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子孫們,為何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

魁哥說三國


如果用“愚不可及”來說劉禪,並與曹操、孫權及劉備的其他子孫相比,劉禪的確是最出息、最出色的一位。

但是其智可及,並且把其智全部用在了其愚上,這也就稱不得最有出息啦。

在中國人傳統的意識裡,畢竟為了活著而活著,無可厚非,但還稱不上是出息,其人生也算不得出色。

否則就不會有”扶不起的劉阿斗“之說啦。

《論語·公冶長》說:“甯武子這個人,邦國有道的時候就很聰明有智慧;邦國無道的時候就很愚蠢而無能。他的智慧聰明,是可以達到的,但他表現出來的愚蠢無能卻很難達到。”

關於甯武子這個人,大家相對都很陌生,不太清楚他的聰明到底是個啥情況,愚蠢又是如何。

但對於喜歡三國的人,都會了解一個叫荀攸的人。

曹操對荀攸的評價就是:

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公達就是荀攸的字,意思就是說,荀攸給你的感覺內外差距很大。他真正是個啥人絕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個感覺。

並且說,荀攸的聰明才智,有些人是可以達到他那個水平的,但他所表現出來的軟弱無能是很難達到的。就算是顏回、甯武子也不過如此。

荀攸不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表現出來的兩個狀態。而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個群體裡,根據不同的事情,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這的確是高人啊。

最直接的表述就是與那些一根筋的人相比,實在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啊。

通俗一點說,就是有時候會裝糊塗,而且裝的非常像。一般人裝不到他那個程度,他裝的就像真的一樣一樣的,叫人毫不懷疑。

不過,還是被曹操發現啦,知道他愚不可及是最大的智慧。

相同的情況,蜀漢後主劉禪,與之相比,有的一拼。就是說劉禪這糊塗裝的也很像,令人覺得就是真的一樣。

最主要的體現在兩點:

其一,諸葛亮在世時期,一切都聽諸葛丞相的;

其二,就是司馬昭時期的“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兩點的確有可取之處,也是曹操、孫權及劉備等的其他子孫所遠遠不及的。

但是,這裡有兩個前提,一個就是要有諸葛亮這樣的丞相輔佐時才可以如此。

曹魏的曹芳也是個貪玩的小皇帝,他也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丞相輔佐啊。

但結果如何呢?司馬氏不幹啊。

另一個就是蜀漢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不管劉禪如何去做,都不可能改變大局啦。

既然如此,就不必讓更多的人陪著人頭落地啦。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禪比諸葛亮還有出息,就不必說曹操、孫權、劉備的那些子孫啦。

早晚如此,諸葛亮還鞠躬盡瘁,勞民傷財北伐幹嘛呢?

換句話說,曹魏的江山早晚是司馬氏家族的,你曹操還忙活啥呢?做一個安樂公不好嗎?

何必那麼費心費力的去打拼,最後還是給人家打工?

再遠一點說,劉邦被項羽折騰的也夠嗆,而且把韓信等人殺掉啦,被後世惡評,何苦呢?

為了子孫後世,還屈辱的跟匈奴稱臣,看看西漢、東漢末期的子孫們如此不爭氣,如此的憋屈,還不如當初不爭那個皇帝。

所以說,劉禪的確有高明的地方,而且比他們那些人活得更久,享受的更多。

不說別人,就說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你老子皇帝不做了都無所謂,你一個小小的北地王不做了又有何妨?還不追隨老子一起去快活。

這就是白菜蘿蔔,各有所好。

各人有各人的理想追求,不在一個頻道上,就不好硬性比較。

從一個角度說,劉禪比他們都出息、都出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也比他們差得很遠,甚至是最沒出息、最不出色的。

還是那句話,對於歷史人物,決不能簡單的一句話來評價。

核心的問題永遠是,從他們身上能夠得到多少啟迪和教訓,如何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教益。


豹眼看歷史



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真正的“阿斗”。還可以扶得起來,也不是一塊徹底腐朽的木頭,諸葛亮也不用擔心劉禪孺子不可教也了。劉禪還是很聰明的,不然怎麼可能是曹操劉備孫權的後代中的活的最舒服最好的那一個呢。

曹操的後代還是很厲害,只是越來越不行了,孫權後代是徹底不行。

曹操的兒子個個都是一個人才。最聰明的兒子是曹衝,在他小的時候就有了中國最古代的曹操稱象的故事,深得曹操的喜歡,可是因為太過於聰明,不懂得收斂,最後被曹丕給毒害了。而和曹丕一起爭奪曹操的位置的曹植,也是非常厲害,在文學方面和曹操,曹丕一起被稱為“三曹”。


曹丕非常的陰狠毒辣,這一點是和曹操非常像的,就像曹操所說的那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連親生兄弟都敢殺死,曹丕果然是一個厲害角色。至於曹操的其他兒子也個個是人才,都能夠帶兵打仗,或者有自己的特色,都是很厲害的。但是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有興趣的人自己查一下資料。

