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的環保工作難做?

gdhycgs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只有保護好環境,不僅對於現在,還對於我們子孫後代有重大意義。很多人慨嘆我們環保工作開展難,這其中有現實因素。

一、居民環保意識跟不上。

我國有14億人口,以前物質匱乏時期,我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把所有能用的自然資源都用上。記得以前沒有煤氣時代,村裡靠生火煮飯,生火需要用的木頭、草都要上山砍,結果整座山都被村裡人搞得光禿禿,有時候到雨季,土壤疏鬆,發洪水是常有的事,那時候,人們沒想過要保護自然,而是依靠自然解決溫飽為主。

改革開放後,工廠慢慢多了,我們還是依靠自然,為了生產效益,部分企業偷排廢氣廢水,河裡魚兒死了,山上不長草了,附近居民得病了,我們的意識沒開始覺醒。接著,讓我們有意識要保護環境的時候是:公佈PM2.5指數、北京霧霾嚴重、小朋友們容易有呼吸道疾病。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環保意識才慢慢覺醒,但每個人所處的地區、所受的教育程度造成大家對環境保護的認知也不一,即便是在大城市,今天仍然會看到往河裡扔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

二、相關環保政策不完善。

做好環保不僅僅是居民個人行為,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引。為什麼上海居民垃圾分類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因為政府在自上而下地宣傳引導著我們,由日常小事做起,愛護家園。同時政府也在出臺一系列針對企業環保的措施,但我們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切忌一刀切。

三、環保技術有待改進。

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保護環境意識很強烈,但現實很難真正落實。比如目前外賣盛行,但外賣盒又是一種汙染環境的垃圾,塑料製品在土地裡很難降解。然而,環保技術還沒發展到可以找到一種能夠替代塑料盒塑料袋、低成本、可降解的環保物。因而,大部分人是很矛盾的,不想給環境增加負擔,但目前又沒有更好的環保替代物。

當然,這幾年我國的環保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你會發現,北京藍天多了,廣州藍天多了,很多河水清了,山上又綠了,甚至年輕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對沙漠環保種樹的是很熱衷的。只有大家共同一心,我們的環境才能越來越好。


財思思


1、環境保護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環境保護有利於增強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3、環境保護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

4、環境保護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係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環境保護方式包括: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