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前段時間,深圳一個13歲男孩,給家人留下4封遺書後墜樓身亡的新聞,刺痛了我的心。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他在遺書裡,把自己的500元壓歲錢留給了爺爺奶奶;他說姨媽是“第三個對他好的人”,他認為爸爸媽媽都不喜歡自己,但是還是讓他們不要傷心。

從這裡,我能想象得到男孩內心該有多無助、多絕望,就好像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坐在一座荒島上,只有他一個人在,四目望去,周圍全是茫茫大海,無處求援。

他為什麼認為爸爸媽媽會不喜歡他?他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自己的想法?他為什麼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承擔?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離開?

讓這個孩子生無可戀走上極端的,其實並不是作業,而是他內心深處生出來的那種無助感和孤獨感。

如果曾經有一個人看到了他的孤獨,走進了他的內心,或許今天這個孩子還坐在課堂裡,即使偶爾不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也許只會乖乖補完作業再吐吐舌頭……

可是沒有如果了。

01

湖南衛視的《少年說》第三季裡,有一個上初一的叫李嘉樂的女孩,她對媽媽說:

“自從你搬走以後,你陪我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我以為我得了什麼獎、我考了前幾名,你就可以陪伴我。但每次都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都見不到面了。

我最喜歡週五,因為放學就可以看到你了;我不喜歡週一,因為週一就要跟你分開。如果我考到前十名了,你可不可以用一週的時間來陪我?”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原來媽媽是醫生,工作原因讓她不能經常陪伴女兒,甚至無法在第一時間接聽女兒的電話。

整個過程裡,女孩子都是在哭,臺下的同學也都在哭。孤獨是孩子的天敵,他們對孤獨是真的感同身受……

02

記得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我的堂弟正在上初中。

那時候的他整天獨來獨往,不跟人說話。有時候一跟父母說話就容易不耐煩、發生衝突。我的伯父伯母為此沒少生氣落淚。

說起堂弟的事,伯父一個大男人都能又氣又急的哭出聲音,更別提伯母了。

那時候的父母,並不懂得太多關於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他們只是覺得孩子不聽話,缺少管教。於是父母和兒子三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惡劣。

直到有一天,老師把他們都請了去,堂弟因為把同學打傷了要面臨學校的處罰。伯父伯母怎麼都不敢相信一向少言寡語的堂弟居然會跟人打架……

幸運的是,堂弟的足球教練是一個特別懂得孩子心理的人,他告訴伯父伯母:堂弟沒有學壞,他只是太孤獨了,不知道該跟誰傾訴,所以導致性格越來越孤僻,做事越來越不多加考慮。

現在堂弟每次說起那時候的事情,都會告訴我:“姐,你知道嗎?我最感謝的就是我們教練,是他告訴爸媽我的感受,告訴爸媽怎樣跟我溝通。當我跟爸媽傾訴過了之後,爸媽也聽了進去,我覺得自己一下子有人疼有人在乎了!”

知道有人疼愛自己,有人在乎自己,堂弟就不再覺得孤獨無助,很多話願意跟爸媽溝通,再也不是那副伯父口中“陰陽怪氣”的樣子了。

愛迪生說:“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

會溝通的父母,才會讓孩子遠離孤島,才會培養出良好個性的孩子。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03

如何做會溝通的父母,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這裡我們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親子陪伴。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從法律上來說,就是父母和孩子這樣一種直系親屬的關係,血緣上是最親的一家人,爸爸媽媽對親生子女之間具有撫養一些權利和義務,從嬰幼兒時期就應該對孩子實行這一種義務,幫助孩子性格,毅力,人際交往各方面進行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親子關係靠什麼來建立和維繫?親子互動。

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父母的愛要求很高,不僅僅是陪著,更重要的是之間必須存在親子的互動。而這種互動也更有利於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你瞭解你的孩子嗎?你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嗎?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提問,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

“我自己的孩子我再瞭解不過了”

“我不瞭解,誰更瞭解?”

“那是自然.....”

......

是啊,父母作為孩子身邊最親的人,自然是最瞭解孩子的。

但是,我想問的是,你敢確定自己真的瞭解清楚了嗎?

不要急著反駁,先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 01、近來,孩子有沒有做過讓你感到生氣的事?

● 02、具體是什麼事情?

● 03、你為什麼會生氣?

● 04、你生氣的理由是什麼?

● 05、你要怎麼去處理?

相信很多父母一時之間都難以回答上來。

當然,這並不代表你不瞭解孩子,只是瞭解的還不夠而已。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世界都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親子溝通、缺少親子陪伴。

“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每月帶你去一次遊樂場。”

然而,各種飯局、牌局、加班局......

似乎,遊樂場都是爺爺奶奶帶去的,他眼神裡面的失落你看到了嗎?

