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抗戰大事記(1939年)

1939年

1月 陳賡率部到魯西北活動。12日,陳賡率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六八八團襲擊高唐之敵,準備攻打恩縣城。15日,陳庚到臨清約請魯西北特委負責同志商談堅持游擊戰爭問題。日軍佔領臨清,因兵辦不足又撤走,一二九師東進縱隊進入臨清縣城,以“八路軍一二九師駐臨清聯絡處”的名義開展工作,並建立了一二九師警備大隊。特委書記張承先和統戰部長黑伯理分別以中共代表和聯絡處主任名義同外界聯繫。特委還將夏津、臨清武裝工作團合編為一二九師武裝工作團,在臨清西部和南部活動。

1月至6月 魯西三地委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據對敵鬥爭的需要,決定撤銷冀魯豫邊區省委,建立冀南、魯西、冀魯豫3個區黨委。1月15日,魯西區黨委在館陶成立,領導魯西、泰西、魯西北3個特委。3至6月,撤銷特委,先後建6個地委。其中衛河以東之武城、夏津、平原、恩縣、禹城、高唐為三地委(對外稱衛東地委),張承先任書記(7月15日張承先調任區黨委宣傳部長,由馬誠齋接任),馬誠齋任組織部長,韓寧夫任宣傳部長,韓哲一任敵工部長,楊中一任民運部長,王克寇任武裝部長,彭天琦任統戰部長,麻佩三任秘書長;齊河、清平、茌平、博平、聊城東部為四地委,謝鑫鶴、劉培桐先後任書記。

1月 津浦支隊調回魯西北。奉上級命令,津浦支隊從冀魯邊區返回魯西北活動,並在清平縣譚家莊與冀魯邊游擊隊合編。是年3月,琉璃寺戰鬥後,該支隊南渡黃河,到泰西配合一一五師活動。

1月下旬 五支隊全殲河北保安第二總隊。“挺縱”五支隊一部襲擊駐守在寧(津)、吳(橋)邊境劉曹莊、李家橋之“河北保安第二總隊”,擊傷其大隊長王淮川,俘獲襲擊寧津縣政府的主犯梁連城、高華勝和叛徒劉明福,救出縣政府秘書蓋津元等。隨後,在樂陵縣城西關召開群眾大會,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投降日寇製造分裂、破壞抗日的陰謀,號召群眾團結在抗日政府周圍,不給“二政權”交糧納稅。當場,將梁連城、高華勝、劉明福處死。

1月下旬 日軍“掃蕩”冀魯邊區 。駐滄州、德州、濟南的日偽軍兩萬多人同時分路出動,合圍“掃蕩”冀魯邊區。其中,一部向樂陵、慶雲、鹽山一帶合擊,相繼佔領各個縣城。為避敵鋒芒,邊區領導機關和駐軍撤離樂陵縣城。部隊化整為零,與敵人迂迴周旋。肖華、鄧克明帶五支隊1個營活動於樂陵北和東光、南皮一帶;曾國華帶五支隊一部活動於臨邑、陵縣一帶;周貫五帶六支隊活動於樂陵、鹽山一帶。同時,邊區軍民開展了破路鬥爭,將所有的大路改造為交通溝,既便於我軍隱蔽活動,又可掩護群眾,伏擊敵人。對此,日軍十分害怕,每“掃蕩”一次,必令百姓填溝,而我抗日軍民則大受其益。

1月 七縣工委成立。中共魯北7月(臨邑、濟陽、商河、齊河、德平、平原、禹城)工委在臨邑糖坊成立,馬衝任書記,張繼孟任組織部長,張樹銘任宣傳部長,宋光臣任民運部長,尚精誠、李向賢為委員。3月,七月工委改為臨邑工委。

2月 禹城鐵路工委成立。魯西北特委派鹿自強到禹城火車站恢復黨組織,將禹城一區區委與韓寨黨支部合併,建立津浦鐵路禹城工作委員會,朱儒任書記。

3月 琉璃寺戰鬥。駐濟南日軍一0四師團和津浦北段狄山旅團及偽軍3000多人對茌平、高唐、禹城、長清、齊河交界地區進行“鐵壁合圍”,意在撲捉魯西區黨委機關,消滅八路軍主力。我先遣縱隊、平原縱隊、青年縱隊三團、津浦支隊和區黨委在茌平琉璃寺(劉來寺)、許樓、大呂莊、陳吳營一帶被包圍。我軍浴血奮戰1天,在大量殺傷敵人後,掩護區黨委突圍,轉移到泰西大峰山區。突圍時,區黨委秘書長趙伊坪犧牲,擔負掩護任務的先遣縱隊指導員蘇廣珠所率1個大部壯烈捐軀,平原縱隊等部亦遭受重大損失。同日,由臨清東進到齊河、禹城一帶的魯西北特委機關和一二九師武裝工作團,在齊河曹廟與日軍遭遇,特委機關及部隊在戰鬥中被衝散,特委書記張承先率部分人員轉移到大峰山。因先遣縱隊、津浦支隊、青縱三團等離開魯西黃河以北地區,茌平、博平、齊河、禹城一帶,只留下築先縱隊七團、先遣縱隊五大隊及禹城武裝工作團等部隊堅持鬥爭,這個地區的形勢日趨惡化。

