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彈匣只裝30發,為什麼不一次裝滿上百發呢?

張春財


現代自動步槍大多都採用30發彈匣,不管是美國的M16步槍和M4A1步槍,蘇聯的AK47步槍和AK74步槍,還是我國的81-步槍和95式步槍,主流彈匣都是選擇的30發彈匣,30發彈匣幾乎成為了自動步槍的標準化配置。由於現代自動步槍的射速非常快,從理論上來說,自動步槍調整到連發模式,5秒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打光30發子彈。而現代槍械技術發達,給步槍加裝一個大彈匣並不是什麼技術問題。



現代步槍使用的30發彈匣,是世界各國軍隊通過不斷地實戰,最終選定的最佳彈容量的彈匣。自動步槍在作戰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到子彈數量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槍支的便攜性,射擊的精準度。而子彈數量較多,會導致槍支的重量過大,士兵攜帶槍支的負擔增加,不利於軍隊靈活作戰。槍支的重量較大,也會增加控制槍械的難度,降低士兵的射擊精準度。


二戰時期的衝鋒槍曾經使用過大容量彈鼓,實戰證明大容量的彈鼓,除了能夠在近戰的時候具備較強的壓制能力之外,運動作戰的時候遠不如30發彈匣更加的實用。實際上在現代化戰爭中,士兵的火力配置相對齊全,單獨使用槍械的情況並不多。即使是單獨使用槍械的情況,30發子彈通過點射的方式也足夠射擊一段時間,在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情況下完全夠用。

如果步槍採用一百發子彈的彈鼓,那麼對於持槍士兵的體能將會是極大地考驗。而且30發的彈匣更換速度較快,在子彈打光之後,士兵能夠在短短數秒鐘之內完成彈匣的更換。一百發的彈鼓看似實用,真正能夠打光的機會卻並不多。由此可見,現代自動步槍採用30發彈匣供彈,主要就是因為30發彈匣更適合戰場的需求。


軍武小咖


子彈這個東西呢,當然是越多越好了,但是放在槍裡就不一樣了,就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了,槍裡的子彈越多,可能麻煩就越多,人們發現,30發左右的子彈才是最適合的。

我們先看步槍的作用,現代的突擊步槍要求火力,要求精度,要求射程,還要求機動性。從這點看,突擊步槍的作用並不是進行火力壓制,而是進行突擊。火力壓制火力支援,是班用機槍的事情。

子彈放多了,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彈匣太長,彈匣太長帶來的就是行動不便,機動性和人機功效全降低,隱蔽性也不好。彈匣太長了,很多戰術動作根本就沒法做了。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裝彈的時候,想裝滿太慢。

放一百發的話,根本就沒必要,先不說這個彈匣的做工,光重量就夠喝一壺的。太重了,動作怎麼做?彈匣過長,可靠性就相應降低了。

能裝100發的,主要就是彈鼓,彈鼓這個東西和彈匣不一樣。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就是用的彈鼓供彈,美軍的湯姆遜衝鋒槍也可以用彈鼓供彈。而彈鼓供彈的缺點又比較明顯,成本高不說,而且除了容彈量大以外,沒什麼優點了,結構過於複雜,故障率也高。

即便是現代的很多機槍,也是放棄了彈鼓供彈,直接使用彈鏈,故障率低,而且使用上要比彈鼓方便的多。之所以使用彈鼓,原因就是如果裝五六十發甚至上百發子彈的時候,彈匣根本就不能用了。

裝彈多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究竟需不需要那麼多子彈,如果不需要,放那麼多,就是沒有意義的,反正換彈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軍武文齋


目前世界上比較出名的步槍有我國的95式自動步槍(QBZ95)、美國的SCAR、M164a以及俄羅斯的AK47等,這些步槍的供彈系統均採用了主流30發的彈匣,那麼為什麼不一次裝滿上百發子彈呢?



