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優秀的人選擇自殺、早早離開人世?

寶媽茶會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孤獨,而是在他的周圍沒有同類

--尼采

很多時候我們一般人理解不了那些優秀的人的內心世界,所以總會覺得 那麼好的生活,擁有那麼多,卻不願意好好生活。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更多底層的人無法理解那些選擇自殺的優秀的人。一個不被人理解,找不到同類人的人,也許自殺是對自我的解放吧。


楊子翔


為什麼有些優秀的人選擇自殺、早早離開人世?


對於我們這些平常人來說是理解不了他們的。有句名言說得好,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就身處於他們的夾縫中,不左不右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尋常人,想理解他們自殺的行為就得把自身的地位放置於他們的地位當中,這是困難無比的。


下面有一個國外例子大家可以看看。

看完了這個例子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這種相似的情況,國內也是有很多的。


18歲史學天才抑鬱自殺:是什麼讓未來失去了吸引力
2016-03-06 13:12微信/老師/歷史剛滿18歲的林嘉文,一邊備戰高考,一邊出版了兩本共70萬字左右的史學著作。被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讚,“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帶博士也帶不到他現在這個水準”。24日凌晨,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本來前途光明,為何突然毫無徵兆地自殺?他究竟是怎麼了?

林嘉文是誰?
2015年12月,17歲的林嘉文,“忙裡偷閒”搞創作,創作了一部40萬字的宋朝歷史讀本《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並受到知名史學研究專家李裕民教授的高度評價,一時間收到廣泛關注。
林嘉文曾撰文披露他從對歷史感興趣到走上史學研究之路的心路歷程。在文章中,林嘉文自述出生在西安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父親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他讀小學期間,正是電視節目讀史、講史之風高漲的時候,家人在看《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時,他也跟著一起看。他曾在一兩年的時間裡,每天都早起觀看《百家講壇》。小學時他已經開始看《資治通鑑》《呂氏春秋》《三國志》等著作。
受到相關書籍影響,林嘉文在中學階段開始研究民族史,並開始自學西夏文。通過網絡,他和微博上活躍的史學界的前輩交流探討,也搜讀他們的著作。此外,他還自學了文獻學、目錄學以及學術規範的知識,開始大量閱讀關於宋史的一手文獻,例如《涑水記聞》《湘山野錄》《墨莊漫錄》等。
“好在父母捨得花錢讓我恣意買書,他們幾乎從不給我設限,只要我想買書,他們都會答應,大大滿足了我購置史料文獻的需要。”

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裕民教授在會前已欣然為此書作了序。談到這部林嘉文寫的書,李裕民教授說:“印象很不錯,言語和佈局符合學術規範,尤其內容方面對國內外相關的著作都涉及到了,這很難得。因為歷史是需要積累性的,一位中學生,能這麼認真做事情的,應該還是比較少的,作者應該是‘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
天才少年的辭世
2月23日,深夜23時45分。陝西西安一小區,“咚”的一聲悶響打破寂靜,隨後傳來一中年婦女的呼喊:“嘉文!嘉文!”兩分鐘後,呼喊轉為撕心裂肺的哭喊。
已出版兩本史學專著,18歲的高三學生林嘉文,以墜樓的方式告別了黑夜和這個世界。半年前,他患上抑鬱症。
墜樓當晚,林嘉文做好作業,吃了藥,並給朋友發去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魚在江湖,微信基本都與歷史有關。2月7日,他在微信中發了這樣一段話:過去一年經歷很多,多仰各位師友照顧、扶持及鞭策,希望新年裡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績不負大家的期待。值此新年之際,敬祝各位老師和學友新年快樂。林嘉文叩上。就在23日,他還發了4條微信,最後一條停留在18:08。

