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仁化縣

一座千年古縣

除了聞名遐邇的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外

還有大批的人文歷史...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仁化境內十一個鄉鎮,史志記錄的宗祠類建築有一百多處,現仍保留遺存基本原貌的有75間。

仁化縣城雖小,但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每一處古蹟遺產,無一不展現著仁化古縣文明進化的時代滄桑與歷史文化的風采。

蒙氏家廟五宗祠

城口鎮恩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蒙氏家廟

恩村蒙姓氏仁化縣宋代南遷移民中最早的四大家族(蒙譚劉李)之一。以商賈南下韶仁,崛起於草莽之中,興發於仁化本土,聲名在各家之上。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恩村功德祠(德志祠)

這個僅一百多戶人家的山村,曾有“一門三進士,三房七祠堂”的顯赫家聲。現在村內仍保留有蒙氏家廟、世科祠、功德祠、長房祠、二房祠等五座宗祠。其中蒙氏家廟是最早的祖祠,始建於南宋,門楣上有宋真宗皇帝御賜的聖旨牌匾。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恩村長房祠(昆壽公祠)

明朝萬曆年間重修時,翰林院國史編修楊起元為其大門石柱撰寫對聯,門庭大氣,雕樑畫棟,門當戶對,古色古香。世科祠規模宏大,裝飾精美,大門匾額“叔侄亞魁”彰顯仕家風骨。喙牙翹角、斗拱樓閣、藻井天簷、雕龍畫鳳。還有功德祠(德志堂)的巍然、長房祠(昆壽祠)的古樸、二房祠的精湛,都滲透出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

張氏宗祠

周田鎮風度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周田鎮的風度村在張屋村委會的西南方,因是唐代張九齡的故里,保留粵北唯一的“風度流芳”古門樓而自古稱作風度村和風度鄉。村中共有五座祠堂:最老的祠堂尚存門樓天井和祖廳,門樓內閣倖存有宋代橫匾“燕翼詒謀”,祖廳內雜廂房中竟幸運地找到了唐丞相張九齡與譚氏夫人的神主牌,成為十分難得的九齡文物。

村中最大、最雄偉、目前保留得最好的宗祠是“金鑑流芳”的祖祠。該祠初建於南宋晚期,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重建,保留至今。牆體青磚打磨光滑,灰漿細線規整均勻,大門牌樓巍峨華美,門當戶對做工精細。門楣大梁雕刻“雙龍戲珠”,其上的紅底金字“金鑑流芳”匾額雍容大氣,諸多梁託雀榫雕飾精湛,兩旁的“蓮步青雲”、“官祿乘風”鏤雕圖案刻制精美、神態怡然,是那個時代建築雕刻藝術中頗具吉祥象徵意義的精品。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宗祠結構為三進兩天井,前廳之上有藻井,中廳作為功名舉堂,內廳為祭祀堂,神龕原為階梯級,供奉祖宗神主平牌位,整座宗祠華麗大氣,是那時同類建築的中上水平。

李氏宗祠

周田鎮八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八村李氏宗祠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坐北朝南,正門重簷樓閣式,青磚牆體、三進二天井,內廳闊6.8米,進深長39.4米,佔地面積267.9平方米。兩側有廂房,門簷、木板飾天花,木結構部分雕刻豐富多彩,祖廳有唐世、宋世、明世的始基祖神主牌,石柱礅雕飾圖案精美,建築結構、藝術水平可觀。

宋家祖堂

周田鎮臺灘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周田鎮臺灘村的宋氏宗祠,祠匾為宋家祖堂,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三進兩天井,12根大柱支撐木架構,頗為大氣,祠後有圍樓。

李氏宗祠

石塘鎮石塘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石塘村是廣東粵北有名的“千家村”,李氏家族從南宋年間遷來石塘,至明洪武年間已成望族,清康熙年間成為粵北最早的“千家村”。

村中李氏祠堂自“三多堂”祖堂開始,陸續建有五個,最大的李氏宗祠在石塘村火衝村小組,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面闊15.2米,進深25.6米,佔地面積389平方米,三進二天井,前有照壁,門庭大氣,左右馬頭人字形風火牆,喙牙翹角,牆簷灰飾美觀。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大門門當為紅砂岩抱鼓石,戶對四尊,正門磚柱二根,有名人對聯,門額壁畫精美,簷梁雕刻精湛。前廳有八角藻井,天井內祖廳寬闊宏大,六根磚柱雀榫託梁,神龕神位遺形尚在,為李姓十七世祖建之貽德堂,該李氏宗祠為研究李姓人文歷史有一定的價值。