1、30發的彈匣供彈可靠性更高

彈匣是個供彈系統,內部是依靠彈簧的彈性勢能不斷地將子彈壓入槍膛,100發子彈的彈匣彎曲的弧度太大,很容易發生卡殼,戰場上對槍械的基本要求就是可靠性要高,3個30發的彈匣比一個90發的彈匣的可靠性要高得多,因此當然選擇3個30發的彈匣。

2、彈匣太長還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

比如彈匣多了重量自然會增加,以AK47一枚子彈16.4g為例,多裝入得70發子彈大約重1148g,而AK本身重量也才4.1公斤,帶上這麼重的子彈必然影響射擊穩定性。

此外3倍裝彈量,彈匣的長度會增加很多,臥倒時彈匣比槍的支架還要長,影響隱蔽性。



3、一個彈匣可滿足現代作戰的需求

一個彈匣裝彈30發,一個班十名士兵就有300發子彈,如果槍法可靠,足可以應對大多數的特情,實戰中是沒有那種壓著扳機打個不停的操作的,以上提到的步槍理論射速均可以達到600發/分鐘,戰場上達到100發/分鐘也不是問題,如果是壓著扳機不鬆手的操作,100發子彈打光也就是1分鐘的事情,但自動步槍並不是這麼打的。

圖示:彈鼓

現實中為了擴大彈夾容量,有的步槍配置了彈鼓。

如我國的QBZ95還可採用75發彈鼓,其實其它步槍可以採用彈鼓供彈。

彈鼓作用和彈匣相同,一次性可供70到100發的子彈,在需要大量彈藥的情形下,使用彈鼓就可以完成供彈。

圖示:裝了彈鼓的SCAR


彈鼓的缺點就是結構比彈匣要複雜的多,含有螺旋彈簧、滑槽等,當發生劇烈碰撞或者摔在地上時容易發生故障,可靠性遠不如機槍的彈鏈供彈可靠。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了,更多科普歡迎關注本號


核先生科普


來來來,先看看100發的彈匣長啥樣

他可能是這樣的

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彈鼓樣子的會導致槍兩邊突出這兩坨長得和子孫袋似的玩意,不說它帶來的額外重量,你握著槍時候這兩坨會讓你感覺硌的巨不舒服。除非真的有潑水任務,不然沒人喜歡帶這麼兩坨東西幹仗,尤其現代戰場,機動第一。

100發的高容量也不適合給突擊步槍潑水,畢竟槍管壁薄,散熱差。平時打打點射,應急打個連射才是步槍該乾的活。潑水交給管壁更厚的機槍把,而且即便是機槍也應該多用長點射而不是無腦潑。

看下面潑完100發的槍管,可以烤肉了。

還有彈匣型的,都很長。我也不談長彈匣或者4排彈匣帶來的彈簧和供彈可靠性問題了。就說這麼長個玩意你還要不要做戰術動作了?俯姿射擊怎麼辦?彈匣插土裡還是用下面這個姿勢射擊?


瘋狗的輕武


如果有力氣拿裝滿100發子彈的步槍,那幹嘛不去抗機槍呢?步槍當機槍使十分不妥,就好比拿核載500公斤的皮卡車去拉5噸重的貨物一樣,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最後結果就是報廢,步槍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問題似乎成為全世界軍迷共同的疑問,為了以最客觀的形式回答這個問題,美國網友曾經做過這個實驗:分別使用AK-47和M4A1兩款自動步槍各自連續發射10個彈匣的300發子彈,以證明步槍有限的承受力。AK-47的表現是:當連續射擊5個彈匣150發7.62mm子彈以後槍管護木開始冒煙;當發射到第7個彈匣時護木開始出現明火燃燒現象,實驗不得不終止,證明AK-47自動步槍連續射擊的承受能力為不超過210發子彈。M4A1的表現為:當連續發射4個彈匣120發5.56mm子彈後鋁合金護木開始冒煙;當發射到第8個彈匣時槍管發紅;換上第9個彈匣並拉機上膛後子彈發生炸膛,槍械報廢,實驗停止,證明M4A1自動步槍連續射擊時的承受能力為不超過270發。可見為步槍安裝裝滿上百發子彈是一種超出步槍承受能力的行為,如果戰況確實有連續射擊需求,最好的做法是使用機槍壓制,而不是用步槍突突。

▼下圖為連續射擊後發生炸膛的M4A1自動步槍。

舉個例子,2009斯里蘭卡政府軍在剿滅猛虎組織時9人步兵班組的火力配置為4名裝備81-1式自動步槍的步槍手,5名裝備81式輕機槍的機槍手,每個班分為4個戰鬥小組,每組2人,每2人當中1人擔任步槍手,另一人擔任機槍手,班長也為機槍手,彈藥基數與我國步兵一樣,步槍手為5個30發彈匣,機槍手為2個200發彈鼓。可見,即便是火力孱弱的斯里蘭卡陸軍在叢林剿匪作戰中也沒有做出為步槍安裝百發彈匣的事,而是使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火力持續性的問題,實在沒必要為步槍裝滿上百發子彈。

