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為什麼有人那麼貧窮?

最近對諾貝爾獎的討論很熱烈,不管是經濟學還是文學,而經濟學獎頒給了在扶貧方面做出了貢獻的三位經濟學者。

《貧窮的本質》:為什麼有人那麼貧窮?

我們經常說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窮和富的根源就在於思維上,除此之外,我們通過《貧窮的本質》這本書來看看貧窮的根本原因都有哪些。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15年以來,為了弄清為什麼貧困,他們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口集中的18個地區,探尋貧窮的真正根源。

其中的班納吉教授指出,貧困並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來自於一系列問題的疊加。

第一,因為窮,所以窮。

公眾號“智本社”在他的文章《貧困陷阱》裡說:“貧窮的根源不是懶惰,愚蠢和享樂主義,而是人們陷入了貧困陷阱”。

什麼是貧困陷阱?窮不僅是結果,還是貧困的原因。

班納吉教授在他的書,《貧窮的本質》中舉了個例子:

非洲某些地區環境非常惡劣,疾病肆虐,一不小心就會死於飢餓或者疾病,普通人想壽終正寢都很難。而這樣的物理環境,恰恰成了很多人無法逃離窮困的原因。

貧困的人收入水平低,購買力和消費慾望都不足。消費力低的情況下,工廠也沒有動力去擴大再生產或者吸引投資,結果就是整個產業的地產和收入低,這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所以窮人之所以窮,也不能全怪他們。羅胖在第833期節目中說:

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有拖延症什麼的,窮人的那些毛病,我們身上都有。

那為啥我們比他們活得好呢?答案是:有很多東西,我們是不知不覺得到的。比如,

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所以就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比如,我們每天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給孩子接種疫苗這個事對我們就是常識,不需要被艱難地說服。

並不是我們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被浸泡在現代文明的大水漫灌裡面,我們個人能力差一點,沒關係,社會系統會幫助我們,有些選擇我們不用面對。

但是窮人不行。他們每天面對的選擇太多了。就這點錢,他們要反覆掂量算計,買的食品就顧不上健康,漲了點面子就會丟掉些裡子。和窮人接觸多了,會發現他們算得更精,但是可惜,他們生活在人類文明的乾旱地帶,現代文明之水沒有浸泡到他們。

該怎麼辦呢?

身處於物產豐富,水草豐茂,地大物博的中國,我們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溫飽都是可以解決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沒有陷入貧窮的陷阱中,但卻可能陷入了貧窮的思維中。

不管財富值如何,如果依然是窮人思維,那麼也無法恆久守富。在現實中當一個窮人中了大獎,由於沒有理財思維,錢也會很快被揮霍或者被親戚瓜分掉,又會很快回到貧窮。

第二,稀缺性心態。

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這個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時間和金錢。

例如一個人在長時間失業的情況下,準確的說在缺錢的情況下,通常對於自身的判斷和評估就會有偏差。

例如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他們連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困難,那麼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會用來想如何汲水如何解決溫飽問題。薛兆豐說,成本是犧牲了的最大代價,富人在花時間培養孩子教育時,窮人卻在花時間找水。

手中沒有餘錢,窮人就會陷入「稀缺陷阱」,忙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家人生病,親戚結婚,房屋漏雨等),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見影的事情,也沒有辦法堅持。

馬斯洛五層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窮人連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都無法滿足時,就沒辦法進入更高層次的需求。

有數據表明,相比於富人來說,窮人借錢更多儲蓄更少,抽菸多鍛鍊少,喝酒多而且飲食更不健康等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甚至乾脆定義貧窮是一項“人格缺陷”。

人在處於稀缺狀態時,他的注意力也會受到限制,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財富就在哪。而窮人的注意力都被雞毛蒜皮和蠅營狗苟的小事給分散了,這也是他們貧窮的原因。

該怎麼辦呢?

將注意力放在離錢最近的地方,當一個人的生活一團糟的時候,往往是和金錢的關係出現了問題,理財就是理人生。

所以學習理財,實踐是檢驗學習的唯一真理。一定要知行合一,才是拜託貧窮的不二法門。

第三,短視

對於經濟條件寬裕的人來說,排解壓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購買不同的衣服,或者去不同的地方旅遊。

但對於窮人來說,他們排解壓力的方法就很少。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更傾向選擇那些“高性價比”,也就是能用很少的代價提供高刺激的消費方式,比如說買彩票、酗酒、打遊戲等等。

班納吉教授還研究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貧困人口當中,酗酒、賭博這樣的壞習慣似乎格外常見。很多人會覺得,這些習慣也許是窮人缺乏生活的希望,自暴自棄的結果。

但班納吉教授說,這其實是因為在經濟上的困窘,讓貧困人口無法承受較長的回報週期,因此他們更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貧困的人反而傾向於選擇那些短期高回報的投資方式。比如說,選擇風險高的股票、進行高槓杆操作,甚至加入傳銷組織等等。

那自然,窮人的抗風險能力本來就低,再加上選擇這些過分激進的投資策略,就導致他們更容易被鎖死在貧困陷阱裡。

我們都說教育可以改變命運,我們也經常會聽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但是窮人為什麼不投資教育呢?

班納吉教授給出的回答是,貧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將教育看成是一種彩票,而不是一種長期穩定的投資。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就會馬上讓他輟學。雖說這樣節約了眼前的教育成本,但是也切斷了脫貧的出路。

很多窮困家庭,只投資了孩子的某個學習階段就決定放棄了。沒有全面的、持續的教育投資,想通過教育脫貧,也是難上加難。

該怎麼辦呢?

我們自己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理性人,可能確實也要每時每刻提醒自己:我們做每一個決定,到底是為了眼前的、身邊的利益,為了和身邊的人爭個勝負,還是要在一個更大的座標中積累自己的價值。

第四,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窮人通常和窮人生活在一起。在那樣的環境中,身邊的人難免會做愚蠢的決定,你難道要求他跳出這個環境嗎?太難了。

就像有句話說,乞丐只會羨慕比他收入更高的乞丐。

因為中國的社會環境,和應試教育,高考始終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改變人們命運的方式,所以中國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而好的老師,好的學校,好的資源就意味著貴,倒逼著家長的經濟能力。所以如果希望改變孩子的圈層,就從改變學校的環境做起,而財力又是一切的基礎,必須擁有充足的教育金。

對於年輕人,也一樣,想要改變環境,首先要主動的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變成有價值的人,去接觸更優秀的人,五層關係理論是指你的工資水平就是和你最親近的五個人工資的平均值。你可以驗證一下,確實是這樣的。

該怎麼辦呢?

【1】積累能力,做到讓能力不被人工智能代替;

【2】積累財富,有些資源看似是你的,但可能明天就不是你的了,所以要及時變現;

【3】積累人脈,人脈就是資源,建立人脈就像在鋪路搭橋,你就多少種朋友,就有多少種可能性。

可以窮一時,但不要窮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