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銀網罩蓋、雙魚浮頂 碗內無湯且“入口無湯汁”。

抵達西安之後的第一件事,首先要品嚐的就是久負盛名的羊肉泡饃,在沒來西安之前,在我印象當中的西安風味美食,首先我想到的是涼皮、肉夾饃,然而等我抵達西安之後才發現,羊肉泡饃才是西安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一個碗、兩個餅(洗手準備手撕)

羊肉泡饃--英文Pita Bread So awked in lamp Soup

在來西安之前沒吃過,因為總感覺不就是用羊肉湯泡一個饃嘛,能有多好吃呀,怎麼會這麼受大家歡迎呢?

今天教官就帶您瞭解這其中的秘密。

我先帶您去一家朋友推薦的特別好吃的百年老店,

既然來西安首選羊肉泡饃,在掰饃的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西安羊肉泡饃的歷史,也好在吃的飽的前提下吃的好、吃的明白,您說是不是,

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

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製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衝,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首先,牛羊羹最早為西周禮饌(zhuàn),羊肉泡饃則起源於隋唐時期。可以看出,羊肉泡饃是從古代的“牛羊羹”演化而來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當時的年代,飲食習慣主要是以蒸、煮、烤為主,

為啥沒有炒呢?

是因為在當時的年代是沒有炒鍋滴,由於當時的年代鐵礦產量低,而且鐵礦都是由國家直接管控的,雖然在出土過的漢代文物中,就有形狀酷似釜的鐵質炊具,跟現代鐵質炒鍋相差太大,但也證明了漢代就有鐵質炊具,只不過這些奢侈的東西都是當時的皇宮貴族階級專用,咱平頭百姓家中是不會有鐵質炊具滴,一直到了宋代,鐵產量以及鍛造技術才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鐵鍋變的便宜耐用,這才走進千家萬戶,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西安泡饃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2016年6月15日起,羊肉泡饃有了新的製作標準。牛羊肉泡饃的製作規範中,要求饃通過“掰、撕、掐、抖”最終形成“黃豆粒大小的碎粒”。

在這裡,需要提到關中,當時的關中長安的人喜歡吃小麥做的餅,在當時的年代做餅的方式也主要分為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也就是羊肉泡饃的雛形。

判斷該餅質量的標準,關中人總結為“虎背、金圈、菊花心”。意思是餅面略微焦黃,狀如虎背,金圈則是由於餅的邊緣鼓起,經過烙烤而呈深色線圈,餅芯若是呈現優美的菊花紋,則真是餅中佳品。關中人對其要求是“色白不生,皮黃不焦,入湯不散。”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製的,稱"飥飥饃",酥脆幹香,入湯不散,一個饃大概二兩重。據掌勺大廚介紹是九份死麵,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倘若全是死麵,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若全是發麵,就泡散了。雖然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雖然掰饃講究越小越好,也主要是為了便於五味入饃。關鍵看大家吃哪種方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泡饃館現在一般有優質與普通之分,差別在於優質的除了料多肉多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樣的,

掰饃的大小是和煮法基本都是統一的,把饃掰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掰成八小塊。拿起其中一角從中間劈開撕成薄片,將饃掰成黃豆粒大小的碎粒,便於湯汁的味入饃,由於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

饃掰好之後,就可以跟掌勺大廚說需要怎麼泡,

同時煮饃的師傅一眼即可分曉,手掰的餅,易於入味,煮出來的泡饃也自然好吃

泡饃還分四種方式,

一、水圍城---顧名思義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通俗的講就是寬湯,像大水圍城,湯、汁、饃全要吃光,湯多饃軟、清香綿滑(掰的饃可以像蠶豆大小為宜)

二、幹泡----又稱"幹拔",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掰的饃可以像黃豆大小為宜)

三、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掰的饃可以像花生大小為宜)

備註:這三種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湯的多少來區分

四、單走----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 比如羊肉燴湯(水盆羊肉),即顧客自吃自泡,我覺的跟蘭州的羊肉泡饃有點兒像。

製作羊肉泡饃的講究除了選上好的羊肉,最好是羊腿以及後臀,其次是常用的調料有姜、蒜、桂皮、八角、黨參、黃芪、山奈、香葉、草寇、砂仁、山楂、花椒等等好多,切記不可放蔥,

最最重要的重點在於煮湯是否成功,湯才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骨湯和肉湯要分開煮,肉要洗淨醃製20個小時以上,再文火慢煮12個小時左右,

只有這樣做出來的羊肉泡饃肉質軟爛,湯汁雪白,鮮香濃郁,而且肥而不膩,鹽多不鹹,只為追求最真實、最健康、最地道的滋味,可見營養價值那是一個高啊,

但是為啥有的招牌是牛羊肉泡饃呢?

是因為正宗的羊肉泡饃多為山羊肉,大多數人都不太習慣山羊肉的肉質跟味道,因此改為牛羊肉替代。即牛肉和羊肉一塊熬湯,山羊肉味道獨特,處理不好的話羶味很重,而牛肉肉質較軟,口感極佳,肥而不膩,並深受大家喜愛。(現在的西安泡饃基本上不用擔心有羶味跟腥味哦。)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西安普通羊肉泡饃之口湯

烹飪師烹調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在成品上桌的同時,應有伴碟,包括“20克辣椒醬、50克糖蒜、5克香菜等佐食”,造型應體現“ 銀網罩蓋、雙魚浮頂 的特色,碗內無湯”,且“入口無湯汁”。

吃泡饃也是有講究的哦。吃要像掰饃一樣,一點一點的"蠶食",需要慢慢品味,不能著急,這樣才能口味如一。

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調入糖蒜、辣子醬。與此同時,餐廳服務員會及時的送上一碗高湯,這時喝上一口濃濃的羊肉高湯,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真正的吃家開始是不吃這些的,影響口味,吃到一半,感覺有些膩的時候,吃一顆糖蒜,挑一點辣醬拌在饃中(拌的量以一兩口吃完為宜),然後用送的高湯清口,然後繼續吃,這樣才不影響口味。味道好的泡饃油很少,主要是湯的香味,吃著也不膩。

在西安,這樣吃羊肉泡饃才更有味道

羊肉泡饃中的羊肉--大塊兒吃肉

經掌勺大廚介紹,掰好饃之後,會在饃上擺上一層厚厚的肉片並鋪上一層粉絲、蒜苗或蔥花點綴,而這肉也有一定的講究,廚師切肉時,或是切成兩條魚形,或是切成蓋碗肉的形狀,才能保證泡饃的口感和造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