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市有哪些偉人?

mic神


嚴格意義上的偉人沒有,如果是名人的話,倒是想到了三位:

一、晚清

魏源,湖南邵陽人,晚清思想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二、近現代

蔡鍔,湖南邵陽市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三、當代

張小龍:1969年12月3日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Foxmail創始人,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


旁門左道


邵陽近現代名人:

護國將軍——蔡鍔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新四軍政委——袁國平

國軍王牌軍長——廖耀湘

直隸總督——劉長佑

兩江總督——劉坤一

湘軍鼻祖——江忠源

開國中獎——姚喆

五四運動急先鋒——匡互生

陝甘總督——魏光燾

歷史學家——呂振羽

音協主席——賀綠汀



無舛聞徐


李自健,中國旅美著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包括《山妹》、《孕》、《鄉土系列》、《紅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臺灣鄉土舊情繫列》、《南亞風情繫列》以及大型歷史畫《1937南京大屠殺》等自選創作一百餘幅。

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著作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

賀綠汀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著作已編輯出版的有《賀綠汀獨唱歌曲集》、《賀綠汀歌曲選》、《賀綠汀合唱曲集》、《賀綠汀鋼琴曲集》、《管絃樂六首》、《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一、二)、《賀綠汀作品精選》(音帶二盒)。

馬少僑曾任湖南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詩詞協會副會長,邵陽詩詞協會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其學術成果專著有《邵陽曆史鉤沉》、《楚辭新證》。詩詞專集有《馬少僑詩詞選》和《馬少僑詩詞續選》。 

  

魏光燾,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撫、雲貴總督、陝甘總督,後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署理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一、張之洞之後,實施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為開啟近代南京大學的重要人物。著有《慎微堂詩稿》、《文稿》、《新疆志略十四年》等,未梓,均毀於兵。有自傳體《湖山老人述略》1卷,載民國《邵陽魏氏族譜》卷首。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中國近代著名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愛國將領。中華民國曆史上第一位享受國葬殊榮的革命元勳。曾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袁也烈,原名炎烈,字樹成,號映吾。曾任國家水產部副部長、中共海軍黨委常委、海軍黨的監委副書記、海軍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在黃埔軍校中鍛鍊成長》、《八一的槍聲》(收錄於星火燎原普及本之八一的槍聲)、《回憶八一南昌起義》、《龍州起義與俞作豫烈士》、《苦戰七千裡》、《清河平原抗日遊擊戰爭第六年戰鬥總結》、《我的歷史傳略》等。


佛界聖泳


邵陽~曾經的寶慶府,民國26年即1937年才改的邵陽。同樣是民國,這裡出了一位讓後人所敬仰革命先驅——蔡鍔(字松坡1882~1916)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家。

聽到這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耳熟,會想起他與小鳳仙悽美的愛情故事、也會想起他乃民國國葬第一人、想起他是反對袁世凱帝制的第一人等等耳熟能詳的事蹟。

蔡鍔早年東渡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也是在日本結識了同盟會的有識之士並加入了同盟會。

畢業後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後為響應武昌起義,遂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策劃昆明重九起義。



霸王別車


蔡鍔

(1882-1916)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為長。其家世代務農。艮寅六歲開始入塾受業,十三歲中秀才。1893年春,他步行到長沙,考入由梁啟超、譚嗣同主辦的時務學堂,從此與梁啟超結下了既是師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緣。

1898年9月,戊戍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殺,梁啟超出逃日本。在此之前艮寅參加了湖南巡撫陳寶箴舉辦的留學生預備考試,並以第二名入選,結果因變法失敗而未能實現。他又去武昌,投考兩湖書院,因是時務學堂舊生而遭拒絕。1899年,艮寅赴滬,投考南洋公學,得梁啟超來信,約他去日本。他得到既是學友又是老師的唐才常的資助東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學校,研究政治哲學,後又入橫濱華商東亞商業學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會。1900年4月,他隨唐才常回國,準備發動自立軍起義,事洩,為張之洞屠殺多人,艮寅倖免,遂改名蔡鍔,取其鋒芒銳利之意,以明投筆從戎之志,重返日本。此後,入陸軍成城學校,1902年畢業,自費考入東京士官學校第三期,1903年畢業。在日期間,蔡鍔先後以博孟、奮翮生、錐擊生的筆名在梁啟超主辦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發表文章,其觀點,多受梁啟超、楊度的影響。

