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打了勝仗但實際上敗了,而打了敗仗實際上勝了的戰役?

秋天的紅葉882


解放戰爭時期,林彪率民主聯軍經營東北,在經過初期困難和兩年多的養精蓄銳後,開始進入戰略反攻,經過與國民黨軍隊多次短兵相接,慢慢反客為主。在殲滅大批有生力量,把其剩餘的部隊分割在幾坐大城市之中後。對於下一步的行動,林彪與毛澤東產生了分歧,林彪計劃先打長春,而毛澤東則讓他兵發錦州。最後毛澤東讓步,但林彪攻打長春未果,隨即退兵攻打錦州,正是這一退,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從而實現了共產黨對東北全境的解放。

東北野戰軍在反攻國民黨過程中,攻勢凌厲,乾脆利落,根本不給國民黨軍喘息機會。在冬季攻勢中連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全殲新5軍,之後又拿下遼陽、鞍山、營口三坐重鎮,並以優勢兵力,23個小時拿下讓人頭痛的四平,把陳誠打得灰頭土臉跑回上海“治病”。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後,對部隊重新進行了佈置,命副總司令範漢傑率15萬人馬駐守錦州。


毛澤東的目光也盯在錦州,如果能拿下錦州,東北的國民黨軍就全部被拒之關外,便於一網打盡,否則如其由錦州撤入華北,不僅加強了國民黨在中原的實力,而且再想消滅他們,難度不小。所以關門打狗勢在必行

早在幾個月前毛澤東就電告林彪,儘早攻下錦州,關閉東北大門。但林彪另有打算,他認為錦州城防堅固,又有重兵把守,而長春防守相對薄弱,援軍難至,所以攻打長春為上策。

毛澤東收到林彪請示攻打長春電報後,大發雷霆,“這個林彪膽子太小,二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月過去了,卻遲遲不動,還要打長春,不然我去東北帶兵去。”

周恩來見狀上前勸主席“主席,林彪似乎有他的顧慮,既然他要打長春,就讓他試試吧,同時我們要再次聲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讓他儘早下決心”。

在周恩來的勸說下,毛澤東勉強同意了林彪的想法“也罷,就讓他試試,否則他不會下決心”。


林彪收到了打長春的批准電報,但電報中毛澤東明顯表露了不滿之情,並再次強調攻打錦州的重要性。

東北野戰軍集結於長春城外,但城內“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和10餘萬守軍並不示弱,雖然國民黨軍被分割在瀋陽長春錦州等幾坐孤城,待援無望,但武器精良的他們困獸猶鬥,頑強抵抗。

雙方一交手就是硬碰硬,東北野戰軍打了三天才把外圍的守軍打回城內,且自己損失不小,林彪一看,長春的守軍遠不像他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絕不可能一個猛攻就能拿下,即使付出最大的傷亡,仍然沒有把握解決戰鬥。如果像前兩次打四平一樣無功而返,勢必得不償失。於是電告中央,建議不再強攻,改為一部分兵力對長春久困長圍。


毛澤東覆電同意林彪意見,再次提出做好攻打錦州的準備。林彪心有不甘,又圍了長春一個半月,最後實在找不出一個有把握的進攻方案,終於回電中央,同意率軍南下。也就此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

林彪率大部隊退去。留下肖勁光、肖華帶領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鄭洞國在守城勝利之時,也一度信心滿滿,沾沾自喜,但眼見圍城東北野戰軍並未全部退走,便心知不妙。事實也果真如他所料,長春被圍困期間,城內軍民缺糧斷供,國民黨軍幾次突圍未果。最後,餓死了不少人。



長春從1948年5月30日被圍,直至同年10月21日,在曾澤生、史說先後率60軍、新7軍4.8萬人起義後,長春解放,鄭洞國被俘。

正如毛澤東所料,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僅用半個月時間,攻破錦州。這樣,東北國民黨軍隊進出的大門,被徹底關閉,他們已成為甕中之鱉。

東北野戰軍從1948年5月21日兵臨長春至7月20日大部隊撤離,兩個月內長春巋然不動,看似國軍守城成功,共軍敗退而去,但實際上正是由於攻打長春受挫,才引發了使東北國民黨軍大部分被殲滅的”遼瀋戰役”,也正是這一戰略轉移,改變國共的力量對比,雙方在軍事上出現了轉折點。