下圖為正在指揮戰鬥的斯里蘭卡陸軍步兵班的班長,他手中的武器為81式輕機槍(與伍六一的同款,只不過伍六一的機槍是30發彈匣供彈,而他使用100發彈鼓),他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側各有一個戰鬥小組。

實戰中步槍的戰鬥射速只相當於理論射速的1/10不到,步槍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逐漸發展為自衛型武器

我們以56-1式自動步槍為例,該槍設計射速為600發/分鐘,理論戰鬥射速為40發/分鐘,僅僅是紙面上的理論戰鬥射速就已經遠遠低於理論射速了,那麼在實戰中究竟能達到多少射速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在1984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的老山收復戰鬥,經過持續26天的炮火準備過後,陸軍第14軍40師118團2營5連步兵開始向老山主峰衝擊,經過5小時20分的激烈戰鬥後5連官兵在副連長張大權的帶領下成功佔領老山主峰。第一個登上老山主峰的人就是副連長張大權,他犧牲前所使用的56式輕機槍100發彈鼓還剩下60發子彈,而第二個登上主峰的2排排長只發射了不到60發子彈(第二個彈匣裡還有10餘發),許多犧牲在戰鬥中的官兵甚至一槍一彈都未打過,生還的官兵開槍最多的也不超過3個彈匣(即90發子彈),全連彈藥消耗不及1/3,戰鬥就結束了,實戰中連機槍都沒有達到戰鬥射速,而步槍的戰鬥射速就更低了,如果從戰鬥開始算起,步槍的戰鬥射速平均不到5發/分鐘。

▼下圖為發起攻擊前合影留念的我軍步兵班組,步槍手的彈藥基數就是胸前彈袋裡的3個備用彈匣以及槍上的1個彈匣,一共150發,機槍手除了槍上100發彈鼓以外,腰間還有一個100發備用彈鼓,一共200發。

也許有讀者會這樣質疑:這只是攻堅戰,如果是陣地戰,步槍的戰鬥射速會不會更高呢?那我們就再例舉一個典型的陣地戰——李欣海高地防禦戰。該戰鬥是我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代理排長李欣海率領15名戰士固守孤立的142號高地,越軍以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在55天的時間裡輪番向這個小山包發起進攻。李欣海的防禦戰術為:500米~200以內的目標呼叫炮火覆蓋,100米以內用機槍掃,50米以內用手榴彈和定向地雷炸,30米以內才用步槍射擊或者肉搏。而實戰中越軍很少能有靠近我軍陣地100米以內的機會,因為我軍在很早以前就將這一整片區域的射擊諸元測算好了,只要步兵呼叫,130mm和152mm榴彈炮立馬就會覆蓋目標位置。因此當越軍放棄進攻以後,李欣海高地上的官兵彈藥只消耗掉54%,而且大部分為手榴彈和地雷,連機槍都沒打過幾輪,在指揮員李欣海犧牲、電臺損壞無法呼叫炮火的危機關頭,士兵們用得最多的武器依舊是手榴彈和地雷,當戰壕被突破的一瞬間甚至有3名戰士抱著炸藥包引爆與越軍同歸於盡,其中就包括機槍手周忠烈。可見步槍在實戰中正在發揮作用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因此為步槍裝滿上百發子彈這種事純屬多餘的圈圈。

▼下圖為正在使用81式自動步槍向敵人駁火的我軍戰士,不遠處的植被以及被炮彈炸禿,兩山輪戰期間我軍使用最多的武器是火炮,單兵輕武器作用比較有限。

即便是改裝的大容量彈匣都很少有超過75發的,達到100的絕對罕見

所謂存在即合理,我們不能否認步槍有使用大容量彈匣的事實,比如說阿富汗武裝分子的武器作坊就曾經為AK-47製作過彈容45發的大容量彈匣;美國民間射擊發燒友也曾向工廠定製過彈容40發的5.56mm自動步槍彈匣;朝鮮陸軍邊防部隊則試用過彈容為50發的彈筒;而遊戲中的旋風AK則使用彈容為60發的彈匣。超過75發的步槍彈匣確實不多見,就更別提100發的彈匣或者彈鼓了,可見即便是不太嚴謹的民間以及不太專業的武裝分子也沒有“裝滿百發以上子彈”彈匣的需求。

