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悟透“有無”

“天上飛的(通用飛機),地下跑的(汽車等),水裡遊的(萬噸輪),沒有蕪湖人不會做的。”蕪湖人喜歡這樣自詡。

如果城市是有性格的,那蕪湖一定是敢想敢闖的。從傻子瓜子到奇瑞汽車,濱江而居的蕪湖一再標註下中國改革創新的大印跡。蕪湖,也因此被國家列入全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8個典型地區之一。

昔日的蕪湖,無沿海沿邊、毗鄰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優勢,無能源、礦產的資源優勢,無經濟特區、保稅區等的政策優勢。如今的蕪湖,擁有風光無限:核心技術加速引進、轉移、外溢,新興產業迭出不止,高端人才紛至沓來,“隱形冠軍”不斷湧現,前沿技術相繼落地……

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有再到有中更有,蕪湖,這個曾經躋身全國四大米市的繁華地,今日華麗轉身為高新技術產品、業態層出不窮的創新熱土。

芜湖:悟透“有无”

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生產流水線

無中生有:創新集群支撐發展基點

偌大的廠房裡,4臺精美的小飛機待檢交付。過道邊的顯示器裡,反覆播放著一架無人機在高原地區長時間巡航後,精準降落在跑道中線的畫面。這是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最新成果。

“蕪湖是一個喜歡而且擅長無中生有的地方。”公司總經理洪雨寧表示。2013年,公司決定落戶蕪湖航空產業園時,這裡還是一片空地,現在則形成了從航空發動機到複合材料的產業集聚。“簽約時還在擔心,蕪湖作為一個三線城市,能否支撐起現代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但事實表明,一個城市的產業邊界與城市的人口規模並不成正比。”

20多年前,蕪湖比照國家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政策,在沒有任何特殊優勢的條件下,勇於創新,無中生有地創辦了奇瑞、海螺等大型企業,形成了汽車、家電、新型材料等產業集群。蕪湖GDP在安徽的排名也一下從第十蹦到了第二。

此後,更多的產業集群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坐落於經濟開發區的新型顯示產業基地,信義光伏玻璃佔據了全球20%的市場份額,是全球單一最大的光伏玻璃生產基地;其周邊的長信科技則擁有12條ITO導電模組生產線,全球規模最大。

由汽車產業而拓展的交通裝備產業,已裂解為通用飛機、造船、改裝車、軌道交通等新的集群。在蕪湖的郊區,中車浦鎮龐巴迪悄然崛起,跨座式單軌及APM車輛接連斬獲國際訂單,生產計劃已排到了2021年之後。

讓人意外的是蕪湖這個三線城市居然隱藏著一批堪稱“隱形冠軍”的互聯網企業。2012年創業的三隻松鼠,去年銷售額達80多億元。2011年,創業多年的凡臣優品電子商務公司遷至蕪湖,2018年銷售額近30億元。在它們的身後,則是易酒批、共生物流、溜溜果園、同福碗粥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的“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

按照蕪湖市常務副市長曹哨兵的說法,在蕪湖市的超前佈局下,蕪湖有重點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快速集聚,開始顯山露水了。和以往不同,蕪湖顯山露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單個企業單打獨鬥,而是以產業集群形成合力;不再依賴單個品牌,而是佈局全產業鏈。

曹哨兵說:“蕪湖既無區位優勢,也無資源稟賦的優勢,能夠依靠的就是敢於創新創業的基因。創新創業始終伴隨著蕪湖的發展,創新創業也深深地融入蕪湖人的血脈中。”

有中生有:技術紅利的聚變效應

今年上半年,沉寂多年的奇瑞汽車再次引起全國關注。在全國汽車銷售同比下降12.4%的情況下,奇瑞汽車卻增長了8.5%。說起逆市上漲的原因,奇瑞汽車公司總經理助理金弋波說,經過20年來的努力,我們終於享受了一次技術紅利。

金弋波說的技術紅利是指奇瑞配置第三代發動機的新產品。去年下半年,奇瑞第三代發動機上市,燃燒效率達到甚至超過了合資品牌的主流產品水平,在A級車市場上初步改變了自主品牌汽車長期以來以小打大,以弱敵強,受制於人的局面。除發動機技術外,奇瑞也在底盤、自動變速箱、電子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取得一系列成果。

