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基勒格它從不亂跑總是忠實地履行看家護牛的任務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程 文 峰1967年10月上山下鄉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沙麥公社滿德勒圖大隊後,在內蒙生活了25年,其中在生產隊勞動生活了9年。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基勒格”是我們包養的狗的名字。原來它不叫這個名字,我們按照《林海雪原》裡姜青山的狗取名叫“賽虎”,但是牧民很是不懂,因為“賽虎”與蒙語中“好兒子”的發音一樣,經常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就依照草原習慣改為“基勒格”。

它是一條青灰色的草原犬,個大體壯,對我們忠心耿耿。它從不亂跑,總是忠實地履行看家護牛的任務。“基勒格”忠實、仁義且不貪吃,它無事趴在牛車下的時候,即使頭頂上就是剛宰殺的羊肉,也從不動一口,對於人的排洩物更是不屑一顧。我們也和牧民一樣對狗是很看重的,專門熬狗食給它吃,狗食是用肉湯加上小米做的,還要加上一點鹹鹽,沒有肉湯的時候就切上一點肉。我們吃完的羊骨頭也全犒勞給它。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是保護牛群的得力助手,不善待它怎能行呢?

知識青年的狗有一個通病,也是特長:專門認知識青年。不論是本大隊的還是外大隊的,抑或是外公社的知識青年來串門,也不論穿什麼衣服,不用提前打招呼,狗是既不叫也不咬,任由來人撫摸,和它嬉鬧,好似老熟人一般。但對其他人就不同了,離得老遠就衝上去了,又咬又叫,不讓下馬,直到我們出來制止才行,人家走時也是狂吠著送出老遠。所以牧民對我們知識青年的狗是比較憷頭的。

五包知識青年王玉林家的狗更是“絕”,他們有一條狗叫“聞達”,護主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在冬季的大隊部,我正在屋內燒茶,一個叫“小根登”的牧民小夥子進來見到我,十分高興的喊一聲“巴特爾”,往我身上一撲,這時趴在一旁的“聞達”不幹了,它以為我是受到了襲擊,躥上來一口就咬住了小根登的蒙古袍後背,把小根登嚇得一下子就跳到炕上去了,我趕忙喝了一聲:“聞達!出去!”它才不甘情願的走了。還有一次,廖雪萍等人在大隊部開完會,和其他幾個人騎馬走了,“聞達”不知犯了那根筋,只見全是穿蒙古袍的,追在後面狂叫不止,氣得廖雪萍回頭喝斥了一聲:“幹什麼!”“聞達”一聽,趕緊低下頭,躬下腰,夾著尾巴蔫蔫兒的走開了。不過,“聞達”的下場並不好,因它得罪人太多,不知被誰打死了。

知青往事——基勒格它從不亂跑總是忠實地履行看家護牛的任務

再來說我的“基勒格”。

1975年春季過後,我實在無法一個人盯牛群了,就把牛群交了,大隊書記德穆其格不樂意讓我交,因為我們這群牛放的特好,繁殖也最多最快,他講有困難大隊給解決,要人大隊給配,但我無意再放下去。這樣“基勒格”就和我一起搬到了大隊部居住,大隊部知識青年多,它和所有人都成了好朋友,深得大家喜愛。

1976年初,我因母親病重回京探視,“基勒格”自己留在大隊,知識青年沒有虧待它,按時飼餵。4月中我回到大隊,我順路翻上一座小山頭,離大隊部還有十來裡地,就見一個小黑點從那裡躥了出來,直奔我而來,近了我才認出是“基勒格”。“基勒格”見了我十分興奮,離我還有十幾米就跑不動了,渾身顫抖著,嘴中發出“嗚—嗚—”可憐的哀鳴,幾乎是一步步爬過來的。我趕忙上去抱住了它的頭,它在我懷裡舒服的躺著,用舌頭把我的臉舔了個遍,然後“呼”的站起,使勁搖著尾巴,在我身邊跳來跳去。我說:“走,去大隊!”它便搖著腦袋,興高采烈的在前頭跑開了。

突然,我發現它有一條腿有點跛。到了大隊,我聽楊松銳給我講了狗腿跛的故事:原來在春節的時候,公社派出所的警察們下來辦事,“基勒格”哪兒見過吉普車呀?圍著是又叫又咬,一個小警察被糾纏得不耐煩,掏出手槍就給了一槍,正打在狗腿上,警察是走了,大隊的知識青年可不幹了,套上牛車,拉上狗就到公社評理去了。他們要求開槍的警察要賠禮道歉並給狗治傷。那個小警察早嚇得躲起來了,派出所的教導員寶祥好說歹說,並答應一定給狗治好傷才算完事兒。衛生院的大夫金玉被鬧得哭笑不得,邊給狗上著藥邊說:“我治了無數的病人,今天還是頭一次給狗療傷呢。”我聽了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