夏富李氏宗祠

丹霞街道辦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夏富李氏宗祠位於夏富村委會的夏富自然村。該李氏為南宋理宗年間江西吉安人、廣西蒼梧縣令李子乙率親族南遷夏富村開始,已有780多年的歷史。李氏宗祠由李子乙的第七代孫於明初建成,坐西向東,磚木結構,兩進一天井,面闊11.2米,進深21.8米,佔地面積244.9平方米。門庭壯麗,門當為紅砂岩抱鼓石墩,門簷梁飾設天花版捲棚,雕刻精美,內廳為祖堂,寬闊大氣,石柱撐頂,古聯壁畫,文理貽然,建築結構型製為明代徽派建築。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夏富村委會的下逕村小組由李氏宗祠,坐西向東,二進五開間,闊14.1米,進深22.5米,佔地面積317.8平方米,比夏富村小組的李祠略大,門額木匾刻款記載,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牌坊式門樓的正門,上有灰塑龍頭魚身之屋脊,門當有紅砂岩抱鼓石和一對紅砂岩石獅,建築形式精美大觀。

梁氏宗祠

丹霞街道辦水南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丹霞街道辦水南村梁式宗祠是縣城保存得較好的祠堂。建於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坐東向西,祠寬12.2米,進深21.6米,佔地面積262平方米。二進一天井三開門,磚木結構、青磚風火山牆,石柱撐木樑架構。

祠前有卵石鑲鋪的太極圖,祠堂內五對十根紅砂岩石柱,正側兩面皆有楹聯,正大門上有梁式宗祠牌匾,雄獅抱鼓石門當高1.2米,大門前石柱有正側兩幅楹聯,其中有“世德盡前修地枕東山來秀色;貽謀裕後代堂開南浦納祥光”。與祠堂內石柱上的十幅楹聯一樣文詞毓秀,行草鍾靈,都洋溢著身後的文化大觀。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梁式始祖德逢公兄弟,自明朝成化年間由河源縣惠化都石坡村遷來仁化縣城的山坑蓮花寨,明末匪亂破寨焚村,才遷來水南居住至今。祖上仕宦商賈都有建樹,宗祠也滲透出一股文氣財氣。

思詒堂譚氏宗祠

董塘鎮安崗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作為1927年中共仁化縣第一任委員會的舊址——董塘鎮安崗村的“思詒堂”,也是仁化譚姓家族的始祖祠堂。

譚氏家族始祖譚伯倉是北宋慶曆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出鎮湖湘時路經仁化,見平山裡(仁化縣潼陽鄉、董塘一帶)人俗淳美,退休後即遷來這裡安居樂業。他的八個“朝”字輩兒子的後裔遍佈廣東,因此,“思詒堂”應是南粵譚姓的始祖祠堂。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該祠始建於南宋,至清朝乾隆年間改擴建成仁化縣最大的宗祠。大門宏偉,石柱高撐,簷梁雀榫齊全,門當戶對大氣。大門右乾隆九年立的“院憲碑禁”石碑赫然猶在。過天井、進內廳,都是紅巖石柱承梁,廳堂上大紅匾“思詒堂”字體富雍,上有十字花瓣金錢鏤雕簷屏,工藝精美;兩邊石柱上的古楹聯銘刻精湛:“源遠流自長,仰前人式彀貽謀,惠澤江河並潤;枝榮本彌大,期後昆紹庭祗道,蜚英奕葉重光”。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一派承前啟後的家脈文風;神龕上的鏤雕木屏,圖案別緻;側門上的魚龍灰塑,活靈活現;山牆簷飾福祿花籃,寓意吉祥。整座祠堂,彰顯出譚氏家系久遠的歷史人文和富厚的財力底蘊。

劉氏宗祠

黃坑鎮南莊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黃坑鎮黃坑村委會的南莊村,有一座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劉氏宗祠,是明朝進士劉文淵的第十四代孫、乾隆拔貢(進士)劉士弘所建。

這祠堂坐東南、朝西北,磚木結構,三進兩天井,風火山牆喙牙翹角,為抬梁式木架構徽式建築。面闊14.8米,進深53.7米,佔地749.9平方米,左右有廂房。尤以祠堂正門為三開三樓牌坊式門樓,宏偉大氣,方磚地面、梁簷精美,木雕工藝精良,是劉姓祭拜祖宗、聚會議事之所,也是劉姓祖上歷史榮光、家道興旺的見證。

李氏宗祠

扶溪鎮古夏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扶溪鎮的古夏村歷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八百多人中90%都為李姓。村莊坐北朝南,巷道交錯,擁有門樓、寺廟、古池、圍寨、宗祠等古建築20多處。

