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從不攀龍附鳳,卻為楊貴妃寫了一首肉麻的詩。這到底是個什麼梗呢?

史探唐明清


提起“詩仙”李白,有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李白才思敏捷,浪漫奔放,一生中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所以給後世人們冠以“詩仙”的稱號。


他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可惜一生仕途失意,懷才不遇。雖是如此,李白為人心高氣傲,從不攀龍附鳳,阿諛奉承。當時,一些皇室宗親想用重金聘請他作幕僚,李白卻不屑一顧。

他曾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然而這不為權貴所折腰的李白,卻為楊貴妃寫過一首肉麻的詩,並一直流傳至今。具體是哪首詩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他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當然,也有一種民間說法,說他其實是隱太子李建成或齊王李元吉的後人。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更何況李白出生時,連武則天都快駕崩了,這血緣關係就更遠了。在李白30歲左右,曾多次拜見安陸裴長史。但因為被人誹謗,所以他上書自白一直被拒絕接受。後來他遊走於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和其他王公大臣處,也一無所獲。


開元二十三年,李白在長安結識了衛尉張卿,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之後又結識了秘書監賀知章,並得到了賀知章的好評和認可。因為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唐玄宗李隆基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同族才子也很感興趣。

天寶元年,李白入宮朝見,唐玄宗親自降輦步迎。為了測試一下李白的真才實學,唐玄宗考問了他一些當世事務,李白因為久在民間遊歷,對答如流。玄宗大喜,命李白入職翰林院。

大家是不是以為李白要開始受到玄宗重用了?那是不可能的。唐玄宗雖然安排李白入了翰林,但職務卻是給他寫詩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天寶二年,興慶池牡丹盛開,唐玄宗與楊貴妃共同遊玩。如此良辰美景,有美酒、美人,沒有詩詞佳作豈不煞風景?於是唐玄宗趕忙讓人把李白叫到了興慶池。

李白當時已經喝得醉眼朦朧,但看到楊貴妃時,瞬間靈感襲來,寫下了《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在這首詩中,李白盛讚了楊貴妃的美貌,稱衣著服飾都如此的美豔。同時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溺之情,讓貴妃更添媚態。這等仙女,絕非人間可尋,恐怕只有在西王母的瑤臺才能看到。

果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李白的大作後激動異常,唐玄宗甚至吹笛子來應景。李白不著痕跡的將楊貴妃比作仙女下凡,也討得了二人的歡心。


但不久之後,李白終究厭惡了這種看人臉色,卑躬屈膝的日子,毅然離開了長安。從此,他再次迴歸到那種雲遊天下,以酒為伴以詩作樂的逍遙自在的生活。

故事就講到這裡。我是史探唐明清,感謝你的閱讀,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史探唐明清


酒放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是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對李白的描述,李白字太白,又號“謫仙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豪放飄逸的詩風,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但現實中的李白,卻並沒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的瀟灑。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在無奈的現實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去攀龍附鳳。

詩人的政治抱負

盛唐國力強盛,多數士人都渴望建功立業。李白也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他常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希望能像姜尚那樣輔佐明君,像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可惜的是老天給了他生花的妙筆,卻並沒有賦予他政治上的才華。使的詩人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失敗的攀龍史

詩人以不世之才自居,他不是依靠科舉而是想通過有人舉薦而當官,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走後門。在連連碰壁之後,連一向蔑視權貴的大詩人李白也不能脫俗,四處宣稱自己和李唐皇室同宗。自稱為隴西成紀人,認定自己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的25代孫,16世孫李暠之後。與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人物交往時,經常理直氣壯地稱他們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

李白曾經給唐太宗的曾孫吳王李祗寫過三首詩,名為《寄上吳王三首》。毫無愧祚地自稱“小子忝枝葉,亦攀丹桂叢”,意思是他也是老李家這顆大樹上的枝杈,與那些金枝玉葉同氣連枝。在《贈張相鎬》之二中還敘述了自己祖先的功業: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

天寶元年,唐玄宗下詔讓李暠後裔中的絳郡、姑蔵、敦煌、武陽四支編入宗正寺,正式認可了他們的身份,但是卻把李白一族排除在外。

辛酸的入贅史

李白自恃才高八斗,不走尋常路,然而千金散盡,卻沒有撈到一官半職。他的第一次附鳳發生在他走出茅屋,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後。

開元十六年,李白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並當了上門女婿,在古代叫做“入贅”, 就是現在網絡小說中所寫的地位低下的“贅婿”。可惜的是他就生在那個時代,沒有穿越大神的各種神技能,人們根本就不拿正眼瞧他。在做上門女婿的這10年裡,並沒有沾到光撈個一官半職。在許氏夫人不幸病逝後,只得攜兒帶女移居山東。