我是歷史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希望真正瞭解軍史的答友可以看懂本文,抗日戰爭中最刻骨銘心的“豫湘桂戰役”,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1944年初的時候,小日本實際上敗局已定,重慶軍方也認為日軍發動大規模會戰的機率已經為零,因為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正在吞噬日本所剩無幾的精銳部隊和戰略資源。

(畑俊六視察戰場)

蔣介石因此還有閒心去了南嶽衡山度假兩週,他卻不知道日本人正在醞釀自明治維新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陸軍作戰行動,代號為“一號作戰”。為了這次會戰,日軍集結了空前的50萬大軍、10萬匹戰馬和1500輛汽車,僅為用來替換野戰師團而匆忙組建的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步兵旅團就多達14個,另組野戰補充隊8個。

我們知道,1938年的武漢會戰,日軍不過動用了陸海軍25萬部隊,國軍兵力則是100萬,而這次迴光返照式的進攻作戰,日本人投入的兵力則翻了一番。



(畑俊六)

日軍一號作戰的別名是“縱貫大陸交通線作戰”,戰役要旨是打通中日相持戰區河南段、湖南段、廣西段的鐵路線,建立一條從越南貫穿華中華北直達東北、再從東北通過朝鮮連接日本本土的“大陸交通線”,同時摧毀湘桂地區的美軍機場群,他們認為這些機場為美國軍機控制太平洋提供了前進基地。

死到臨頭,日本人為什麼要如此大動干戈建立一條几千公里的陸上補給線呢?答案是被逼的,此時日本聯合艦隊主力盡毀,美軍的飛機、艦船和潛艇已經完全封鎖了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從東洋三島開往太平洋各戰場的運輸船、運兵船幾乎全部被擊沉,“南方軍”的鬼子們快餓死了,無糧無彈。

(第一戰區蔣鼎文)

在這條戰線上,自黃河鐵橋向南的鐵路分別被蔣鼎文的第一戰區(河南)、薛嶽第九戰區(湖南)、張發奎第四戰區(兩廣)控制了三段,日本人要攻擊的也正是上述地區,因此中方稱為“豫湘桂戰役”。後來圍繞這條鐵路線爆發的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等全部是“一號作戰”的衍生品,日軍的戰役總指揮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主攻部隊是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從日寇華北方面軍第12軍15萬人馬南渡黃河開始,河南段戰事爆發,至12月10日,以華南23軍第22師團與駐越南第21師團在廣西會師宣告結束,日軍還就真的打通了“大陸交通線”。由於國民黨軍隊“坐等勝利”的思想嚴重,以及重慶軍委會和各戰區的指揮不利,造成部隊嚴重損失和大片國土淪陷,史稱“豫湘桂大潰敗”。

(第九戰區薛嶽及幕僚)

戰役過程本篇不再贅述,在不到十個月的會戰中,國軍被擊潰50萬以上,丟失四個省會、146座城市和七個機場群,至少喪失十個徵兵基地和產糧區,打紅了眼的鬼子第11軍甚至抗命突入黔南,日本人貌似完勝。

非也,戰役進程中的1944年秋,美軍已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從那裡起降的轟炸機已經開始直飛東京了,中國西南地區的機場對太平洋戰場而言,已無實際意義。至於打通的鐵路線,也沒有一列火車從東北開到越南,被破壞的慘不忍睹的鐵路和隨時可能出現的遊擊部隊,讓無限遙遠的運輸路線根本不堪使用。

(湖南戰場之日軍)

但是日本人卻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緊缺的油料、彈藥甚至有經驗的老兵,全部投進了“一號作戰”,關東軍還能有點戰鬥力的師團被抽調一空,僅在衡陽一地,就被方先覺斃傷數萬人,人員的傷亡和物資的消耗,再也得不到有效補充。

取得戰役勝利後的日本人自己都懵比了,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真田的結語是:“南北貫穿作戰,最後得到的也許僅僅是精神上的聯繫”。而一直看陸軍不順眼的海軍更不客氣,在大本營聯席會議上指出:

“動用日俄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進行毫無意義的南北貫穿作戰實在令人費解,不知道陸軍怎麼想的”。



(第四戰區張發奎)

海軍省的石川少將甚至指出:與其如此,莫不如以同樣的兵力向西進攻,一舉擊破重慶政府,即便不能使之降服,也能讓蔣介石政權遭受真正的危機,但是,沒有比現在更空洞的勝利了!

