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分化大幕開啟 股市“喝奶”行情會來嗎?

第二屆中國乳業資本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各家乳企代表“華山論劍”,透出不少發展新動向。

資本市場上,今年這波大消費行情還沒充分演繹完畢,但是市場的焦點似乎永遠是茅臺、五糧液,關注食品飲料板塊中乳品這個細分領域的人不多。

天風證券分析師劉鵬說,這不只是因為乳業領域上市公司數量少,總盤子規模小,也因為乳企的週期性不強,題材性不強,少有獨立行情,往往被大家忽略。

這場由媒體主辦的行業峰會,業內幾乎所有主要的上市公司都到場,包括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等。除了將在資本市場有大動作的飛鶴沒在會上發言,其它乳企的代表,都各抒己見。聞之,不禁讓人感慨,和其它很多行業一樣,這個行業正在經歷增長放緩、分化加劇的考驗。

70年來,中國牛奶年產量從只有20萬噸,到2018年的3075萬噸,增長了154倍。

中國上市乳企的龍頭毫無疑問是伊利和蒙牛。

前不久,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世界乳企排名中,伊利以1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91億元)的年銷售額排名世界第八,比去年上升一位。與蒙牛(103億美元銷售額)一起,攜手進入全球前十強。榜單中,還有百年品牌雀巢和1987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達能。不得不提的是,達能對中國的佈局不可謂不深遠,它也是蒙牛背後的戰略投資人。

二十多年間,伊利、蒙牛從誕生到躋身世界乳企前列,走了外國乳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箇中艱辛,可想而知,而資本市場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蒙牛乳業集團事務副總裁黃忻回顧了企業發展的20年,她把企業的成功歸因於趕上了中國經濟騰飛、人均收入增加的大好時候。這是實話,畢竟時勢造英雄。然而這話裡也有謙遜,如今活躍在全球市場的蒙牛,如果創立之初,不是懷揣偉大的夢想,也絕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會場裡,三元股份的董事陳歷俊資歷最長,也頗有情懷。他回顧三元之所以創立,是因為北京的媽媽們苦於沒有奶喂孩子,這才有了後來的三元。

時至今日,三元已經成立了國家母乳研究中心,還正在建立中國母乳庫。三元的願景不再只是讓中國的孩子們喝上牛奶,而是要讓孩子們能喝上成分接近中國媽媽母乳的奶粉。

這種戰略轉變,不只是情懷使然,也源於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前的乳製品同質化嚴重,不拿出些看家本領,不深耕,不創新,只能慘死在價格戰中。

與在細分領域挖空心思搞創新的中小乳企不同,伊利、蒙牛作為行業老大,展現出了胸懷大志的氣質。進軍國際市場,打造全球化乳製品產業鏈,成了這兩家龍頭企業的共同選擇。

伊利還非常注重留學生的儲備,從人才開始著手國際化。大舉收購外國奶源,“買買買”的一系列操作,按照伊利集團副總裁趙昕的話來講,“已經有了國際話語權”。在印尼推出了備受當地人歡迎的摩卡咖啡冰淇淋後,伊利似乎看到了東南亞市場的更多機會,迅速收購了泰國當地最大的冰淇淋企業。

蒙牛也毫不示弱,2018年在印尼建成了工廠生產酸奶和益生菌飲料。這是中國乳企第一次全面實現海外收奶、海外生產、海外銷售。

飛鶴和君樂寶,是乳企中股權激勵機制建設最充分的。有別於傳統“巨無霸”,這兩家企業高管持有公司原始股份,也因此企業發展衝勁很足,從美國退市後的飛鶴和從蒙牛分拆出的君樂寶,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前些日子,被“殺人鯨”沽空的澳優,股價腰斬後,逐漸走出弱勢,開始觸底反彈。深耕細分領域、做好註冊用戶的管理和追蹤,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的戰略,更是受到了中信資本的認可。中信農業基金豪擲20億,成了澳優的最大股東。澳優以自己的業績,擊退了空頭。深耕細分領域的戰略,也受到業內好評。

不容小覷的還有成功“摘帽保牌”的貝因美。三年前,因連續虧損,貝因美掙扎在退市邊緣。公司大膽啟用沒有資本市場背景卻深耕乳業27年的包秀飛擔任公司CEO。

在接受中國財富網獨家專訪時,包秀飛說:“有人說我是用自己27年的人脈在幫貝因美保牌。我確實用上了我所有能用的資源,聯繫了所有我認識的經銷商和投資人。也感謝大家的不離不棄。今年三季報,貝因美表現喜人。企業走出困境的動力,來自於團隊的凝聚力。”

這樣一家經過保牌洗禮的隊伍,未來將展現出怎樣的絕地反擊能力,也讓人拭目以待。

中國乳企,從誕生之初就擔負著很多使命。往小了說,提高國人平均身高和國民體質要靠乳企;往大了說,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國際化,這些乳企是當之無愧的排頭兵。

然而,高速發展與人口紅利期正在漸行漸遠,人口出生率下降,消費升級,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消費者的行為習慣。

未來怎麼辦?

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將會有越來越多國外的乳製品進入中國市場,即使降了關稅,壓低了產品價格,中國市場對國外的乳企來說,或許並不容易經營。

相較於未來逐漸進入國內市場的外國乳企,中國本土的乳企,可能更多地將面臨來自同行的壓力。

20多年前,伊利、蒙牛還在1600多家乳企中默默耕耘。三元和光明在北京上海各自為戰。20年間,發生了太多變化。藉助資本市場,光明打開了華東市場,伊利、蒙牛遍地開花。

按照乳製品協會的統計,1949年的時候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0.4千克,到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刷新成34.3千克,到2025年人均奶類消費預計達到40千克。國內年均將增加120萬噸產量,進口還要增加接近50萬噸。

市場規模在擴大,然而殘酷的是,如獨立分析師宋亮預測,未來這個行業幾百家企業只會倖存幾十家。笑到最後的,無疑將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分化的大幕,已經徐徐拉起。

伊利的瓶裝水即將面世,乳業進軍健康食品大市場的號角已吹響,但顯然,距離雀巢和達能多樣化的健康食品全面開花,伊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資本市場上,“吃藥”“喝酒”之後,會有“喝奶”行情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