在曹丕繼位期間,也就只有7年之久。但是在這7年裡,曹丕一直都在努力治國,做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狀況的事情,魏國在曹丕的手裡,已經比曹操的那個時候更加強大,從這一點上看,曹丕是不比曹操弱的。

“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而且他也加強了中央集權,把所有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至於宦官和外戚都是不敢重用。從而避免了像漢末時,宦官和外戚專政,最後造成了漢朝的毀滅。在經濟方面,他繼續實行了曹操的屯田制,養民生息,積極得到了恢復,人民的生活安全穩定下來。不再是流離失所,重新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同時也穩定了物價,制定了許多經濟措施,人們的生活是比其他兩個國家還要好。


在軍事方面,他多次攻打北方的胡人,減少他們禍害中原的實力,甚至在北方大破羌胡的聯軍,再次奪得了失去已久的西域地區。可謂是功勞卓著,但是他在位時間實在是太久,只有七年的時間,年紀輕輕便去了世,為後來留下了後患。

他的兒子曹叡繼承了他的位置。這個時候也沒有做出什麼厲害的事情,就是和東吳和蜀國打了一些仗,其他方面都是按照曹丕的計劃繼續發展。可是在位時間也太短了,年紀輕輕也死掉了,然後他的兒子曹芳繼位。


由於這個曹芳的年紀還是比較小,於是司馬懿和曹爽一起共同執政。可是曹丕沒有想到司馬懿是非常有野心的,自從他開始重用司馬懿之後,司馬懿經過幾代的時間,權力越來越強大了,野心也越來越厲害。終於在有一天的時候,趁著曹爽出去了,他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發動高平陵事變。最後這所有的權力都在司馬懿手上,後來的皇帝都是傀儡皇帝,曹操的後代就此埋沒了下去。

孫權的後代個個都是不行的。

當年曹操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對於孫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要是能夠有這個像孫權一樣的兒子,估計曹操都會樂壞的。可是沒有令人想到的是,就算孫權是有多麼厲害,到了後來自己的後代卻不怎麼樣。


孫亮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他的第7個兒子孫亮,那個時候孫亮才十歲,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等到孫亮15歲想要親政的時候,可是還沒有經過一年的時間,就被當時的權臣所殺了。


這個權臣見到沒有皇帝,於是再立了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就是孫權的第6個兒子孫修,他見到自己的弟弟都被殺害了,於是隱忍了起來,等到有了機會,就將這個權臣殺死。這個孫休還是非常有能力的,各方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大力的扶持農業,推廣教育,一度改善了吳國的現狀。雖然這個人還是非常厲害,可是也只活到了29歲,突然暴斃就死了,也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可是當時孫休還沒有確立自己的兒子繼位,於是大家動了心思,由於當時國家混亂,想立一個年長的人為皇帝。於是大家都推選了孫浩,這個是孫權廢太子的兒子。當年孫權在世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是可造之材,可是他的父親卻不怎麼擁有,於是皇位就沒有傳給他身上。


但是現在孫浩當了皇帝,卻沒有按照孫權所想的那樣當一個好皇帝。在他在位之後,就如同一個暴君一樣,喜歡沉迷於酒色之中,而且也非常喜歡殺戮,弄得當時人心惶惶。可是也沒有過多久,當時晉國的軍隊就打了過來,就將吳國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吳國滅亡,這個皇帝自然也被俘了過去,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劉禪韜光養晦,胸懷大志

在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一直都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由於諸葛亮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才能十分突出,所有的事情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去做。再加上劉禪後期的表現,沒有和魏國進行打仗就投降了,大家都以為劉禪只是一個不能扶起來阿斗。


雖然我們現在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盡忠職守的人,但是在劉禪的眼中,諸葛亮對於他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就算劉禪已經當了皇帝,可是所有的權力都在諸葛亮手裡,畢竟劉備當時死的時候把所有的軍權都給了諸葛亮,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和諸葛亮進行對抗。只能一人下來,把自己當一個傻子,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更何況諸葛亮治理國家非常的不錯,劉禪只要讓諸葛亮打理國家就行了,反正國家就是他自己家的。只要蜀國能夠強大起來,他心裡也是非常高興。


但是自從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得到了權力。他開始治理自己的國家,也實行了很多措施,能夠讓蜀國繼續殘留下來10多年,這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劉禪真的只是一個懦弱的君主,國家早就已經滅亡了。


但後來投降魏國,並不是蜀國沒有力氣去攻打魏國了,還是有和魏國一戰之地,只是他不想再繼續勞民傷財了。經過連年的戰亂,還有許多次北伐戰爭,已經讓蜀國的元氣大傷,再這麼下去人民就可能是民不聊生。而劉禪是一個體恤人民的君主,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就選擇了投降。


