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地圖

新加坡實施“徵兵制”,男子在年滿18歲後便需要進軍中服役兩年,新加坡還是少數永久居民也需要當兵的國家,如果家中家長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居住在新加坡的孩子因此具備永久居民資格,即必須要當兵。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兵示意圖

男子服役退伍後,每年仍有40天的時間返回軍隊服務,直到50歲(將官軍銜)或者40歲(其他等級)才解除。在這樣密集的“教召令”之下,成年男性即便退伍,出入境仍需向政府申報。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國民服役終究是一個士兵從男孩成長到男人的最佳旅程。

▎ 國民服役制度的起源

國家組織常備軍,近代的兵役制度源自法國大革命。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研究世界軍事史指出,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多個王國希望撲滅革命之火,於是共和國政府“以祖國受威脅”作號召,動員國民武裝保衛國家。當時共和政府推行兵役,除了因為民族主義,更加旨在向人民表明,建立共和是給予國民政治權利,國家受外敵入侵,國民有責任和義務,守衛自己原本在共和國享有的權益。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圖為1967年新加坡獨立後,第一批入伍受訓的義務役役男。

兵役制度同時可以充當“國民學校”。1871年意大利正式統一,之後的意大利收納由多個王國組成的國民,包括薩丁尼亞王國、西西里王國等,他們語言、風俗習慣相當不同,如何整合是一大問題。奧匈帝國是有名的多民族帝國,一條軍令包括17種語文,行政複雜令政府大為煩惱。兵役制度初創,統一後的新興民族國家規定多國人守同一種規範,直接將不同國民服歸同一個政治和社會體系,促進國民融合。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圖為1967年,新加坡第一批國軍報到。

新加坡的國民服役制度始於1967年。當時,新加坡才獨立兩年,為了讓這個彈丸小國擁有自我保衛的能力而實行此制度,也藉此培養國人的愛國情懷。

新加坡1965年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當時新加坡第一步兵營和第二步兵營各有1000人。馬來西亞政府把300個新加坡士兵調到馬來西亞軍隊各個單位,把700個馬來西亞士兵調進這兩個新加坡步兵營。當年12月新加坡國會開幕時,新加坡本身沒有軍隊。當時駐守新加坡的是個馬來西亞步兵旅。新加坡國會開幕當天,旅長面見李光耀,堅持由他的摩多車隊護送李光耀上國會。

李光耀認為這是馬來西亞政府有意在駐新外國使節面前製造馬來西亞仍然控制著新加坡的印象,如果他不配合,旅長只要向吉隆坡打個電話,吉隆坡就會採取實際行動證明到底誰真正掌權。李光耀於是配合了。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熬過首九個星期的兵役,結業啦!

1967年11月,馬來西亞檳城發生衝突。新加坡政府開始擔心種族衝突會蔓延到新加坡,並認為應該及時建立自己的裝甲部隊。1968年1月,新加坡決定購買法制輕型坦克。1969年6月,30部坦克抵達。9月,另外42部抵達。同時新加坡也買了170部四輪裝甲車。

同時,新加坡向埃及和印度政府寫信,請求派出軍事顧問協助新加坡建立軍隊,兩國沒有同意。新加坡於是向以色列求助。1965年底,第一批以色列軍事顧問抵達新加坡。

當時國防部長吳慶瑞計劃在1966-1969年內建立起一支擁有12個步兵營的正規軍,以制約馬來西亞的直接威脅。李光耀不同意,他的想法是建立個由正規軍人組成的核心,配以全民服役。一來當時英軍還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攻擊新加坡;二來國民服役有國防以外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圖:新加坡入伍生與新加坡部隊從外面請來,專門剃光頭的理髮阿姨。

李光耀原本的想法是把女性公民也徵召入伍,但是國防部長吳慶瑞和國防理事會的其他部長不同意,於是作罷。

1967年3月,新加坡國會通過國民服役法令。同月,國防部中央人力基地開始進行適齡青年國民進行登記。7月,第一批國民服役新兵入伍。

雖然眼下新加坡距離戰爭威脅很是遙遠,但政府推廣“全民國防”的政策卻始終如一。新加坡境內規劃了相當多的歷史博物館,從小學教育開始結合參訪,目的就是要讓這個國家的年輕人瞭解到新加坡過去被日軍侵略的歷史(三年零八個月),讓人人需保衛國家變得更加合理。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示意圖

▎ 誰需要服役?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實施徵兵制的新加坡,男子在年滿18歲後便需要進軍中服役兩年。圖為電影《新兵正傳》劇照