歷史老師叫他“林老師”
史學不僅是林嘉文的興趣愛好,更成為他安全的精神高地。在發給朋友的最後一封郵件中,林嘉文坦言:“我對古人的歷史沒什麼興趣,但每當我為活著感到疲憊、無趣時,對比之下,我總會自然地想去縮進歷史研究的世界。”
在同班同學眼中,林嘉文身在重點班,成績又不錯,尤其是歷史成績特別好,因而被稱為“林老師”。
連歷史老師劉雅雯,也稱他為“林老師”。同學說,林嘉文喚兩位劉姓歷史老師劉文芳和劉雅雯為“姐姐”。在歷史課上,“姐姐”常讓林嘉文上臺,但林嘉文講得太深奧,能聽懂的同學並不多。
“很多人不喜歡他,不喜歡他的高傲,不喜歡他的不愛打掃衛生,不喜歡他的不合群。”林嘉文的初中和高中同學張楊(化名)曾被林嘉文以特殊的方式讚揚:“你們什麼都不懂,只有張楊懂一點,但那也只是皮毛。”
“他的話中飽含自負,但他的自負絕非剛愎自用,而是真真實實的滿腹經綸。”張楊曾打趣評價林嘉文——高處不勝寒。林嘉文贊同張楊的評價,常環顧全班感嘆:“你們都只會學習,但你們不會研究。”
“曲高和寡。”在學校信息中心魏主任看來,林嘉文的學識,遠超過同齡人,因而能與之交談的並不多。

家人稱已患抑鬱症半年多
半年前,林嘉文患上抑鬱症。父母帶著他前往第四軍醫大學看過,並開了藥,一直在服用。
上海師範大學張老師稱,23日晚10點多,一位與林嘉文更為熟悉的宋史研究專家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讓大家快打電話給林嘉文,說“林嘉文寫了些東西發給他”。
張老師當時以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所以沒太當回事。隨後,他發了兩條微信給林嘉文,開導他“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卻遲遲未等來林嘉文回覆。
他生前所發的兩條微信信息彷彿暗示了他曾因抑鬱症副作用和對自身價值的困惑倍感煎熬。
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條微信信息顯示的內容是:說明書上寫藥的副作用是增重,結果我吃了後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2016年1月26日晚他發的一條微信:越發不明白自己這麼拼是為什麼,如果說是為自己,那隻能說是為拼而拼。
疑似遺書曝光
在林嘉文離世消息曝光後,網絡及微信圈中流傳著疑似他的一份遺書。
在這份寫於23日名為“最後的話”的遺書中,林嘉文這樣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

在遺書中他叮囑父親要珍惜母親,也希望母親振起精神工作,同時感謝了一些老師以及對自己的朋友表示了道歉。
在遺囑中他希望得知他去世消息的人,可以不理解他的行為,但請尊重他的選擇。
最後時刻
當吐槽在朋友圈成為一種公然的“賣萌”方式,似乎少有人在意林嘉文偶爾敞開的孤獨和痛苦。
前幾天,林嘉文曾和張楊探討“自殺方式”。
“張楊,你覺得怎樣的死法最不痛苦?”“吃安眠藥。”“哈哈,你真傻!吃安眠藥看起來不痛苦,實際上很痛苦。因為死亡過程很漫長。不像跳樓,上吊,一下子就死了。你看,人生要經歷那麼多痛苦,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麼。”
“對於他的死,我沒有一點點預感。因為他經常要自殺,都沒有實踐,所以對於‘死亡’,我和他暢所欲言。”林嘉文選擇以墜樓的方式告別生命後,張楊自責不已:“我覺得我有罪。”
一切都太突然,但似乎“計劃已久”。
這兩天,李裕民教授回想起一個細節,讓他追悔莫及。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時,林嘉文送了他一本臺灣版的《宋史新編》。“好幾百塊錢的書,他說他多了一本,所以送給我。”李裕民說,“他送我這本書,應該是想還一個人情,可能,當時他就已經做了某些決定。”

讓李裕民追悔的是,交談這麼多次,他從不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鬱症。
在留給世界最後的文字中,林嘉文稱:“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裡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裡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只是草率的輕生。”
“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林嘉文說,終於還是要離開。


看完了這些我們知道,有些天生奇才的人他們的內心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天生就得到了很多,得到了某些人究其一生也難以得到的東西,他們的自殺可不是一個憂鬱症就能解釋的,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才是我們普通人需要研究的。


