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叫做“信仰”。

很多人都在問“信仰”到底是什麼,其實信仰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它是一個存在於內心中的一種力量。

因為有信仰,所以我們才有良知。

當很多人在生活中被利慾薰心,一味的為了自己追逐的名利去奔波勞碌,甚至喪失自我底線的時候,正是忽略了信仰。

甚至有很多人單純的把利益當做自己的信仰,讓自己的人生“唯利是圖”,這樣的人生其實是一種可悲,因為他喪失了人生該有的底線。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來說,重塑自己的信仰,讓良知依託在信仰之中,會有一種內心的歸屬感,可以給自己的人生造就不一樣的意義。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中庸》之中,很多人聽到“鬼神”這一個詞,都以為是一個可怕的存在,也都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東西,是可恨的。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並不這麼認為,古代的人認為,這是祖先離去之後的存在形式,是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神靈。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鬼神顯示的功德是特別大的,雖然說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但是他的作用卻體現在萬物上,毫無疏漏。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其實在儒釋道之中,有諸多的思想,雖然說表達方式不同,但是存在的內涵和智慧確實相通的。孔子所說的體現在萬物上,毫無疏漏的一個道理,正是道家中所提倡的大道的智慧,存在於萬物之中,毫無疏漏。

所以道家就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諸多思想所表達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萬物之中都有獨有的一個規律,一個人需要遵循著規律去做事,才會有好的結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個規律也叫做“善良”。

信仰自己的良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周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洗心,退藏於密。

君子內心無意識無雜念,不會被私慾所沾染,自然能夠無所顧忌。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在古代,有一個人,名字叫做湯霖。

有一天湯霖的母親突然身患疾病,渾身發熱,湯霖就跑去請了遠近聞名的一個大夫,為自己的母親診治。但是誰知道一點療效都沒有,病情一直沒有好轉。

後來他的母親拒絕服藥,大夫對湯霖說:“只有找到冰塊內服才能治好。”

這個時候正趕上是夏天,在古代又沒有冰箱,天氣熱的像火爐一樣,到哪裡去尋找冰塊呢。

湯霖特別著急,愁苦無助的時候哭倒在水池邊,並且淚流不止。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池中有動靜,他用衣服把眼淚擦乾一看,發現有冰塊的飄動,急忙撈出來獻給自己的母親。

或許正是湯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也感動了神明,幫助湯霖找到冰塊為母親醫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正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

《周易》:讓良知依託“信仰”,讓心有所依

對於那些喪失了信仰和良知的人來說,正是缺乏了一種畏懼之心,所以才有信仰的缺失。即便是心無所依,讓內心毫無歸屬感,也不自知。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文章,您對於“信仰”是怎麼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