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的皇帝

不俗的皇帝


文 / 許振平

Author / Xu Zhenping

趙佶不是個俗人。

這裡說他不俗,不僅因為他是皇帝,而是因為他高深的藝術造詣。趙佶書法挺拔秀美,世稱“瘦金體”。瘦勁卻毫無寒吝之氣,在不經意間還流露出一種普通文人難以企及的雍容華貴。今人在臨摹瘦金體的時候,最難把握的就是這種韻味。趙佶在藝術領域涉獵甚廣,詩詞琴畫皆能,遠遠超出了一個皇帝所應具有的藝術素養。在他的手中再度興盛了宮廷畫院,史稱“宣和畫院”,對後世影響深遠。如果從藝術家的角度去看徽宗,他無疑是出色的,但用一國之君的標準去衡量,趙佶治理國家的水平與實際的需要是有相當距離的,既當藝術家又要做皇帝畢竟不易。但世人在詬病趙佶誤國誤民的同時,也別忘了他幾乎以一人之力,支撐起了小半個宋代的優雅。

不俗的皇帝

▲宋徽宗

高深的藝術修養造就了他不同尋常的鑑賞力。徽宗不僅著力於當朝的藝術,對於高古器物也鍾愛有加,在他的督促下編撰出一本《宣和博古圖錄》,記錄了宋代宮廷青銅器的收藏,圖文並茂,使得後世能夠在考古學興起之前系統研究鑑賞青銅器成為可能,在今天這本書也是青銅器研究的重要資料。

不俗的皇帝

▲宋哥窯雙魚耳爐,故宮博物院藏,《兩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年

徽宗對瓷器也有著獨特審美。大宋治下各地的瓷器精品都出現在帝都殿宇內的几案之上,其中就有以白釉著稱的定窯,定窯白瓷如銀勝雪帶著牙雕般的色澤,絕對有資格得到君王的寵溺,可是宋徽宗又慢慢不喜歡定窯瓷器了。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是因為定窯“有芒不堪用”。“芒”是定窯採用覆燒工藝時在圓器口沿留下的一週粗澀的露胎痕跡,即便加上金屬鑲口也會影響感官。還有人說“芒”是指定窯瓷器白色光芒耀過於眼刺目,總之是皇帝不喜歡了,那就得另行燒造。據史料記載,徽宗下令在“京師自設官窯”,也命令汝州燒造瓷器,從今日的傳世實物來看,這兩個窯口燒造的均是青瓷,藝術風格完全不同於唐至五代時期,釉層秀潤、玉質感很強,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集中出現了模仿古代銅器造型的器物。這一看似尋常的舉動,不僅使趙佶對高古銅器的喜愛延伸到了瓷器之上,甚至改寫了整個中國陶瓷藝術史。此後數百年間,模仿高古器物造型成為陳設玩賞瓷器的不二選擇,宋代的藝術也多了一個雅緻的註腳。

不俗的皇帝

▲宋哥窯雙耳三足爐,故宮博物院藏,《兩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

但雅緻並不能保證江山的穩固,金人入主中原,朝廷被迫南渡,趙氏子孫也體會到了辭廟之日的倉皇,昔日故都的繁華,變成了《東京夢華錄》中的回憶。南渡是不得已的,那些精美雅緻的器物也連同江山一併捨棄了。南渡之初宋高宗曾感嘆:“朕在藩邸,尤用黑漆床,渡江以來,止用白木”,皇帝用的是露著白花花木茬沒有漆水的傢俱,器用匱乏以至於落魄至此。偏安之後國力稍復,朝廷就在杭州設立了官窯,燒造出的器物大多是模仿高古銅器,爐鼎彝尊應有盡有,故都瓷器的藝術精神執著地顯現出來。此時的龍泉窯也達到了藝術頂峰,南宋官窯與龍泉窯的精品瓷器釉色溫潤、優美典雅,造型上的共同的特徵就是模仿高古銅器風格,鬲式三足爐幾乎成為南宋龍泉窯的標誌。

