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什麼意思?和“才”的區別是什麼?

心頭詩


材和才,李白的文字之師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的古體詩《將進酒》。全詩感情飽滿,喜怒哀樂形於色,跌宕起伏成於音,氣勢奔流洶湧卻高低縱橫,神鬼莫測。這首古體詩充分地展現了李白的個人詩風。

而其中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就是這最出名的四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正因為前面寫青春不再,空對明鏡高堂“悲白髮”,所以就及時行樂吧。但是虛度時光真的是詩人所想嗎?我們知道李白從來是個熱衷功名的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四句,前兩句無比沉淪,後兩句又相當勵志。前言不搭後語的寫法,其實正是李白詩文的典型特色。

我們都說李白是天才。哪來的天才?李白的詩風遠學屈原,近學庾信、鮑照,而他的思想底層又是個道士,所以《南華經》是必讀課本,莊子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對李白的詩風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莊子的文章就是出了名的不好懂,前言不搭後語,講了一大堆,不知道在講什麼。

這也是李白這首《將進酒》詩風跳躍得像喝醉了酒的緣故。

同樣,“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也是出自莊子的典故《莊子·山木》: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莊子在山中見到有人在砍樹,見到有棵大樹枝葉茂盛,伐木者卻不砍,就問為何。伐木者說:“枝葉雖然茂盛,樹幹卻不合使用。”莊子就說:“這棵樹是因為不成材才得以生存下來。”

後面還有一段就是討論“材與不材”,莊子說人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這樣才能免於拘束。這個“材”有一個引伸含義,就是道家的處世態度,即有用與無用之間的保身宗旨。

很明顯李白用在這裡,就是指有用無用之“材”,我這塊料子,必然是“千金之材”啊,這是對自己的誇耀,也是對自己不得意的一種鬱悶的發洩。

簡單來說,這裡的“我材必有用”就是我是塊有用的材料。

和“才”的區別就很明顯了。“我才”是指我的才華,而才華只是“有用之材”的一種,顯得侷限性大多了。

李白的雞湯

不過話說回來,文章才華高出天際,也改變不了這類語言的自我安慰,自我排遣的特質。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類的詩句看上去昂揚大氣,其實都是詩人在失敗之時給自己的一點止疼、催眠藥而已。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李白的雞湯。但是因為寫得實在是好,不但自己用,我們現在還可以拿來用。

因為自身經歷失敗,事業的失利,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命運不可控。又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原因,而認為是上天的錯漏,這種認識雖然有排遣鬱悶的作用,其實不過是讓自己擺脫自責罷了。

如果不對失敗進行反省,那麼“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就毫無意義。

古往今來,作為感情產物的詩詞,透露出這種雞湯味道的作品太多了。李白的仕途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但是他一身才華,性格又高傲,所以不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大言不慚,還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類心虛的狂言。

這些詩句我們今天還是能拿來用於鼓勵,安慰自己和他人。能熬上百上千年的雞湯,當然是好詩啊。

世上成功者如此稀少,大都是失敗者,唱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步向前,好像自己真的是塊老天錯過的大材,是不是心裡都舒坦了呢?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詩出自詩仙李白(701年——762年)的《將進酒》一詩,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經典樂府詩。樂府詩起源於民間歌謠,早在先秦時期就走向了繁榮,在漢代達到了高峰,《詩經》中的《國風》裡邊收錄了不少風格迥異的樂府詩。樂府詩用詞通俗易懂,對押韻沒有特別要求,句子參差不齊,但非常注重句子內在的韻律節奏,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徵,內容以表達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主,主要作用是供人們在祭祀活動,以及歌舞表演中歌唱。

可以說,《將進酒》是最能代表李白詩歌風格的一首詩,全詩寫作手法奇崛誇張,想象力豐富,氣勢恢弘壯闊,情感飽滿深沉,一氣呵成,把李白那種桀驁不馴、傲世出塵的個性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誦讀此詩,彷彿能看到超凡俊逸的李白,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

“天生我材必有用”整句話意思為:老天造就了我成為棟樑之材,那我就必定有用。句子中的“材”,意思也很明瞭,本意是指一種有用的材質、材料,而不是指本身擁有的才華或才能。