該制度要求所有年滿18歲的新加坡男性公民和第二代永久居民為國服役,體檢合格的男生會成為全職的現役軍人,分配到新加坡武裝部隊、新加坡警察部隊或新加坡民防部隊下屬的單位;武裝部隊屬下又分成陸軍、海軍與空軍。

不太常提及自己從軍的輝煌歷史,但自身就是義務役的宣傳樣板之一的李顯龍曾發表一份演說,提及義務兵的意義:

“……就像前總理吳慶瑞在1967年所說,‘沒有任何事情比起參與保衛國家與加入軍隊還要能創造忠誠與國家意識……’,我們已經讓履行兵役義務成為一個國家民族機制,以及成為新加坡身分認同定義的一部份。”

李顯龍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異,獲頒總統獎學金,原先他被看好能出國留學,然而其父李光耀為顧及形象,要求李顯龍先入軍中服役。在軍中表現優良的他,拿著部隊獎學金,中斷服役,前往劍橋大學讀數學系,拿到文憑後再回新加坡成為職業軍人,1982年就升為上校、1984年成為新加坡最年輕的准將——儘管李顯龍在聖淘沙纜車事件中領導有功,但承平時期成為準將,也惹來閒言閒語。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圖為訓練中的新加坡憲兵隊。

新加坡的愛國主義儘管濃厚,但仍有不少新加坡男性非常不想當兵。他們認為,兩年的兵役,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現在的新加坡“根本不可能打仗”。

2013年,一個新加坡本地的30歲林姓部落客抨擊,兵役制度根本是“奴隸”。這波兵役辯論隨後也演變成愛國罵戰。強制服兵役的爭議在2016年1月又再次燒起,新加坡當局要求一名擁有新西蘭護照的新加坡青年回到新加坡進行當兵前健康檢查,否則將要面臨兩年牢獄或1萬新幣的罰金。這名19歲的青年出生在新加坡,8歲時搬家到新西蘭。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兵

新加坡當局拒絕了他延緩兵役到21歲的申請。這名青年的父親表示他們已經無從選擇,因為基於新加坡法律,必須要到21歲才能放棄新加坡公民身分,他說:

“我兒子現在不回新加坡服役,那麼他將永遠都不能入境新加坡,否則他馬上會被逮捕。”

據報導,就算只是在樟宜機場轉機,一旦被發現,也會馬上遭到逮捕。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士兵身穿迷彩軍服受訓。

▎ 新加坡需要義務役嗎?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地圖

由於新加坡政府一貫的論述是:“新加坡很小很脆弱”,禁不起任何的威脅與不穩定。因此,國民服役保衛新加坡,似乎成為一件不可挑戰的事情。根據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民調,超過98%的人認為義務役是必要的,而有84%的人認為兩年役期非常妥當。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

2012年,一名正在接受訓練的義務役男性李瑞峰,因為對訓練時使用的煙霧產生過敏反應而死亡。李瑞峰家屬質疑是兩名軍官沒有遵從安全規範,才會導致兒子死亡。他們指控,軍方聲稱兩名軍官已接受軍法制裁,但卻無從得知制裁內容為何,並且家屬得知消息,其中一名軍官更在2014年7月被升職。

新加坡青年的義務役

新加坡船舶動態地圖

2016年3月,法庭駁回李瑞峰家屬對軍方的控訴,並下令家屬必須支付軍方的訴訟費,讓家屬無法接受。李瑞鋒的母親在臉書上寫到:

“瑞峰,在這三年多來,我已經筋疲力盡,我被我曾經教你去信任的這個政府所擊倒;被這個我曾經要你去信任的系統所擊潰;被我曾經建議你去尊敬且榮耀的這群人所重重打擊。瑞峰,原諒我。我所教的都是錯的。”

李瑞豐悲劇之後,新加坡評論網站《The Online Citizen》刊出文章列舉新加坡不再需要義務役的幾點原因:

“這些年來新加坡國家安全沒有重大威脅,新加坡持續抱持經濟上有競爭力就是生存的方法;

政府強迫個人保衛國家沒有正當性,應該交由市場機制聘用專業的軍人;

建立種族和諧不該建立在強迫式的友誼,並且將每個男性在他18歲時抽離原有生活,無益於家庭的穩固;

承平時期徵兵制沒有正當性。”

不過,或許根本地來說,在務實的考量上,新加坡仍然會維繫其徵兵體制。2005年,國防部的官員在新加坡經濟評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名為《為什麼不用採行募兵制?》的文章中,從經濟模型的角度指出,根據機會成本的觀點,以新加坡的狀況而言,在各種情況下,“徵兵系統比起全募兵系統來得較不昂貴。”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場關於徵兵與否、徵兵多久的爭論,會繼續在新加坡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