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急促的電話聲響起,小熊剛一接電話,就聽到張總焦急的說話聲:”有空嗎?有個情況跟你反饋一下,很麻煩“。

見面後,張總直接就提出了問題:三個月以來,八家店開起來後,七家店出現虧損,因為獎金總是被固定的幾個人拿走了。其他人拿不到,開始疲了!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簡單回顧一下張總的獎金制度:

  1. 平均獎。人人有份,做了事就有,其中針對老員工和技術骨幹會稍微不平均,多發一點。
  2. 質量承包獎。120道工序的精品服務工程,除了趕工期之外,考核非常全面和嚴格。包括現場衛生整潔度也要考核。
  3. 績效獎金。根據毛利率設定的獎金,可以當月領取,可以分季度領取,可以年終領取。年終領取可以獲得額外的分紅,金額不固定。
  4. 管理團隊獎。每個人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團隊,多條晉升路線,吸引人才加盟。

這些團隊原來在一家店沒有問題,為什麼獨立開店後出現疲勞現象?

小熊說,才三個月,給新團隊一些適應期,這個問題不太大嘛。

我們是新公司,支撐不起這樣的虧損,員工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什麼問題,一時半會解決不了,能不能給想想辦法,拜託拜託。

說實話,也不是隻有張總碰到過這種問題,小熊的一個朋友前段時間還問過類似問題,就是銷售冠軍總是一個人,其他人一看沒辦法超越,全部都皮了,這個銷售冠軍的經驗並不能複製,就是他天天給他的客戶當司機跑腿。多次啟發,多次言傳身教其他銷售人員,銷售人員還是雲裡霧裡,不得要領。也是,一個人要是比你能幹,比你懂生意,比你還懂管理,他憑什麼替你賣命呢?

這個情況對於員工,很痛苦。對於企業,更痛苦。現金流和盈利都會出現急劇下滑,進入一個非常難過的時期,有點像病毒窗口期。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窗口期,來自醫學術語,病毒感染人體後,尚未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檢測,尚未產生抗體的時期。在窗口期,即使病人已感染了病毒,但由於針對病毒的抗體並不穩定,所以檢查抗病毒的抗體的結果卻是陰性,容易造成漏診。

這個窗口期現象,對於大企業的新項目都存在。比如馬雲投了10個億給王堅博士做阿里雲。王堅博士足足度過了四年的“窗口期”。

王堅要做的事情實在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他手下的大批工程師因為看不到阿里雲的前景,又被噴地體無完膚,紛紛選擇投入其他部門,或者乾脆離開阿里,最嚴重的時候,阿里雲80%的工程師都撤了,可謂是“眾叛親離“。

有錢還好說,大部分中小企業卻是沒錢撐過窗口期,就倒下了。

小熊看著張總,輕聲說了一句:試一下“專案末位淘汰制”吧。簡單說就是每個季度強行淘汰掉10%的人選。

張總跳起來了,你說的這個我在網上見過,叫做績效C考核。這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就是,一名員工在華為社招之後放棄了2萬月薪,結果績效考核為C,直接提出了離職。意思就是你的努力程度不如別人。還聽說每個部門績效C的指標都是固定的,這個很不科學,不行不行。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飽受詬病的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績效考核的一種制度。末位淘汰制是根據企業的總體目標到成功,設置過程和結果,一系列的關鍵指標體系,以此指標體系為標準對員工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的結果,對得分靠後的員工進行淘汰的績效管理制度。

一方面末位淘汰制有積極的作用,從客觀上推動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精簡機構等;另一方面末位淘汰制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如有損人格尊嚴、過於殘酷,甚至有違法風險。

目標考核法,最早由彼得·德魯克1954年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經過改良後,形成了360度績效考評方法最早是Intel公司開始實施。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財富》雜誌評選出的排名在前1000位的企業中,有近90%已將360度反饋系統的某些部分應用於職業發展與績效考核中,這些企業包括IBM、摩托羅拉、諾基亞、福特、迪斯尼等知名企業。

目前,在我國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也開始使用360度績效評估系統,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神州數碼、金蝶軟件、李寧公司等。

小企業招個人都困難,你要是淘汰了人,恐怕製造了更大的問題。何況,這個指標體系我也不會設計,不會用啊。張總憂心忡忡的說。

不管這個考核體系怎麼先進,事實就是國內大部分企業應用360度績效考評方法後收效甚微,有的甚至適得其反,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果。

問題是,小企業又要解決“這個拿不到獎金就消極的窗口期問題”。

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宋嶽庭的說唱:

life is a struggle!(生命是一次奮鬥,更是一次享受)

正當我睜開雙眼 踏入這個世界

媽媽給我生命 現在讓我自生自滅

這讓我恐懼 在我的眼裡每個人都戴著面具

回想過去 難道生命就是這樣延續?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通用公司的末位淘汰制。

小熊看著張總,說了一句:“先跟你說一個案例吧”。

GE公司在1950年的時候,就成立五大制度。通用公司在世界級企業當中,不是銷售額最高的,但是公認的是,它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世界最好的。因為通用相信的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人創造出來的,那麼解決人的問題,就能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這五大制度分別是:

  1. 總結報告制度。
  2. 專案檢討改進制度。
  3. 績效獎金制度。
  4. 員工持股制度。
  5. 末位淘汰制度。

第一個報告制度。

這個制度,通用公司要求所有重要項目的執行過程要進行報告。報告分為兩類。一類是員工向總經理報告,一類是總經理向董事會報告。

員工向總經理報告分為日報,週報,雙週報,月報,然後一直循環下去。季報,半年報和年報是總經理向董事會報告,也是一直循環下去。該報告制度,並且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調取文件,查核工作的過程和結果,打開電腦就能一清二楚,極大的提升了管理效率。