▼下圖為使用75發彈鼓供彈的95式班用機槍,通常只有機槍才會有大容量供彈需求。

如果在戰場上遇到一群手持大容量彈匣的敵人,對於是我方士兵而言那絕對是絕好的、世間罕見的練手機會,因為這群人的戰鬥力絕對是渣。正規的、有戰鬥力的軍隊或武裝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戰士使用增加彈容量的非主流方式來解決火力持續性的,萬一真的出現了有使用步槍來解決火力持續性的戰況時,部隊也會為士兵配發擴展彈匣,而不是擴容彈匣。回到上述敵情,在這種情況下我軍老兵一定會讓沒有射殺過敵人的新兵用這群手持“旋風AK”的非主流來進行現場實戰練習,通常這種戰鬥會在一片歡愉的氣氛中結束,負責指揮本次行動的排長或者士官可能連炮火都懶得呼叫,這就是使用“裝滿上百發子彈彈匣”的結果。

▼下圖為使用彈匣並聯器擴展彈匣的自動步槍,實戰中士兵寧願使用擴展彈匣也絕對不會選擇能裝上百發子彈的擴容彈匣。


兵器知識譜


槍械在戰場上是要人命的東西,當然也是保住自己生命的東西,它的子彈數量都是經過一代代的驗證得來的。也不是槍械設計師異想天開就將子彈容量設計成30發的。


在自動步槍設計之初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那時候的自動步槍彈匣容量並不確定,有20發的比如M14,也有30發的比如AK系列,更有30多發的比如STG44突擊步槍。不過後來的人們通過大量的實踐得出30發的容量是自動步槍最適合的彈匣容量。子彈的數量太少了,不足以形成壓制火力,但是子彈的數量太多了,又會增加槍械的重量,增大士兵們的負擔影響機動性能。就比如說M14只有20發的彈夾容量,以至於士兵們經常更換子彈,在更換彈夾的這一個空窗期是士兵們最脆弱的時候。所以到來後來的M16就改為了30發彈匣。子彈數量太多了,火力持續性倒是有了但是卻增加了槍械的重量,不方便士兵們做出戰術動作。而且如果子彈的容量太多,那麼彈匣中的彈簧也需要做的夠硬,才可以將子彈全部彈出來,但是這樣就會造成上子彈的時候最後幾發不容易壓進去,子彈的數量越多,彈匣也越容易出現故障。



再說了,現在的自動步槍並不需要提供火力壓制的任務。如果真的需要重火力壓制,那麼就把它交給機槍來解決吧。機槍有專門的大容量彈鏈或者是彈鼓(現在很少有輕機槍使用彈鼓,就是因為彈鼓的故障率太高)


量子聊軍武


突擊步槍的彈匣容量在30發左右,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試錯之後的結果。其實在早期,就有很多超過30發彈容量的自動步槍,比如說STG44突擊步槍等。



當然,國外也有一些能夠裝滿上百發子彈的彈匣,比如說如圖,就是國外一支裝了個100發超級“擴容彈匣”的AK突擊步槍。當然,還有CSOL裡面的那把旋風AK。



其實彈匣過長,主要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供彈能力問題。在彈匣的底部,會有一個連接託彈板的彈簧。這個彈簧要用力把子彈給頂在抱彈口上。



彈匣的彈容量越大,那麼彈匣也就越長。這就會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把彈匣彈簧做的很弱吧?子彈壓滿了之後又沒有足夠的彈力把子彈頂上去;把彈匣彈簧做的太硬了,又會導致壓子彈費勁。這樣一來就很尷尬了啊。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大的彈容量呢?30發左右的彈匣容量經過實戰檢驗,已經非常足夠了。只有像輕機槍才需要更大容量的彈匣。這是需求決定的結果而已,完全無需大驚小怪。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二戰期間,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蘇聯紅軍研發出PPSh41衝鋒槍,此槍製造簡單,大量採用衝壓零件,焊接、銷接等粗糙方式生產,僅在二戰期間就生產超過500萬支PPSh41。

PPSh41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波波莎”,此槍最大的特點:彈匣採用圓餅型,一次可以裝71發子彈,尤其擅長長距離作戰。


戰後,“波波莎”雖然繼續用圓餅型彈匣,但裝彈數量減少為35發。

為什麼,主要考慮士兵的負重量。因為一個士兵,不可能除了攜帶子彈、槍就安全,他還得攜帶應急救護包、單兵食品等一系列裝備。


要想獲得更大火力,可以交給機槍手、輕機槍手。

現代,雖然步槍彈匣可以裝30發,實際有經驗的士兵。開戰前,只會在彈匣裝28-29發子彈。因為裝滿30發,會縮減彈匣彈簧使用壽命,讓它負荷工作,有時就會卡殼。哪怕出現的幾率很小,但戰場上,少一分風險,多一分活命機會!


