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10月21日,電視劇《外交風雲》在北京召開研評會,該劇總出品人趙依芳、編劇馬繼紅、導演宋業明、主演孫維民分享了劇集創作背後的“風雲”。


作者:圓子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推薦劇目”之一,電視劇《外交風雲》播出期間,形成了一陣陣收視熱潮。

以真實歷史為創作基礎,《外交風雲》主要講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傑出貢獻,全方位再現了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訪非、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外交史實。10月21日,電視劇《外交風雲》創作研評會在北京召開。研評會上,《外交風雲》的編劇、導演、主演、總出品人等分享了這部劇背後的創作“風雲”。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總出品人 趙依芳

重大歷史題材作品要真實,也要“國際化”

對於此次重大歷史題材的“嘗試”,趙依芳從三點進行了分享。

第一,外交史是電視劇非常好的題材,也是主流的題材之一,因此定位必須是高品質、高質量、高傳播、高影響力、高投入,同時還要定位在年輕化傳播和國際化傳播上。

第二,優秀的主創主演為這部電視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件事印象很深,唐國強問我們定下來幾個月?他說你們定幾個月,我加半個月,不回去了,不各自住賓館,一定要大家一起住。”趙依芳回憶了這個細節。

第三,創新播出和營銷。《外交風雲》取得今天的播出成果,啟示就是,對於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電視平臺、互聯網和國際銷售一定要立體化傳播,通過多種形式讓人們從歷史中吸取營養。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編劇 馬繼紅

“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

談起《外交風雲》的創作初衷,馬繼紅表示,電視劇《外交風雲》是總局提出的“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成功實踐。

首先,“找準選題”。2016年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在央視播出後獲得好評,之後馬繼紅把目光瞄向了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過仔細梳理後確定創作重大題材中的“空白”點——外交。

其次,“講好故事”。在創作《外交風雲》時首先考慮到要將外交故事講多大規模、講成什麼樣的風格,最後決定一定要拍出史詩的氣魄和風格。《外交風雲》的故事從新中國即將誕生為起點,至1976年尼克松第二次訪華為終點,跨越近30年的歷史。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實際上,馬繼紅原本將劇作的收尾定在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上,但是在外交部和重大辦專家的建議下,改為1976年毛澤東第二次會見尼克松。“事實證明這樣的修改是合適的,它為新中國外交的第一階段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後續的故事展開也做了充分的鋪墊。”

“講好故事”除了靠宏大的框架和實踐積累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必須要有魂,經過仔細分析,最後定下了該劇的魂就是“中國精神”,馬繼紅介紹,具體到外交中就是國家至上的民族精神,不屈服的鬥爭精神,誠信友善和平共處的團結精神。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劇中的大事小情都用“魂”的紅線將其串起來,做到了事多而不散、人雜而不亂。無論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中美雙方的抗衡,還是為了簽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與蘇聯有理有節地鬥爭等,這三點在劇中都有所體現。

第三,“打造精品”

。為了更好地呈現劇本,攝製團隊要解決三大重點:時間上,縱連幾十年跨度;空間上,橫連全世界,擁有白宮、克里姆林宮、中南海等多個地標物建築;演員上,配置有名有姓的演員500多人和群眾演員5萬人次等。真正做到不同人物有不同服裝,不同年代有不同制式,不同故事有不同場景,給人精心細作和匠心獨造的感覺。

目前《外交風雲》首輪播出已經收官,馬繼紅表示,如果有可能,還會創作《外交風雲2》,繼續講述精彩傳奇的外交故事。

導演 宋業明

講外交歷史,也講當今中國的獨立自主精神

從《忻口戰役》《衝出亞馬遜》到《八路軍》《彭德懷元帥》再到《外交風雲》,導演宋業明執導作品中,多是以“武戲”為主,類似《外交風雲》這樣外交題材的“文戲”,對於他而言鮮少嘗試。

談起創作過程,他介紹說,在開始拍攝前,包括他在內的整個創作團隊,從紀錄片到歷史文獻,與新中國外交有關的歷史資料幾乎都學習閱讀過,深刻了解兩位偉人的性格特徵和知人善用的做事方法,瞭解外國官員的性格,同時要了解20多個國家的歷史背景,文化習俗,以及這些國家的總統、首相的性格。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為了讓作品真實還原歷史,同時又合理利用資金,劇中有些場景是劇組在煙臺搭建的實景,部分鏡頭則是去往國外進行拍攝。另外,在國外演員的選擇上,劇組也幾乎遵從演員與實際人物國籍相同的做法,如飾演時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的演員還寫過蘇加諾的傳記,他對蘇加諾的喜好、性格都有所瞭解。另外,在選擇外籍演員時,劇組也會兼顧演員形象與實際人物樣貌上的差異。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在宋業明看來,《外交風雲》是一部講述當年中國如何進行“弱國強外交”的劇作。劇中毛澤東主席在處理與美國、蘇聯等國的外交關係時不卑不亢,選人調任的知人善用,面對中國主權問題的決不妥協等,周恩來總理在外交過程中有禮有節,幽默風趣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展現出該劇“弱國強外交”的核心。

主演 孫維民

每次都是“特型”表演新體驗

“三十多年來我先後五十多次扮演過周恩來總理”,在《外交風雲》中飾演周恩來總理的演員孫維民,回顧了表演生涯中與周總理這一角色的多次“握手”。

從1990年的舞臺戲《使命》到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轉折》《大進軍》,從電視劇《周恩來在大連》,《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第一部和第二部,《海棠依舊》,到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於孫維民而言,表演機遇不少,但每一次再逢機遇都倍感責任,倍感鞭策,“因此在塑造一個又一個作品中,(飾演)周恩來總理形象的任務來臨時,我都以全新的藝術感受和全力的藝術創作去面對、去完成”。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無論在影視作品中,還是在歷史資料裡,周恩來總理風度翩翩,睿智幽默且不失魄力的形象深入人心。該如何準確、生動、感人地在熒屏上再現外交家周恩來總理的形象?孫維民表示,除了認真研讀劇本外,還在閱讀大量的資料中逐步揣摩、熟悉和理解周恩來總理的精神世界和外交智慧,並結合傳播度非常高的歷史照片,還原、提煉、再造周總理的精神境界和形象風采。

同時,孫維民還多次接觸周恩來總理身邊的人,從多種渠道和角度去體味和理解他的思想、格調、性格、性情等,“這種精神形象與外部形象的結合便構成了我在作品中演繹周總理的堅實依據,也成為我勇於完成這項創作工作的充盈底氣。”

主創團隊詳釋《外交風雲》背後的“風雲”


孫維民提到,具體到實際操作中,自己會從周總理的說話方式、穿著風格、走路姿勢等外部特徵入手,做到分毫必究。“扮演一位偉人,外部特徵的形似是首先要完成的創作工作,要讓老年觀眾認可,這就是他們心目中有血有肉的周總理,勾起對周總理的懷念和追憶,同時也要在中青年觀眾中準確傳達偉人的音容笑貌、風采風貌。”

孫維民感慨,飾演好周恩來有劇中毛澤東主席的扮演者唐國強的“功勞”,“我們是老搭檔,在這部劇中對手戲較多,唐國強對於毛澤東主席的深刻理解,使得彼此在創作過程中碰撞出了非常多的火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