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的經濟增速那麼快?

環球熱點匯


說句實話,這十幾年以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確實驚人,可以說是後來者居上,遇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印度產業也呈現多元化。而印度靠著迅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於2016年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六。



而早在2014到2015年,印度GDP就以7.3%的速度超過中國,躍然成為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甚至有人士分析,2019--2020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再次提升達到7.5%,而到了2043年,印度GDP增長速度將會超過美國。

那麼在很多人眼中不起眼的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為何如此之快呢?

我們不討論印度幾年前發展狀況,就從近兩年看,印度是如何應對社會的各種變化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

印度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有了一些經濟發展經驗,特別是在2017--2018年,面對國內經濟增長有所下滑,印度進行了國內生產改革。

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印度對於“廢鈔令”、破產法以及商品服務稅等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使得印度經濟在2018年又再次回升。


印度的這些改革,為印度經濟釋放了活力,有專家預測說這次調整將推動印度在後幾年經濟增長速度依舊高達7%。

也就是說,印度經濟近兩年依舊能夠高速發展,不得不說印度政府調整經濟發展政策有功。

而根據預測,印度在2019--2020年的經濟可能會再次提升兩個百分點,高達7.5%。之所以有如此高速度增長,得益於印度通過不斷加息以此來抑制石油價格。

2018--2019年,國際石油價格有所上漲,這對於印度來說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印度汽油和柴油價格也迎來了大幅度上升。

若是國內石油價格控制不好,印度國內將會出現通貨膨脹的窘境,這對於印度保持經濟好速度發展極其不利,甚至有可能一落千丈。


面對這樣的經濟壓力,印度政府頂著偌大的壓力,在2018年6--8月實行連續加息,大幅度抑制國內各種油價的過熱。

印度政府的連續加息,在很大程度上給印度國內通貨膨脹降了溫,抑制效應明顯,為印度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

石油價格波動,同時也導致了股市波盪起伏,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投資者從印度國內撤資。但印度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承受住了這次的石油價格高漲的衝擊,股市又再次走強,在2018年底超過德國,成為第七大股市國。

印度這次的調整與改革,大大釋放了國內生產力與經濟活力,而“廢鈔令”又使印度居民消費從實幣到數字消費,進一步促進了印度國內經濟的發展。

而據相關機構調查的數據結果顯示,印度通過數據消費,躍升為全球五大金融科技創新中心之一。而印度的金融創新也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超了全球20%,成為全球金融技術發展得最快的市場。


印度的這些經濟措施,經過幾年的檢驗證明是有成效的。2018年,營商環境直接提高到23名,在全球位居第77。

而2018年,印度的貿易總額再次刷新,同比2017年增長52%。這些數據就足夠說明,印度的發展速度確實驚人,它的經濟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但也不得不說,印度經濟發展速度能夠一直維持高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

據最新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10月份失業率高達6.9%,11月份雖有所改善降至6.7%。但國內依舊矛盾不斷,尤其是失業率不穩並且高,也反映了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而國際貨幣基金也更新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結果表明,由於國內外因素的影響,2019--202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不能如期實現,但依舊保持在7%。

印度在未來極有可能出現經濟速度放緩狀況,也就是說在全球在發展中求穩的狀況下,印度也是不能保持它的畸形高速發展。

而就如專家所言,印度在高速發展時,雖然有種種不平衡與矛盾,但它的經濟增長速度確實驚人,也有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


史之策


印度GDP超過英國不足為奇,甚至十多年之後還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因為印度的體量就擺在那裡,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GDP排名印度之前的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體量根本不能夠和印度相提並論,因此印度依靠體量優勢就能夠比較輕鬆的趕上它們。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速是比較快,基本上維持在7%以上,是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印度經濟增增速快,主要是其經濟水平低,起點低,因此後發優勢會很大。雖然印度GDP已經達到了2.6萬億美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但是它的人均GDP還不到2000美元,提升空間很大。