他們得到的越多,其實在他們的思維當中他們什麼也沒有,就像很多人說的世間皆苦一樣,再大智慧的人也脫離不了肉體凡胎,難以獲得究竟答案,在他們看來死亡也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許是尋求解脫的一種方法。


還記得過年之前我和我的一位姓孟的友人聊天當中無意中提到了海子這個人,我當時說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自殺,他卻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答案,他說他們這種人天生完美,人生對於他們來說毫無意義,普通人追求一生的東西,他們早就已經有了,再活下去,不過是對生命的重複罷了,有什麼意義呢?沒有意義的事情對於一位超脫者來說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這個世界也是。


當然海子為什麼要死我也不明白,或許真如他所說的,那些無比優秀的人自殺只不過是難以接受這個無意義的世界,他們的死亡並不是單純的死亡,對他們來說自殺應該是能夠去往另外一個屬於靈魂的世界,當然這個這個世界是有著一切答案的存在的。


不論他們的死是接受不了這個世界,或者是覺得生命毫無意義,或者是死亡可以探求到生命的真正意義,我也不希望普通人在不經過思考就走上這條路,畢竟無意義的生命中,只要你有一雙眼睛始終可以找到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大蛇丸的那句經典語錄一樣。


人活著雖然不一定有什麼意義,可是活下去的話可能會發現有趣的事情;正如你發現了那朵花,正如我發現了你。




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中指出來。


自由史話


優秀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太完美了,他們是純粹的有精神潔癖的完美主義者,容不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一點小瑕疵。

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強迫症患者,有一個環節沒有做好,他整個心裡都毛刺刺的不舒服,對自己精益求精到近乎苛刻。

我曾經認識一個現役軍人,是一個基層領導,他每天的工作任務很繁重,但是他的生活內容,卻不能有一點不規範,他每天都打掃自己的屋子四次,即便是從來沒有人來過。

沙發必須工工整整,任何人坐過以後,他都要拿起紗發巾來抖一抖鋪一鋪,陽臺上有幾盆花,他每天都要拿著個小棍掏來掏去,把裡面的哪怕一個小螞蟻都要挑出去,他的生活像最精密的機器一樣運轉。

他從來看不上別人給他洗的衣服,茶几旁邊放了一盆米蘭,他每天吃了飯都要看一看修一修,導致那盆米蘭長得非常的精神,簡直像一個崗哨。

而我們這些庸常之輩,總是習慣於得過且過的,只要舒服,從不講究,花把它一盆又一盆的養死了,屋子搬進去的時候乾乾淨淨,三個月過去一塌糊塗。

我們能忍受世界上的小瑕疵,忍受所有的不如意,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忍受自己對生活的怠慢,但是精英他們忍受不了,正是因為精英的運轉速度快於普通人,他們才成了精英。

優秀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太高,高到從來不給自己留下喘息的機會,不讓自己停一下腳步!


青鳥說玄幻


1、有時候,越是優秀的人,越不單單像我們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

每個人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東西也都是相對應的。

所以,優秀的人背後,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比如說,哥哥。

當一個優秀的人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

高到自己感覺無法超越的時候,

那很可能就會產生厭世情緒了。

這種感覺我想像我一樣平庸的人永遠不會有。

2、認識一個朋友,上學的時候是學霸的那種。

考試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後來,名牌大學也理所當然,

大學畢業後,剛開始工作是不太理想的,

那個時候都不太跟我們這些人聯繫了。

可是人家努力啊。

目標就是進大公司做金領。

後來聽說去深圳闖蕩了,也確實得償所願的做了金領。

3、因為家庭條件比較一般,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拼搏奮鬥買房買車。

在深圳那個地方,

聽說30多歲就開始掉頭髮,再後來就有點抑鬱了。

說是壓力太大,再後來一次偶然機會回老家,

聽鄰居說,他差點自殺。他父母現在嚇得去深圳找他去了,

說是不論怎麼樣都要把他弄回來。

在老家找一份工作老老實實上班得了。

但到現在也沒再見過他們一家子。


老徐說事999


每個人,對於世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且這種差異,非常的大,大到不可想象。

就像我和我的一個同事,我們大學時都要做動物實驗,其中一項就是殺小白鼠。

我很不想殺,躲在後面,但實驗老師發現了,把我抓出來,讓大家圍觀我殺小白鼠,我被迫動手了,但是始終殺不死它,它在那半死掙扎著,我不得不哀求一個男同學幫忙,把它殺死,結束它的掙扎,直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情形,和心慌,抗拒的感覺。