要深入理解《將進酒》,必須對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有一個簡單瞭解。

公元742年,李白的好朋友賀知章,拿著李白的幾首詩作推薦給唐玄宗賞讀,唐玄宗過目後眼睛一亮,心裡感嘆: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才華橫溢的人?若不把他招來給朝廷效力,豈不是浪費人才。

於是,唐玄宗在來年初春,下了一道聖旨,把李白招進京城長安,做了一名翰林學士,實際上是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時常陪伴在玄宗左右,給其代筆撰寫詔書和公文,以及寫一些歌頌玄宗豐功偉績的詩歌。

這樣的工作做了一年後,李白有些不高興了,一是他成為玄宗的紅人後,同行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之心,經常在他背後煽風點火,說他的壞話。二是李白對御用文人這個身份徹底失望了,不能寫自己想寫的詩歌,無法實現個人抱負,這對視詩歌如生命的李白來說,怎麼都接受不了。

所以,李白開始尋找種種藉口,甚至故意裝瘋賣傻,好讓朝廷把他解聘,他要回到以前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公元744年初夏,做了一年多御用文人的李白終於解脫了。鑑於李白在任職期間表現不錯,在離開之際,朝廷給李白把全年的工資全部結算,意外得到大半年俸祿,李白自然很高興。

因此,從744年夏季開始,一直到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前,李白到處呼朋喚友,約朋友一起遊山玩水,又一次度過了瀟灑的10年。

大約在752年春暖花開之際,李白約上好朋友岑勳(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之弟),一塊去拜訪居住於嵩山附近的詩人元丹丘,三人見面後,元丹丘盡地主之誼,在自己的宅邸潁陽山居里設宴招待,三人推杯換盞,對酒當歌,一起探討詩歌,評說時事,談論理想和抱負,討論一切他們喜歡的話題。

喝到得意處,李白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將進酒》,這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可以信手拈來的李白來說,作一首詩並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結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後一句“千金散盡還復來”,即使把家財萬貫花完了還可以再次賺來。可以看出,李白是多麼的自信,他對自己的才華從來不懷疑,依靠才華他完全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他才會恃才傲物,孤高自傲,把一切權貴不放在眼裡。這樣的文人傲骨,歷史上又有幾個人真正能做到。

但是,李白卻遲遲遇不到真正賞識自己才華的明主,這是多麼令他糾結和憋屈的事。

生命苦短,光陰似箭,如果遲遲無法施展抱負,任由歲月和生命白白蹉跎,比起清醒的明白這些,還不如讓自己終日與酒為伴,喝得渾渾噩噩,逃避這份懷才不遇的痛苦。

這就是李白真實的生命處境,不要說李白,任何人面對這個處境都會五味雜陳。

“材”和“才”的區別。
“材”和“才”常常做名詞使用,“材”做名詞時,通常指原料或資料。比如,木材,就地取材,棟樑之材,大材小用,都是指某種可供使用的原料。如《將進酒》詩中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說明李白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好材料。
“才”在名詞中,通常指才氣,才華或才能,趨向於說明某種能力或本領。如,誇獎某人有能力,受人欣賞時,常說他多才多藝,或德才兼備。
在某些情況下,“材”和“才”可以通用,比如,人材和人才,都是指具有能力的人。但它們的偏重點不同,人才特指已經具備了某種專業技能的人,人材指具有成為專業技能潛質的那種人。


鴻鵠迎罡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名篇《將進酒》,這首詩因為有多個版本,所以在回答問題之前,有必要弄清哪個版本更接近於李白的原詩,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意義。

今天我們所讀到的《將進酒》,原始版本出自唐代殷璠的《河嶽英靈集》,成書於天寶十二年(753)。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河嶽英靈集》,最早也是宋刻本,如北京圖書館所收藏的南宋刻本,距離天寶年間已過去400多年,其內容很可能經過了改動。

