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道德經》:善於行事,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被動為主動。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在為人處事之中,善於保全自我,避開問題,便是一種智慧。

處事的時候不讓人看出來問題,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局面之中,都不會讓自己惹招致災禍,無論是對於生活,處事,經商各個領域之中,能夠善於隱藏自己的跡象,透過表象看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更好的保全自我,這才是一個智慧。

有的人不屑於生性圓滑之人,因為他覺得生性圓滑一種低質量的人生,其實對於一個人來說,我們不建議用小聰明為自己謀福利,也不建議用偽詐的面目示人,但是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保持一份外在的圓滑,比剛正有的時候更有用。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個道理。

古時候,孔融被捕的時候,朝廷內外一片惶恐,孔融的大兒子9歲,小兒子8歲,孔融被抓的時候,他們兩個還在玩遊戲,但是也沒有驚慌的神色。

孔融對差役說:“希望所有懲罰只限於我一個人,讓兩個孩子保住性命。”

但是兩個孩子就說:“父親,難道你見過搗翻了鳥巢,下面還有完好的蛋嗎?”

不久之後孔融的孩子也被逮捕了。

這一個故事的背景,就是曹操當年準備南征劉備和孫權,孔融勸曹操不要南征,曹操沒有聽孔融的話,孔融在背後發了幾句牢騷,這些話傳到了曹操耳朵裡面,還被別人添油加醋的向曹操稟報,曹操特別生氣,下令處死孔融一家。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我們在小的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而且印象深刻,孔融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人。

他的人生有一種剛正和原則,有一種從容不迫堅貞不屈的氣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包括他的兒子也傳承了父親的氣度和智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成語,也就是出自於這裡。

但是在剛正不阿的另外一面,我們是否會想過,如果孔融懂得圓潤變通,是否能免除殺身之禍呢?也能免除滅門之災。

有的時候剛正,需要在不同的場合下運用,對於君子可以剛正,做人做事可以保持原則,但是在面對小人的時候,我們太過於剛直,不懂得圓潤變通,必然會遭之災禍。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道德經》中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道德經》中說,聖人的智慧是順應自然規律,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他們順應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

讓自己順應自然規律,以便於免除災害,這就是“以無為生大為”“以無用生大用”的一個智慧。

一個人善於行事,能夠謹慎處事,在生活中不但能給自己提供很多便利,在更多的時候,成就的才是我們的人生。

我們並不提倡一個人以圓滑處世,也不提倡以小聰明能待人,但是當我們遇到了小人,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些不公平局面時,轉換角度謹慎行事,才得以保全自己。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在洪武年間,郭德成被任命為驍騎指揮,有一天他進宮去參拜太祖,太祖放了兩塊黃金在他的袖子裡。對他說:“回去之後不要張揚此事。”

郭德成謹慎的答應了,出了宮門就把黃金放在靴子裡,假裝喝醉了,並且脫下靴子故意把黃金露出來。

守門的門衛看到之後就把黃金呈給太祖,太祖說:“這是我送給他的。”

有人就責備郭德成,郭德成就說:“皇宮戒備森嚴,我揣著兩地黃金走出宮門,一定會被人認為是偷來的,況且我妹妹在宮裡侍奉皇上,我出入宮中的機會多,怎麼知道陛下是不是故意試探我呢?”

一個人做事謹慎,考慮周詳才能免除災禍,才不會招惹是非,處事不謹慎的人往往會帶來一個相反的效果。

《道德經》:身處逆境,懂得圓潤變通,才可化為主動

老子說:“大道如水一樣的智慧”。

水居萬物之下而不爭,但是水卻遇事則變,遇到什麼樣的容器就化為什麼樣的形狀,這就是水的圓滑之處。

任何一個人恪守死板,最後給自己帶來的終將是不堪的結局,有的時候懂得變通,善於行事才是智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