我的同事,她殺小白鼠殺得很順利。(不想殺,但殺了)

但是,因為這件事,她其後輕度抑鬱渾渾噩噩半年。她在當中感受到的痛苦和心理衝擊,比我大;又或者,她心理比我脆弱;又或者,她對這件事比我敏感。

所以,同一件事,同一個世界,每個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差異可能有天淵之別。

很聰明卻自殺的人,或者就是:

活得很痛苦以致無法承受(他人無法想象的痛苦),

看透了生命,對世界失去興趣,

無法愛這個世界,

但是知道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慾望。


碧落80263498


因為優秀的代價,讓他們已經無法承受。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那種成績一直在前面,甩開後面一堆人的人。一路以來都是直接升入重點學校,她的人生看起來順風順水。

可能有人會說,成績好不代表她就是優秀的人,因為我不能從單反面來評價一個人的優秀程度,然後就說她就足夠優秀了。

那麼我為什麼這麼有底氣的要說她優秀呢。

因為她除了成績外,她整個人也是很有氣質的。

她舉手投足之前都是流露出一種有教養的氣質,而且整個人溫和恬靜,完全不像是死讀書的人。並且她能夠做到很多我無法做到事情,比如保持纖細而且恰到好處的體型,每天堅持不逃課,每天堅持完成作業等等一些小事情,她都能夠完成的很好。

她,似乎,不,應該就是我最最羨慕的人。

她的家境殷實,但是她卻反而靠自己,一直很努力,很優秀。

但是,直到那天。

她叫我出來玩。說實話,我是有點受寵諾驚,因為她平日裡對自己要求嚴格,基本上都在學習都在提升。

那天她叫我出來。我馬上就答應了。

但是她卻和我說,她說,她想去小酒館。

我有些發愣,她在我心中,是那種絕對不可能喝酒,更別說去小酒館。不是代表優秀的人不會喝酒,而是她是個剋制的人,但是今天卻想要縮在小酒館喝酒。

我開始想,或許她只是好奇,或許她只是想看看小酒館什麼樣子,或許做什麼專題報告吧,我這樣告訴我自己。

進了酒館,我們挑了一個在角落的位置。

酒上來後,她開始猛地灌酒,她喝酒的速度,讓我發愣。她的臉開始發紅,我的記憶裡面,她是不喝酒的,但是現在她開始灌酒,但是我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沒有權阻,因為我已經完全愣住了。