在經歷了兩段露水姻緣之後,李白有了第四次婚姻,是與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這宗楚客在朝野中聲名狼藉,後來唐玄宗起兵誅滅韋后集團時,也將宗楚客一併處死。但李白並不計較這些東西,還是做了上門女婿。

李白與宗夫人新婚不多久,他就匆忙遠遁浪跡天涯了。這其中原因在李白《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詩裡,有此幾句陳述:

豈不戀華屋?終然謝朱簾。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可見,這家人也是很看不起上門女婿的。那李白為何兩次甘當“贅婿”,只能說李白對於自己的婚姻大事,是首先想著“攀附權貴”來提升身份地位,以便於結交權貴躋身仕途。

裝大了的附鳳史

天寶初年,唐玄宗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讚歎不已,就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李白根據唐玄宗的意思,當場寫下一篇“和番書”,唐玄宗大為讚賞,從此任命他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楊玉環,乘月色觀賞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並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李龜年正在準備的時候,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

哪想到這時李白已醉倒在酒樓裡,李龜年趕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曾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豔動人,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

和煦的春風輕拂欄杆,美麗的牡丹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妖豔。

你的美就像仙女一樣,如果不是在仙境般的群玉山前相見。

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臺上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清平調是一種歌的曲調。雖然吟詠的是牡丹,卻是將花比人。玉面花容,這樣超凡脫俗的姿容恐怕只有在天上的仙境裡才能相見,將楊貴妃比作嬌豔的牡丹,又好似天女下凡。

唐玄宗和貴妃見新詞寫的如此華美,當然高興。故事到了這裡本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惜我們的李白同志喝大了,裝大了,於是又一次受傷了。醉意朦朧中,竟伸出了腳,對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說:“給我脫掉靴子。”當時,高力士權力很大,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還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決定找機會報復李白。

楊貴妃自從聽了李白的《清平樂詞》就喜歡上了並常常吟唱,高力士便趁機挑撥:“我本以為貴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對他恨之入骨,沒想到你這麼喜愛他的詩!”

楊貴妃吃驚地問道:”李學士怎麼會侮辱我呢?”

高力士說:“詩中不是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嗎?漢朝的趙飛燕出身歌女,後來雖然被立為皇后,但因為作風不正被貶為庶人,李白將趙飛燕跟您相比,可見別有深意。”

楊貴妃聽了之後信以為真惱怒起來,唐玄宗幾次想任命李白官職,都被楊貴妃阻止了。

執著的升官夢

李白為了當官,其實是費盡心機的。為了當官,他曾寫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來拍一個姓韓的刺史馬屁。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甚至前往投奔永王李璘,還寫下了“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他一再標榜自己有管晏、魯仲連、諸葛亮、韓信之才,只可惜縱觀其一生,實在是情商堪憂,我們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在是仕途上接二連三的失意。

在詩人一生的最後幾年中,生活十分淒涼。但他卻依然沒有放棄做官的願望。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時,61歲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半路就病倒了。第二年,一代詩仙在安徽當塗帶著遺憾與世長辭。


美人絕色


李白不攀龍附鳳?你還是太天真了。

李白曾寫下一組組詩。其中有一首:

祖龍浮海不成橋,
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
卻似文皇欲渡遼。

何等誠惶誠恐。如果歌頌的是唐太宗、唐玄宗這樣偉大的帝王,也還說得過去。可惜,這組詩叫作《永王東巡歌》,是寫給妄圖趁安史之亂而自立同、卻被輕易消滅的永王李璘的。是不是很諷刺?

當然,如果永王成事,取得帝位,未始不能中興大唐,建不世之功。如果那樣的話,李白的馬屁拍得,就不是那麼肉麻了。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永王不僅沒有“輕秦漢”,而且很輕易被以叛亂的名義平定掉了,連累李白也身陷囹圄。不過大唐氣象,畢竟不凡,對這個一心想從政、卻缺乏政治敏銳性、毫無政治判斷力的文人,唐朝政府並沒有對他趕盡殺絕,而是判了個流放的罪刑,途中又遇大赦,免罪了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早發白帝城》)。

李白是一個真誠的人。不管是給楊貴妃寫詩,還是歌頌永王,都是出自赤誠。畢竟,那個時代,文人算不上一種正當職業。而政治地位,決定了李白對王爺、貴妃,勢必採取仰視的態度。


棲鴻看紅樓


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看見雲彩就想到她的衣裳,看見花朵就想起她的容貌。春風輕拂欄杆,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豔冶。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過她,就是在瑤臺的月光下曾和她相逢。

李白在長安供奉翰十林時的一個春日,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沉香亭畔觀賞牡丹花,伶人正準備歌舞助興,唐玄宗卻覺得不宜用舊曲,因此召見李白,李白奉詔進宮,就寫了《清平調詞三首》此詩便是其中一首。這一首讚美貴妃的絕世美貌。


陳年往事1222


不在人間千百句,卻為皇家忍低頭。

寧做散仙食花露,一杆煙雨大江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