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歷史,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歷史之所以有趣,是因為歷史本身是一件很客觀的東西,就像是一個鏡子一樣,但是每個人在鏡子裡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對歷史加以修飾,使歷史成為自己所需要的樣子。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每次的朝代更替,勝利者都會把自己寫的很偉大,而把失敗者寫的非常的不堪。而國與國之間其實也是這樣,每個國家描寫的歷史都是不盡相同的。

網上一直有關於“韓國1992年新歷史書”的傳言,說這套歷史教科書各種扯淡,然後就是把韓國批判一番。作為一個頂著日本名的精神(古代)韓國人(大霧),今天就好好說道說道,韓國曆史教材的那些事。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某商店

韓國曆史書原先是“檢定製”(和中國一樣,國家下發大綱,有關機構編寫,國家審核)和“國定製”(國家直接組織人員編寫並強制使用)相結合的,朴槿惠時期曾經嘗試改為一律“國定製”並且替韓國的軍政府時代翻案,最後由於朴槿惠下臺,事情也就擱置了,並且在2017年徹底廢除。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韓國1992年新歷史書”的內容被反覆轉載了無數次,但是每一位轉載者都拿不出任何超出該內容本身的證據來。

事實上韓國曆史上曾經經歷過7次歷史教育課程改革,1992年的改革是第六次。國內聚焦韓國曆史教科書的論文也有十數篇,其中曾無一字提及這部分——要麼中國學界集體眼瞎,要麼這個“韓國1992年新歷史書”是子虛烏有。而從內容上看,這些內容是連韓國曆史學界都當笑話看的在野史學【注】產物,更不可能通過教科書的審訂流程。真正對教科書垂涎三尺的韓國右派主要想改的是近代史,對古代史只有那群民科感興趣。

【注】所謂“在野史學”並非指稱特定學派或學術團體,它是對大學或正規研究機構之外的一些歷史“愛好者” 的統稱。 所謂“在野” 是因為這些“研究者”多數並不在高等院校任教。另外,有些學者雖然置身高等院校,但他們基於國粹主義立場,以非學術性的態度治史,將國史(韓國史)過度誇張,甚至偽造韓國史,主流學界也貶其為“在野”。

——趙宇然、樸燦奎:《韓國非主流"研究者"群體的高句麗史認識傾向》

再打個廣告,我和 @幻想淺綠

就韓國“在野史學”的主題有一次合作,預計...我也不知道啥時候上線。

既然韓國曆史教科書不是這樣的,那麼它對於古代史,究竟是什麼態度呢?

  • 關於上古史

在引用之前我得多說兩句,像下圖這種,基本上都是韓國“民科”鼓搗出來的,有人說這是韓國官方說法(或者說是韓國主流說法),直接大耳刮子抽上去可也。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這種地圖代表的說法有個學名,叫“大陸三國說”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這圖大概意思就是四大文明古國都是韓國的子孫

韓國學界和教科書認定的上古史,是從檀君(BC2333)開始的。他們和中國的最大不同在於:中國學界一般不承認檀君朝鮮,認為它只是神話,韓國信史應該從箕子朝鮮開始;而韓國認為檀君朝鮮是存在的,而且範圍包括中國東北的一部分。(至於北邊那半...人家連檀君骨頭都能挖出來,你服不服?)

非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韓國史》便將滿洲看作古代韓國的發源地:“我們民族在新石器時代以滿洲和韓半島為家園進行農耕。”東亞出版社出版的《 韓國史》,不僅將滿洲作為古代韓國的生活舞臺,還把中國的遼寧一帶也加進去了:“遼寧、滿洲和韓半島作為我們民族曾經的生活舞臺,出現人類的時間大約是70萬年之前。”對此,非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古朝鮮以遼東地區和大同江流域為中心得以發展”;“在以鐵器文化為背景的滿洲和朝鮮半島地區生活著扶余、高句麗、東與、三韓等國家”;“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一帶佔據了地盤……在征服周圍地區的同時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了遼東地區”。

——《從韓國現行歷史教科書看中韓有關歷史紛爭》

  • 關於渤海、高句麗

韓國方面認為二者不是中國地方政權,而是由韓民族建立的獨立政權,中國的進攻是侵略行為。韓國人的依據有:1.大祚榮有高麗血統;2.渤海與日本的交往中,日本稱之“高麗”;3.“渤海”一詞來自古朝鮮語“光明的太陽”音轉。(當然,中國學界統統見招拆招懟回去了,此處暫且不表)

這些主張,在韓國曆史教科書中都可以得到驗證:“ 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佔據了位於大同江以北原高句麗的領土,將高句麗的遺民移到了遼西地區。除了高句麗遺民之外,以靺鞨人和契丹人為代表的很多民族都被強制居住於此,接受唐朝的統治。 但是以契丹的叛亂為契機,隨著唐朝經濟實力的衰弱,大祚榮領導的高麗人和靺鞨人在吉林省的東卯山建立了渤海國(698年)。 ”