第二個是專案檢討改進制度。

通過跟蹤和檢討後發現,本來績效應該做到A,但是隻做到C,沒有達到目標,就要找到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不一定馬上就懲罰,畢竟判斷一個員工好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查看一段時間,如果發現問題的確很難,比如大家也不知道是什麼問題,說不出個所以然,就要成立專案小組,根據問題的可能涉及範圍,從公司內外找到相關專家,組成一個專家小組,這個專家小組是矩陣式的組織架構。

矩陣式組織架構,具有雙道命令系統,兩道系統的權力平衡是這一組織結構的關鍵。但在現實中無法存在絕對的平衡,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就會存在兩條相互結合的劃分職權的路線:職能與產品。

並形成兩種深化演化形式:職能式矩陣和項目式矩陣。前者是以職能主管為主要決策人,後者則是以產品/項目負責人為主。這種組織結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單一指令系統的概念,而使管理矩陣中的員工同時擁有兩個上級。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第三個制度是績效獎金制度。

月會和週會,執行完檢討和改進之後,做的好的部門或者員工,公司要及時通知和了解,並對個人目標實施績效獎金制度。這個是與年終利潤沒有關係的。

只是單純的對員工一週和一個月的績效進行獎勵,表示員工的付出得到公司認可和反饋,這種及時的反饋,對員工激勵性很大,員工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意志力去堅持,就能保持住自己狀態。

行銷部門,生產部門和研究發展部門按照預算中的成本指標計算績效,而其他部門如行政部門按照預算中的成本指標的“協商比例”計算績效。

第四個制度是員工持股制度。

如果公司股票是10元一股,由於公司經營好了,可能一股賣到30元,但是企業內的員工依然可以每股10元來認購。

具體實施如下:公司需要從股票市場增資30億美金,如果按照10元一股就要配發3億股,這時候拿出10%出來給員工認購,而在外面認購卻是30元一股,這其中的差價算作企業給員工的利益,感謝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這個激勵具有無窮的激勵力量。

八家店,七家店虧損?扭虧為盈,唯一的管理還是靠發獎金

第五個制度是末位淘汰制度。

表現好的員工要獎勵,表現不好的也要對其進行懲罰。比如降級或者調理,甚至辭退。而通用公司當時能從快要垮掉的公司復甦過來,就是這個10%的末位淘汰制度。平均每個月公司都要淘汰10%的員工。淘汰的理由就是說員工努力了,但是程度不夠。

通用公司的的淘汰制度還是有情有義的。對錶現不好的首先是調整工作,或者進行培訓,如果調整工作和訓練都不能讓這個員工達到要求,才會讓他離開。這樣做,員工能夠積極成長,而且開始尊重公司的績效管理制度。

這一次是“專案末位淘汰制”。

記得一名企業家說過:美國的孩子都是在橡膠球場打球,所以他們的籃球鞋是有利於彈跳的技術。但是中國的孩子都是在水泥地上打籃球,那麼籃球鞋的重要性就是保護腳踝不受傷。

回到開頭的案例:企業的問題是三個

1、拿不到績效考核獎金,就皮了,進入了個人績效疲勞期,但是對於小企業來說,卻是虧損的窗口期。

2、員工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一個人要是比你能幹,比你懂生意,比你還懂管理,他憑什麼替你賣命呢?

3、國內大部分企業的績效考核後執行末位淘汰是特別複雜的,負面的,適得其反的。因為大部分企業不是上市公司,缺錢。

回到張總的案例:

小熊提醒張總,注意矩陣式組織架構。這個是國內企業幾乎都沒有用過的“雙頭組織管理模式”。國內企業領導,的確是習慣”一言堂“了。

專案末位淘汰制具體怎麼執行呢?充分考慮國內小企業的三個難題。小熊建議是按照1+3的落地節奏執行。1+3的3具體執行如下:

1、張總的四部分獎金制度繼續執行,不能推翻。

2、針對績效低的人,直接調離原崗位,進入一個臨時的矩陣式組織,原崗位薪酬制度取消。

3、在矩陣式組織裡,聘請外部專家帶領大家一起解決具體的績效管理問題,這個組織的成立到結束的時間是一個月。這個矩陣式組織,可以在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範圍內,命令原組織員工和主管執行,這個具體問題,張總提前針對具體問題,必須簽字授權。績效問題解決了,員工回到原崗位,績效問題不解決,員工協商離職。

提示:公司的績效管理制度得到執行。績效低的員工可以得到專家的指導積極改正。最關鍵是小企業也不用再受到低績效,大成本的煎熬。

落地前,關鍵一步:就是增加一個績效建議獎金制度。

這個建議獎金制度分為三步:

1、當面提績效建議的,哪怕不給解決方案,公司採納後也給予獎勵,金額和職位績效獎金等同。

2、不能當面,但是發微信建議的,哪怕不給解決方案,公司採納後也給予獎勵,金額和職位績效獎金一半。

3、背後提績效建議的,哪怕不給解決方案,公司採納後獎勵,金額只有職位績效獎金的10%。

為什麼要先做這一步?

就是考慮國內員工的文化習性,員工退一步,公司退兩步,大家都有面子。主要是企業能提前知道問題所在,矩陣式組織模式也能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總結

”績效管理“的”疲勞期“是國內大部分企業都會碰到的問題,通過”矩陣式組織管理模式“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落地的時候,儘量要滿足國內員工的人性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