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產業冰與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練了?天真,事實上請教練的人更多了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對健身行業也帶來一波衝擊。在朋友圈裡我們常常看到這兩種人:一種是在健身房跟著教練練習的,另一種則是發佈各種健身APP的打卡圖片——他們往往是跟著手機裡的“教練”在練習,其中很多都在線上購買了課程服務。

打開手機搜索“健身”,各種線上健身APP琳琅滿目。一方面,健身APP幫助了很多想要運動的小白用戶走出了第一步,給後續的運動提供了向前走的方式。另一方面,這些健身APP的課程五花八門,上面各種“明星教練”“健身專家”的名號,更是讓很多健身初學者眼花繚亂。

互聯網企業的入局,是否真的可以重塑健身市場價值鏈,降低健身消費門檻呢?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在軟件商店搜索關鍵詞“健身”,出現了至少幾十個健身平臺APP。

健身APP百花齊放

31歲的陳鵬曾經是個胖子,一年前花2400元在小區健身房辦了一張年卡。每次健身時,他主要使用跑步機。跑完之後,則跟著Keep上的免費課程進行拉伸,“免費課程很多,基本可以滿足大部分健身小白的要求。不過一些專業的精講課程,還是需要花錢成為會員才能解鎖。”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健身行業也迎來轉型。陳鵬提到的這款軟件Keep,就屬於具有社區屬性的移動健身工具,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視頻健身課程,進行真人同步訓練。同時還可以在社區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記錄健身時光。

根據其官網披露的數據,2014年10月Keep團隊成立,三年後的2017年8月其用戶數就已經達到1億。因此一直被看作是線上健身企業的領頭羊。記者從天眼查看到,去年Keep已經完成1.27億美元D輪融資。

以健身APP為特徵的互聯網健身,也受到越來越多健身達人的青睞。健身數據化、社交化、硬件智能化、輕便化成為一大特點,也造就了一批明星企業。

另一家互聯網健身企業的代表是樂刻運動。樂刻也是一家提供健康管理、運動健身服務的O2O平臺。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樂刻創立,3年後健身會員人數超過320萬,平臺上註冊教練超過6000人,已經入駐全國8個城市,超過450家門店24小時開放,未來3年將在全國開設5000家門店。

記者注意到,如今線上私人教練平臺選擇非常多,用戶可以選擇一些免費的基礎視頻課程,如果對健身有進一步要求,也可以花錢成為付費會員。以Keep為例,付費會員可享有定製健身訓練計劃、訓練課程精講等服務。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線上線下相互培養用戶

記者注意到,線上健身APP興起之後,其模式並非僅僅只是通過視頻來教導學員健身,而是正在逐步打通線上和線下通道。

“其實線上視頻教學門檻要求更高,因為基本動作不會,看視頻也學不好。看完視頻練過幾次之後,還是會找教練的。”國內健身內容品牌GymSquare精練創始人唐歡認為,Keep和教練之間本質不完全衝突,只是在相互培養用戶。

事實的確如此。在南坪上班的蘇女士告訴記者,在健身方面自己的“悟性”很低,跟著視頻練習,很多時候發力點都不對,練了沒效果等於白練,這也是促使她花錢請教練的原因。“現在很多線上健身APP都有預約教練的功能,然後線下在健身房教課。”和蘇女士一樣的健身小白不在少數,但他們同時對服務和效果都有一定要求。

為什麼健身有沒有教練指導在效果上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健身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的。”一位從事健身十年以上的老教練對記者說,健身本質上是人體對肌肉的控制,“比如做啞鈴臥推這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就有至少三種不同的發力方式,每一種鍛鍊到的肌肉都是不一樣的。”他解釋說,這也是為什麼看上去一樣的動作,自己練很久可能都沒效果,因為“用力用錯了地方”。

但真正吸引消費者的或許還是價格。記者對比了健身教練的價格,一般商業健身房或健身工作室的私教課時費在300-400元,而線上預約教練課時費則多在200元左右,一些團體課甚至在百元以下。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線上健身平臺,一邊面對的是用戶,一邊對接的則是健身教練,由用戶自主選擇,沒有中間環節。不過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現在健身APP上動輒標榜“明星教練”、“健身專家”,也會讓消費者困惑:這些名頭究竟有沒有水分?是否有權威機構認證?畢竟健身的門檻看起來很低,如何保障教練的專業性,並將這種專業性與符合需求的消費者合理對接,這或許是健身APP接下來要解決的另一個痛點。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Keep上的私教課程,教練介紹裡有認證內容。

行業思考

除了會員費和私教課,健身APP還能靠什麼賺錢?

“2014年可以說是互聯網健身概念元年。”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在這一年,以Keep為代表的互聯網健身平臺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此後,全城熱煉、小熊快跑、咕咚、悅動圈、樂動力等健身平臺湧現,互聯網健身迎來爆發。

在他看來,互聯網健身的崛起,與政策的支持鼓勵不無關係。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佈,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產業大受資本青睞。此外,2016年《“健身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發佈,強調重點發展全民健身及業餘體育,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健身休閒產業,利好政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這個行業的發展。

“互聯網+健身的模式雖然改善了客戶需求端,但在盈利模式上還是沒有更多創新。”陳禮騰認為,會員制以及私教課程收費,依然是目前大部分互聯網健身APP的盈利來源。如何實現更多變現,將成為互聯網健身APP所要解決的難題。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談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