——《從韓國現行歷史教科書看中韓有關歷史紛爭》

“5世紀末,高句麗佔有了包括韓半島和遼東在內的滿洲土地,作為東亞強國而名揚天下”“宋朝、契丹、高麗成為各地域強大的統一王朝,主導了東亞世界,形成了多元的國際秩序"

——《從中學歷史教科書看韓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此後,唐朝又數次入侵高句麗 ……均以失敗告終。 高句麗抵抗隋唐的入侵取得的勝利在我國曆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我們民族與欲掌握東亞霸權的中國漢族以及諸多北方民族展開了長達數千年的鬥爭,維護了民族和國家的主體性。 ”

——《從歷史教科書看韓國人的中國觀》

  • 關於印刷術

中韓最大的衝突不在於“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而在於“金屬活字是誰最早造出來的”。韓國學界認為是韓國的,中國也有一部分人贊同。畢竟這個問題上,我們理虧——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使用記載是韓國的(1239),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成品也是韓國的(《直指心體要節》,1377)。

關於某百科上提到的“中國最早”的幾項理由,不是連文言文都讀不懂的,就是學界已經有過駁正認為不合理的。在找到更可靠的證據之前,咱也只能低著頭認了。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印刷術

在宋代取得巨大發展的印刷術 …… 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宋代也非常盛行……對知識的普及做出巨大貢獻。 而且在宋代較之西方早400年發明了利用活字的活版印刷術。 但是在此後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繼續得到發展,而活版印刷術卻未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命脈在中途被斷絕。 活版印刷術傳入韓國之後得到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從歷史教科書看韓國人的中國觀》

  • 關於萬曆朝鮮戰爭

“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朝鮮在戰爭初期無法有效抵抗倭軍,宣祖避難至義州,並請求明朝派出援軍。 由於水軍和義兵取得勝利,朝鮮由戰爭初期的守勢開始轉入反攻,加之明朝援軍加入戰爭,戰爭進入新的局面……明朝和日本之間長達三年的休戰談判破裂,倭軍再次侵犯,史稱‘丁酉再亂’。 朝明聯軍在稷山擊退倭軍,李舜臣在鳴梁大破敵船, 倭軍再次退至南海岸一帶。”

“水軍取得勝利、義兵積極開展活動時,明朝援軍也來到,於是朝鮮對倭軍展開反擊 ……與壬辰年不同的是,這次朝鮮軍也加強了軍備,與明軍協同作戰,輕鬆擊退倭軍。”

——《從歷史教科書看韓國人的中國觀》

這點上韓國學界的觀點是一致的——李舜臣是舉世無雙滴,義軍是偉大滴,至於大明什麼的是可以一筆帶過滴......對此我就上一張圖: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再造藩邦


朝鮮宣祖大王李昖手書“再造藩邦”,現存韓國京畿道加平郡朝宗巖。萬曆朝鮮戰爭後,凡是明朝使臣所到的地方,都要懸掛這四個字,以示尊重(《朝鮮時期武廟的性質和關王廟的變遷》)

最後上個和本題目不太相關的內容——七版韓國教科書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不同表述。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韓國教科書


關於韓國教科書的中國當代史問題,可以參考《從周邊看中國——韓國東亞史教科書中的當代中國形象》

韓國人對歷史的描寫就和韓國人近幾年和我們爭奪的文化遺產一樣,讓人很不舒服。韓國的歷史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歌頌的地方,也不是那麼的輝煌,但是韓國人卻把自己是好好地誇了一通,假裝自己的歷史很輝煌。比如說中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其實和韓國是一點關係沒有,但是韓國人沒要說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發明的,真的感覺好笑。而且在疆域上,韓國人也是把一些本該不屬於他們的領土加了進去,比如說東北在教科書裡寫的竟然是古朝鮮的領土,也不知道韓國人這樣寫有何用意。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韓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述中國的?果然是大韓民國的風格

此外,明朝萬曆年間曾耗費大力幫助朝鮮擊敗了豐臣秀吉的歷史,在韓國教科書裡面卻對此輕描淡寫,厚顏無恥地強調了是李舜臣等朝鮮軍民的功勞,甚至還一度認為是明朝侵略了朝鮮王朝。

總的來說,國家從自己的需要出發,編寫自己的歷史。

比如日本自認為大唐的繼承者,自然使勁吹古中國,隱含意思就是自己的歷史牛逼,同時踩近代中國也是這個目的,同時也掩飾自己的黑歷史。

再比如韓國因為實在沒有可以自傲的歷史,只得對某些歷史進行誇大,但是要把這些成就佔為已有,就不得不抹黑中國,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樣子。


專注分享創作各類奇聞異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