印度某些方面和我們國家比較像,都是體量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發展速度快。目前印度的GDP只相當於我國2006年的水平,而06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速還在兩位數以上,即使印度現在的增速達不到兩位數,不過保持7%左右還是可以的。

其實自1991年印度就已經開始經濟自由化改革,隨後它的經濟增速都保持比較快的發展。目前印度各方面還比較落後,而且正處於人口紅利期,只要政策得當,不出岔子,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它的經濟依然能夠保持較快的發展。


錦繡中源


印度由於經濟基礎太低,所以經濟增速比我們快一些十分正常,路遙才知馬力,不知印度這匹馬能跑多遠,當然即使中印兩國都保持目前的速度,印度二十年內也休想趕上我們,當然將來(50年或100年)趕上又如何?現在我們超過印度數倍又如何?所以不用多慮,只要一心增強我國力,眼睛朝前看就行了。

印度這個過度自信自大的民族,虛誇自己,但實際增長也在5左右,在世界上也是高增長。印度的醫療教育制度還是普惠,這麼13億多人口國家做得可以了。有個大問題就是貧富懸殊差距太大,這是制約這個國家整體提高的致命因素!印度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它的人口是13億而英國是六千多萬。以後只比較人均水平;總量是戰爭思維,但即便戰爭也要看人們除了生活還能剩餘多少經濟能力用來戰爭。

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經濟還是技術密集型經濟,人口都是一個極大的紅利,但就中國跟印度比,除此以外還有好多可比的,譬如國民受教育程度、素質、勤奮度、危機感,民族和諧度,政府發揮的主導作用,國民的開放度等等,好多的。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必妄自尊大,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動力加速度,給自己一個舒適的軌道,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目標,地利,人和,再加上天時,一覽眾山小,笑傲江湖了。

印度絕不會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美國,中國,半個世紀也超越不了。他現在增長快是印度經濟空白處太多,投入就有產出的關係。有專家分析說三十年以後即使中國GDP 不增長都超不過中國,更何況中國經濟依然穩妥增長。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等已經是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印度人太懶惰,生活的信仰的方式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如果印度人和中國人一樣勤勞,吃苦,比中國也差不了太遠。

安心吧,所謂靠第三產業搞發展那隻適用於小國和美國。美國特殊在於靠美元讓世界為其買單。一個大國沒有第二產業做支撐那純粹就是扯蛋。而且社會的發展看GDP是沒用的,菲律賓比越南人均GDP高,你會覺得菲律賓比越南牛嗎?印度不發生流血的革命推翻固有的種姓制度這個國家就不會有希望。

經濟支柱產業。恆河水,有了恆河水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恆河濱泉真的有點甜。暢銷非洲,遠銷歐美。被特朗普總統指定國會御用水,曾邀請中國家喻戶曉大明星代言,從此印度經濟騰飛,大家一起來唱,我的印度不是夢,我一直喝著恆河水在動。印度這一百年之內,就沒受過戰爭創傷,二戰時期沒受過什麼侵略和損失,再有英國殖民統計打下的良好基礎,它底子就厚。發展到今天夠倒塌了。想想中國是什麼情況,你們問問在世的老人就知道了。那是一個飽經戰爭蹂躪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沒少援助了貧窮落後國家。印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歷史深度揭秘


垃圾國家,竟然還有人吹印度,一個個的躺床上拿著智能手機上著網吹著空調就不知道咋嘚瑟了!還免費醫療,13億人免費醫療,那是什麼體驗?越免費的東西越貴,輪到你的時候都病死了,醫院不掙錢也不會有好的醫療水平和設備!