等到了魏國的時候,魏國的人都是想要羞辱他,劉禪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演出來一場樂不思蜀的好戲,讓為國的人能夠相信自己,最後對自己放鬆了下來,這個也就是後世罵劉禪的原因。想當年劉備辛辛苦苦打天下,再加上諸葛亮的治理天下,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可是閃閃發光,想不到劉禪如此沒用,還沒有打仗就放棄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努力就白費了,所以劉禪被唾棄了。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人的後代皇帝裡,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過的最好,最後能夠在這個亂世之中能夠安享晚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就是說劉禪是這個幾個人後代裡最好的。


史研三國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嚇一跳。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力弱,沒頭腦。簡直就是一代昏君的代名詞。但是翻看三國的帝王史,我們卻發現,似乎並不是那麼回事。除了開國皇帝,其他的要麼短壽,要麼被廢,要麼被殺。而劉禪享國41年,最終得以善終。讓人不禁懷疑,劉禪到底是沒有威脅,還是心機深沉。

曹魏集團的皇帝們

曹魏歷史上一共有5位皇帝,開國皇帝曹丕算是文武雙全,在統治期間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取得不錯的成就。只是在位時間實在太短,僅僅6年時間就把皇位傳給第二任皇帝曹叡。

曹叡在軍事上有平定鮮卑,收取遼東之功,並制定《魏律》。但是到了後期,曹叡生活變得腐化,大興土木。特別為人所詬病的是過於好色。根據《魏略》記載,他的後宮人數眾多,共達到了數萬人之巨。在位時間13年。

第3位皇帝曹芳,沒啥可說的,在位15年被司馬師作廢。第4任皇帝曹髦,14歲繼位,在位6年,被殺。第5位皇帝曹奐,從上位開始便是傀儡,順利的交接班,將曹魏政權禪讓給司馬炎。

吳國的皇帝們

吳國曆史上共有4位皇帝。拋開開國皇帝孫權不說,第二任皇帝孫亮被權臣孫綝廢除皇位。第三為皇帝孫休在位時間6年,雖無大的政治舉措,但吳國在此期間還算平穩。最後一位孫浩,這個雖然在位時間久,共計16年,但是風平和口碑是相當的糟糕,沉溺酒色,濫殺無辜。就是昏聵暴虐的代名詞。可以說比劉禪差多了。

大山侃史

對於劉禪而言,出色肯定是談不上,要不然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在他治理蜀國41年期間,有信任諸葛亮與姜維之時,並支持其北伐,也有寵信宦官黃皓之時,導致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滅亡。

在我看來,劉禪遠遠算不上一個好的帝王,但是也沒有那麼的不堪,至少以一州之地堅持四十多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他在用人上敢於放權,諸葛亮、姜維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與其他帝王相比,曹丕是遠遠勝過他的。曹叡也強於他。曹髦曾說出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繼位之後,朝政已經被司馬氏掌控,無力迴天,能力還是有的。至於其他幾位,應該是比不上劉禪的。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strong>


文史侃大山


歷史上都把劉禪定義為昏庸,懦弱無能的幼主,最終蜀漢也亡在了他的手上。但其實,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子孫後代中,劉禪是最有出息的了。

(一)曹操後代

曹操的後代也不是個個都沒出息的。比如曹丕,自幼文武雙全,為人謹慎,處事周到,極富權謀。他平定了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在文學上,曹丕同他父親曹操一樣,也是有非常高的造詣。他尤其擅長五言詩,和曹操、曹植並列為“建安三曹”,廣受世人傳頌。

可是,天妒英才,這樣一個青年才俊早早的就死掉了。而曹操的弟弟曹植,雖說也是文韜武略,才高八斗,但是文人氣質太重,特別是飲酒後常常肆意妄為,偶爾做出的事會令曹操惱怒失望。有次曹丕飲酒後,竟不顧曹操法令,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此事發生後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而後對曹植也越發失去信任。最後,曹丕被立為世子。而且曹丕對曹植一直很有敵意,這才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流傳千古的詩。232年,終生不受重用的曹植在憂鬱中病逝。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叡,也算是一個人才,尤其是做事沉重冷靜,但也和曹丕一樣,英年早逝了。而其他的曹芳、曹髦、曹奐這三位確實是懦弱無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連出入宮廷,都受到嚴密監視。其中的曹髦還有點曹操的血性,孤注一擲,率領數百奴僕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手下大將成濟所弒。最終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就被司馬家搶去了。

(二)孫權後代

孫權的幾個兒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病死了自殺了被賜死了。其中也不乏有才華的。主要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是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更荒唐的是他立下的一些規定:俸祿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必須去給孫皓蓋房子。《江表傳》是這樣記載:“皓營新宮,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攝伐木”。當時的群臣自然有意見,意見上書到孫皓那裡,孫皓非但不改,反而想出了一個奇怪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威嚴。當時的中書令賀邵恰好中風,孫皓就隨意給賀邵安插了一個罪名將他抓上朝堂,被活生生拷打至死。孫皓執政十數年間,收集的人頭成百上千:會稽太守車浚因施捨百姓被殺、侍中韋曜因不會喝酒被殺、常侍王蕃因太會喝酒被殺,至於后妃、宮女、內侍等,只要稍不合孫皓心意,就剝去麵皮,挖鑿眼睛,扔進水裡化成浮屍。