這段話如今看完,也還是讓人一身冷汗,日本人不全是瘋子和傻子,只是掌握戰爭機器的人群中確實沒有優秀的戰略家。

(廣西戰場之日軍)

豫湘桂戰役國軍雖然慘敗,卻讓日軍錯過了最後一次南北兩路揮師入川的機會,否則,重慶不保,四川危矣,抗戰大後方和中國人民將遭受更大的苦難。

這還不算完,日本人打勝仗的惡果繼續體現,對蔣介石軍事能力和軍隊戰力失去信心的美英兩國,開始通過出賣中國利益的方式,謀求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所以雅爾塔會議才沒有了蔣介石的身影,日本人作夢也想不到的是,一場戰役的勝利反而提前敲響了自己的喪鐘。


度度狼gg


打了勝仗但實際上敗了,打了敗仗但實際上勝了的戰役有很多,這裡舉兩個案例,國內外各列舉一個。

抗戰時期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之前,日軍的侵華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但大致上還是採用了田中義一當年在東方會議上提出的由北向南,仿效當年清軍入關吞併中原的戰略。

按照這個戰略,日本首先吞併朝鮮,接著吞併東北四省,繼而吞併華北兩省,然後再大舉南下,吞併山東、河南、陝西三省,將中國變成了歷史上的南北朝。其中日本是北朝,國民政府則是南朝。

截止到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人已經基本完成了前兩步的戰略。日本國內的統制派代表還打算進行第三步和第四步。如果當時國軍沒有在淞滬與日軍全面開戰,而是坐視日軍繼續以蠶食的方式拿下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份。那麼中國必然要滅亡!

理由有二:

第一、當日軍拿下河南與陝西后,就等於日本掐斷了蘇聯對華援助的通道。並且日軍還對重慶和四川造成了極大的威懾,四川將會變成抗戰的前線,而不再是為抗戰提供兵源和各種物資的大後方。

第二、當時的國際環境偏向綏靖政策,列強根本不管中國的死活。當中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之後,大後方也沒有了。屆時日軍從海上對國民政府的江南地區發動進攻,同時陸軍也對湖北、安徽發動進攻,那麼國民政府連以空間換時間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已經沒有空間了!


當然了,我們知道日軍最終沒有采用由北向南逐步蠶食的侵華策略。而是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將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加由北向南策略。這一改變,等於就改變了中國大概率滅亡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由北向南蠶食,是中國歷史上北朝滅南朝,元朝滅南宋,清朝滅大順和南明的成功經驗。就連後來的解放戰爭也是一樣的套路,只是攻擊的次序與歷史上有些區別而已。日本人放棄了最穩妥的侵華戰略,改為由東向西侵華,這就導致日軍在侵華過程中要“翻山越嶺”。畢竟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從東往西進攻,越打地勢越險峻,讓日軍的機械化裝備無法施展。

而造成日軍改變侵華戰爭大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淞滬會戰。

雖然從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國軍在淞滬會戰損失慘重,但是國軍卻成功的把日軍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華東地區。並且後來國軍還沿著長江向西撤退,節節抵抗,這就等於是用繩子釣了一塊肉,牽著日本柴犬一步步的向西。最終在棗宜會戰後,日軍望著巫山和長江三峽,貌似明白什麼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於是不再向前進攻了。

另外,日本海軍和陸軍的一些少壯派軍官傾向於直接攻打華東,也是日本改變蠶食戰略的原因之一。(如果按照蠶食戰略,日本海軍將會淪為陸軍的陪襯。主要功勞都是陸軍的,海軍什麼撈不到)

所以就事論事的說,雖然國軍在淞滬會戰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謂犧牲太大。但是從大戰略的角度來說,國軍敢置之死地而後生,主動拿自己的江南富庶之地引誘日軍的主力分兵,造成了日軍在侵華戰場的各個小戰場都出現了兵力不足的現象。這就已經算是很成功了!畢竟對於一個弱國來說,只要能有收穫,哪怕敗了也是一種勝利。

並且淞滬會戰還延緩了日軍侵華的速度,給了沒有戰爭準備的國民政府三個月時間,將大量的物資和人才送往後方,這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不論是戰爭起因,還是戰爭過程,亦或是戰爭結果,都是非常具有戲劇性的戰爭。

1952年,埃及民族主義的領導人納賽爾推翻了埃及老國王,開始領導埃及。

納賽爾在取得政權後,開始推進埃及的國家搞工業化。但是搞工業化是要錢的,然而埃及沒有錢。不過,埃及有蘇伊士運河!

