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頭”美食背後的故事

“南門頭”美食背後的故事 |五芳齋粽子:一味百年心

嘉興的粽子一般呈四角形,打開粽葉,就能看到軟糯飽滿的糯米,油潤明亮,混合著淡淡的粽葉清香,一口咬下去,鮮香的內陷油而不膩,肥瘦肉搭配得當,令人垂涎三尺。“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著名畫家葉淺予曾在遊記中寫道:“凡坐過滬杭甬火車的旅客,路過嘉興,不會忘記買一串粽子,嚐嚐江南的著名美食。”粽子作為一種特殊的食品,代表著嘉興幾千年的稻作文化,更已經成為嘉興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而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1921年,浙江蘭溪籍商人張錦泉在嘉興城內張家弄開設了首家粽子店,由三人合夥出資組成五股,故取名“五芳齋”,寓意“五穀芳馨”,由此開啟了老字號的百年曆程。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上世紀四十年代,五芳齋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的特色被譽為“粽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營,“榮記”、“合記”、“慶記”三家“五芳齋”及“香味齋”四家合為一家“嘉興五芳齋粽子店”。經歷近百年的歷史變遷,五芳齋始終堅守品質之道,最終鑄就了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也成為了嘉興的一張城市名片。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南門頭五芳齋檔口的負責人吳剛告訴記者,雖然現在的五芳齋在很多生產工序上採用了現代工藝,但在原料的選用上始終堅持走傳統路線。

以包裹粽子的箬葉為例,五芳齋選擇的是一種野生闊葉箬竹,其葉片柔韌性強,清香度高。且必須選擇當年生且在夏至後立秋前採摘的“伏箬”,鮮葉的寬度要達到9公分以上,長度達40公分以上,含水量也有明確規定。用這樣的箬葉包粽子,既能保證粽子的外形和質量,又使粽子別具山野的清香。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五芳齋肉粽之所以能俘虜消費者的口味,除了選用上等的糯米、箬葉外,原料肉的選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瘦肉一定要選用豬後腿精肉,這樣才能保證肉質鮮嫩,絲絲入味;肥肉一定要選用脊膘,加熱後易融化,滲入大米中,十分香糯可口。而且肥瘦肉的搭配一定要得當,才能使粽子油潤酥嫩。

作為南門頭的組建單位之一,五芳齋此次攜旗下美食“天團”進駐南門頭,除了招牌的粽子之外,還深度挖掘手工湯圓、粉絲煲等傳統美食的製作工藝,為市民們送上“老底子”的味道。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過去七十年的歲月,粽子也從最初的時令“奢侈品”變成了尋常百姓的日常飲食。百年五芳齋歷經了前店後坊、專賣零售店全面開花到如今的粽界電商龍頭,幾代變遷背後不變的是那份口齒含香的傳統味道和“守味”中華傳統美食的情懷。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禾點點記者 周銘曄

“南门头”美食背后的故事 |五芳斋粽子:一味百年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