與《河嶽英靈集》成書年代接近的還有敦煌手抄本,《將進酒》的敦煌手抄本,一共有三個版本。一版現藏於英國,一版館藏於法國。當然,英法所藏版本皆無題,也因為抄寫者文化水平低,所以錯漏很多,在此不提。最具可信度的當為《唐人選唐詩》所載版本,該版本是羅振玉1913年根據敦煌文本的照片影印,收入《鳴沙石室佚書》,詩名為《惜罇空》。這個版本字體工整清晰,跟敦煌文集一樣,自成書以來,一直藏在敦煌石窟中,歷經千年,未經改動。

今版“古來聖賢皆寂寞”,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為“古來聖賢皆死盡”;今版“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為“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惜樽空》中為“天生吾徒有俊才”。看起來幾字之差,但含義也有所不同了。

因此我們要理解《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正含義,須以該詩最早的版本《惜罇空》為參考標準。(見下圖)

相較於《惜罇空》的“天生吾徒有俊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早已深入人心,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言。但無疑經過了宋人的篡改,因為從詩歌的用韻來看,這首詩運用了轉韻。也就是幾句一換韻,換韻有個特點,就是首句押韻,稱為逗韻。

詩的開頭兩句韻腳為“來、回”押十灰韻; 接下來的“髪、雪、月”轉為入聲六月、九屑韻; 接著“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又轉回了十灰韻。

而如果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麼“用”字,則不押韻,李白不至於有這個疏誤。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當為李白原句。

而要理解“天生吾徒有俊才”的含義,也很簡單。

“吾徒”可理解為“我輩”。

漢班固《答賓戲》曰:“孔終篇於西狩,聲盈塞於天淵,真吾徒之師表也。”

李白亦有詩云:“我輩豈是蓬蒿人。”

“俊才”自然不是指才華,雖然也包含才華,但主要指“卓越的才能”。

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思為“我輩生來是有卓越才能的人,千金就算散盡還會再來。”

相對來說,李白原句“天生吾徒有俊才”是一種自詡,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則具有一種普適性的價值觀,適用於所有人,所以很多人用此句自勉。我想這也是宋人篡改的原因。

回到問題本身,《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也很好理解。

“天生”有兩種意思,一謂天然生成,二謂命中註定。

結合語境來看,這裡的“天生”自然指的是前者。

而詩中的“材”則通“才”,特指才幹、才能。

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解讀為:“上天賦予了我才能,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材”和“才”的區別

就現代漢語來說,最大的區別是,“才”可以用作名詞,形容詞,副詞;而“材”一般情況下作名詞,形容詞,不作副詞。

“才”有四個常用義為:①才能;②質性;③有才能;④有才能的人。

“材”有三個常用義:①木材;②材料;③使用。

朱熹曾就“才”與“材”的區分指出:“‘才’字是就理義上說,‘材’字是就用上說。”

朱熹從語義的角度認為,“才”偏重於理義,“材”偏重於功用。

比如“才”有“人所具有的才能,質性”,即偏重於理義;“材”有“使用”義,即偏重於功用。

從語言使用的角度,“材”可以自由地表示“才”的常用義位。如《紅樓夢》“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這裡的“材”指“才能”。又如《七俠五義》:“便惹起了多少英雄好漢,人人奇材,個個豪傑。” 這裡的“材”指“有才能的人”。

在語法上,“材”可代替“才”在句中的位置,而整句在語義上並未發生變化。

但是“才”卻一般不表示“材”。

主要因為“才”與“材”在詞彙職能分化,“材”是“才”演化而來的新造字,加“木”旁而成,用來表示“木材”、“材料”義。但是“材”卻能表示“才”的“才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質性”等義位。主要原因為“才”與“材”在古今讀音皆相同,在意義方面也相通。古者造字,聲旁相同,在意義上也多有聯繫,且具體運用中亦相通。

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雲:“古者制字以聲為主義之大綱,而偏旁其逐事逐物分別記識之目。……凡古書通用之字,其或有偏旁,或無偏旁,或偏旁互換,而皆可通用者,義皆如此。”

概而言之,在“才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等三個語義之下,“材”可以和“才”通用,其他則不能通用。


