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嗯,我知道這個標題有點大,但是我一點也不想談那些宏大的問題。僅僅想從身邊的一件小事入手。

大前天,我見了一位老友,關總。他是個成功的生意人,現在退居二線,主要做投資,在美國置業定居。

和很多生意人不同,關總極其地勤勉自律。沒有不良嗜好,每天都有固定的讀書時間。而且,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我和他聊了很久,很想搞明白一件事:為什麼一個“上了岸”的人,還要這麼剋制自己?

因為我認識很多暴發戶,他們過得很奢靡。很多人賭博、包二奶、甚至吸毒。

這點很容易理解,人有錢了,自然就會放縱自己,做些刺激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像關總這樣的人,不去享受所謂的生活,而要收斂自己的慾望?

當然,你可能會說:“有些人有更高的追求。”其實這麼說沒有任何解釋力。多數人都有更高的追求,都希望做高尚、卓越的事。

但是,是什麼讓人與人的行為有如此之大的差別?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關總時,他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對宗教的信仰。

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指的是宗教教義對人的行為規範。於是順著這條路子,大談特談佛教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行為的。

但關總卻打斷了我,他說:你的切入點不對,宗教不是改變人的行為,而是改變人對死亡的態度。這才是核心。

我知道,看到這句話,你應該有點暈。根據我和關總的談話,我用最凝練的文字給你解釋一下。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無法堅持一些痛苦的事?比如,每天寫1000字,每天讀2小時書......

雖然,有時受了刺激可以強迫自己幾天。但沒過多久,你便會寬慰自己,人生苦短,還是要享受一下,於是,拿起手機,刷刷抖音,玩玩吃雞。

是我們不知道努力才能換來成就嗎?這是明擺著的道理啊.......

每一包香菸,每一個圖片或者一行文字,都在警告「吸菸會引發癌症」。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菸民不肯戒掉?

是生理成癮?其實經研究發現,心理的癮更大。或者說,香菸會讓他們獲得一種心理慰籍。

僅僅因為這種心理安慰,就能讓人犧牲自己的健康?這不科學。如果從對死亡的態度,這個角度來探究的話,很多問題便能很好地解釋了。

多數人都有難逃死亡的絕望感。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都知道自己不能永生,也不會投胎轉世。那意味著,每個人只有這一次活著的機會。

“終將死亡”這個詞語深深地植入我們的腦中,在潛意識中若隱若現。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的終點,只不過是一個無底的深淵。當這個真相浮現出來時,我們決定先下手為強。

既然終點如此沒有希望,那我們又何必讓中間的路程如此貧瘠?

於是,我們妥協了。我們希望通過一些能讓自己短暫快樂的事,來沖淡那種絕望感。沉迷於當下,便能讓我們的焦慮得到片刻緩解。

是的,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主導著我們的行為。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而關總這種深信佛教的人,往往能把這個問題處理好。對於他,死亡並不可怕。

只是因果齒輪上的一個休止符,很快便能開始又一輪的運轉。而且,倘若實修有道,達成涅槃,便是極樂境界。

因此,對他而言,那些自律行為,沒什麼苦不苦之說。因為人生本如苦海;

他也不需要什麼短暫的快感,來沖淡對死亡的恐懼。死亡對他來講並不可怕。

所以,他能堅持做一些無聊乏味的事。他不需要精神安慰。

有讀者曾問我,什麼叫做“精神資源”?我想這就是一種精神資源吧。

這種精神資源,喬布斯有、李嘉誠有,很多商界領袖都有。所以他們能夠在事業成功之後,還能一直保持勤勉的習慣。

我並不是在宣揚宗教,而是由此引發了我的一個思考:那些能持續精進的人,也許真的都是將生死看淡的人。

畢竟,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聊的,歡迎留言。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40天。

-END-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對死亡的應對

華潤大學一景 ——攝於2019年10月26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