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悠悠歲月,花開花落,留下了無數神的傳說,告誡我們生命的啟迪,做人的道理,喜怒哀樂,看千古煙波浩蕩……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儘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在當前眾多的修仙小說中,很多都是融合了中國上古神話的故事來加以演義。而人們日常所說的“中國神話”是廣義的神話,基本是融合了上古、道教、佛教等等。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武宗元《朝元仙仗圖》局部

上古諸神

上古神話是人類起源神話,當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中國神話。產生於中國遠古時期(夏朝以前),後世並無一本專門的書把這神話完整的記載下來,更沒有像西方神話那樣形成一個很完整的譜系。

上古神話分佈於《山海經》、《詩經》、《楚辭》、《莊子》、《淮南子》等書中。

《山海經》:造人的女媧、蓬髮戴勝的西王母、兵主戰神蚩尤、中央之神黃帝、逐日的夸父等。

《詩經》:商朝始祖玄鳥。

《楚辭》:古楚至高的東皇太一。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張敦禮《九歌書畫卷》局部(東皇太一)

《山海經》:太陽女神羲和、協助蚩尤的風伯、協助黃帝的旱神女魃、雨師、雷神。

《淮南子》:嚐遍百草的神農、嫦娥等。

《莊子》:河神河伯、海神海若。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佚名《九歌圖捲紙本全卷》 局部(河伯)

道教諸神

道教是輸出道家神仙的主力軍。道教的源流可追溯到道家學派,再漢朝發展壯大,以多個神仙為信仰、修煉成仙為終極目標、以修煉方術與煉丹為主要日常內容。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李公麟《維摩詰教練圖》局部

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玉帝:眾神之帝,主管三界。

北斗七星君、四方神、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文財神、武財神等等,他們基本上都有官職,且分工明確。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局部

值得一提的王母娘娘(普遍認為和西王母為一人),可見,神仙世界裡也有爭議。特別是在人仙相戀的寶蓮燈、牛郎織女等故事中,充當壞人的也總是王母娘娘。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陝西省華陰市寶蓮燈廣場

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源遠流長,從《詩經》乃至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故事傳說,都存在不同形態的人神戀話題(故事)。人神戀是一定社會階段中民俗、婚戀心理的曲折反映;從本質上看,人神戀是一種以性為紐帶的人神關係的反映。

人神相遇

人神相戀題材的賦作並非始於曹植,但曹植的《洛神賦》既具有代表性。

《洛神賦》描寫了人神之間的一次邂逅而產生的一段沒有結局的戀情。兩者相互愛慕,但人神殊途而不得不以禮相待,導致相愛而不能相守的遺憾與惆悵。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人鬼相戀

楚文化中人神戀愛的主題之分突出,如屈原的《山鬼》等,保留了濃厚的人鬼相戀的氣息。《山鬼》中的情人相約而不見,相戀而殊途,一種不完美結局。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張敦禮《九歌書畫卷》局部(山鬼)

說到楚文化,不得不提到屈原(楚國的詩人及政治家)。屈原忠貞不阿,“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的個性,不被世人所接受。因聽信上官大夫等人的讒言,楚王逐漸疏遠屈原,後罷黜其職。屈原痛君王被諂媚所蔽,為示清白,懷石自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往江中投粽子和賽龍舟的民俗,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五月》局部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中信美術館出品


楚辭,也作“楚詞”,是先秦屈原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具有濃郁楚地特色的一種詩歌樣式。其創作手法浪漫,感情奔放,想象豐富,具有不拘體格和散體化的藝術特徵。

宋元繪畫是中國繪畫的高峰時期,不僅繪畫題材、內容、技法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而且是物境、情境、意境的完美統一階段。

兩者從氣質上相投,從精神上相合,讀者既可通過釋文解讀詩歌,亦可通過配圖進一步深入理解作品。

敢問上天,是否有仙

《楚辭》對於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像司馬遷、揚雄、張衡、曹植、阮籍、郭璞、陶淵明、李白、李賀、李商隱、蘇東坡、辛棄疾、郭沫若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名家鉅子,沿波討源,循聲得實,都不同程度地從屈原的辭賦中吸取精神,提供營養。也為歷代畫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和想象的空間。

畫重點

楚辭有哪些特色

一、比興、象徵

我國先秦兩大著名的文學作品“詩經和楚辭”的藝術特色其實是類似的,就是“比興”。

楚辭比詩經的比興多了一點“象徵”的意味來。比如寫了一些植物(香草美人)來象徵品德的純潔。

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 依詩取興, 引類譬諭, 故善鳥香草, 以配忠貞;惡禽臭物, 以比讒佞;靈脩美人, 以媲於君”。

二、對答體

這個也是詩經用過的一種手法,楚辭來發展壯大了。

《國風·墉風·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這種方式讓敘述一問一答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絕……

三、對偶句

承詩經,啟漢賦、四六。《四六叢話》卷三雲:“ 屈子之詞,其殆詩之流、賦之祖、古文之極致、儷體之先聲乎?”

單單離騷一首,對偶就在百句以上,並有正對、反對、當句,隔句等多種形態。還有雙聲、疊字等連綿字詞的使用,加強了文學作品的形式美感。

四、兮字韻

兮字放在末尾,兩句一韻,四字一章,形成錯落有致的感覺。

兮字結構大體分為三種:離騷型、九歌型、橘頌型。不一一舉例。

五、篇幅長

離騷作為大篇幅的抒情詩在先秦文學裡面是少見的。雖然《九歌》的篇幅不算太長,《東皇太一》、《禮魂》都只有數句,即使是《湘君》、《湘夫人》、《山鬼》也只有幾十句。那麼短篇為什麼能獨立成篇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和詩經比起來還是算多的…長篇文學的歷史意義也是很大的…

六、想象力

想象力豐富讓作品產生浪漫和玄幻的感覺,保留楚地的風土人情、神話傳說。對後來的李白、長吉的詩風也有影響(沒有神話的藝術,是缺少靈性的藝術)。

以畫注詩 以詩入畫

繪畫作品與詩詞相結合的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