這樣一個皇帝,不僅是昏庸無能,簡直就是歷史上的奇葩。在他的統領下,吳國想不滅亡都不行。

綜上,劉禪雖然能力差了點,但至少在勤勤懇懇地學著治理國家。和其他幾個後代比起來,確實也算是最有出息的一個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三國時期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有自己的霸業,並一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到了三國後期,最後奪取天下的人,就是他們三位中的一個。可以說他們活得真是榮光滿面、威風凜凜。並且他們活得還都比較長,曹操活了65歲,劉備活了62歲,孫權活了70歲。

那麼,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孫子們,為何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呢?下面我就逐一來給大家分析。

一、先說劉備的子孫

劉備的子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禪了。在這篇文章,姑且只說劉禪。劉禪自古以來,就被說成了是個昏庸無能、沒有出息的皇帝,有人甚至說他低能、弱智。其實不然,劉禪穩坐帝位40年(223年--263年在位),該享受的都享受了,熬死了很多人,是一個善始善終的皇帝。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劉禪即位,諸葛亮當政。朝中所有政事都交給了諸葛亮,用陳壽的話是,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用劉禪自己的話說,是“祭由寡人,政則葛氏”。說白了,劉禪只需要享受就行了,根本不用做任何事。可以想象,諸葛亮在世期間,劉禪活得有多愜意了,可以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說劉禪是最有出息、最出色吧。大家想一下,難道不是麼?

二、再說曹操的子孫

我們都知道,世人多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還說他是天下奸雄。不過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儘管他封了魏公,做了魏王,還加九錫,"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所有特權都有了,跟漢獻帝沒有任何區別。

漢獻帝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魏王,不久後就篡漢自立,是為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皇帝,他文武兼備,但是很可惜,在世時沒有建功立業,只當了6年的皇帝就病死了,終年39歲。

曹操的四子曹植,因不為曹丕所容,抑鬱而終,年僅40歲。曹操最鍾愛的兒子曹昂,在一次跟曹操出征張繡時,因張繡突然偷襲被殺,年僅20歲,也是一個短命的人。曹操第二個喜歡的兒子曹衝,很早就病死了,年僅12歲,是一位早夭的孩子(一說被曹丕所害)。曹操最會打仗的兒子曹彰,也死得早,年僅34歲。

曹操的兒子甚多,有史料記載的一共有25個,有點名氣的就是上面五個。我們會發現,只有一個活過四十歲。

再說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曹丕長子,是魏國第三位皇帝(曹操諡號魏武帝,姑且算他是皇帝),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5歲。曹睿死後,他的養子曹芳即位,年僅7歲,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沒有任何實權。後來司馬師廢他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髦是曹丕的孫子,他只當了4年皇帝,就被謀殺。之後,曹操的孫子曹奐即位,只當了5年皇帝,是魏國最後一位皇帝。至此魏國滅亡,時間為公元265年。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曹操的子孫,要麼是短命,要麼沒有任何實權。總而言之,都過得不好。

最後說孫權的子孫

孫權一共有7個兒子,他活得年紀比較大,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熬死了很多兒子。

他的長子孫登(209年-241年),只活了32歲,有太子命,沒有皇帝命。

次子孫慮(213年-232年),只活了19歲。

三子孫和(第二任太子)和四子孫霸(魯王),因“奪嫡之爭”,一個被殺(孫霸),一個被廢(孫和)。孫和還不得善終,後來被權臣孫峻所殺。

五子孫奮,被孫和之子孫皓所殺。

六子孫亮,是東吳第二位皇帝,只當了6年的皇帝,就被權臣趕下臺,後來又被孫權七子孫休所殺。善惡終有報,孫休的皇后和兒子,後來被孫皓所殺。

孫休是東吳第三位皇帝,也只當了6年皇帝,活了29歲。

孫休死後,孫皓當了皇帝,他是東吳最後一位皇帝,死得很慘。

大家可以看到,孫權的子孫,要麼被廢,要麼被殺,甚至是自相殘殺。沒有一個得以善終!

綜上所述,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的子孫們,最有出息、最出色的是劉禪。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元哥說三國


因為劉禪不僅活得長而且運氣好!

曹家一群短命鬼

曹丕當了七年皇帝病死。年僅四十。

曹叡在位十三年,年僅三十六,連個親兒子都沒。

曹芳,八歲即位,要是沒有權臣就奇怪了,偏偏自家宗族親信曹爽是個渣渣,反手就被司馬懿滅了,曹芳他才十八,連親政都沒有機會,拿什麼去翻盤。

曹操後代,慘!