去年六關節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居全國第一的埃夫特,七八年前還是奇瑞公司的一個設備採購部。當奇瑞決定自己開發機器人時,設備採購部變成了埃夫特,埃夫特帶出一個產業園,產業園又引來了電機、減速機等核心零部件企業。就這樣一生二,二生三,環環相扣,生生不息。

蕪湖的技術擴散突破鄰近的產業,溢出到更大範圍。國家發改委批准的機器人產業示範園區蕪湖機器人產業園,目前已形成全產業鏈集聚。園區內108家各類機器人企業,有蕪湖本土的,也有來自上海、哈爾濱、天津乃至意大利和日本的機器人企業。

由製造而“智造”,技術聚變把蕪湖的產業調整推向新的高度。半月談記者走進中航華東光電有限公司產品展廳,只見一款款微型顯示器件和視覺成像組件,在燈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該公司項目經理朱標拿起一款輕薄的雙目智能眼鏡說,它看似普通,卻集成了無線通信、圖像識別、語音控制、手勢識別等多種功能模塊,可以在城市反恐、公安巡查、電力巡檢等多種場合使用。“產品廣受歡迎,預計2020年可實現總產值15億元。”

有中更有:政府“放管服”改革促企業自主創新

當年,蕪湖多方聚集資源,由政府強力推進,創造了蕪湖創新發展的模式。如今,政府不再運作具體項目,放手讓企業與民眾自主創新,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政府則著力進行制度轉型和建設。

在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幾排很不起眼的老式樓房,裡面集聚著一些諸如量子通訊、太赫茲芯片、太赫茲檢測、氮化鎵、空氣能等國內頂尖的創業團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汪敏說:“這些項目所涉及的領域都是我們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就像從競爭激烈的高地一下子進入了荒蕪的無人區,我們現在更多是服務好這些在無人區探索的創新者。”

2012年,在外創業多年的戴啟龍決定將南京的公司賣掉,轉型互聯網雲打印平臺。在選擇二次創業的地點時,他和團隊一致同意入駐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戴啟龍說:“在幾個備選地中,蕪湖給的優惠條件是最少的,既不給錢,也不給地,只提供幾百平方米的辦公用房。但這裡提供保姆式服務,從知識產權申請、融資計劃和安排乃至稅務策劃,方方面面一應俱全。企業入駐後,可以立即全身心投入技術開發和業務拓展,這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

短短6年間,戴啟龍團隊開發的天斯努自助雲打印平臺已有用戶300多萬,成為世界規模最大互聯網打印共享平臺。

在蕪湖市信息辦,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的“易企網”平臺總是吸引著眾多創業者的目光。這個平臺為近20萬企業和個體戶提供從設立到發展直至可能註銷的全生存週期服務,並提供政策發佈和解讀、經營諮詢和金融等個性化服務。

汪敏告訴半月談記者,早在5年前,蕪湖就從北京等地引進了高水平團隊,專門從事初創企業的成長模型和信用評價系統的研究。經過反覆摸索,團隊研發出較成熟的評價模型,為政府科學、精準地服務企業提供了有效工具。

除此之外,蕪湖還打造技術研發平臺、人才支撐平臺,推廣應用平臺等8個服務支撐平臺,給予創業創新者以金融、信用、人才等方面的服務。

在戴啟龍看來,蕪湖最吸引他的是建立起了以創新者為中心、各類企業一律平等支持的創新激勵機制。

自2014年以來,蕪湖吸引344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集聚各類高端人才2000多人。僅2018年一年,蕪湖對31個創新團隊給付的獎勵資金就達1.84億元。

在蕪湖,航模飛手可以打造自己的植保無人機帝國;普通工人可以研製開發航天用的特種電纜,打破了國外禁運;幾個農民轉型做起了3D打印產業園;幾個年輕人建起跨境電商平臺,去年銷售收入已突破30多億元。

在這個300多萬人口的城市,每3天要誕生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每萬人創造出有效發明專利31件。僅用了5年時間,蕪湖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從2014年的29.7%上升到2018年的50.2%。

蕪湖市委書記潘朝暉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中,蕪湖被賦予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創中心的明確定位。圍繞這一目標,蕪湖正努力破解一系列難題,擰住創新發展這條主線不放,力求在踐行創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來源:新華社半月談 記者 汪延 楊玉華 姜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