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寒門出貴子帶來的啟示

秦孝公如果沒有重用商鞅,實施變法,就不會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鄧小平如果沒有提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國今天如此強大的國力。明朝如果沒有張居正力挽狂瀾,這艘破船早就沉了。張居正能夠憑一己之力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因為他是帝師,是帝國實際的掌舵人。

張居正沒有顯赫的出生,沒有厚實的家底,沒有優質教育資源,他的祖父不學無術,父親屢考屢改,就象“范進第二”。他就象生活在三線城市的孩子,出生於普通人家,只有憑藉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憶城千年行,用深厚的史學功底,依據史料,著成《帝王師張居正的血色仕途》,寫出了張居正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寒門貴子圖。張居正的成功可以給我們帶了許多的啟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有三點,刻苦讀書,不畏挫折,咬定目標不放鬆。

張居正寒門出貴子帶來的啟示

一、讀書是最有效的進身之道

成才沒有捷徑可言,張居正比一般孩子聰明,二歲識字,五歲讀書,十二、三歲中了秀才。十二、三歲的孩子還是貪玩的年紀,可張居正卻一頭埋在了書本中。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經弄出一道成功的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就是先天之命,機遇就是後天之運,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時間、地點和父母,也無法預測人生是否會碰到貴人,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待人生的態度,勤奮就是改變命運的武器。

五歲,張居正就開始接受琥式的系統教育——私塾。搖頭晃腦地背誦豎版繁體字的教科書。《三字經》《百家姓》這些啟蒙教材,學起來是枯燥無味的。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過這樣的場景,私塾老師大多是宿儒,為人極方正,教學生一味嚴厲,不是書本知識一律不准問。張居正上完小班,教師來家訪說:“貴公子可以直接去參加科舉了,老夫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那年他十歲,讀得詩書,通曉“六經”大義,被人稱之謂神童。

先天的智力,還得靠後天的努力。張居正的父親連續參加科舉考試,父子倆在一起讀書,許多老師未教的書,父親已經和他一起讀過。父親雖然沒有中舉,但是讀了一輩子的書,如何讓兒子喜歡並理解書中的內容,頗有心得,不失時機地耐心又通俗地講解書中內容,培養了兒子愛書讀書的良好習慣。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親的教育對培養孩子勇敢、堅強、心胸開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親採用不問不聞的態度,所謂喪偶式撫養,那麼孩子往往會顯得膽小、柔弱,沒有進取心。張居正凝聚了三代人的期望,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把精力用在他身上,精心培養,把他教育成了天才兒童。

張居正寒門出貴子帶來的啟示

二、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

張居正十三歲第一次進考場就中了秀才,打破了科舉年齡最小的記錄,贏得了官員的賞識。一夜爆紅對於神童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沾沾自喜,享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自認為自己是明星閃閃亮,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那麼很可能會像流星一樣,瞬間消失。

嘉靖十六年,張居正準備參加鄉試,考取舉人,他自信於自己的才學,認為舉人如囊中取物,毫無懸念。途徑楚王孫花園,倘徉園中,兒詩《題竹》:

綠遍瀟汀外,疏林玉露寒。

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

詩中流露出來的是考取頭魁的自信。主考官湖廣巡撫看出他是個好苗子,但他覺得張居正成長得太順了,人已經有些飄飄然。為了強化他的心裡素質,故意讓他落榜,結結實實給他上了一堂挫折課。

一夜爆紅的明星,因為受挫或者才氣跟不上,瞬間被打回原形的比比皆是,明星後續沒有作品,很快就會被大家遺忘。

遇到挫折委靡不振,也會自毀前程,只有那些既有才華又能經受打擊的人,才會不斷進步。

周杰倫剛開始出道時沒人看好他,吐字不清,形象不帥,在帥哥靚妹成堆的娛樂圈毫無優勢可言,他卻憑著自己的努力唱得風聲水起,紅遍兩岸三地。同時他也是網上被黑的很慘的人,可是他專心致至做自己的音樂,紅了二十年,還在紅下去。

張居正被捧得多高,摔得就有多重,自尊心越強,恥辱感就會越大。就象被吹足了氣的氣球,瞬間破了,那一定是痛不欲生的感覺,能不能從挫折中走出來,就考驗他能不能成棟樑之材。張居正贏了,他更加發奮地讀書,再次參加鄉試,一雪前恥。

第二次打擊接踵而至,和他同歲的遼王朱憲節嫉妒他中舉,以慶祝張居正中舉的名義,請在遼王府上班的他爺爺張鎮喝酒,生性嗜酒、性格豪爽的張鎮欣然應邀,結果朱憲節活活把張居正的爺爺給灌死了,好事頓時變悲劇。

挫折使人堅強,失敗創造成功。張居正第一次認識到,讀書並不僅是考取功名,更有功名背後的權勢,無權任人宰割,有權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張居正寒門出貴子帶來的啟示

三、遠大目標是一生的追求

張居正在出生時就被家人寄予厚望,科舉時代,學而優則仕,讀書人的進階之路就是從童生到秀才,再到舉人進士,無數的挑燈夜戰只為趕赴一個薪俸無憂的官職。

進考場就是為了掙一個前途,前行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科舉的第一次落第,他心中結聚的是怨,爺爺被王爺害死,帶給他的是恨。他從一個喜形於色的少年,成長為高興時不得意忘形,受挫時不心灰意冷的內斂的人。

張居正在少年時代,是家長推著他走在讀書求官的路上,中舉之後爺爺死了,十六歲的他一夜之間長大了,成了主動追求謀求權力的有心人。從此他把所有的情緒和思想全部隱藏在冰冷的臉面背後,偽裝成了他最大的城府。

他更加勤奮地讀書,三年後進入會試考場,落榜了。這次他一點不氣餒,而是分析失敗的原因,調整方向從頭再來。

當一個人以堅定的目光,向著目標前行時,任何艱險困苦阻擋不了他奔前程的步伐。當他放下驕傲自滿,年少輕狂,成功負擔,懷著從容自信的步子,再次走進考場,不去想考試的結果,不去想是否會名列前矛,只是認真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這次他成功了:會試中第,殿試拿下,名列二甲,賜進士出身。這就進入了帝國高端人才庫,踏上了成為首輔的征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把自己的事做到極致,不去管結果如何,反而會得到理想的結果。投機取巧走捷徑,造假作弊,能成功一時,也無法成功一世。

張居正寒門出貴子帶來的啟示

四、寒門出貴子不是夢

網絡上經常會出現寒門再難出貴子,認為邊遠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無法享受優質教育,無法進入名校深造,無法進入優秀企業,沒有實力自主創業,沒有人脈,只能在底層謀生。科幻小說《北京摺疊》把這種狀態劃分為三個層級,想要越層發展是越來越難。

張居正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

對窮人來說,讀書就是唯一的上升通道,堅持學習,一切皆有可能。張居正的父親拼命讀書,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已經超越原先的階層。到了張居正,擁有了比父親更好的條件,他可以踏著父親的肩膀,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父母在埋怨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下班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找遊戲,自己不愛學習,給孩子樹立什麼榜樣。三代努力才能托起一個貴族,愛讀書也可以代際傳遞。

窮人的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會有更多的磨難,經受更多的挫折,只要永不灰心,自強不息,挫折就會轉化為精神上的財富,成長得更強大。

成功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言,只要從小立下志向,確定目標,然後咬定目標不放鬆,踏踏實實地去奮鬥,老天從來不會虧待努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