要是曹操泉下有知,估計打死都不立曹丕這個短命鬼,立曹植指不定能多活好些年。

孫吳是孫權自己作的

孫權晚年遲疑不決,導致兩宮之爭席捲整個朝延,面對鬥了七八年的兩個兒子,直接一個賜死,一個被廢,另立太子孫亮。

孫權臨死前還放炸彈,你說吳國,慘不慘。

孫亮年僅十歲,所以又是權臣閃亮登場之時,諸葛恪,孫峻,孫綝挨個上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孫權不知道怎麼想的,說他寵愛幼子孫霸,結果把他賜死了,按理說沒了競爭對手,太子地位應該穩了,結果孫和又被廢了,而且誰勸殺誰,十分牛逼。簡直神仙操作,佩服佩服!

終於輪到天命之子劉禪上場了!

開局十七歲當皇帝,不小了,大家也都很尊重他,惟一一個權臣可能的諸葛亮又掏心掏肺,不點也不像司馬懿,等到諸葛丞相病故,劉禪把大權一收,此時劉禪已經二十八了,從此快快樂樂,該吃吃,該喝喝,雖然平凡了點,但也不似孫皓這麼亂,當了四十一年皇帝,八年安樂公,真是幸福快樂的劉阿斗!

什麼也不用說了,阿斗就是墮入人間的天使,專門享福來了,讓人羨慕!


(關注我,有更多三國故事)


小白又改名了


曹操、劉備、孫權的子孫們,最有出息、最出色的人怎麼也輪不到劉禪,在位時間長,只能說明劉禪的壽命長,壽命長並不代表能力就強。

如果以在位時間來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 你能說萬曆皇帝是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嗎?至少明成祖朱棣就不答應。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乾隆皇帝,在位63年,你能說乾隆是清朝最有出息的皇帝嗎?至少康熙帝就不答應。



劉禪之所以在位時間在三國皇帝中最長,第一個原因就是劉禪活得長啊!

劉禪207年出生,271年去世,活了65歲,在位41年;

曹魏方面:曹丕187年出生,226年病逝,活了40歲,在位6年;曹睿204年出生,239年去世,活了36歲,在位13年;曹芳232年出生,274年去世,活了43歲,在位15年;曹髦241年出生,260年去世,活了20歲,在位6年; 曹奐246年出生,302年去世,活了57歲,在位5年;曹魏五位皇帝,沒一個活過劉禪的。



東吳方面:孫亮243年出生,260年去世,活了18歲,在位6年;孫休235年出生,264年去世,活了30歲,在位6年;孫皓242年出生,284年去世,活了43歲,在位16年。東吳三位皇帝,也同樣沒有一個能活過劉禪的。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活得足夠長,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一個皇帝所能成就事業的大小,與其壽命惜惜相關,但並不是說壽命長,這個皇帝就是最有出息、最出色的皇帝,否則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也不用比政績和功績了,直接比壽命得了。



劉禪除了活得長之外,他能夠統治蜀漢長達41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蜀漢的政治制度是三國中最出色的,而蜀漢政治制度皆出自於諸葛亮之手,這並不是劉禪的功勞。

蜀漢基本法《蜀科》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五個人編制的,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李嚴,這五個人可以說是代表了蜀漢的精華,而《蜀科》是一部管理蜀漢的法律制度,諸葛亮以此為基礎,實行以法治國。



諸葛亮不僅僅以法制國,而且執法必嚴、公平公正,所有蜀地百姓和遭受法律制裁的官員,都心服口服,比如李嚴,算起來是諸葛亮的政敵,可是諸葛亮是以彈劾的方式罷免了李嚴的官職,李嚴心服口服,諸葛亮去世後,李嚴還長嘆,再也沒有人用我了。再比如馬謖,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丟了街亭照殺不誤。

劉禪雖說是蜀漢的皇帝,可是蜀漢所有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決斷,而皇帝劉禪只負責祭祀,從劉備去世的223年到諸葛亮去世的234年中的這11年來,實際上是諸葛亮在治理蜀漢,劉禪只有國家領導的象徵而已,並不參與實際治理,所以這些算不上劉禪的成績。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接受了諸葛亮推薦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其中蔣琬執政12年,費褘執政7年,蔣琬和費褘基本上延續了諸葛亮時期的制度,除了北伐之後,蔣琬和費禕治理蜀漢還是相當有成效的,而在蔣琬和費禕治理期間,劉禪基本上是不太管事的。

諸葛亮執政11年+蔣琬執政12年+費禕執政7年=30年,從費禕去世後,治理蜀漢的人選才真正由劉禪決定,從費禕去世的253年開始,到蜀漢滅亡的263年為止,劉禪真正執政的時間也不過10年,而且就是這十年時間,導致蜀漢自諸葛亮時代以來形成的清明政治,開始就得黑暗,小人開始抬頭,君子開始無用武之地,這都是劉禪執政的結果。