楚雲卿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將進酒一詩,此詩句自信豪邁,給人以奮鬥的勇氣。

材,名詞,材料、資料之意,引申為人的資質、能力等義。此詩句就是指人的資質和能力。

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其中材,也是這個意思。它是一箇中性詞,沒有感情色彩,也沒有褒貶之意。

而 才,也是名詞,一般表示才幹、才能、才華、才氣之意,是個褒義詞,有誇讚、褒獎之義。比如說某人是個人才,明顯帶有賞識、讚美的意味,夾雜著鮮明感情色彩。

所以,材與才,雖都是名詞,但含義不同,用法不同,所附帶的主觀情感也不同。

其次,漢字的結構也很有意思,材與才,僅一個木字之差,就是說要想成才必須把木去掉。

每個人,都是天生之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才。由材到才的過程是艱辛的、坎坷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要克服先天的木訥、懵懂等不良之氣,不斷學習、歷練才得成人傑、才俊呢?!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也。就把人比喻成一塊木材。暗示著成人成事要靠後天雕琢、磨練。可見,中國漢字的文化真是豐富多彩呀,老祖的洞察力和先見之明真是令人感佩!

但願每個人都能像古人一樣,擁有一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用力向上、有所作為,都能從材變成才!!






傳統文化8767


本句出自天寶11年,唐玄宗賜金返還之後。李白

作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被我們所熟知。你知道它的原始出自那裡嗎?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中庸第一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生我材必有用,來自於此: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培之,傾者覆之。

大意是:天下萬物,都能憑它的天賦資質而得到優厚的對待,能成就的把它們培植成材,不能成材的就逐漸淘汰掉。

所以從典故來看,才和材的區別:現代,才通材。古代,(比喻)才,初萌狀。材,棟樑為材。

中庸之道,講究水到渠成,反對急功近利。

好了這事就先到這裡了!不對請提意見啦!





Banksy24


一朵花,一棵小草莫不如是。花開了,就有人欣賞,草綠了就有人讚歎,感覺到這些都是春的訊息,生活的希望。雖然小花小草無知,但她們的四季榮枯,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不信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小花小草的生機勃發,尚且如此令人欣慰,何況一個人呢?相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就必須活得瀟瀟灑灑,儘自己所能創造生活,享受生活。這個世界會因為無數的有用之“材”盡了其用,而變得更好。

當然,“人盡其才”各有千秋。有人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那是雄才大略。這些棟樑之才名垂青史,實至名歸。然而更多的則是芸芸眾生彙集而成的群體,如一望無際的森林,妝點著這個世界。每一陣風過,都會有森林的合唱,這也十分壯觀。

所以,我理解“天生我材”之“材”,就是一個獨有的生命個體。“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灑脫自信的人生情懷。人只要活出自信,活得瀟瀟灑灑,就是“人盡其才”。“才高八斗”與“人盡其才”,都是物盡所用。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從而也實現了人生的自我價值。


棲哈丶


這一句是李白對莊子的觀點進行充滿個性的解讀。

材,指才能。

才,指才華。

李白《將近酒》中的“材”是有淵源的,典故應當是源於《莊子·山木》,原文是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翻譯過來大意就是,莊子見到一顆大樹而伐木者卻不砍伐,問其原因,答曰無所可用。莊子感嘆此樹就是因為不成材才避免被伐之命運。後來到朋友家受到殺鵝款待,僕人問有兩隻鵝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殺哪一隻?朋友說殺不能叫的!後來弟子問莊子,昨日之大樹因不成材而安享,今日之鵝因不成材而被烹,先生如何看待。莊子說,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這樣才能免於拘束。

莊子的這個故事被後世許多詩人所借用。比如

辛棄疾詞《鷓鴣天》:“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戴享詩《和友人》:“材與不材堪自處,道非常道覓吾師。”

祝枝山《次韻表弟》:“意在可兼無可處,身居材與不材間。”

在這些詩歌裡,這個“材”有一個引伸含義,就是道家的處世態度,即有才與無才之間的保身宗旨。

也就是說,李白的這首詩所說的不是獨立的“材”,而是指“材”和“用”之間的關係。

若為木,有材則死。

若為雁,有材則活。

而李白的態度恰好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消極,他的避世,自然而然地體現在他的求道,煉丹以及修仙那些事上。

李白寫詩的時候,想喝酒,所以豪情迸發,瞬間他的激情和熱血就湧了上來,於是便把道家的“有材無材”全部拋在腦後,及時行為吧,管他有材無材?管結果是“有用而活”還是“有用而死”,只要有“用”就好!