“寶貝,你只要乖乖做完這些題目,我就陪你出去玩。”

出去是出去了,但你的手機總也沒離開手,他還是一個人在自娛自樂,他落寞的背影你察覺了嗎?

“爸爸,我們可以一起去踢球嗎?”

“待會還有個會,你自己去和夥伴玩吧。”

“媽媽,我們一起來畫畫吧。”

“寶貝,你自己畫吧,媽媽還要做飯吶。”

他總是想法子和你一起玩,被拒絕的嘟嘟嘴,你讀懂了嗎?

04

前兩天看到一個小孩子寫的話,很心疼:

我不想做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更想做陽臺的那盆花。

爸爸媽媽回家後只會忙自己的事,根本不看我,他們還會給家裡的花澆水,可是我一點都得不到他們的關心。

你知道嗎,父母各自忙各自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活成一座“孤島”。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現在的人們物質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格局和眼界也不一樣了,對於自己的生活要求會更多,每個人都在不斷的追求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家庭貢獻力量。(此前就看到過一個段子,有家長問:為什麼在上海月入四萬,依然會感到很焦慮?)

但是有時候想要權衡家庭和工作的關係就非常的難,一旦做不好,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個直接的傷害。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封閉?

如何讓孩子在童年時就積攢內心的力量,擁有源源不斷成長的能量呢?

尹建莉老師說過一段話,深感認同:

決定一個人一生過得好不好,向上流動還是向下流動,內在的幸福感多還是少,因素確實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

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卻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閱讀。

閱讀是儲智,也是借力,是孩子人生幸福的一份巨大保險。

記得有一部電影《偷書賊》: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9歲小女孩莉賽爾的父親被抓走,母親下落不明,弟弟也意外去世,留下她一人生活在戰火紛飛中。

孤苦無依的她寄養在別人家裡,儘管生活艱苦,她還是學會了閱讀,從此書籍成為了她心靈唯一的慰藉。

雖然士兵們在大面積的燒書,但是她依然不顧危險去“偷書”,就這樣,閱讀支撐著她在戰亂中堅強的生活她,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愛讀書的孩子,一定不會變壞。

因為孩子們一旦形成了閱讀的習慣,就建立起了一種正能量的吸收方式。

從書裡學到的知識,能讓人在面臨困境時,找到體面周全的解決辦法,而不至於走上絕路。

從書裡見到的萬象,能讓人見天地、見眾生,最後見到自己。

從書裡開拓出的胸襟,能讓你人即使做著最平凡的工作,也不至於讓你被瑣碎和庸俗吞沒。

請相信:守護孩子的內心,保護孩子的能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05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我們可以這樣做。

1.找一本喜歡的書

首先,為孩子選擇一本好書,你們就會意識到閱讀是非常愉快的。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2.設定時間

每天閱讀至少5-10分鐘時,設定幾次固定時間。

養成每天都有閱讀的習慣,即使時間不長,只要每天堅持,就可以慢慢培養成日常閱讀習慣。

3.隨身攜帶一本書

無論你去哪裡,隨身攜帶一本書(現在有電子書閱讀器也很方便攜帶)。在遇到需要等待的時候,或是在路途中,可以隨時掏出書閱讀,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利用時間,慢慢的可以讓閱讀變成一種習慣。

4.列一個清單

列出想要閱讀的所有優秀書籍,另外,每當你聽到孩子的老師或者你的朋友推薦的某一本育兒好書的時候,及時添加到書單。

這個書單做好已讀、未讀的標註,開始閱讀的日期,也可以在上面寫下閱讀完一本書後的感悟感想,這樣子清晰條理的讀書,會非常有滿足感和成就感的。

5.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有一張“地鐵母子讀書照”火遍全網。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有人問這位媽媽:“你是怎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各種電子設備的?”

她回答:“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潛移默化的開始學習父母的行為習慣。

幫助孩子找一些好書,和他們一起閱讀,或者給他們讀,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同時,父母也在養成自己的閱讀習慣,並且和孩子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增進親子關係。

在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裡,給家長髮的一張閱讀書目下面,寫著這樣兩行字: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擁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別讓孩子,活成一座孤島

教會孩子閱讀的父母,才是真正有遠見的父母。

有句話說:父母的保質期只有十年,因為終有一天,孩子們不再聽我們的話,不再接受我們的約束。

等到父母們放手的那一天,孩子們有沒有能力健康地自我成長,完全就看童年時父母給孩子留下了什麼財富。

金山銀山有吃空的一天,手把手教有教不動的一天,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就等於留下了一份能受益終身的財富。

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體驗、傾聽了許多的智慧語言、吸取了無數成功思考的孩子,終將會擁有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