不俗的皇帝

▲宋哥窯雙耳三足爐,故宮博物院藏,《兩宋瓷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

趙佶治理國家是失敗的,後世帝王自然無人願意效仿,但是他對古銅器造型的喜愛,不僅被自己的子孫承襲,也在數百年後讓另一個皇帝成為了他的知音,他就是明代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也不是個俗人。

宣德皇帝同樣有著深厚的藝術修養,文學造詣也很深,書畫皆能尤擅繪畫,明代的宮廷畫院在宣德年間復興。歷史有時就是這樣驚人的相似,就連皇帝的愛好也是如此。但朱瞻基也有與趙佶完全不同的地方,他守住了一個帝王的根本,在治理國家方面毫不含糊,他與其父明仁宗朱高熾的當政時期一起,被史學界稱為“仁宣之治”,此時的大明帝國,國家強盛,經濟發達。

一個興盛的王朝能夠帶給社會安定與富足,一個有著深厚藝術修養的帝王治下的興盛王朝,則會讓人們看到驚喜。宣德時期工藝美術空前發達,而且極具創新意識,一大批器物或採用新型材質,或採用創新工藝,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

明代陳霆所著《兩山墨談》中記載宣德皇帝專門派遣漆工遠赴日本學習漆藝,歸國後中國漆工“自出新意”,製成的實物讓日本人也“自認不及”。宣德時期景德鎮瓷器品種也有諸多創新,其中以彩瓷所取得的成就最高,這一時期創新的彩瓷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醬花”、“白釉青綠花”、“黃釉青花”、“青金藍釉”等。其中“青花五彩”在明代文獻中也稱作“白地青花間裝五色”,並被稱頌為“古今之冠”,它一直以來只是存在於文獻之中,傳世實物難以見到。1984 年西藏薩迦寺發現了帶有宣德款識的“青花五彩鴛鴦蓮池”高足碗和平足碗,證實了這一品種的存在,1988 年隨著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的發掘,也從考古學的角度再次證實,這些新藝術風格的器物在宣德時期集中出現,並且成為明代藝術史的獨特現象。

不俗的皇帝

▲明宣宗

一個博學高雅,治國有方的皇帝眼光一定是獨特而又犀利的,總能看到常人忽視的問題,宣宗發現郊廟祭祀所用的彝鼎“不合古式”,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對於歷代皇帝都是重要的事情。依照傳統規範進行祭祀並使用合乎規矩的器物,是祭祀的合法性與正式性的重要保證。宣宗馬上命令工部尚書“更鑄”。重新鑄造就需要有樣本,他將目光投向了宋徽宗編纂的《博古圖錄》,下令依照宋代宮廷收藏銅器的式樣鑄造。但僅有一種樣本是不夠的,宮廷內府收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各窯”瓷器的造型也成為了模板。這幾個窯口的瓷器,除無法證實存在的柴窯外,都是宋代名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窯口還與徽宗有關。風雲流轉,世事變幻,銅器的造型又反過來模仿瓷器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下達重鑄的命令時,刻意強調了要選擇“款式典雅者”作為樣本,畢竟朱瞻基是一個有著相當審美眼光的帝王。

鑄造出的銅器不僅皇帝自己使用,而且“頒賜各王府”。封建社會貴族的審美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甚大,明代社會各階層都在追捧這些器物。明清時期文人在各自的記述中給與了高度評價。明晚期文震亨所著《長物志》一直是品評文人清賞雅玩的經典之作,全書以高度的審美自信和異常挑剔的語調著成,在談到銅爐的挑選與使用時,文震亨認為“惟宣銅彝爐稍大者,最為適用”。言辭並不算激越,但是隻要讀過這本書,就能夠發現這已經是激賞有加的讚譽了,因為有許多在人們看來是藝術精品的器物,都被文震亨以“不堪用”這三個字鄙視擯棄了。帶有宣德款識,造型優美,古樸雅緻的銅爐,成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一個符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明宣宗與宋徽宗的藝術眼光共同成就的,其影響也跨越了江山的更迭直至今日。