這個蘇伊士運河是什麼概念?通俗地講,就是高速公路上面的收費站,就是一臺每天都能印美元的巨型印鈔機,就是一樁永遠不會賠本的買賣。

可是蘇伊士運河是英國和法國的財產,因為運河是英法當年出錢挖掘的,埃及沒有運河的所有權。運河每年賺的真金白銀,最後都落入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腰包裡。

於是納賽爾打著民族主義旗號,但是本著真的得動機是收回印鈔機,收回運河收費站的收費權,於1956年出兵,強行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

簡單地說,就是身為亞非拉第三世界小國的埃及,把貴為聯合國五常之二的英國和法國給搶了。而且還是一起搶的。上一個敢這麼幹的國家,還是中國。

在當時這可是驚天的大新聞!這就好比一個小學生把兩個高中混混給揍了,英國和法國還要不要面子了?

因此,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但是埃及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背後有著眾多國家的支持。不好下手啊。怎麼辦呢?

然後,英國和法國想了個非常好的主意,就是僱傭以色列先和埃及開打,然後英、法兩國藉口調停,逼迫埃及吐出運河,兩國再重新控制運河。

很快,以色列同意了英、法的計劃,並且在埃及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動手。埃及軍隊猝不及防的迎戰,被打的稀里嘩啦。英、法這個時候假模假樣的站出來調停,向埃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可是,驕傲的埃及人不幹。然後,英法撕下偽善的面具,也出兵吊打埃及,試通過圖武力奪回運河。

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當時的埃及能不能打得過以色列都難說,現在加上英、法兩個小混混幫忙,自然是兵敗如山倒。如果不出意外,埃及必然會向英法以三國投降。畢竟埃及是個弱國,而瑞弱國是沒有尊嚴的。

但是時代不同了,此時的世界大勢,已經不是英法這兩個小流氓能主導的了。因為此時的國際大環境,出現了兩個比英法更不要臉的大流氓——美國和蘇聯。

聯合國五常裡面的兩個小流氓欺負埃及這樣的小國家還可以,但是跟兩個大流氓鬥,這顯然是幹不過的。

然後,英法兩國在美蘇大流氓的強迫下,在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譴責聲中,非常沒面子的灰溜溜的撤退了。

美國和蘇聯用事實告訴英國和法國: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我們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才是新時代的霸主。現在你們這兩個沒實力卻愛裝13的垃圾可以滾蛋了!



最後我們來盤點一下這場非常具有戲劇性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在戰場上打輸了,但是這並不丟人,畢竟埃及根本沒可能打過英、法。畢竟誰讓英法是聯合國五常。但是在戰略上,埃及賺翻了!不僅徹底收回了蘇伊士運河,趕走了長期統治中東的英法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並且還交到了蘇聯這樣的老大哥,贏得了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

反觀英法,雖然在戰場上打贏了,謀略上也沒有問題。但是,英法在戰略上卻輸了。因為英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現在已經不是英法聯軍隨便就能欺負人的時代了。欺負人之前最好先問問大哥同意不同意!畢竟場子是大哥罩著的。

當然了,埃及也不是獨贏。由於第二次中東戰爭有大哥蘇聯撐腰,因此這場戰爭後,給了埃及一種迷之錯覺——就是讓埃及人有一種可以推平以色列的錯覺。這個錯覺為後來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慘敗於以色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


Mer86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戰略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國民黨戰略上最敏感和薄弱的地區。佔領大別山,就可切斷津浦、平漢和隴海三條交通線,東威南京,西壓武漢,俯瞰中原,直接威脅長江防線以及長江以南廣大國統區,迫使國民黨軍主力從“重點進攻”的山東、陝北迴援,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但是經過千里轉戰,劉鄧大軍傷亡非常大,而且丟掉了所有的重武器。經3個月戰鬥,才建立33個縣級人民政權,開闢了大別山根據地。

這3個月是非常艱難的,以至於有些老紅軍評價:“一開始進大別山的日子,比長征,比西路軍的時候,都覺得苦。”因為不但敵軍四面重兵圍困,而且遠離後方,缺乏供給,生活艱難。更苦的是心裡苦。因為老百姓不敢接近解放軍,而且反動勢力還在不斷襲擾解放軍。