1904年,蔡鍔回國,應江西巡撫夏時之聘,任續備左軍隨營學堂兼監督。1905年初,應湖南巡撫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練處督辦,兼武備、兵目兩學堂教官。7月,應廣西巡撫李經羲之聘,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教練官和隨學堂總理官。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參觀秋操演習,被派為中央評判官。同年,任新辦廣西陸軍小學監督。1908年,任新練常備軍第一標標統。1909年,任龍州講開堂監督。1910年,任新軍混戰協協統、學兵營長等職。在廣西期間,蔡鍔一方面繼續與老師梁啟超保持聯繫,同時又不斷接觸譚人鳳、李燮和黃興等人,這對他本來偏向改良的觀點不能不有所觸動。1911年初,由已經調任雲貴總督的李經羲推薦,蔡鍔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在各地紛紛響應的形勢下,蔡鍔經過周密部署,於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晚八時發動起義,到次日午前,佔領省城。十九鎮統制鍾麟同當場被殺,軍事總參謀靳雲鵬化裝潛逃,雲貴總督李經羲避入法國領事館。雲南起義成功,蔡鍔被推為都督。此後,蔡鍔在各負責部門換上同盟會員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財政、交通、教育等方面進行若干整頓,使雲南面貌為之一變。蔡鍔本人為官尤其清廉,他主動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僅相當於營長鐵薪金,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於受中央集權思想影響較深,蔡鍔此時對革命派和袁世凱均無深刻認識,因此,曾支持袁出任總統。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傾向於袁,並尊袁令入川圍剿熊克武,雖未交鋒,但此時他的態度還沒有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鍔辭掉雲南都督職務,來到北京。他有才幹,也很有聲望,是北洋系以外頗有影響的人物。到京後,袁世凱先後任命他為陸軍部編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並加昭威將軍稱號。如此眾多的頭銜都是隻賞高官,不給實權。這反映出袁世凱對他既懷疑又懼怕而又不得不裝出重用的態度。

蔡鍔本人,曾對袁世凱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後,發覺了袁氏父子的陰謀與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漸對袁不滿。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8月,楊度為首的籌安會成立,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於天下。第二天,蔡鍔即到天津樑啟超家中秘商對策。不久,梁啟超的著名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發表,這使袁世凱增加了對蔡鍔的注意,並於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在這種情況下,蔡鍔假裝意志消沉,經常出入於京城八大胡同妓館,甚至裝作贊成帝制,暗中卻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測。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鍔假裝治病,到天津與梁啟超再商反袁計劃,並與雲南故舊聯繫。11月19日更名易裝取道日本經香港,於12月21日抵昆明。

當時,雲南軍界早已開過秘會,並有少量部隊北上入川,李烈鈞、方聲濤等人也先後到達。但云南都督唐繼蕘態度曖昧,因而云南遲遲未動。蔡鍔抵滇後,先後與唐繼蕘商討九次,並做了下屬人員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後決定起義。1915年12月25日,由蔡鍔、唐繼蕘、任可澄、劉顯世、戴戡聯名通電,聲討袁世凱,宣告雲南獨立。26日,雲南正式成立護國軍,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兵湘粵;唐繼蕘以雲南都督兼任第三軍司令,坐鎮大本營。其中,蔡鍔所率的第一軍是主力,其處境也是最困難的。他們以幾千人抵擋萬餘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力量對比懸殊。但他們依靠地形氣候等有利條件,又深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支援,因此能不斷取勝。這時,蔡鍔已喉疾嚴重,聲音嘶啞,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奮戰。在他統率下,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摧垮了四川的北洋軍隊。這樣,袁世凱迫於全國的壓力,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總統的地位。蔡鍔等人堅決要求袁世凱下臺,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粵、浙五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蔡鍔等十五人被推為撫軍。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聲討聲中死去。6月7日,黎元洪依法繼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署省長。

蔡鍔此時病情已十分嚴重,他保薦羅佩金、戴戡代理職務,向北京政府辭職出外就醫,8月9日離成都,22日到上海,為梁啟超《盾鼻集》寫序。9月20日,蔡鍔抵達東京,入福岡大學醫院治療,終因病情過重醫治無效,於1916年11月8日逝世,終年才三十四歲。北京政府迫於輿論壓力,撥款二萬元,舉行國葬,追贈他為上將軍,定12月25日為雲南起義紀念日。其遺體,安葬在長沙嶽麓山上。蔡鍔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遺集》、《松坡軍中遺墨》以及《蔡鍔集》。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名濟,字人傑,別名日休、務遜。清光緒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於邵陽東鄉天台山(今邵東縣廉橋鎮豐足村)。7歲啟蒙,勤奮好學,學業優異。16歲開始,讀書之餘,習學武藝,對社會邪惡勢力,好打不平。宣統二年(1910)入邵陽中學讀書。民國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發,湖南首先響應,匡隨石基攻打巡撫衙門,破後,承擔小西門防衛。民國2年,湖南都督湯薌銘,任意戮殺無辜,匡在《時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實揭露湯薌銘在寶慶的種種罪行,湯下令緝捕。國文教師李洞天盡力掩護,倖免遇難。在邵陽中學讀書期間,常和好友談論國事,對封建制度痛恨入懷。

