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明確了 區塊鏈不是用來“炒”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使這一新技術再度成為熱點。過去,很多人一聽到區塊鏈,就會想到比特幣,但習總書記這次指出,要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還列舉了很多領域。可見,區塊鏈並非只有“炒幣”一途,可以獨立於虛擬貨幣之外。人們之所以誤解,是因為區塊鏈的產生與虛擬貨幣有密切的聯繫。

这下明确了 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
这下明确了 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

為虛擬貨幣而生的區塊鏈

虛擬貨幣是西方的無政府主義者首先發明的,他們不信任一切機構和銀行,渴望能有一種不受國家意志影響和金融機構操縱的貨幣作為其實現政治理想的物質工具。

B-money是第一種比較知名的,它能夠自由交易而且通過加密技術無法追蹤貨幣的流向。除了這兩個優點之外,和今天網絡論壇的虛擬幣沒有區別。它的問題在於發行機構如果不能提供擔保,那麼這些貨幣的價值將無從考量,交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遊戲。如果有真正的發行機構,那麼它將與傳統的PC網絡支付沒有區別。

後來Hash算法被引入到虛擬貨幣中來,典型的是HashCash。這是虛擬貨幣發展的一次分水嶺,也是今天虛擬貨幣之所以能與現實貨幣相交換的基礎。Hash算法保證了每個虛擬貨幣的產生所消耗計算資源將越來越龐大,讓虛擬貨幣也有了鑄幣費的概念。換句話說每個虛擬幣的價值是由其花費的計算能力背後的電費和設備費做物質擔保的,與古代金銀銅做錢的物質擔保相類似。

这下明确了 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

目前“挖礦行業”耗費的電力和計算資源已經極為恐怖

不過這些虛擬貨幣都存在一個問題,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有人進行虛假交易怎麼辦,誰能為這種自由交易且無法追蹤的貨幣提供信用擔保。

2008年,一位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在一篇名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幣,同時提出的還有完整的區塊鏈理論體系。

作為虛擬貨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本質上就是大家一起記賬的賬本,每次交易的進行都處在數以萬計的電腦監督參與之下,所以具有透明性和相對的“不可篡改性”。可以說沒有這一技術,就無法解決虛擬幣的信任問題,虛擬貨幣只能活在少數“極客”社區,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真正的社會影響力。

由於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的高度相關,一段時間內專職礦工對外都稱自己是做“區塊鏈”的。目前,“挖礦”仍是區塊鏈投資最基礎的領域。

虛擬幣催生的ICO及“投資”

中本聰提出並初步實現了比特幣,但誰是中本聰還是一個謎。

可以肯定,他或他的團隊主要是程序員,估計金融學的也沒差。

比特幣的算法決定了“挖礦”投入的計算開銷不僅越來越大,而且會指數級的擴大。這就決定了這幣有炒的意義和價值,挖礦虧本的人會傾向於通過購買補倉,而補倉會推高幣的價值。有補倉就有做空的意義,比特幣越來越金融化。

而先投入挖礦的人將獲得巨大的收益權,不亞於金融市場所謂的原始股。錯過比特幣的人也不用擔心,還有萊特幣、以太坊(與比特幣類似的虛擬貨幣)嘛!

終於比特幣在國內也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甚至達到可以靠概念騙錢的地步。廣東揭陽警方2016年破獲一起炮製“恆星幣”進行傳銷的團伙。犯罪團伙首腦通過上網瞭解到“恆星”幣的存在之後,通過建設網站和線下“洗腦”居然吸收了十多萬人參與到傳銷中去。而全國參與炒“幣”的人只會更多,比特幣不再是單純的貨幣,有了金融衍生品的特徵。

而虛擬貨幣金融活動的高峰就是ICO-首次代幣發行,作為模仿IPO-首次公開募股的眾籌活動,它試圖吸引社會資金來炒熱新“幣”,成為遊資進行“擊鼓傳花”的工具。至此虛擬貨幣投資已經完全成為了需要國家依法管理的金融黑洞。2017年9月,中國監管機構下令禁止境內的ICO交易,並陸續屏蔽境外ICO交易平臺的域名。

