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提要】本文用多組字例,分析了《嶧山碑》與《袁安碑》的異同,指出了臨寫《袁安碑》應該注意哪些關鍵點。《袁安碑》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館藏國寶,也是7月份中書匯的遊學重點,那天我們在《袁安碑》前“跪”了一個多小時,小白龍老師主講,文正老師忙著逐字拍照。現將《袁安碑》部分單字照片和拓本進行比對,附在文末,方便大家鑑別。

《袁安碑》的神奇故事和基本情況就不說了,自己網上搜。由於該碑發現較晚,所以該碑字口鋒穎如新。風格渾厚古樸,體態遒勁,飄逸圓融中又顯端莊大方,是漢代篆書的代表,也是篆書必修課。

漢代篆書存世作品不多,以虎符、碑銘(額)、印文、銅鏡、刑徒磚、錢幣等形式零散存世。漢代是隸書的高峰期,由於其便捷、實用,使得篆書日益為隸書所取代,以篆書書寫的長篇作品極為少見,所以《袁安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堪稱瑰寶。

漢代處於篆書至隸書演變期間,當時的篆書呈現出既古又新的特點,我們從《袁安碑》中可以看出這種明顯的變化。該碑用筆與嶧山碑多有不同,而是將將隸書的用等特徵表現的一覽無餘,且在造型上與《嶧山碑》多有不同,這種用筆及造型特徵與秦不同、與後來的唐宋不同,堪稱風華絕代。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學小篆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呢?先分析不同處。

不同點:規整與寫意,可細分為以下幾條①線條的粗細不同。《嶧山碑》中的所有筆畫粗細均勻,起收處因裹毫頂紙而較圓;《袁安碑》線條則有明顯的粗細變化,不再頭尾一致,收筆有明顯提筆動作。在一條線中有明顯或微妙的提按動作,提則細,按則粗,提按並用,線條形態豐富。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左圖為嶧山碑,右圖為袁安碑,紅色圈處明顯粗,黃色圈處明顯細

②空間的分割不同。《嶧山碑》中字空間分割明顯呈現上緊下松的特徵,很是“君臨天下”的氣勢,反觀《袁安碑》,其上中下三部分空間的分割卻是趨於均分的狀態,有布衣的隨和。這種特徵的空間分割是我們把握《袁安碑》氣息的又一個重點。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注意觀察兩字紅圈處行筆線路的完全不同,且《嶧山碑》中部較緊,《袁安碑》中部較松

③線條律動的不同。《嶧山碑》的線給我們一種純純的感覺,因為它統一,純粹。再看《袁安碑》的線,基本不存在絕對的直線。《袁安碑》的弧線,尤其連續的弧線有明顯的變化,給人一種跌宕起伏,大開大闔的感覺。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袁安碑》線條局部放大,並不是單純的曲線或直線

尤其是,內擫和外拓的不同處理手段。《袁安碑》當中弧線一般存在外拓轉內擫再轉外拓的規律,比如“年”字的當中上方的U形開口和如圖所示的“四”字。和《嶧山碑》比較,《袁安碑》一般下部為內收。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袁安碑》(右)弧線中的“外拓”、“內擫”變化

共同點:中鋒澀行小篆,都離不開最基本的中鋒用筆、筆畫的穩定,澀行中見流暢,以及弧轉處的提筆動作,所謂的更高級的筆法也由此生髮,這也是我們《書法入門指導手冊》中要求我們打下堅實的《嶧山碑》線條基礎的緣由。這裡談到的相關內容,在《書法入門指導手冊》中也重點提到,感興趣的、尚未擁有這本手冊的同學,可以深入學習一下。

而篆書的線條很多人單純地理解為“中鋒用筆”所呈現的“兩面光”,其實任何碑刻都不存在“兩面光”,寫碑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點“澀感”這樣才能寫出“金石味”,兩邊呈現出“毛”一些的質感,這種質感並非原碑形態,而是體現出中鋒澀行功底時,筆墨在紙上留下的自然狀態。

茫茫書海,傾盡一生,也不能全部觸摸,我們所倡導的科學學習法就是培養大家的學習能力與基本技術儲備,從最經典入手,培養優秀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基礎入手,學會基本用筆,學會讀貼,學會分析,學會對比,學會變化。

最後大家去找一下清代篆書大家的作品,分析一下,看看能不能從中看到漢篆的影子。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如何從《嶧山碑》過渡到《袁安碑》?

臨寫袁安碑,重在讀帖,讀帖時若有照片版配合,則再好不過。

更多好文,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