大別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的活動地區,後來抗日戰爭新四軍也在這個地區活動,可是後來紅軍長征、新四軍北撤,人民軍隊三進三出,每一次撤離,國民黨反動派就對老百姓進行一次殘酷的屠殺,而這次解放軍再進大別山,什麼時候又就走,老百姓心裡也沒有底,所以誰也不敢接近解放軍。

但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劉鄧大軍還是克服萬難兵分兩路,劉伯承帶一部分在外面打,鄧小平帶另一部分加緊政權建設,終於在大別山站住了腳。

蔣介石一看這還了得,都已經打到我眼皮子底下了。於是11月7日,命令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坐鎮九江,進行統一指揮豫皖贛湘鄂五省轄區作戰,並指導五省省政府和省保安部隊。

白崇禧要求先給他300架運輸機和10個整編旅騎兵,但是蔣介石不同意,怕白崇禧手握重兵,日後桂系坐大,堅決不給,只把第五綏區和第八綏區部隊和張淦第三兵團、張鎮首都衛戍司令部、直轄部隊等約二十餘萬人派給他。

雖然白崇禧有了這些部隊,消滅劉鄧大軍一半的人馬,贏得了這場戰役。但總體而言,蔣介石的這個戰略布暑,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

而恰恰相反歷史證明,陳謝集團向南挺進後,胡宗南不得不抽調2個整編軍拱衛西安,增援豫西,從而減輕了陝北戰場的壓力。而劉鄧大軍更是吸引了國民黨軍戰略機動部隊達33個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減輕了山東戰場的壓力。由此,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部署完全被打亂,不得不在保持攻勢的同時還要緊急抽調兵力東防西堵。

陳,粟則抓住戰機,率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突然越過隴海鐵路進入敵人兵力空虛的豫皖蘇地區,迅速展開,機動作戰,先後殲敵7萬餘人,開闢了大片新區,使得外線作戰趨勢已不可逆轉。國民黨軍在陝北、山東的重點進攻久未取得決定性戰果,而解放軍主力已先後轉入外線作戰,迅速控制了大片地區,在中原地區形成了新的戰略攻勢,威脅長江沿線的國民黨政權腹心地區。國民黨軍不得不收縮兵力,轉攻為守,這又給瞭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的戰機,山東戰場也得以展開反攻收復失地。從此,戰爭主動權轉入瞭解放軍之手,毛澤東天才的戰略豪賭終於取得了成功。









藍色愛情夜


打勝了其實卻敗了的仗很多,主要原因都是戰術上的勝利,沒解決戰略上的失敗,或者招至戰略上的失敗。比方日本偷襲珍珠港,給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天枰上拖進來一頭大象。

漢武帝擊敗匈奴,弄的匈奴人只好跑路去西邊抽打歐洲人,但北方遊牧人的土地,對農耕民族毫無意義,留下“漢因強亡”的惡果。


項羽中了十面埋伏,最後只剩百來騎,還在他的指揮下,十戰十勝,甚至直到最後,他自己也可以脫離戰場,另起江東的。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得勝,坑趙國降兵四十萬,但接下來自己也一代人不敢出秦關,只能躲家裡療傷添傷口,國力損失,跟敗了也沒什麼兩樣。英國人的布爾人戰爭勝利,也差不多,一個日不落帝國就此拖到精疲力盡。


打了敗仗實際卻勝了的,我印象裡,皮旅中原突圍,很符合這個提法,當時紅白之爭,紅方是戰略弱勢階段,中原地區五萬部隊被白方三十萬精銳圍攻,中原突圍後,所受損失很大,除一縱一旅、359旅和皮旅外,其它中原部隊後來都沒形成主力野戰部隊,359旅大家懂的,怎麼也要掩護著突出去的部隊。

皮旅就不一樣了,確確實實棄車保帥給棄出去的車:“主力突圍後原地堅持三天”,啥意思?主力都頂不住,得跑,皮旅就斷後掩護吧!結果三天後,皮旅自己突圍,搶青風嶺破磨子潭,千里躍進皖北平原!收放自如,七千人的部隊打出來五千人建制完整!