3月11日 五支隊消滅“於團”,改編“十八團”。 陵縣民團頭子於志良勾結日軍,進攻陵縣地方聯合自衛武裝“十八團”(由該縣東部趙屯、三回河、張廟、盛家等18個村發起的,後發展到40多個村),在這一帶燒、殺、搶、掠。曾國華率五支隊五團兩個營,消滅“於團”,為民除害,活捉於志良以下200多人。於志良被俘後自殺未遂,後被處決。“十八團”接受八路軍改編,仍用原番號。五支隊派梁國棟任團長,楊秀章任政委,劉德勝為特派員,原“十八團”副團長王茹玉仍為副團長,並抽調一批連、排幹部充任中隊長和指導員。附近一些小民團受其影響也紛紛接受改編,該團擴大到5箇中隊。改編後的十八團,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地方武裝。

3月 六支隊七團增援泰西 。“挺總”六支隊政委周貫五,七團團長李子英、政委崔嶽南奉命率七團3000人,在五支隊掩護下,由冀魯邊區開往泰西,增援那裡的抗日力量。

3月底 三地委在夏津房莊設立工作機關。張承先、韓寧夫、龐鈞等從大峰山回到平原腰站一帶,建立魯西三地委。最初,地委機關設在夏津房莊,以開雜貨鋪為掩護。一天晚上,雜貨鋪遭到土匪搶劫,龐鈞被綁架。經黨組織活動,土匪將龐鈞放出,但地委機關卻因此暴露,又轉移到平原黃莊。

春末 三地委建立聯絡點。按照魯西三地委指示,李祥、王作舟、吳欣齋在齊河辛店東街以“同濟診所”為掩護,建立了魯東南至魯西北的秘密聯絡交通站。

4月1日 大宗家戰鬥。 “挺縱”五支隊機關及所屬五團(缺二營)1700餘人,在支隊長曾國華、政委王敘坤帶領下,進駐陵縣大宗家、前後侯家一帶進行短期休整,被日軍偵知。日軍駐德州旅團長安田大佐調集德州、濟南、滄州、商河、平原、禹城、臨邑、濟陽、寧津、吳橋、鹽山、東光等地快速部隊2000多人,星夜奔襲我軍。雙方激戰1天,日軍傷亡500餘人,敵酋安田大佐被擊斃。五支隊五團政委曾慶洪、政治處主任朱挺先、特派員謝家樹以下400多名指戰員英勇犧牲。部隊突圍後,轉移到寧津縣柴胡店一帶。

4月 國民黨頑固派在寧津製造磨擦。 本年春,冀魯邊區糧荒嚴重。馬皋如操縱下的國民黨“二政權”,四處要糧派款與我軍制造磨擦。寧津“二政權”縣長劉松齡高樹勳部1個排到該縣二區搶糧催款,逼死了抗日區長李務訓、三區區長王希恩等,6名抗日人員被活埋。寧津縣抗日政府對國民黨頑固派反共、限共政策進行堅決抵制,發動群眾不向“二政權”交糧,挫敗了馬皋如的反共陰謀。

4月23日 常趙莊戰鬥。 八路軍東進縱隊副司令員朱德崇率二團兩個營進駐禹城常莊、趙莊。濟南、長清、高唐日偽軍2000多人前來“掃蕩”。雙方激戰1天,八路軍炸燬日軍汽車2輛,殲敵100多人,傍晚轉移。日軍衝進趙莊,縱火燒村,該村共有48戶,180人,有78人被殺害,其中14戶全家蒙難,燒燬房屋250間。為牢記日暈暴行,該村後改為“火燒趙莊”。

4月 魯西三地委在平原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地委領導成員和縣委書記,中心內容是傳達學習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並結合本地區的形勢,確定了依靠廣大農村,進一步發動群眾,堅持游擊戰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陣地的方針。

4月 中共齊河縣委成立。孫潛民(孫靖洲)任書記,耿黃任組織部長,張強任宣傳部長,郭士清(郭延芬)任民運部長。同時,成立縣大隊,張強任大隊長,耿黃任副大隊長。

5月 津南、魯北分置。 冀南區黨委派駐冀魯邊區代表馬國瑞赴延安,李啟華代理其職務。為了鞏固津南,開闢魯北,冀魯邊區特委將邊區劃為津南、魯北兩個地區,建立了兩個地委。津南轄現滄州東南各縣及寧、樂、慶等縣;魯北包括黃河以北,津浦路以東各縣。李啟華(後馬振華)任津南地委書記,李廣文任組織部長,杜子孚任宣傳部長,馬振華兼任民運部長,邢仁甫任統戰部長;周東光(後李廣文)任魯北地委書記,馬英奇(後閻宜生)任組織部長,關鋒(原名周玉鋒)任宣傳部長。

