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篇看起來很標題黨,但實際上是真事兒。
看上邊這挺機槍有點眼熟,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明顯是一挺類似M1919勃朗寧的機槍,但是這個槍托有明顯的不是M1919A6那種魚尾巴型,槍管也比它更長。那這是怎麼回事兒?
其實圖一這挺是二戰時美軍四等人(海軍陸戰隊)的傑作。
咱們知道,在二戰時期美軍是一直缺乏專業的輕機槍的。班組機槍只能由勃朗寧自動步槍(BAR)客串,但它本身就不是作為輕機槍開發的。因此無論是下置的20發彈匣(不方便副射手換彈,彈容量也少)還是不可換,又容易過熱的槍管都讓美軍很頭疼。
而M1919A4中型機槍又太重了,它只能作為一挺連排一級機槍,而且得3-4個爺們才能伺候。因此美軍雖然對加蘭德之類的單兵半自動火力基本滿意,但還是需要一挺像別國一樣,真正的輕機槍。
到了1943年末,美軍到時在M1919的基礎上設計了M1919A6,就是圖二那把。雖然比A4輕不到哪兒去,但好歹也勉強可堪一用。但我們知道,好東西新東西一般都不會先發給四等人...
所以爹不親孃不愛的陸戰隊員們的動手能力都很強(飛到高空去做冰淇淋就是他們乾的),不就是個輕機槍麼,多大的事兒。
1945年硫磺島戰役中,美軍的SBD無畏者有不少掉在了島上,飛機上的好東西不少。陸戰隊一般都是屁顛屁顛的跑過去救人,完事兒之後一般也會順走一些東西。
比如飛機上的.30 ANM2航空機槍....
陸戰隊員把機槍卸下來之後,裝上加蘭德M1的槍托,上個BAR的兩腳架和照門準心,在隨便套個裝彈鏈的破鐵盒子。一杆輕機槍(偽)就這麼完成了,陸戰隊員還給他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毒刺”Stinger(和現在的毒刺導彈同名)
.30 ANM2其實就是M1919的航空型,因為天上不需要考慮散熱問題,而且飛機射擊窗口時間短。因此射速高達1300發/分鐘,雖然這用在地面上會帶來很嚴重的散熱問題以及難以控制的後坐力。但拿到了新傢伙的陸戰隊開心的要死,哪會管這個。
當時一名叫做託尼·斯坦(Tony Stein)的陸戰隊員在硫磺島上拿著這玩意一個個的清日軍碉堡,並幫助友軍壓制日本機槍火力點。1300發的射速在島上簡直是爸爸一樣的存在,日本人雖然知道美軍火力強,但也沒見過這麼個鬼畜玩意啊。
僅2月19日一天,託尼在日落前起碼幹掉了20個鬼子。但可惜這個小夥子在後來3月1日的一次戰鬥中被日軍狙擊手射殺。美國政府藉由它2月19日的英勇表現,追授了榮譽勳章。
但這把機槍畢竟只是臨時拼湊的產物,而且1300發這種吊打MG42的速度真的不適合在地面上作為制式機槍使用。不可控和過熱帶來的麻煩比這種優秀的火力本身還大,所以他只是有限的在硫磺島戰役中造了6挺。
閱讀更多 瘋狗的輕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