貓爪草歷史


越戰時期,美軍裝備的了兩支自動步槍,先期投入的是M-14步槍,發射7.62 × 51毫米北約標準步槍彈,由於槍長1.118米,加上一隻20發彈匣時,重量將近10斤,既長又笨重的M-14步槍,在越南叢林中磕磕絆絆,確實不適合步兵使用。

於是,美軍就用M-16步槍取而代之,5.56×45毫米 M193彈 ,是全球投入實戰最早的小口徑步槍,但美軍這兩把自動步槍,在與北越軍隊和南越游擊隊的AK-47和AK-47高仿版56式衝鋒槍的對壘中,並未取得好的戰績,且始終處於下風狀態。

原因就是M-14/16這兩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20發直彈匣供彈,而AK-47和AK-47高仿版56式衝鋒槍都採用了30發彎彈匣供彈,20發子彈VS30發子彈,當然美軍槍械的火力遠遜於北越軍隊和南越游擊隊了。

認識到了手中槍械火力不足的毛病以後,越戰後期的美軍就給M-16步槍研發配備了30發直彎直彈匣,包括北約其他國家軍隊的自動步槍也由20發彈匣換成了30發彈匣。

目前,全球現役的7.62中間威力自動步槍,以及5.45、5.56和5.8毫米三大口徑的小口徑自動步槍全都採用30發彈匣供彈,因此,30發彈匣似乎成了全球軍隊自動步槍的標準彈匣。

給自動步槍裝上30發彈匣,是經過實戰檢驗的最佳配彈數量,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stg44突擊步槍具備劃時代的意義,是全球率先裝備軍隊的一把步衝合一的自動步槍。

此槍發射的是中間威力步槍彈,就裝備有一隻30發供彈的彎彈匣,從而深刻影響了戰後AK-47等著名自動步槍的研發和裝備,而stg本身則終成一代名槍。

如果給自動步槍裝上100發彈匣,那就顯得非常長了,且將極大地增大槍械重量,既不便臥姿射擊,同時由於槍械和子彈重量過沉,也不便步兵攜槍衝鋒,或持步槍行軍。自動步槍,配30發彈匣,是經過實戰經驗得出來的較佳配置,既能提供短時間內極為猛烈的連發射擊火力;同時單發射擊時,不僅射擊精度提高,而且能持續射擊較長時間,將槍械的性能得到較大發揮。

如果不識時務地換上100發彈匣,長度會顯得非常大,裝上自動步槍上,一定會顯得非常滑稽,且不便射手操控和射擊。

只能是採用彈鼓的髮式,但彈鼓經實戰檢驗,由於裝彈機構複雜,其可靠性較差,供彈故障率較高,且裝上100發彈鼓以後,將導致全槍重心不穩,影響射擊性能的提高。

參考95式自動步槍裝上75發彈鼓式,重心明顯地偏在左側;如果裝上100發彈鼓,則重心偏移將非常明顯,不利於槍手操槍和射擊。


國平軍史


30發彈匣的科學合理性就不去深究了,為了追求火力持續性,時不時有人對手上的裝備進行魔改。先給大家上一組大彈匣圖片,腦洞這之大,保證看到發呆。

改裝了超長U型彈匣的SKS步槍。

這種改裝就不是正常需求,而是變態級別了,火力堪比輕機槍的Glock18步槍。

看起來火力猛增,連手槍都能打出機槍效果,但是,火力暴增帶來的後果是超重、推帶的便利性沒有。同時,持續長時間開火會造成槍管損壞更快。實際使用效果除了火力猛之外,沒有多大實用性。

阿富汗戰場上實戰改裝的AK-47突擊步槍,這支至少還在相對正常範圍,但是如果用於狹小空間作戰,這麼長的彈匣並不便利。

再看這個動圖,長彈匣顯的並不靠譜。

長時間射擊後槍管壽命下降,就像下圖把槍管打到冒火,點菸也是正常的。

對於戰場而言,手槍、步槍、機槍各有對應的用途,步槍強調的是單兵攜帶,也要符合大多數實戰需求。超長彈匣帶來人機體驗差,重量超標,攜帶不方便(包括後勤保障、裝箱運輸都存在不便),火力持續性更是對槍械要求變高(損耗更快)。綜合種種因素,經過數十年的實戰檢驗,2-30發彈匣還是相對合理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