7月11日 肖華派部隊援救高樹勳部。 高樹勳軍部駐樂陵城西寧家寨,千餘日偽軍將其包圍。高樹勳先向鄰近國民黨張國基、曹振東部求援,張、曹坐視不救,只好求救於八路軍。此時,肖華率五支隊一部防寧津龍潭村一帶,聞訊後立即派部隊於深夜趕到寧家寨,與高部內外夾擊,迫敵人於翌日拂曉撤圍。此舉使高樹勳深受教育,遂與我方訂立了“互通情報、互保傷兵、配合作戰”的聯合抗日協定。8月,高樹勳撤離冀魯邊區,過津浦路到魯西。我黨派入該軍的秘密政工人員李恆泉、李向平、林恆非、賀靖、於立平、姚守誠亦撤出,充實到邊區黨政機關。

7月6日 魯西北地區的軍事鬥爭歸一二九師領導。一二九師派李聚奎、肖永智率先遣縱隊、騎兵團、青年縱隊三團,由冀南返回魯西北,從而加強了這一地區的對敵鬥爭。不久,青縱派二十團政治處主任於某某(此人後來返回運西,由副主任呂子明接替)、副參謀長何濟林、副營長劉明芝率兩個連(後番號為津浦大隊)進入運東,協助地方黨組織動員群眾,發展抗日武裝,破襲鐵路,襲擾日軍。翌年6月,津浦大隊被編入冀南軍區十九團和二十團。

8月 三地委認真貫徹山東分局的工作方針。中共山東分局根據中央批示和全省的實際情況,提出“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反對任何中途妥協投降,團結一切抗戰力量,徹底粉碎敵之掃蕩,依託魯南向蘇皖發展,開展蘇魯抗日根據地工作,鞏固魯南陣地,全面掌握膠東、魯北,擴大魯西北、魯西、魯西南三面平原工作”的基本方針。魯西三地委認真貫徹分局的方針,積極發動群眾,發展黨組織和抗日武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在鬥爭中擴大根據地。

9月 張承先回運東組建三大隊。根據魯西區黨委東平湖會議關於創造平原遊擊根據地的決定,已調任區黨委宣傳部長的張承先,從大峰山經四地委到禹城八區,與三地委研究決定,將禹城、恩縣、高唐的武裝工作團和平原縣大隊合編為一二九師先遣縱隊特務第三大隊,由布克(馬菲村)任大隊長,王克寇任政委。大隊轄3箇中隊,共250餘人。之後,張承先又帶領三大隊到平原腰站一帶召開衛東地區會議,佈置建立以平原五區為中心的高、恩、夏、平、禹邊區遊擊根據地。地委與三大隊廣泛發動群眾,建立自衛隊,實行民兵聯防,相繼建立了平原五區和夏津東部共8個區的抗日政權。不久,衛東5縣邊區抗日遊擊根據地形成。

秋 三地委舉辦黨校。為培養農村黨員和積極分子,魯西三地委在平原五區沙莊舉辦黨校。黨校由地委宣傳部長韓寧夫主持,韓哲一、彭天琦、高峻嶽等先後到校講課。

9月 肖華率部隊轉移魯西 。4日,八路軍總部指示一一五師:肖華所部駐區糧食困難,敵人封鎖嚴密,應即轉入魯西。下旬,肖華、鄧克明率“縱隊”機關及主力一部向魯西轉移,由符竹庭接任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之後,又有6批部隊從冀魯邊區調往魯西、魯南。這樣,從津浦支隊開始,冀魯邊區的部隊共分8批,總計1.5萬人先後調出。正如肖華所說,這一戰略措施,極大地加強了八路軍在魯西和魯南的戰鬥力量,使這兩個地區成為一一五師的兩拳頭。這是冀魯邊區軍民對開闢魯西北平原和魯南山區抗日根據地的有力支持和貢獻。當時,主力部隊轉移後,冀魯邊區只剩下兩個營、兩個縣支隊和1個警衛連的兵力。

10月 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夏津縣在城東靳莊召開各界人士代表會議,成立夏津抗日民主政府,白光(韓哲一)被推選為縣長。

10月上旬 周貫五返回冀魯邊區 。奉一一五師命令,周貫五從魯南返回冀魯邊,領導邊區軍民堅持鬥爭。

11月 中共陵縣縣委、陵縣戰地動委會同時成立。 孫曉峰任縣委書記,王其元任動委會主任。

11月 平原縣抗日民主辦事處成立。張延河任主任。同時建立平原縣大隊,李達任大隊長。

12月 武裝抗日鬥爭出現新局面。冀南四分區獨立營(武城縣大隊的前身)參加我軍對國民黨頑固派石友三的討逆戰,並將蔣耀南、胡和道部趕出武城。國民黨武城縣政府及其反共武裝不戰自散。武城縣的抗日鬥爭從此打開了局面,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12月 齊河、禹城兩個縣委合併。魯西三地委決定,將齊河、禹城兩個縣委合併為齊禹縣委,路自強任書記,郭士清任組織部長,程光(程友光)任宣傳部長,陳忠信任民運部長。齊禹縣委除領導所屬黨組織外,還領導齊河、禹城兩個縣政府和兩個大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