解釋完了這個材的淵源和典故,自然就可以看出“材”和“才”的區別!

材,指才能。

才,指才華,甚至是才學。

顯然,“材”要包括“才”,他是泛而廣之地推進到所有領域(畢竟會叫都意味著有材,能蓋房子都意味著有材),即

材,側重於所有可以得到具體應用的才能。沒有明顯的指向性。

才,並不一定傾向於應用,而且範圍也比較窄,傾向於藝術領域。

也就是說,如果詩歌書法繪畫雕塑之類的,應當是“才”。但如果是殺人放火雞鳴狗盜,那麼準確的應當是“材”!


亦有所思


李白名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與“才”是反意詞

一一是“木”訥不“才”身“材"的意思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名詩《將進酒》中的名句。過去把這一名句中的“材”當李白自信是“才”、“料子”等,這是不知漢字造字一般原則:合字是左邊制約、反對右邊的字,違背作者詩意的極其錯誤的解釋。

“材”與“才”是反意詞,是“木”訥不“才”身“材"的意思。這與詩人唯物主義思想,“斗酒(以“酒”“氵”弱化“酉”才)詩百篇",詩名《將進酒》和詩"字“言"“土"(材),反對“寸"勁巧對(才)的“寺"的本意相同相通。

今人寫詩超不過唐人李白等詩人的詩主要原因就在這裡,沒有文化內涵和真情實感,不民主客觀,不接地氣,靠平仄押韻"寸”勁巧句言主觀志向寫詩。這是“詩"“言"民主客觀,接地氣的“土"(材),反對“寸"勁巧對(才)“寺”的意思的大忌。“詩言土”(“土”意即民主客觀、真情實感,接地氣),不是“詩言志"。

“詩言志"是詩詞史上的大誤會,它是誤導寫詩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群眾,不接地氣,使詩不能傳世的錯話。

《說文》《釋名》的對詩的解釋:“詩, 志也”,“之也, 志之所之也” 並不是“詩言志”的意思,而是“詩言志”的反意,即其正確解釋的意思是:“詩,志‘也’(也字是否定前面的字意)不是志",“(志作為詩意)的代詞‘之’也不能,志的代詞‘之’作為詩意,所代的詩意‘之’也不是詩意的代詞‘之’”。

因“詩”“言”的“寺”上“土"是“志”上的“士”的反意詞。(漢字造字原則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學周易的破譯》《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以事實為根據,你看李白的詩和《唐詩》中的名詩,哪有志大顯才能的詩。李白這裡的“我材”相當於我身體物質是財富、“千金"“必有用”的特性。以意識之才決定物質(材)沒有用,歌頌意識(才)第一的功德無用,“百無一用是書生(恃才傲物、 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古人認為如能成就大器者謂之:棟樑之材也。 國之重臣比如大廈之棟樑,在古代中國,“材”和“才”,即一個人的天資和這個人“最終”的水平,這兩個概念是區分得很嚴格的,現代似乎就淡些了。

在現代漢語中,“才”和“材”是差別比較小的,口頭上可以混用,但是在古代,這是分得很明的。當然,“才”可以通“材”,但是“材”不通“才”,而且這兩個字的主要意思就有一些微妙但至關重要的問題。

“才”, 它被刻畫為草木初萌的樣子,是指事字,義指才華、能力。

“材”,是形聲字,本義木材,也有天賦、資質之義。


三片葉美術


這句話是李白的《將近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下句是;千金散盡還復來。

意思是;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錢用盡了,這些散失去的東西以後依然會歸來。這也充分體現李白的高度樂觀,看透人生的性格,更深刻的體現他對人性道理的感悟,表現出了對世界的樂觀向上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