李三萬的三萬裡


《潛伏》裡有一句名言——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這句話放再歷史上的許多戰例裡,也很合適。我在這裡以“古今中外”各舉一例。

古:珍珠港事件。

這是一場被載入所有歷史、軍事教科書的偷襲,也是整個地球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一次戰役。但是,當聯合艦隊耀武揚威地離開太平洋東海岸的時候,同盟國卻集體鬆了一口氣。

原因很簡單,日本喚醒了一頭沉睡的雄獅,一臺戰爭機器。當中、英、蘇等國苦苦想把它拽進二戰的泥潭裡而不得的時候,日本海軍及時幫助盟國完成了最後一推。

(不知道在密蘇里艦簽字的時候,地下的山本五十六會作何感想?)

今:蘇美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這個地方真是個大國墳場,從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戰敗開始到現在,這裡彷彿一直是大國用兵的魔咒。

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在阿富汗這個地界都呆了起碼八年。結果,他們實現了每一場戰術意義上的勝利,卻不得不面對大戰略的整體失敗。

中:中法戰爭。

這個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了——馮子材血戰鎮南關,中國軍隊挾同光中興之威,敢於和歐洲老牌列強法國叫板,並且逼得法國內閣集體辭職,這算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以後的又一場失敗。

但是清政府卻意外地和法國媾和,並且承認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這也無怪乎彼時無數士大夫都痛心疾首——中法戰爭,我國乃是不敗而敗,法國則是不勝而勝!

外:本能寺之變。

這是織田信長手下大將明智光秀髮動的推翻信長的一場政變。這場政變事出突然,光秀出動了數萬大軍圍攻本能寺,最後逼得信長在力戰之後投身火海而死。

似乎看起來,是明智光秀贏了。但是信長的餘部不會善罷甘休,其中就以豐臣秀吉最為激憤。他迅速完成了史稱“中國地方大回反”的戰略撤退,緊接著就是著名的“天王山之戰”。明智光秀甚至連攝關的椅子都沒摸到,就去陰間面對信長的怒吼去也。



青言論史



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是武漢會戰。日軍歷時四個月,付出傷亡十萬人的代價佔領武漢。日軍打了勝仗,國軍打了敗仗。但武漢外圍有國軍70個師,日軍處於戰略包圍之中。之後日軍打了數場戰役,目的是穩固武漢地區的防禦。日軍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

日軍耗費四個月佔領武漢。未能消滅中國主力部隊。日軍取得武漢會戰的勝利。使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落空。蔣介石、白崇禧制定的持久抗戰的構想得以實現。

假如蔣介石不炸開花園口。中國的70萬大軍將被分割包圍。日軍將輕而易舉的佔領武漢。中國主力部隊將被全殲。防線崩潰。幾個星期內,中國將徹底淪陷。

正如白崇禧總結: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小,中國大。抗日戰爭若要勝利,必須以空間換時間。把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絕不能讓日軍速戰速決。

中國軍隊雖然在武漢會戰中失敗。卻是抗戰勝利的轉折點。


楊朱學派


歷史上的宋遼“澶淵之戰”就是勝敗顛倒的典型戰例。北宋政權在擊殺遼軍統帥時,遼軍已孤軍深入宋境數百里,而由於北宋瀛洲固守戰的勝利,遼軍已經犯下大忌繞開瀛洲於身後,這樣的有利背景下,委屈求和,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雖然此盟約以極小的歲貢換取了宋遼之間百年和平的局面,但北宋徹底失去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在政治上獲勝,在軍事戰略上屬於徹徹底底的失敗。

燕雲十六州

宋遼之間的戰爭主要就是圍繞燕雲十六州的爭奪,那麼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呢?

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王維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它主要指的是現今北京、天津北部地區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根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它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十六州。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稱作“山前七州”;剩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稱作“山後九州”。


對於從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的得失,直接影響江山社稷的安危。從長城的佈局來看,居庸關以東,往西南方向分支的一條長城是在太行山脊上綿延的,直到到朔州以西再長城匯合,這便是內長城。故而中原王朝失“山後”,尚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可守,但失“山前”則再無險可守,河北地區廣闊的平原任由遊牧民族的鐵騎馳騁。

對於遼而言,燕雲十六州是規模相當可觀的產糧區,此地農業、手工業都比契丹本部發達,因此將幽州定為遼國的“南京”,設府立官,成為遼國虎視北宋的前沿腹地。再者經過蕭太后的治理內政,遼國內部逐漸穩定,於是遼國便想盡取“關南之地”,全盤掌控燕雲十六州。

戰爭經過

公元1004年,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自集結大軍深入宋境。在定州失陷、雲州告急時,宋廷內部言南逃者眾多,宋真宗本人也是偏向議和南逃的態度,但在宰相寇準的強烈建議下,宋真宗也不得不御駕親征。