數百年後,創造出無數輝煌的大明帝國逝去了,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經過大清帝國前期幾位帝王的努力,迎來了又一個封建王朝的盛世,一個號稱文武雙全,儒雅風流的帝王君臨天下,他就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弘曆是不是個俗人還真不好說。

但他顯然是有一定的藝術眼光的,他將《宣德彝器譜》三卷本、《宣德鼎彝譜》八卷本、《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本,合稱“宣爐三譜”,收入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代表著乾隆朝“文治”的標誌性大型叢書,可不是什麼書都能收進的。許多書籍不僅不能收錄,而且還要銷燬,有學者指出,編撰《四庫全書》時銷燬的書與收錄的書幾乎一樣多。“宣爐三譜”的撰寫年代在今天仍存爭議,但是並不妨礙乾隆爺因為對宣德時期銅器的喜愛而將其收入。乾隆一朝還鑄造了大量的銅爐仿製品,既有內務府製作打著乾隆字號的銅爐,還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帶著“宣德”的年款,其中一些精品即便在今天分辨的時候也需要費些氣力。

不俗的皇帝

▲清高宗

此時“玩爐”已經成為另一個重要主題。通常說玩爐一般是指“把玩”,即拿在手中摩挲盤弄,但是更高級的玩爐是燒爐。乾隆十二年刊行了一部奇書——《燒爐新語》,作者是乾隆時期的文人吳融,此書專門講述如何燒爐。大致做法是將燒紅的火炭放在爐中,或者將整個銅爐表面裹以綿紙或者氈布,放入火中燒烤,燒灼到一定時間後,銅爐表面會變幻出各種各樣的色澤,上品是海棠紅色。這一現象在今天看來,是燃料與銅爐中的各種元素在高溫下產生的一種複雜的物理與化學變化,同時也有類似瓷器窯爐中氧化與還原現象的原因,操作起來偶然性極大,失敗率很高,以至於乾隆時期的文人方魯在此書序言當中發出“人有畢生燒一爐而不成者”的感嘆。今人王世襄先生也做過嘗試,將自己所藏的一隻款識為“琴友”的蚰耳爐,放入火中燒灼,結果“一夜燒成棠梨色,潤澤無瑕,不禁為之狂喜。”王世襄先生欣喜之餘將燒爐的過程寫入了自己的文章當中。今天的收藏家要玩這個調調,恐怕是要掂量掂量的。

不俗的皇帝

▲魚耳圈足爐,大明宣德年制款,故宮博物院藏,《紫禁城》總第二四二期,第56頁,故宮出版社2015

銅爐使用時需要加入木炭,並依靠木炭燃燒加熱香料。銅爐更要養護,養護銅最講究的做法是保持爐內炭火的溫度,雅人領袖文震亨在其所著《長物志》中說:“爐中不可斷火,即不焚香使其常溫。”不能斷火就需要耗費木炭,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劉鶚所著的《儒林外史》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劉鶚可不簡單,並不單純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古文字專家和金石書畫收藏家,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的著錄:《鐵雲藏龜》。這樣一個高水準“玩家”的話還是比較可信的。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有一個“窮極”落魄的文人楊執中,當別人拿錢來買他收藏的銅爐時,因嫌棄對方給價太低而發作道:“像你這幾兩銀子,還不夠我燒爐買炭的錢哩!”可見炭火養爐也是一個費錢費力的事情。

爐中的炭火終究是會熄滅的。昔日不俗的帝王連同他們的王朝也都漸漸隱去,變成了一頁頁泛黃的書紙,被人輕輕的翻弄著。但那些飽含傳統意蘊的銅器精品在今天依然能夠見到,這些器物所透射出的藝術精神依然動人。在凝神靜觀之餘,不經意間會心一笑,那一刻,分明是一種幸運。

乙亥仲夏揮汗於門外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