李氏宗祠有老祠、西邊祠、司馬第祠等三間,西邊祠為李氏宗祠之大祠堂,前有照壁,坐北向南,三進兩天井,闊12.6米,進深28.8米,佔地面積362.8平方米。磚木結構,正門的抱鼓石門當雕刻精美,戶對有四,兩旁側門都有門當戶對,梁、柱、簷、屏的雕刻工藝美觀。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司馬第祠堂是李氏擇居古夏後第十四代祖擎天公的祠堂,又稱“藏用堂”。他擔任過州府左堂,亦稱司馬,授六品儒林郎。該祠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人字山牆、青磚砌就,木構樑架雕刻著精緻的纏枝花卉,紅砂岩石墩雕刻著瑞獸花飾,正門的抱鼓石門當雕刻蟠龍圖。

石刻、木雕皆為精品,樓層的木樑簷架的雕刻,應是仁化境內的一流水平。見證著這個秣陵(南京)家族的文化底蘊。

劉氏宗祠長江鎮

錦江村委會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錦江劉氏宗祠位居劉家祠村小組,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坐北向南,二進三開間,佔地面積365平方、硬山頂、人字形山牆,琉璃瓦簷、滴水,五對石柱承梁,神龕巍然大氣。抬梁式木架構,門當戶對雕刻精美,祠內新舊木匾懸掛,一派文化氣息,是研究劉姓人文歷史的好地方。

陳氏宗祠

長江鎮沙坪村委會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長江鎮沙坪村委會的陳屋村小組,有一座陳氏宗祠,建於清代,進祠堂有“瓊林堂”的旁門閣樓。該祠坐西向東,二進五開間,闊18.8米,進深23.8米,佔地面積448平方米。

懸山式頂、人字山牆,柱礎石雕與柱拱樑架刻制精美,雀榫梁託工藝獨具一格,神龕牌位保存原樣,對聯匾額文氣怡然。天井下有暗渠通向祠外山溪,排水功能良好,是一種特殊的建築風水設計。

李氏宗祠

紅山鎮新田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紅山鎮新田村的李氏宗祠建於明代,坐西向東,磚木結構,三進三開間。闊5米,進深27.7米,佔地面積140平方米。懸山式屋頂、人字形山牆,牌坊式門樓,抬梁式木結構,牆腳青磚砌築,上部泥磚砌就。

門第牌坊之門簷裝設捲棚,門楣上有“狀元及第”等牌匾,二進屏風門飾彩漆畫,門當戶對齊全,石刻木雕工藝精美,神臺裝飾別緻,反映出該李姓一脈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

仇氏宗祠

聞韶鎮下徐村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聞韶鎮下徐村的仇氏宗祠有兩座,第一座稱“良進堂”,磚木結構,二進一天井,門樓設木結構捲棚,門簷雀榫精美。內廳祖堂上有“克繩祖武”的牌匾。

該祠堂東南向不遠又有“仇氏宗祠”,冠冕堂皇,恢弘大氣,門前有照壁,門旁有旗杆夾石,門樓為捲棚木結構,喙牙翹角,氣勢崢嶸,木樑雀榫雕刻水平高過“良進堂”。尤以內廳祖堂寬敞,神龕鏤雕及木屏裝飾精湛,對聯工整中帶有武將風度,反映仇氏一族祖上之顯耀地位及人文風采。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聞韶一帶原屬雄州,下徐村原來是粵北經濟文化發達的交通要道。舜帝南巡,帝妃清鳳南來守望“聞韶閣”等路線都在這裡,擁有九十九間商鋪,仇氏家族在此安家落戶都在情理之中。這仇氏兩宗祠的旁邊,尚殘存有古道、店巷的痕跡,見證著下徐村當時的經濟繁榮和人文昌盛。

鍾氏宗祠

大橋鎮松山下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松山下鍾氏宗祠位於仁化縣大橋鎮古洋村委會的松山下村小組。建於清代,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進三開間,佔地面積192.6平方米。青磚牆體,懸山瓦頂,抬梁式架構,是鍾姓祭拜祖宗的地方,有一定文化歷史價值。

此外,還有大橋鎮親聯村委會柳州陂村丘氏宗祠、水江村委會唐屋村的唐氏宗祠,皆為清代所建,使用至今,是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見證。


韶關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千百年的古蹟文化還在延續...


宗祠家廟是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更是一個地方民族人文、人丁繁衍生息的見證。在這個千年古縣,歷史還在不斷豐厚,文化傳承還在延續...

來源 | 仁化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