遼軍方面,遼軍出征的意圖非常明顯,是想完全佔領河北之地,於是從軍事動員上,不僅是皇帝的親衛全部到場,還召集了渤海人、奚人和党項人,遼聖宗還下令國內領主攜私兵於前線集結。遼大軍推至定州時,與宋軍出現相峙局面,遼軍深入宋境,人困馬乏,於是主動請求議和,而宋真宗並未允許。




時至十一月,遼軍於朔州為宋軍大敗,遼軍岢嵐軍所部因糧草不繼而撤退。遼軍再集中主力部隊圍攻瀛州,企圖拔下這個重鎮以待養兵,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床弩、投石機、焦油等能用的裝備全部派上城頭,遼軍圍城十數日不得下,損傷嚴重。


但在另一戰場,遼統帥蕭撻凜與蕭觀音奴二人攻克了祁州,遼聖宗於是放棄圍攻瀛洲,饒開此城率軍與蕭撻凜會合,進而合力攻打冀州、貝州,另一路遼軍在攻克德州後亦匯合主力部隊向澶州進圍,宋將李繼隆則死守澶州,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

“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遼史》

在戰事關鍵時期,蕭撻凜冒然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大將張環(也說周文質)以伏駑射殺,蕭太后聞後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此時正逢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州,在寇準建議下,宋真宗登城督戰,為宋軍鼓舞,根據《宋史》記載,“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宋軍士氣大增。



澶淵之盟

此時的宋遼雙方形勢對比已然明瞭,宋軍士氣大振,而遼軍深入宋境,喪失統帥,人困馬乏,供給困難,身後還有一座堅城,極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形勢。當遼蕭太后派王繼忠前往宋營表達退兵言和之意後,寇準極力阻止,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應趁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無奈宋真宗與蕭太后的政治默契一拍即合,蕭太后方面敗勢已定,在這麼僵持著說不定會出大事,但畢竟打這麼遠了,北宋也看見遼的軍事實力了,怎麼也得要一些好處再退兵;宋真宗方面,幸好遼統帥死了,澶州再破,下面就到開封了,趕緊停戰,花錢買個安心不也挺好麼,若不是寇準,也許不到澶州就停戰了。

事實證明二者的整治眼光是不錯的,遼國見好就收,並未多要,據說敲定和約的使者回來彙報歲貢30萬的時候,還受到了宋真宗的表揚,堂堂大宋,一年給個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是很輕鬆的,以小代價博取了百年的邊境穩定確實是穩賺不賠。



但看似雙方互惠共贏的“澶淵之盟”實際上並非有利於北宋,一時的貿易往來,邊民互通是和平發展的表面現象,對於國家戰略上,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並未掌握,這始終是北方邊境的威脅,雖後來有金國“海上之盟”的許諾,但金國後代君主卻不會買這個帳,依舊是北境最為薄弱的環節。再者“和平”表相下帶來的“忘戰去兵”成了大宋積弱的開端,以至後來“禁軍、河北軍、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陝西軍可用”的尷尬局面。

因此在這一場戰爭中,北宋是戰爭的勝利者,卻在長遠利益上是失敗者。遼國是此戰的失敗者,卻是最大收益者。


棍哥觀史


要說打了敗仗最後變成了勝利,那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值得大書特書!

試想,如果當年的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央紅軍取勝了的話,肯定用不著來個紅軍不怕遠征難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央紅軍會依然盤踞在中央蘇區,以驕傲的戰勝者繼續推行左傾機會主義!

但對於掌握政權的老蔣來說,圍剿再失敗十次也傷不了筋骨,更動搖不了統治地位,仍然會如痴如醉地準備N次圍剿,直至把紅軍乾淨徹底地殲滅!

如果紅軍繼續盤踞於狹小的中央蘇區,即便打贏了一百次反圍剿,最終也必走向滅亡!

因此,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雖然二萬五千里長徵兇險無比,九死一生,但是,共產黨人獲得了一次至關重要的反省機會,在失敗中認清了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

當機立斷結束了以王明為核心的盲動冒險,停止了自殺式的生存方式!

並且,全黨全軍在遵義會議上,一致推舉真正有領袖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出山,一舉扭轉了紅軍失敗的命運,從此革命走向了光明的康莊大道!

這完全是鳳凰涅槃式的復活,神奇到了驚天地泣鬼神!