民國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預科,次年入數理部本科。時逢袁世凱竊國稱帝,辱國喪權;張勳復辟,戰禍連年,時局動盪,外侮日亟之際,匡一面努力攻學專業,一面尋求革命真理,與同學周予同、劉薰宇、周為群等組織“同言社”,後改名“工學會”,組織學生秘密學習進步書刊。李大釗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匡讀後連說是“驚醒青年睡夢的晨鐘”。民國8年4月,巴黎和會在英法美日等國的操縱下,拒絕中國政府收回山東半島權益的要求。參加會議的中國軍閥政府的代表,準備屈辱地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舉國憤怒。北京學生決定於5月7日舉行示威遊行,抗議巴黎和約,以振國威。匡互生與摯友密定,在遊行中準備為國捐軀,並寫好遺書,將後事託付友人,同學深為感動。5月3日晚,工學會召開秘密會議,匡互生主張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學贊同。會議決定派出代表,連夜與各校聯絡,提前於次日舉行示威遊行,並在各賣國賊住處組織監視。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集會,提出“外御強權,內懲國賊”的愛國口號,整隊前進,匡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隊伍行至賣國賊曹汝霖住宅處,匡見曹家朱門緊閉,警衛守門,便攀上大門旁的小窗,擊碎玻璃,掰開鐵欄,擠進院內。接著,陳藎民,楊晦等數人相繼入內。匡號召守衛警察“爭國權、懲治賣國賊,以振國威”,匡的言詞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動,自動取下槍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彈,讓匡等打開大門,遊行者昂揚而入。匡在曹院內尋找曹汝霖,未見人影,即從臥室取出被褥等物,舉火焚燒,火焰沖天而起。半小時後,段祺瑞派軍警趕到,有23名學生遭逮捕。對此,北京學生舉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以示抗議,隨後,天津、上海、長沙、盧州等地學生紛紛舉行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的鬥爭。段祺瑞軍閥政府迫於壓力,釋放了被拘捕的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賣國賊的一切職務,並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同年夏,匡從北京高師畢業回長沙,任教於楚怡小學,時逢北洋軍閥張敬堯統治湖南,燒殺掠搶,民情激憤,匡與毛澤東、何叔衡一道起草驅張宣言。次年,任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在教學上,廢灌輸式,興啟發式,提倡自由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並與毛澤東等組織湖南學生聯合會、職工會,開展革命活動。民國13年,匡任教於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長拒絕,毅然辭職。

民國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辦學。夏,在江灣鎮籌建校舍,主張以“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改造社會,促進文化”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之義,取校名為“立達”。匡認為:教育者的責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發展的環境中,去害蟲,灌肥料,滋雨露,自然發育,將學校改名學園。民國18年,學校增設農村教育科,設養蜂、養雞和園藝3個專業。學生通過學園藝,種蔬菜和培植果樹等實踐,領悟到培育農作物,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從而增強重農感情。文化課循教育部的規定外,還增設了世界語、法語、意大利語、社會學、邏輯學、實踐道德等課程。

民國21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立達學園毀於日軍戰火。匡與同仁趕緊在廢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復課。因積勞成疾,民國1933年4月22日逝世。

劉長佑

劉長佑,字子默,號蔭渠,金石鎮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時華,經商發家。

劉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貢。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發攻陷縣城,代理知縣萬鼎恩被戮,長佑與廩生劉坤一即募鄉勇萬餘人,會同清軍鎮壓起義軍。

咸豐二年(1852),劉隨江忠源率鄉勇至廣西參與圍剿太平軍,次年,又隨江忠源鎮壓瀏陽夭地會徵義堂周國虞等會眾起義.此後,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平作戰,劉多次赴援。六年,劉奉巡撫駱秉章命,率肖啟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七年進屯太平墟,遭太平軍沉重打擊,全軍潰敗,江忠義率鄉勇救援,才挽回頹勢。

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率部從江西南安進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劉長佑、江忠義率軍赴援,解永州圍。石達開軍圍攻寶慶,劉與李續宜分扼東西兩路堵擊。石軍久攻不下、於8月撤圍南走東安,轉戰廣西。劉領兵追逐,攻佔郴州,次年任廣西巡撫,在廣西撲滅了兩廣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政權。