而且在蜀漢晚期,劉禪居然開始寵信宦官,這就是滅亡的前兆了,在263年的司馬昭伐蜀之戰中,劉禪由於錯誤的決定,徹底的斷送了蜀漢的江山,蜀漢的滅亡,劉禪要承擔主要責任。

就劉禪這種水平,在三國皇帝中的能力,都是墊底的,怎麼能說劉禪是最有出息、最出色的皇帝呢?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依我看,三國皇帝最出色的都是曹操的子孫,分別是曹丕、曹睿和曹髦,這三位皇帝在三國所有的皇帝中,排名第一到第三位,毫不為過。

曹丕執政時間不長,主要是活得不長,並不是能力不行,曹丕軍事能力雖然比曹操有所欠缺,但是政治能力還是蠻強的,曹丕依靠政治手段徹夜的解決了徐州藏霸等人的半獨立狀態,並在政治上開創新的朝代,代漢自立。



在政治上,曹丕實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名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緩和曹魏國內的階級矛盾,真正把控了曹魏的江山,而且曹丕並不需要輔政大臣,全部由自已做出決定並實施,這一點不知道比劉禪強多少倍!人家曹丕好歹是個自主皇帝,而劉禪只能在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庇護下得過且過。

曹睿比他的父親曹丕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曹睿在位期間,是曹魏軍事能力最強大的時期,依次解決了周邊的軍事威脅,為曹魏提供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機遇,曹睿並沒有讓你父親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發揮多少作用,即位之初,就政由已出,自主做決定。



曹睿在位的13年中,耗死了諸葛亮,解除了西南方向蜀漢的軍事威脅,刺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解決了西北方向的軍事威脅,下令司馬懿平定了遼東,解除了東北方向的軍事威脅,這全是曹睿之功,比劉禪不知道強多少倍!

最後說曹髦,曹髦原本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皇帝,只可惜生錯了時代,曹髦即使之時,曹魏政權已經落入司馬家,這不是曹髦能解決的,本來年幼的曹髦想借司馬師去世之機奪回大權的,可惜被忠於司馬家的鐘會等人破壞。



曹髦不僅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而且是個有血性的皇帝,在確定奪權無望的情況下,曹髦勇敢的拿起武器,對抗司馬家,哪怕被殺,也是一腔熱血,從這一點來說,比劉禪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所以說,劉禪只是一位碌碌無為之君,連明君都談不上,更別說是三國時期最有出息、最出色的皇帝,三國時期最有出息、最出色的皇帝是曹丕和曹睿以及曹髦,都是曹操的子孫,這一點很重要,說明曹操的家教質量遠高於劉備和孫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作為三足鼎立的魏蜀吳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亮點。那建立三國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巨頭,肯定非池中物。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三巨頭的子孫們裡也是人才輩出,有很多的厲害角色。

但要說最出色,最有出息的是劉禪,那未必,但從結局來看,他肯定是最好的,畢竟他得以善終。

要說壽命長,我不跟你犟,三巨頭的子孫裡當屬劉禪,終年64歲。其餘的那些人裡,活過40歲的都不多。

要說當皇帝時間長,這我也不跟你犟,劉禪在位41年,別說在三國裡,就是在整個歷史上,這都算在位時間可以的了。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羅貫中: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他為政平庸,也沒什麼大作為。在諸葛孔明的精心輔助下,他舒舒服服地做起了甩手掌櫃。當別人的軍馬攻至城下時,他倒好,直接投降。作為亡國之君倒樂不思蜀,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他用苟且偷生的方式延續了帝位,有人說這是大智若愚。也許在保命上,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但是作為帝王,他沒有宏圖大志,不時刻想著恢復祖宗基業,怎麼能算最出色?

在看曹操的子孫。

曹操有25子,孫子輩更是多了去了,我不能一一細說,就挑幾個典型代表。

首當其衝肯定就要說魏文帝曹丕。他自幼文武雙全,文學才能極佳,與曹操、曹植並稱“三曹”。220年,曹丕廢漢建魏,魏文帝在位7年時間,於226年駕崩,享年40歲。

此人才能是有,但英年早逝。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桓階:仁冠群子,名昭海內,仁聖達節,天下莫不聞。

曹衝,聰明過人,曹衝稱象的典故就是說他。但12歲就沒了。

曹植,才華橫溢。但被曹丕打壓的鬱郁不得志,也早早去世了。

在看孫權這面。

他有7子,才能暫且不說,個個短命,沒有超過三十多歲的。

這子孫運確實太弱了。

孫和,孫權第三子,品行端正,宅心仁厚。本是不二的君王人選,卻在吳國宗室孫峻的策劃下,被髮配邊疆,後賜死。

孫亮,東吳的第二個皇帝。被孫綝發動政變,流放路上被害。

孫休,東吳的第三個皇帝。最有能力的一個,本想大幹一番事業,誰料皇位還未捂熱就病死了。

孫權的這些子孫幾乎沒有善終的。要麼是爭權奪利傾壓而死,要麼就是病死。


綜上比較,結局劉禪肯定是最好的。才能上曹操的子孫裡,絕對有人能蓋過他。


說史聽濤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足鼎立,然而隨著三國君王更迭,世事變遷,曹操、劉備、孫權的子孫們表現各不相同,因而有人說,其中那“扶不起的阿斗”是最出色,最有出息的,我們今天就來一一對比,詳盡分析。