因此,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敗,可以做為經典的戰例載入史冊!


大老伍楚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勝者不勝,中國軍隊敗者不敗。

1940年6月,侵華日軍第11軍佔領長江中游重鎮宜昌,對中國西南大後方構成了嚴重威脅——日本陸軍可以以此為基地向西南進攻,航空兵則可以縮短轟炸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航程。但是從整個中日戰爭的大環境來說,日本人雖然佔領宜昌,卻不得不花費大力氣去堅守。因為自武漢會戰以後,日本戰爭機器尺有所短的弊端顯露,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兵力不足。11軍現有的兵力根本難以固守,於是向大本營請求增援。經過一番激烈爭吵大本營勉強派第13師團去協助第11軍堅守宜昌。

但是很快,日軍還是嚐到了兵力不足的苦頭。

就在日軍佔領宜昌的前後,萬里之外的歐洲戰場爆發了蘇德戰爭。作為反法西斯潛在盟國的美國生怕日本北上與德國夾擊蘇聯,於是逐漸開始對日本實施禁運。這一下刺激了日本,權衡再三,日本決心開闢太平洋戰場,奪取資源要地東南亞。既然要開闢新戰場,大部分戰爭資源便隨之要向南方傾斜,也就是向海軍傾斜,根深蒂固的陸海軍矛盾由此引發。作為在中國戰場上唯一的一支陸軍機械化兵團——第11軍,為了配合海軍南進,先後被抽調走兩個師團和大部分航空兵部隊。這讓時任第11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將軍十分惱火,於是上書大本營,力陳如果陸軍在中國戰場無所作為甚至削減兵力將會大大鼓舞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有鑑於此,阿南惟幾建議攻取中國戰時首都重慶最後的一道屏障——長沙。

大本營對於阿南惟幾的條陳十分矛盾,阿南惟幾的考慮確實也在理,但是第11軍就那麼點兵力,面對的卻是中國軍隊從北、西、南排開的三個戰區百萬大軍。萬一第11軍南下攻打長沙,萬一中國軍隊從西、北發動攻擊,尤其是西面,一旦中國軍隊東出三峽,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宜昌,丟了宜昌這個苦心經營一年有餘的戰略要地整個戰局將為之動搖。

權衡再三,大本營勉強同意了阿南惟幾攻打長沙的請求,但是又兩個條件,第一,大本營不再增兵,攻打長沙的軍事行動由第11軍現有兵力完成,第二,不能丟掉宜昌。

於是,阿南惟幾指揮第11軍所屬的4個師團又3個支隊共11.5萬人向長沙發動進攻。吸取第一次攻打長沙兵力分散的教訓,日軍這次集中兵力從正面突破。堅守長沙的中國軍隊是薛嶽將軍指揮下的第九戰區3個集團軍約37萬大軍,前期沒有判明日軍的作戰方向,以為還是像上次那樣兵分兩路。因此,還是採取上次誘敵深入,讓開兩翼的戰法。結果日軍行動猛烈而迅速,薛嶽佈下的陣勢被阿南惟幾砸的粉碎。第九戰區的兩個王牌軍——第10軍和第74軍也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日軍前部長驅直入,徑直衝入長沙城內,居然在長沙市中心升起了日軍軍旗。第九戰區的所有反擊全部失利!

但是,面對已經收入囊中的長沙城,阿南惟幾將軍不得不將其拿出來放棄。因為北面的宜昌城和守城的日軍王牌師團——第13師團陷入了中國軍隊第六戰區的合圍。於是,阿南惟幾趁著第九戰區主力殘破無法威脅自己的機會迅速率第11軍北上救援岌岌可危的宜昌。增援部隊還沒到,中國軍隊已經撤走,宜昌城在萬分驚險中得以保存。

從純軍事角度來講,第二次長沙會戰實際上是第九戰區被第11軍打敗了,傷亡超過10萬人。但是日軍傾全力打了一仗卻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原本就兵力捉衿見肘的第11軍還因此損失了數萬兵力,戰線進一步緊縮,這就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慘敗埋下了伏筆。中國軍隊雖然遭到重大損失,但是兩個戰區在軍委會的指導下,做出了自抗日戰爭以來最好的一次大兵團戰略和戰役協同,充分顯示了中國軍隊在作戰全局意識上的一大進步。之後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和再後來的常德會戰,這種配合更加密切,令日軍吃到了更大的苦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