產實力雄厚,經營正常業績穩定,但是要想獲得更高的企業收益,需要增資擴產。除去傳統的銀行、證券外,發放信託產品也是一種辦法。找到一家信託公司(或者自己成立一家),以自身的資產作為擔保信託,發放某種產品(可以是生產線)到信託市場,然後投資者看到其信託產品比較好(收益高、背景好等)就可以購買。然後企業短時間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進行擴大再生產。

第二、信託產品都有其特定的投資渠道,股市、證券或者資產端等,大家要區別對待。目前來看國內排名前十位的信託公司民營和央企背景都有,信託產品除去注重資產端外,對於產品創新能力也提出了不少要求。就拿平安信託為例,平安信託為何能夠在過去8年業績一直位於前十(甚至排名第一位)主要還是因為其產品創新能力足夠,無論在資產端還是資金端表現都不錯。好的產品,好的項目,好的運營能力是決定一個信託產品好壞的根本。

信託投資的最大的風險就是到期無法支付,說白了就是信用風險

以地產信託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房企獲得資金的方式都是信託(信託是重要方式之一),通過某個信託公司操作,然後發出地產類的信託產品,吸引大量的資金。過去20多年因為是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期,大爺大媽都知道資金投入房產賠不了,但是今天來看房產信託業務已經被監管部門叫停。這也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但凡房產信託類產品儘量不要碰。

第一、信託產品能否獲得足夠收益的關鍵跟項目和管理方有關係。這點有些類似於今天的基金,簡單來說大家看好的項目一般是由信託公司專門進行管理的,管理期限1-3年(與國債類似)固定收益。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項目好壞和信託公司管理能力是能否盈利的一個關鍵。

第二、敢做信託產品的基本都是大戶,充分信任是前提,這就點“賭博”的性質。前幾天看過一個短視頻,就是幾個投資人(項目管理人、出資人、信託方等)在一起討論某一項產品是否值得投資,或者說怎麼賺錢?除非充分的信任嗎,否則普通人是不會把幾千萬隨便拿出來讓人家玩的,這樣的結果就是要麼大賺,要麼大賠。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大額信託產品的收益基本比較穩定。

綜上,信託產品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一部分,大家可以理解為有錢人的遊戲也不過。一般來說玩信託的起付都是100萬起,常見的都是1億起,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眾籌信託只不過是另一種玩法,讓普通老百姓通過眾籌接觸到這樣的產品。還是一句話,信託產品跟炒基金或者股票不同其主要風險還是完全信任(自己不參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很關鍵。如果不能,建議普通投資者還是考慮下基金和股票吧。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轉評。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yongtanfc):勇談房產經濟壹貳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經濟壹貳叄


信託的本質就是,給用企業發放貸款,然後企業還錢,可以分為兩類信託產品

1:給具體項目貸款,如房地產項目、政府的基礎設施項目

2:直接給企業授信,發放流動性貸款

所以信託的風險主要有:

1:項目本身的風險,信託產品的還款來源主要是靠項目本身的銷售還款,如房地產,把房子賣掉才能還錢,所以三四線城市的項目不要去碰。

2:經營企業的風險,萬一經營企業發生資金鍊段了,那麼流貸的信託肯定還不了錢

3:政策風險,某些行業受政策影響很大,如山西某煤炭企業的信託流貸就還不出錢,因為前幾年政策要求節能減排的政策直接影響這家企業的經營

4:道德風險,企業的財務,信託經理等把擔保的文件等內容造假。

綜上所述,判斷信託產品有沒有風險的核心是:還款來源是哪裡?不管項目如何包裝,不管借款公司有多牛逼,最主要的是還款來源,如果有明確還款來源的產品,再輔以其他擔保措施,基本沒什麼風險。如在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信託項目房子基本很快能賣出去所以還款來源很明確


劉先森理財深呼吸


相比期貨、股票、P2P等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信託是一種風險相對較低的投資產品。

過去,信託行業一直因為“剛兌”、“兜底”的原因,頗受投資人喜歡,當然最近這兩年也有一部分信託項目出現違約。

我們可以看看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2019年2季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相關數據:截至2019年2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2.53萬億元。

截至2019年2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1100個,規模為3474.39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較2019年1季度末上升0.28個百分點。