郭帥岐


從英國獨立後國內政策傾向於社會主義,特別強調進口替代工業化,經濟干預主義,政府大規模的公共部門,商業監管和中央計劃,而貿易和外國投資政策相對自由。 印度的五年計劃類似於蘇聯的中央計劃。鋼鐵,採礦,機床,電信,保險和發電廠等行業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有效地國有化。 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 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類似中國的改革開放】。印度經濟才開始穩定增長。

儘管印度以前進行過改革,但由於官僚主義,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勞動法不靈活,經濟增長最近幾年放緩。自2014年以來,印度經濟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超過中國。原因是印度的經濟基礎低,還有的是印度的人口一直保持在溫和增長,勞動力一直穩定增長,但是印度盧比暴跌使得印度的名義GDP快速下滑。

服務業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大,2012年佔比為57%,高於1950年的15%。按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印度服務業排名世界第七,考慮到購買力,印度的服務業位居第三。服務業為27%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

印度的工業佔GDP的26%,佔勞動力總數的22%。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5年印度的工業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前美元計算是世界第六大(5590億美元),按通貨膨脹調整後的2005年美元基數(1971億美元)排在第九位。1991年經濟改革導致工業部門發生重大變化,取消了進口限制,引發了外國競爭,導致某些政府所有的公共部門產業私有化,放開了外國直接投資制度,改善了基礎設施和導致快速消費品生產的擴大。在自由化後,印度私營部門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競爭,包括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的威脅。此後,它通過壓縮成本,改造管理以及依賴廉價勞動力和新技術來應對變化。


經濟愛好


印度GDP早晚超過英國,10年後還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最近十年每年的GDP增速都在7.5%左右。這是很高的速度了。特別是相對於英國2-3%的增長更如是。這是印度基礎差造成的。非洲很多國家經濟發展能到10%,俄羅斯在十幾年前還曾達到過接近15%的增速,都是一個道理。

當初中國大陸、巴西等國家紛紛崛起之時,當印度的留學生到美國到英國,紛紛打開眼界,重新回到建設新型印度時,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齊全了。以印度的人口及後發優勢,它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三大乃至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說,印度還將超過日本,只位居中國、美國之後。

印度政局穩定,地緣優越,國際關係和國際環境良好,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並不困難,其實印度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市場化,印度在建國後跟中國一樣實行蘇式計劃經濟,中印兩國經濟拉開差距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印度到上世紀九零年代才開始市場化,比中國晚十幾年,而印度的經濟數據恰好是中國十幾年前的數據。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國家,人口總量差不多14億,跟中國人口數量相當,龐大的人口數量,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而且在印度的GDP結構當中,第三產業是佔比最高的,巨大的內需市場將成為推動印度GDP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很多國際企業之所以到印度投資,也是因為看中了印度龐大的內需市場。

印度的語言優勢,印度被英國殖民過,英語在印度十分的普及,這在和其他國家企業相競爭中有很大的優勢。印度的孟買有寶萊塢,班加羅爾有大量的信息軟件公司,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印度的社會也比較穩定,除了和西北地區巴基斯坦的巴以衝突,以及和自己北部的中國有衝突外。

印度的崛起是個必然趨勢,我們要正確看待。對於經濟急劇增長的印度,你有什麼看法?


環球熱點匯


東方古國,智慧玄奇;

底蘊深厚,不可小覷。

散沙一盤,整合至難;

有今之成,實屬不易。

兩虎相爭,一死一傷;

本是兄弟,相煎何急。

咱是大哥,照顧小弟;

連哄帶拉,和和氣氣。


國苑芳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問題和了解1個定律。1、快是經比較的結論,因此比較對象很重要,如果印度是對標歐美和中國,顯然很快;如果是對標柬埔寨和越南,顯然並不快(三個國家在2018年的GDP增速,分別為:柬埔寨7.3%,印度7.2%,越南7.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都高於發達國家(在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前提下),主要原因有二:

1、發展中國國家由於之前市場封閉,且生產力(多數為政治體制和科學技術原因導致)落後,因此一旦其開啟市場化進程,國內企業商品經營者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受惠於直接使用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其生產效率就能很快得到提升。舉個例子:一塊適合種植桃樹的地荒了很多年,雖然偶有種植,但其技術低下,且多數人不願意或不被允許其種植桃樹,因此一旦市場開放,更好的種植技術替換掉以前的笨辦法,大家的積極性也增加了,桃子的產值也就增加了。 實際上“從無到有或從少到多”的這個過程,執政政府只要不制定“封閉市場和扭曲市場的運行機制”,經濟都能實現自然的高速增長。這種源於市場開放和尊重市場機制的自然增長,是落後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加速”規律,並不是某國政府的經濟治理能力高於別國所致。

2、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定律。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低於發展中國家,是因為其到達了經濟增速的“自然階段”。即發達國家的市場機制已經相對成型,緣於國家體制(生產力關係)改造的機會相對很少了,同時其新一代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的研發位於“漫長而緩慢的基礎研發週期”,因此在生產工具迭代緩慢和生產關係迭代修正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其生產率必然呈現自然的緩慢增長。雖然發達國家擁有強大的資本,但由於資本遵循“邊際收益遞減定律”,因此對於其經濟增速的提升作用不大。舉個例子:公司越大或資本規模越大,其投資回報越低;而路邊賣水果的資本回報很高。這是因為,商業機會呈獻高度分散的非規模化分佈。當商業機會鎖定的交易場景很狹窄的時候,因為交易便利性原則,我們能在特定區域內實現“畸形的投資回報率”,例如:我們在機車買的水果通常比在其它地方貴,這是因為交易場景被人為限定了,機場店限制了其它的市場競爭,而我們如果要去機場外的地方買,又嫌麻煩。所以在特定交易場景內能實現的較高回報率,而反過來這種項目也會受到其“交易場景稀缺性”的限制。那麼這與資本規模的大小有什麼關係呢?通常情況下,資本超模越大的生意,如果缺乏足夠的行業進入壁壘的支持,其商業機會將會因為其“造富效應”引來更多的資本追逐,由此導致市場競爭加劇,並迫使其不斷下調產品銷售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率。由此,本質上資本規模越大,收益越低,是因為隨著資本規模的不斷增加,其所對應的商業機會的盈利能力反而在不斷降低。關於凱恩斯定義: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定律,是因為單一資本要素的投入到達一定規模後,將不再能夠刺激“生產組合要素”的生產效率,因此其強調,資本的投入規模是與其它要素需要同步的。這其中的其它生產要素,首當其衝的顯然的“商業機會的進出壁壘和市場規模”,而不是關於“生產車間 、設備、工人效率”等的生產要素組合;而凱恩斯將“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定律”作為導致資本主義產生經濟週期的原因,此處顯然是不對的,本質上是混淆了“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週期”的因果論。


荒草地


印度成為新興經濟體國家,在最近十年裡,每年的GDP增速都在7.5左右。這樣的速度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枝獨秀”了,特別是對於美英等發達國家2-3%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印度經濟增速之快令人震嘆。

面對印度經濟高速增長,很多國內外專家都嗤之以鼻:一方面,印度經濟增速比較快不假,但是印度經濟基數較低,看似增速在7.5%左右,但因其體量較小,相比於發達國家而言,難度並不算太大。另一方面,印度經濟有滲水的成份。印度人把烘乾了的牛糞計算GDP裡。為了使GDP數據好看一些,印度人是各種造假行為都會做的,這並不奇怪。

而我們認為,不管怎麼說,印度經濟取得了較快增長的效果,這是無法迴避的。那麼,印度經濟增速為什麼會這麼快呢?首先,印度的幾任政府都對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特別是印度總理莫迪上臺以來,大力推行經濟改革,推出廢鈔令、印度製造業迴歸等政策。印度政府學習英美國那一套,一切以市場化為主導,不與民爭利,使印度的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

再者,印度經濟有著二大支柱產業,一個是仿冒藥行業,一個是軟件行業,這二個行業在印度都很發達,印度生產的仿冒藥,解決了藥品價格過高的難題,造福了貧困國家人民,發達國家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還有就是軟件行業,印度的軟件業也很發達,培養了很多頂尖的軟件工程師。印度的製造業雖然不算很強,但至少或排進全球前10名之內。

