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唐朝篇之三~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可能是雄主李世民一生中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和過不去的一道坎。越是能幹的皇帝越是對他的名節很看重,包括後來傳說中的李世民改史可能都是跟這個有關係。但是,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當時唐王朝的統一戰爭已經大功告成,而潛伏的政治集團內部矛盾轉而激化了。尤其是皇室內部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而水火不容,終於釀成玄武門之變。這是統治階級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現和必然結局。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其歷史作用卻不盡相同。由於李世民雄才大略,還有勵精圖治的願望,又深得一大批富於進取心的勢力的支持,因此,他的上臺促進了唐初勃興局面的出現。

盛世唐朝篇之三~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正在長城內外奮勇殺敵,長安的宮廷與朝堂上卻流傳著對他的誹謗。說宊厥犯邊,只不過搶些財物,不足為慮。秦王藉故興師,名為御邊,實則抓權,容其下去,必將篡逆。

究竟是誰生了篡逆之心,想奪皇權?這個問題恐怕只有當事人們自己知道了。恐怕都不老實,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心裡發虛是肯定的,畢竟,李世民的身份與勢力讓他睡不踏實啊。

咱先來看看宮內主要人員的情勢

秦王李世民,入為宰相(尚書令),出為元帥(天策上將領司徒),功勳卓著,人心傾歸,部下人才濟濟,羽翼豐滿。

太子李建成身為皇儲,位在東宮。廣納謀臣猛士,實力不亞於秦王。但他深感秦王李世民對他的地位是潛在的威脅,謀臣魏徵(徵)等勸他早除秦王,以免養癰為患。

齊王李元吉的勢力不及太子與秦王,可他素以勇猛著稱。李元吉也在暗中盤算,欲奪皇儲之位。得先除去秦王,秦王一除,太子建成猶如囊之物。

於是乎,齊王也勸太子早除秦王,並願為之效力(都想把最牛的那一個扳倒)。太子許諾齊王:事成之後,封他為皇太弟。

盛世唐朝篇之三~玄武門之變

然後就發生了骨牌效應。

~太子召秦王去東宮夜宴,秦王酒後腹痛,吐血數升,幾乎喪命。

~齊王欲代秦王征伐突厥,秦府的老臣宿將多被調去從徵。齊王請求李淵,調程知節(也就是演義裡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尉遲敬德,段志宏,秦瓊等隨他一起出徵。

~李淵的嬪妃們也收到太子的厚禮,在李淵的耳邊吹枕頭風,說太子的好話,傳著秦王的圖謀不軌。

~齊王也向李淵密奏:秦王早有反心,宜應速殺。

~伏兵昆明池,殺害秦王的密謀正在部署。

~秦王這個時候也沒睡著,他收買了眾多的耳目,甚至太子的心腹玄武門禁軍首領也為他所用。他注視著事態的發展而不動聲色(咬人的那啥是不會叫的)。素王的謀臣老將們早就心急如焚,力勸秦王與其後發制人,不如先發制人。

當然,這件事最大的boss李淵,也被兒子們的這些事搞得頭昏腦脹,不知如何是好了。但,密謀這些事的具體情況恐怕也不知道。

盛世唐朝篇之三~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了

公元626年6月3日,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密奏,說太白星再次出現在秦地,"秦王當有天下”。於是,唐高祖詢問李世民。李世民趁機向唐高祖告狀,指控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並且設計謀害自己。高祖聽後極為驚訝,決定第二天早朝時進行查問。

6月4日天還沒亮,李世民就命令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人率領精兵提前埋伏在宮城北面的玄武門。這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經之路。6月4日清晨唐高祖上朝,裴寂,蕭瑀,陳叔達,宇文化及等均已入朝,只等李建成兄弟三人到來。這時李建成,李元吉已經進入玄武門,一路走來。當二人行至臨湖殿時發覺情況有些異常,於是立即調轉馬頭準備回府。不料,此時李世民突然出現,並且在後面呼喊二人。李元吉回身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是連發三箭都沒能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的目標是李建成,他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如此看來,平時訓練多麼重要)。就在這時,尉遲敬德帶著70多名騎兵趕到,朝著李建成,李元吉射箭,李元吉墜馬後逃入樹林中,李世民騎馬趕來結果衣服被樹枝掛住,也墜馬落地。李元吉的力氣很大,這是跑過來奪取了弓箭,要射殺(一說用弓弦勒,我更傾向於射殺,因為這樣更快)李世民。就在這關鍵世界尉遲敬德起碼感到。李元吉立即放棄李世民向成德殿逃跑,結果被尉遲敬德一箭射死。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說出事了,於是派兵猛攻玄武門。這時,慰遲敬德提著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趕到。東宮與齊王府的將士見主人已死,立即潰散而逃。

唐高祖對玄武們的事情已經有所聽聞了,於是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進宮擔任宿衛。唐高祖見尉遲敬德頭戴鐵盔,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大吃一驚,問:"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何為?”尉遲敬德回答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起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李淵這才明白髮生的這一切,但已無能為力了。玄武門之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結束。

盛世唐朝篇之三~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讓李世民千百年來倍受詬病。但古語云:"最是無情帝王家”,歷朝歷代的皇位之爭都很難善了,也很難去劃定孰是孰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人蠢到嫌命長。只要上位的皇帝以蒼生社稷為重,能讓國家強盛起來,就是好皇帝。反之,哪怕合法繼承皇位的庸才,或昏君暴君,卻能帶來更多殺戮與災難,歷史當然選擇前者更具積極性。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