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這個風險率已經比較低了。比1季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源於去年金融“去槓桿、強監管”政策下,銀行表外資金加速回表,同時平臺公司舉債受到限制,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部分信託公司展業比較激進,信用下沉較大,導致逾期甚至違約事件增多。

不過自“資管新規”出臺之後,信託公司普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與風控能力建設,未來信託行業總體風險還是可控的。

從信託資金的投向來看,截至2019年2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佔比依然穩居榜首,其後依次為房地產、基礎產業、金融機構、證券投資等。相較於2019年1季度末,投向基礎產業與房地產領域的信託資金佔比繼續上升;投向金融機構與證券投資領域的信託資金佔比繼續下降。

對於投資人來說,目前投資信託最大的風險還是投資的項目未來是否有違約風險,畢竟甚至連一些政府平臺項目也時有違約。

因為,投資人在投資信託產品時,一是要關注所投的信託公司的經營情況,瞭解這家信託公司的經營性風險大不大。二是要著重關注和了解投資的信託項目情況,融資項目類型,融資項目主體資質和實力,抵押擔保、還款來源等風險控制舉措。






複利研習社


作為資深信託從業人員

此刻,就是資管新規後時代,就是要求,打破剛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那麼信託投資的最大風險就是,賣者不盡責。

信託主動管理型產品,風控要求是最嚴的,因為大部分都是集合信託,受託人大部分都是自然人,就是要求受託人必須盡責,如果由於信託公司不盡責導致信託財產的損失,那麼由信託公司來承擔,如果再導致信託公司無法經營,那麼信託保障基金會就行流動性支持。

如果信託公司盡責了,投資者就得自負。

如果委託人是專業投資機構,也會針對項目,對信託公司進行盡調,那麼如果發生風險,那必然是自擔責任。

如果委託人是自然人,從法律法規上說,與信託公司的法規合規部來比,劣勢非常大。

既無法對信託公司盡調,也無法更改合同條款,所以一旦發生風險,自然人從法律訴訟來說,勝訴的概率比較低。所以,作為自然人,具備風險承擔的同時,也要求對項目有一定的認知,至少要比之前要專業。

以上。


深港財富


信託投資的風險,在細分下可分為道德風險(信任風險),經營風險、外部風險(政策、行業變化所導致)接下來咱們就一條條來分享。

筆者認為,既然在我國體制內,這外部風險——政策,行業變動應該放在第一位。

如資管新規的出臺,房地產信託業務被銀保監會窗口指導和約見,23號文的頒佈,直接會影響到信託機構的項目發行和重視程度,從而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安全。

作為投資者必須關注到外部因素的變化,而投資者能做應是適應它,而非改變它。

其二,道德風險(信任風險)

信託的內涵便是受人信任,代人理財。但是如果融資方和管理人(信託機構)沆瀣一氣,管理人將融資方包裝的表面光鮮,從而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資金,這可真的算得上所託非人了。

信託機構一共是68家,其分類可為銀行系,國企系,民營系,金控系,其實這種情況極其少見,但是在當下,信託機構一旦淪為提款機,違規輸血,這所謂的信託也蕩然無存了,相對而言,官方背景的信託機構,要比民營系監管更為嚴格(一家之言,如有意見可私詢)。

其實,那就最為常見的經營風險

也就是底層資產發生變動,資不抵債,出現了壞賬,其實這也不可厚非,不可能存在零風險的理財,不存在零壞賬的理財機構,強如信託,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不良率在1.54%,還是有違約風險的,至於這善後事宜就看各家機構的神通了,同樣的融資方青海城投,不一樣的信託機構——中泰信託和光大信託,這處置結果就完全不同。作為投資者也必須擇優而選,而不是看單一的底層資產,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看透底層,很多情形下,無非裝逼二字——信息不對成導致罷了!!!

投資無非三件事兒——瞭解自己,分析機構,調研項目,缺一不可!!!