魏國曹操的子孫後代們

眾人皆知,三國鼎立,魏國國勢最強,兵多而將廣,其實生活中曹操也是風流之輩,正史記載的就有25個兒子和6個女兒,可謂子孫成群。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蕭懷王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昂、相殤王鑠,環夫人生鄧哀王衝、彭城王據、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玹、陳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矩,王昭儀生趙王幹,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乘、郿戴公子整、靈殤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劉姬生廣宗殤公子棘,宋姬生東平靈王徽,趙姬生樂陵王茂。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衝等。

曹昂,曹操的長子,自小隨父出征,大大小小經歷了太多的戰役,屬於武略見長,而他又是曹操正妻劉夫人所生,丁夫人所養,屬於嫡出,古人講究立儲立長,加上他的忠孝仁義和子憑母貴兩重原因,曹操一直是作為接班人培養的。

甚至連曹丕也對其評價為“家兄孝廉,自其分也”,可見曹昂的品德和能力,不過英年早逝,二十歲就死了。

曹丕,曹操的次子,是曹操與卞夫人所生,其實根據一些史料推測,曹昂死後,曹操是有意傳位給曹丕的,因為當時几子,都是封侯獎勵,可到了曹丕這裡卻是任職五官中郎將,副丞相,相比較封侯,曹丕可是握有實權,提早的鍛鍊了朝政能力。而且曹丕還是文韜武略,作為曹操的接班人,上位後致力於宗室,世族權利改革,不過也是壽命不長,40歲就死了。

曹彰,曹操與卞夫人的第二子,也是曹丕的同母弟弟,從小也是好為武功,武藝過人,但不善文章,立志“好為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因鬍鬚黃色,被曹操讚賞為“黃鬚兒”,不過也是命不久矣,33歲病逝洛陽。

曹植,便是曹丕、曹彰的同母弟弟,這個人才高八斗,“天下文采十鬥,天下人共分一斗,曹子建獨佔八斗”,而且被人熟知的“七步詩”也是他所做,可見其文采飛揚,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最後說到曹衝,更是自幼便有“神童”美譽,曹衝稱象,智救庫吏等,無一不顯示出他的智力過人,而且還活潑可愛,仁義有加。

衝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戮,而為衝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這人更是被上天妒忌,13歲突然暴斃,曹操悲痛不已。

除了上面幾位還有養子曹真等人,哪一個在歷史舞臺上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存在感。

至於曹三代,曹丕死後,曹叡繼位,作為魏國的第二位皇帝,和曹操、曹丕並稱為“三祖”,軍事上,重用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的防禦了蜀國,吳國的多次進攻,而且平定鮮卑,穩定政局,也是一位勤政為國的好皇帝。

其實自曹操以來,曹二代,曹三代有不少能文能武之輩,而鑑於英年早逝,宗室紛爭的主要原因,使得人們認為他們歷史舞臺上平庸不出色。

吳國自孫權以後的子孫分析

曹操曾經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東吳孫權也是三國中一代人傑,不過提起他的後人們,不免有些感嘆,爭權奪勢、良莠不齊。

孫權一生共有七個兒子,但孫權本人壽命長,活到了71歲古稀之年,以至於有的兒子沒能活到能夠繼承皇位的那一日,如長子孫登、次子孫慮都是因病去世。此為還有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都因權位鬥爭而相互殘殺而亡。六子孫亮繼位之後又被七子孫休集結權臣所殺,孫休繼位後只活到二十九歲便去世了,此後孫權的孫子孫皓繼位。東吳政權內部互相殘殺,因諸葛恪、孫峻等人弄權而分崩離析。

孫峻是東吳的宗親,是孫權的叔叔孫靜的曾孫。據說他行為不檢點,經常奸亂宮人。他曾與孫權的長女魯班公主私通,並且聯手陷害死孫權的幼女孫魯育。按輩分算,魯班公主是孫峻的堂姑母。

蜀國劉備子孫們

劉備共有四子,但史書記載筆墨最多的只有劉禪。劉禪是後漢第二任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史書記載劉禪生性愚鈍,不堪大任,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在位期間一直碌碌無為,但奇怪的是這個生而愚鈍的阿斗,竟然是魏蜀吳第二代國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而且國家在他的治理下也並未出現大錯。