因為平日的她剋制的很。

她的臉紅透了,她說,你知道嗎,我是第一次喝酒呢。

我沒說話,看著她,我知道她可能要繼續說點什麼。

我看著她。

她又灌了一口酒,繼續說,其實我壓力很大呢。

我沒說話,我覺得不隨意說點什麼,或許對她更好,她需要傾訴。

她說,你知道嗎,我為了保持優秀,我強迫自己堅持學習堅持不逃課堅持剋制飲食,一些都在堅持,我似乎無法不堅持。

她的臉紅透了。

我伸出手握緊她的手。

她的眼睛開始溼潤,她說,其實我也想大吃一頓或逃一次課去操場上看看,那些流浪貓舒服的曬太陽啊。

我沒說話,只有緊緊握住她的手。

很多時候,其實對於他們可能是優秀的代價,他們已經無法承受。

我一直記得她的那句話,她哽咽著說,其實她真想脫下一直以來的皮囊,痛痛快快做自己,但是她是她父母的驕傲,她沒辦法的。



十和子


我小時候聽個一個故事,上帝給每個人面前放了三盤果籃,一盤好的,一盤熟透了,一盤壞的,你可以選擇那個最好的,但是吃完了就只剩下一般和壞的了。當然,你可以和上帝做交換,說我只要一盤,但是要精品水果,當然,你只有一盤水果可以吃,吃完你就沒得吃了。這其實就像人生。你可以選擇那個精品水果,活得很精彩,受到很多讚揚和掌聲,你的人生很輝煌,但是很短暫,你要選擇那個最好的,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短暫。如果你選擇普通人都選擇的三盤水果,說明你的人生有好有壞,你可以選擇先吃好的,那晚年就會悽慘。如果先選擇吃壞的,你可能童年悽慘,中年, 晚年比較好。這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有些人願意過一個平凡的一生,一生碌碌無為,但是長壽的活了一生,平安的,沒有波瀾的活了一生。有人覺得這樣活了一生很沒有勁,願意過一個璀璨的人生,照耀過就算沒白活,無論活的時間的長短都行。很多娛樂圈的優秀人,早早離世讓人惋惜,像張國榮,喬任梁。我想他們也許只選擇了那盤精品水果,活得精彩的人生,當人們心中的巨星,讓人們永遠的把他們記在心中。




寶媽茶會


優秀的人往往都很孤獨,身邊即便有朋友都不會走的太近。

我表妹有一個同學藝術方面極具天賦,唱歌跳舞鋼琴畫畫無所不能,在她十一歲那年參加省裡鋼琴比賽獲得全省第二的殊榮,而且她的成績也是頂呱呱,被保送重點高中,家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賽事獎盃。所有人都認為她有著不可估量的前途。但是據她們同學後來說,她從小學到初中基本沒有什麼週末,其他孩子在放假她在學習,在練書法或者舞蹈等等,可能家庭非常優越,父母寄予期望很大。但是話也說回來,不是父母逼著她去學習,是她自己要求的。她對自己要求十分苛刻,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要超越其他人,從小學開始基本都是一路開掛,像神一樣存在。

其實她從小就把自己定位的比別人高很多,也根本接受不了失敗,身邊基本沒有玩伴,別人在羨慕她的成就,卻感受不到她內心的孤獨,高一那年一次暑假,在自己家吃安眠藥走了,沒有遺書,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感情問題,就這樣走了,留下無盡的迷題給她父母。

我想,每個人都有雙面性,優秀的另一面應該是致命的脆弱,太過負重,得到的光環太多,承受的也就越多,但願每一個優秀的靈魂都可以真正的幸福!




甜心怪怪


自私,一路領先沒有意思了,比如有巷子小夥奮鬥,買了個板車送煤球,大家說這小夥有想法,女兒和他談戀愛了,用所有的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帶上女朋友穿街過巷好讓人眼紅,又奮鬥買了輛小車,興奮激動不己,又換了個好車時,發現滿街是停的高級車,即使家很窮,也借貸所有家當舉債買了。

他一下什麼也沒有,要沒有了衝動領先了。

自殺了,

高知也一樣從村到縣到省到直轄市,再到國外三十歲了,一無所有,一受挫折跳樓了,高處不勝寒,一路太優秀了,沒有成功。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為什麼有些優秀的人選擇自殺、早早離開人世?

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名校的學生自殺率遠遠大於職校、三本學生,總會聽到某知名成功人士自殺的消息。

這些人確實優秀,成績業績比普通人好很多,但在這經歷中,一些並不自信的人形成了容易焦慮、擔心失敗的個性特徵。名校、重點高中的學生,到了人才濟濟的學校、班級,感到了極大壓力,覺得自己不如人家基礎好、好學、聰明,就產生了很高的焦慮。

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工作一旦出現不如意的時候,就會進一步推高焦慮,把困難的難度放大,覺得自己更加不行,沒有能力應對眼前的一切。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無望,越焦慮越痛苦,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覺得痛苦到了極點,通過死來解脫。

抑鬱症並不是不怕死,而是通過死來解脫,如果這時他看到希望,是斷然不會走極端的。普及科學高效的心理干預技術,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