信託者


目前的,你說的問題首先有兩個個背景問題。

一 國家打破剛性兌付,信投不兜底。

二目前在國家層面去槓槓,金融領域,房產,企業是重點。

前面一就不說了,這是方向,目前有68家信託,牌照還是值錢的,也會規範發展。

對第二點,在風險可控,打破剛性兌付,降低負債這是大方向。

對內 金融反腐敗,完善各類制度,在金融保險銀行信託等領域打擊金融買辦勢力,打擊地下錢莊等等,這一系列手段,為的就是保證國家內部的金融安全。

對外修建金融長城,建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比如貨幣互換,以人民幣定價的,石油,鋼鐵期貨等等。這是國家戰略。

理解了這兩點,目前,在此刻的解釋就一目瞭然了。在形式好的時候,負債也是資產,不好的時候,資產也是負債。你認為現在是什麼時候呢

目前的信託產品,國家層面打破剛兌,信託不能兜底,企業,尤其房地產,不是回家大方向的鋼鐵,煤炭等等,還用說呀很多還是過橋流入,普通投資者很難了解。

歡迎大家交流。


寧波資本市場老兵


信託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根本不知道風險在哪


是不是聽起來很繞的一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來隨意挑選一個信託產品的介紹看看(真的是隨意挑選,如果不小心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請聯繫刪帖)

比如這個已經募集完成的產品:中信嘉和68號•融創成都股權收益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從外行來看(這裡考慮的外行已經是有些許金融知識的外行),基本上就看得到幾點內容:1、收益率;2、時間多久;3、投給了融創;4、有很多擔保。


那麼接下去問題來了,這是個房地產項目,這個項目土地在哪,估計沒幾個投資者去看過吧,估計也沒什麼人關心過。這個地開發出來能不能建成,更加沒人知道。建成了能賣多少錢,也沒有人知道。如果資金流緊張這麼些擔保能不能變現,也沒人知道。


一般的投資者很可能就是看到了融創,看到了中信,看到收益不錯就投資了。對於真正的項目狀態一無所知。這就是中國信託投資的現狀,品牌優先,營銷優先,當心剛兌優先。


但是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最近的現狀:

各種違約新聞層出不窮,很多人在新聞上看到自己買的信託拿不回來錢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公司也不兜底,那個公司也不兜底,這個擔保也沒用,那個擔保也沒用。


但是這些都是非常專業的事情,對於一個普通的投資人來說,真正懂得又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看過信託的底層資產的,就算有人看過,又有多少人是看得懂的。信託產品就是這樣一種用各種各樣看不懂的法律結構、金融交易結構和專有名詞,把你看暈也不知道是什麼的金融產品。


所以說,看不懂,不知道風險在哪,就是信託投資最大的風險。


金融與行業


最大的風險就是自己不會識別,看到是信託就認為穩當。小信託和大的是一回事不?普通信託和大客戶信託是一回事不?你去銀行購買的和直接找信託公司是一回事不?

信託其實比銀行狠得多,權利也大得多,但是隻有國有大信託的產品風險才小。而且信託只出現過逾期,還沒有敢不還的。最少比銀行理財好得多。

最後買什麼東西都要自己懂,自己看不懂就下手,最後說為什麼貨不對板。老天,誰叫你傻呢。。。


月亮林地的鵪鶉


目前,信託最大的風險是違約風險。

回首2018、2019年,信託項目的“雷”不斷,經濟下行,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信託投資。

我們會發現過去投資者仰仗的“兜底”不靈活了,越來越多信託項目需要延期處理了。

我們會發現,這兩年信託募集越來越艱難了,連最歡迎的政信項目都出現募集難了。

是市場變了?還是投資者變了?

應該說這兩者都變了。

2018年股市大跌,到了2400多點,股權質押出現風險,上市公司惟有用流動資金補倉,加上銀行貸款難,部分流動性困難的上市公司舉步維艱,已經投資在一些上市公司信託項目能不受到牽連?

某信託公司因為違約項目被易主改名。

最近的某信託開平項目出現了以房抵資的兌付局面。

在經濟下行的時期,信託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已經投資的投資者在信託裡等著資金回籠,還沒投資的信託投資者拿著現金在觀望。

過去信託項目喜歡投向房地產,認為安全收益高,忽略了實體經濟。一旦樓市受到調控,依賴房地產的信託公司,業務受限制。

這是真實的市場。

市場在變,投資者理念也在變,陽光總在風雨後。


財思思


最大的風險是選錯產品。

用手機打字,長話短說,現在整體來看中國經濟還是在增長的,不過已不比以往,這種情況下投信託肯定是有優勢的,但也不像以往那樣投了就可以放心,坐等兌付,現在產品也會出風險的,所以投資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學會挑選產品。

怎麼挑?如果純從安全角度看,我覺得級別較高的政府平臺項目是可以的,再就是要重點關注項目抵質押和擔保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