身處亂世而能自保,才是真正的聰明,正如俗語所說,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楊修可是聰明之人?可因為雞肋二字,一世聰慧毀於一旦,連性命也丟了,反觀不按常理出牌的劉禪更能引人深思。

一次司馬昭與劉禪一同赴宴,宴會上劉禪唱起一隻家鄉歌謠,隨行的蜀人都紛紛落淚。此時劉禪突然開懷大笑,連司馬昭都氣不過為劉備傷感,於是憤怒離席。還有一次司馬昭問劉禪想家嗎?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當時的人看劉禪是無心無智的傻子,而今再單獨琢磨,劉禪的言談舉止未嘗不是一種睿智。

因此我們也能看出,被人一直詬病“扶不起的阿斗”的劉禪,大智若愚而又審時度勢,才是魏蜀吳裡笑到最後的人,


春朝青牛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都是三國時的人傑。在諸侯並起的年代,成功的笑到最後,各自建功立業,成立自己的勢力,形成三國鼎立態勢。


至於提主問的他們的子孫中是不是劉禪最有出息?我並不這麼認為。在三國中,劉禪相對來說是在位最長的皇帝。劉禪能做那麼久的皇帝,說明他個人能力還可以,能平衡國內的勢力。但更多有賴於他父親劉備給他安排了能臣武將,為他保駕護航,他才可以做一個安穩皇帝。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子孫後代的情況:

魏國

魏國是曹操打下的江山,但他並沒有稱帝,是他兒子曹丕稱帝以後,追封他為武帝。實際上魏國稱帝的只有5位君王。

220年,曹丕稱帝,他在位期間還是比較有作為,對治國之術非常精通,而且善用人才,穩固了魏朝的統治。可惜的是他命太短了,在位7年就去世了。

226年,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他治理國家還是有所建樹,但他喜好美色,荒淫無度,人到壯年就疾病纏身,而且無嗣,只能領養兩個兒子,他死後由他的義子即位。

239年,曹睿的義子曹芳即位,那時才8歲,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基本上就屬於傀儡。長大後的曹芳想收回權力,但是鬥不過司馬家族。他在位14年,後由司馬師以郭太后的名義廢除帝位。

254年,曹髦即位,他當時已經14歲,對政治已經有了覺悟,知道自己鬥不過司馬家族,開始並不願意即位,但太后不允,只能即位。他即位後,一心想振興曹室,但終究還是鬥不過司馬昭,有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他說的。260年被司馬昭的手下賈充成濟殺害。

260年,司馬昭立曹奐為元帝,他也是一位傀儡皇帝,大權還是在司馬昭手裡。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仿效曹丕代漢,讓曹奐傳位給了自己,魏國政權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蜀國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蜀國建立。兩年之後,劉備經歷夷陵之敗,在白帝城過世,傳位兒子劉禪,諡號昭烈皇帝。

223年、劉禪正式即位,由諸葛亮保駕護航,蜀國也迎來休養生息。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個人經營蜀國三十年,他總共在位40年,一直到263年投降魏國,蜀國才算滅亡。是三國中最先亡國的一個國家,只經歷了兩世。



東吳

而東吳孫權是三國中稱帝最晚的君王, 229年才正式稱帝,隨後孫權執政了24年。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覆不定,引起東吳境內黨爭不斷,朝局不穩。在252年才傳位他的第七個兒子孫亮。

孫亮十歲登基為帝,十五歲才親政,剛親政一年,就被權臣孫琳貶為會稽王,十八歲身死。

隨後孫權的第三子孫休258年即位,他還算比較有本事,在做皇帝時做了不少實事,頒佈良策,令百姓受益,促進東吳繁榮,又建立太學,對東吳發展很有想法,可惜他在位的時間也並不長,264年就死了。

264年,孫權的孫子孫皓即位,這人在歷史上也相當有名,是一位昏君。他沉迷酒色, 喜歡殺戮,昏庸爆烈,280年被西晉所滅,是東吳最後的一名君王。

綜上所述:曹操的兒子也不錯,曹丕就是佼佼者,只不過壽命太短,才在位7年就去世了,還沒有很好的替自己的兒子安排,只能說人有再大作為抵不過命短。

而孫權在位時間比較長,晚年又對立嗣猶豫不決,死後立了一位幼皇帝,哪裡鎮得住大局?不過他的兒子孫休不錯,即位後為東吳還是做了很多實事;只不過他兒子孫皓實在不是一位明君,才葬送了東吳的事業。

劉備的兒子劉禪,因一句話“此地樂,不思蜀”,被後世嘲笑了千年。但以當時劉禪亡國之君的處境,他也只能這樣表現,要不然就會死於非命。

劉禪不算一個很昏庸的人,不然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後,獨掌蜀國30年。但是也不算是一位明君,只能說是一位很普通的君王。

所以曹操、劉備、孫權的兒子都各有千秋,並不能說誰一定優秀。如果單純就兒子而言,我覺得還是曹操贏了,曹丕最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