同治元年(1862),劉長佑升任兩廣總督,將所部楚軍交劉坤一統領,留防廣西。不久,劉長佑調任直隸總督,與魯西北農民起義軍張錫珠、宋景詩部作戰。同治六年,滄州鹽民張六起義,數幹人攻襲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劉長佑因疏於防範而被降級留任。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厲任廣東、廣西巡撫、雲貴總督。光緒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諡武慎,有《劉武慎公遺書》。

嚴怪愚

嚴怪愚,(1911—1984),原名正,九龍嶺嚴家橋人。民國15年:(1926)投身農民運動,“馬日事變”後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因組織被破壞,失去聯繫。民國19年在湖南農校畢業後,考入湖南大學經濟系。嚴才思敏捷,眼光敏銳,課餘從事寫作,在校期間出版《百感交集》一書,在湖南新聞界嶄露頭角。民國24年畢業後,投身新聞工作。

民國25年9月,嚴與康德、袁邵華、陳楚等創辦長沙《力報》,任副刊主編,兼採訪部主任。經常撰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政。魯迅逝世,嚴於10月22日,在《力報》上撰文,悼念魯迅。稱“高爾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個太陽,魯迅去世,東方殞傷了一個月亮”。當時省政府機關報《國民日報》主編壺公(羅爾瞻),攻擊魯迅及其著文紀念魯迅的人。嚴連續組織特刊予以抨擊。

抗日戰爭爆發後,嚴到徐州前線採訪,連夜撰寫戰地通訊,謳歌中華兒女英勇抗戰事蹟。民國28年,與康德等主辦邵陽《力報》,聘請中共邵陽中心縣委書記唐旭之任主筆,嚴自任採訪部主任。嚴從重慶國際新聞社負責人範長江處獲悉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準備在南京成立漢奸政權,首先在《力報》發表《汪精衛叛國投敵前後》一文,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隨後,嚴任《力報》總編輯。民國29年5月,《力報》被薛嶽封閉,嚴被逮捕,經多方營救,方獲出獄。又相繼在衡陽主辦《正中日報》,在沅陵創辦《力報》,在晃縣、辰溪創辦《中國晨報》,堅持人民立場,揭露時弊。

抗戰勝利後,嚴任青島《東南日報》駐滬記者。民國35年秋,在南京梅園新村受到周恩來嘉勉。是年冬,中共代表團離開南京時,嚴孤身冒險在風雪中送行。民國37年7月,嚴在長沙創辦《實踐晚報》,任主編,宣傳時事,抨擊時政。7月31日開始,在第三版闢《大家訴》專欄,以社會各界底層人士的名義,寫出專文,連續刊載17期。主要有《看農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爛僱傭制》、《要履歷、要登記,卻不給工作》、《奴化教育毒害了我》、《物價暴漲風襲擊邵陽》、《耒陽糧政漆黑一團》、《退役回鄉生活無著》等。讀者閱後,稱《大家訴》專欄代表社會底層人士在說話。民國38年春,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長沙地下組織。5月,嚴受中共地下黨湖南省工委之託回邵陽,擔任魏鎮、宋濤起義前的聯絡工作。10月9日下午,陪同人民解放軍前導車進入邵陽城。新中國成立初期,嚴先後擔任邵陽《工商晚報》、《大眾報》、湖南通俗讀物出版社副社長。1955年在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中受到審查,離開新聞界,先後在長沙一中、長沙師專任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調湖南師範學院任圖書資料員。1979年改正後,當選為第五屆省政協委員。1984年3月病逝。

魏源

魏源,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金潭鄉人)。清乾隆五十九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攜母親、妻子遷居江蘇寶山父親魏邦魯任所。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揚州新城抄關門內倉巷購宅基營建家園定居。

道光二年(1822),中順天鄉試舉人第二名。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後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

道光六年(1826),入京會試,劉逢祿分閱試卷,力薦龔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兩生行》哀之。其中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尤選理礫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對魏源才學非常賞識,預言“且看明日走馬填城 ”九年,再次會試,又不中,捐內閣中書舍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並在前線親審俘虜。後見清廷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潛心著述。二十崐年《南京條約》簽訂時,他完成《聖武記》一書。後又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幾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書100卷。該書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等經國大事,有深入探索。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等論點,主張學習西方技術,製造戰艦、火器,以及選兵、練兵、養兵的方法,改革中同軍隊,還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張;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 忘鄂(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創辦民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創造與銷售輪船、器械等,使國家富強;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並在《默觚》中抒發“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的思想。對清王朝長期固步自封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豐四年(1854),魏源與全家避兵僑居興化(因舊居 園先年二月毀於炮火)。自歸不與人事,惟手訂生平著述。七年農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享年63歲,葬於杭州南屏方家峪。去逝後,興化人民將他與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絕。

魏源著述甚豐,除《聖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淨四土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並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