再次,印度政府與歐美關係密切,使得大量的歐美資金投資印度,這也促進了印度經濟的高增長。同時,印度的人口眾多已經有近14億人口,而且年輕人佔比很高,這就導致了印度經濟還可以吃上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沒有問題。試想,大量歐美資金投資印度,印度又有大量年輕勞動力可供就業,那印度的經濟高速發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最後,印度的基礎設施薄弱,目前各大城市在用電高峰時經常停電、城市的排汙系統老化,以及交通運輸的落後,這些方面都還有待全面完善,這雖然是印度的軟肋,但同樣,印度政府也可以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前些年,印度政府要搞高鐵項目,日本企業中標,雖然由於種種原因,目前該高鐵項目進展緩慢。但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GDP增速。印度在很多方面都在借鑑中國的模式。

印度經濟增速近年來為什麼那麼快?這既有海外資金投資,以及印度人口紅利的集中釋放,也有印度仿冒藥和軟件工業的崛起,更有印度各屆政府努力開放經濟的成果。未來印度經濟還將會維持中高速增長的態勢,要不了多久印度的GDP增速超過英國確認無疑,但是若按印度人均GDP比重,可能要落在全球100名以外了。因為印度貧富差距較大,多數印度老百姓並不富裕。


不執著財經


最近5年,印度年GDP增速都超過7%,大致在7.5%左右。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來說,是非常快速的。

2018年,印度GDP總量為2.73萬億美元(也有數據是2.716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七。而法國、英國分別排名第六、第五。但法國與英國增速只有1.5%與1.4%,估計印度會很快超過這兩個國家,躋身全球5強。

印度近年來經濟增速進入快車道,取決於多個方面。

首先是印度的改革政策。

印度其實在1991年就啟動了改革開放,進行經濟改革,對印度經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印度改革開放不夠徹底,對外資限制太多,所以前期發展並不是很快。到了2014年辛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延續了自1991年以來歡迎外國對印度投資的政策,要使印度成為對外資最開放的經濟體,對本國外資制度進行了空前的改革,推出了諸多重大措施,大規模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准入限制,選擇了汽車製造、汽車配件、航空、生物技術、化工與石油化工、建築、 國防、 電子設備、食品加工、皮革、媒體和娛樂、礦業、石油和天然氣、製藥、港口和航運、鐵路、可再生能源、道路與高速公路、航天、紡織和服裝、發電、旅遊與酒店等25個重點行業對外國投資開放。吸引了大量外資,有效促進印度製造業發展,帶來巨大改變。

政府政策是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印度就是在學習、借鑑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經驗。

其次,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

印度目前有超過13億的人口,僅次於中國。眾多的人口也就意味著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交通物流的便利,印度目前已經是世界金融、軟件等服務業最為重要的出口國。除了金融、軟件等服務業的重要出口國家,印度還是世界上非專利藥額最大出口國。

人口眾多,而且印度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僅為27.6歲,據世界銀行估計,2010年至2030年間,印度15歲至59歲人口將增加至2億多人。未來幾年,印度會為全球勞動力的大幅增長貢獻力量。為印度經濟年發展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人口,意味著印度正處於人口紅利期。

第三,印度人均GDP依舊很低。

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人均GDP只有2015美元(有盧比匯率下跌的因素),只有中國五分之一略多。人均GDP低,只要政策對路,那麼經濟發展速度快更容易達到。

就像一個學生,成績只有20分,要提高到40分成績,只要足夠努力,方向不偏,那麼速度是非常快的。

外資投資旺盛。

政策支持,人口數量大,勞動力充足且廉價,讓印度成為外資重要投資地。印度企業2018年整合、併購的交易額已達976億美元,刷新了歷史紀錄。

還有一點,印度資源豐富。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總之,印度在進一步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得到迅猛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