这下明确了 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

ICO本質是純金融活動,被金融監管部門定性為非法集資

所謂的ICO與技術再也沒有一毛錢的交集,無非是換了面具的非法集資。

“正經”的區塊鏈實際應用

有沒有不挖礦、不投機的區塊鏈實際投資呢?還真有。

區塊鏈本質就是一種保證信息記錄存儲真實性的技術,只要與信息傳輸真實性相關的產業需求理論上都是可以用上這一技術的,比如工廠質檢、生態農產品、金融信託、醫療信息管理、論壇管理等等。

一旦運用了區塊鏈技術,信息在存貯中因為受管理員影響而失真的風險將大大降低。不過也要指出,區塊鏈技術並不是全能的。他僅僅能提高信息在輸入計算機後的真實性,而現實中的應用問題關鍵還是在輸入計算機前的管理。以生態蔬菜為例,區塊鏈能使得輸入的產品信息不能再更改,但是不能保證蔬菜大棚管理員輸入正確可靠的信息。

这下明确了 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

區塊鏈追溯農產品宣傳

紫輝創投創始人鄭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過程中表示,他考察過三個追溯農產品全流程的區塊鏈項目,都發現信息輸入環節中不少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零售環節的動態信息存在諸多錯誤,且區塊鏈技術還找不到有效辦法對這些數據源真實性進行核實。鄭剛的體會說明,雖然區塊鏈具有具有透明性和相對的“不可篡改性”,但與用戶的痛點未必重合。

而金融用途的區塊鏈技術也難以進行業務拓展,由於區塊鏈技術本身的限制,用戶越多完成一次記錄的時間越長。如果用於移動支付,到款的時間幾乎肯定在十分鐘以上,而支付寶只需要最多十幾秒。區塊鏈為了安全犧牲了速度,也就限制了其在金融、安全、國防領域的應用。

各種區塊鏈投資的前景綜合分析

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目前“挖礦”仍是最基本的區塊鏈應用與投資方向,按照之前的分析,通過計算“鑄幣”發行虛擬幣是可以略微盈利的。但同時其門檻也很高,沒有足夠的高性能運算設備在“挖礦”中沒有優勢,這也是“礦工”的活動可以影響硬件價格的原因所在。

與平均盈利水平不相稱的是“挖礦”風險不低。新的硬件計算能力能夠提高多大誰也說不準,沒準下個月同樣價格的“礦機”挖礦能力能高十幾倍,高價買的計算設備在幾個月內盈利能力“腰斬”在“礦工”群體中太常見了。

同時虛擬貨幣的這種原始的發行方式同時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種浪費達到了令人不滿的程度,以至於國外有團體推出了“質數幣”,把計算大質數作為分配虛擬貨幣的依據,希望“挖礦”的人能夠把質數幣作為考慮對象,挖礦與貢獻科學兩不誤。

而參與虛擬貨幣炒作已經不是個“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問題了,組織ICO已經被央行定性為非法集資。對於參與虛擬貨幣炒作的人來說,這種“投資”與賭博的距離已經不大了。因為虛擬貨幣沒有獨立的管理機構,虛擬幣交易所和媒體輿論實際上影響著某種幣的價格走向。對於資本不太雄厚的投資者而言,面對的局勢比股市中的“散戶”還要差。

預計之後會有一波投資“區塊鏈”的熱潮,但對於真正想投資技術的人而言,一定不要盲目地估計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只有做好了相應的配套,區塊鏈技術才能發揮其價值。這也是習總書記強調“推動”“探索”的關鍵所在。

區塊鏈技術即使在本身的信息安全方面其實也存在系統性風險,同樣值得研究。破解區塊鏈可能需要攻破幾十萬至上千萬臺計算機,而對於黑客而言這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就看這背後的利益是不是足夠大了。

區塊鏈行當裡,有些從業者表面上與虛擬幣劃清界限,其周圍的人或者粉絲都會有意無意的提到幣,這無非是用比特幣初期的造富神話來暗示自己的項目“錢景”廣闊。希望這次中央的重視,能夠引入社會上更強的技術、人才與資本,從而“良幣驅逐劣幣”,淨化這一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