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實打實幹活的同事離職了,老闆連談都沒談,一句挽留都沒有,你怎麼看?

畫者沈乾坤


原來的同事老劉,是一個實打實的優秀員工。

自身工作業績不俗,和同事們相處的都很好,誰有困難都願意去幫忙,而且公司裡有什麼髒活累活安排下來,從來不會偷奸耍滑,有多大力氣使多大力氣,不知道的都以為是給自己家親戚幹活呢。

這樣的員工,老闆自然是再喜歡不過了,我們能夠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對於老劉這個人有著很明顯的偏袒,當然,我們也不羨慕嫉妒恨,畢竟老劉確實做的好啊。

和老劉一起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他升職了,當了部門的小主管,我們都很替他開心。

然而讓我們沒想到的是,僅僅四個月之後,老劉竟然主動提出了離職,我們問他為什麼要離職,他也只是含糊其辭,沒說出一個非走不可的理由來。

然而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老闆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

啊,那就走吧。

說實話,當時真的是感覺挺驚訝,本以為老闆會挽留一番,勸老劉留下來,哪怕是面子上的話,也要說一說吧,但是沒成想,老闆這一句“那就走吧”,就把老劉給打法走了。

結果三天之後,老劉收拾完東西,捲鋪蓋走人了,那場面別提有多狼狽了,曾經算得上是很風光的人物,結果走的時候,只有我們幾個同事送他下樓。

又過了一週之後,老闆在給我們開會的時候,就談到了老劉離職的這件事,並且對我們說:

老劉很優秀,但是他走了也無所謂,馬上就會更優秀的人出現,填補他的空缺,公司沒了誰,都是一樣在運作。

老闆的這番話不算好聽,而且還多少有些殺雞儆猴的意思,當時我的心裡很不舒服。

然而五年之後的今天再看這句話,我卻覺得,當時老闆的做法,其實完全可以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01.重要員工離職可能會造成其他員工的心理波動,老闆要穩定軍心

老劉作為一名重要的公司員工,他在公司內部是有著自己的影響力的,他的突然離職,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員工內心的波動。

比如通常其他都會想,我的工作壓力會不會變大,我的頂頭上司沒了,自己會不會受到影響,亦或者是老劉可能是去了更好的公司,我要不要跟著他一起去等等。

一般來說,這種時候都是老闆相對較為敏感的時候,為了避免將損失進一步擴大,老闆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穩住軍心,讓每天的工作能夠繼續進行。

不能因為一個人的離開,讓整個團隊變得沒有戰鬥力和凝聚力,但是在我看來,我還是希望老闆的說話方式能更好些,不要用威脅或是很霸道的那種口吻。

畢竟員工不是機器,人都是情感動物,把情感照顧好,其實才是穩定軍心最核心的訴求。

02.老闆說的沒錯,好的企業就是離了誰都能照常運轉

一個好的企業,一定是對人員流失的問題,做足了準備和應對策略的,就像是我當時的那位老闆講的一樣,企業離開了誰,都是照樣運轉。

因為企業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在這個系統內,每個人的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很機械、很固定的。

打個比方來說就是,員工的存在,就像是一臺大機器中的齒輪,整個機器的運轉是靠著這些齒輪來牽動的,假如其中有一個齒輪壞了,或者是不見了。

那麼,備用的齒輪立馬就會換上,這樣,就能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行。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人員流轉、替換,不要覺得企業離開了誰誰誰,就快要活不下去了,一來是任何人,都真的沒有重要到這個程度,二來則是,當一家企業已經度過了起步階段,就已經開始以系統為核心了。

順便多說一句,如果公司真的因為某人的離職就玩不轉了,那麼我覺得這樣的公司,還是不要繼續做下去了吧。

03.員工和老闆的關係,其實就是簡單的契約關係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再加上媒體的渲染以及各種書籍、文章的言論,似乎老闆和員工之間不成為朋友、不成為兄弟姐妹,似乎就是不友好的象徵。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點,老闆和員工之間,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契約關係,老闆花錢買斷員工的上班時間,員工出賣自己的能力,為企業博得利益。

這就是老闆和員工最真實的關係,員工的離職,無非就是解除了契約而已,企業完全可以再和另一個人簽訂一樣的契約。

所以,不要覺得一個人工作做的好、跟老闆關係好、就理所應當的被挽留,在老闆眼裡,你可以做這件事,別人一樣可以做。

04.老闆也要維護自己身為最高領導者的威嚴

最後說一點,員工離職,去挽留的只能是人事部的工作,讓一位企業的最高領導出面,在面子上,的確是有些說不過去。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面子的問題,涉及更多的,其實是權威的問題。

對於企業而言,人員的流失和變動再正常不過,甚至可以說,這個問題就是企業裡最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問題。

若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都要老闆親自出面的話,那老闆還不成了凡事必躬親的“老媽子”了?

老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自己身為最高領導者的威嚴,另一方面,自己不親自出馬,也表現出了對於人事部工作的信任。

綜合來看,員工離職,哪怕是優秀員工離職,這在企業裡,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大事,老闆不出面挽留,也是正常的舉動。

但是隨著管理理念的不斷迭代,現在的公司,大多數老闆已經放下了“架子”,開始和員工走的更近,同時也更加關心員工,對於一些重要崗位的重要人才,也要逐漸掌握他們的內心動態。

不得不說,這樣的舉動,還是要比之前那種舉動,和善可親的多。


職男小凡


我在企業上班的時候,遇到過類似的事。有一個同事,對工作很負責任,能力也不錯。有一天突然告訴我,他決定辭職。我覺得很可惜,對他說:“老闆肯定不捨得讓你走。”沒想到,辭職報告到了老闆那裡,大筆一揮,簽字同意。我感覺很意外,這是人才啊,老闆怎麼沒有挽留呢?

後來,有一次開會,老闆揭開了謎底。談到敬業問題,老闆拿該員工舉例:“某某某辭職,我二話不說就同意了。辭職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要待遇,二是鬧脾氣。我知道他有點能力,但是不能因為他壞了公司的規矩。有人對我說,他是個人才。我承認他有點水平,但是,即使是人才也要遵守制度,服從團隊,任何人不能凌駕於公司之上!”

一,高度和角度決定著老闆的思維

從高度看,如果員工因為待遇、職務等問題鬧離職,就有威脅公司之意了。當然,員工提出加薪升職等訴求無可厚非,但是,作為公司老闆,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額外需求,必須要考慮公司的整天利益和其他員工的情緒,這影響著公司穩定。如果員工為了加薪,以辭職相威脅,滿足了他,大家都跟著學怎麼辦?那時候,公司就會亂套,所以,這個口子不能開。

從角度看,員工既然提出了辭職,說明在感情上已經與公司做出了切割。這時,他的心已經不屬於公司,挽留還有什麼意義呢。就如婚姻一樣,一方已經出軌,勉強維持婚姻,也是同床異夢罷了。任何一個老闆,都希望員工忠誠公司,提出辭職也就意味著不再有忠誠可言,所以就採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態度,隨他去吧。

二,任何人都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失去自己在他人心中份量的理性判斷。

筆者在企業工作多年,接觸過很多這樣的人:恃才傲物,眼高於頂,做出點微末成績就以為自己了不起,想當然認為自己在老闆那裡有很重的份量,整天把辭職掛在嘴邊,工作中一旦不如自己心意,動不動就撂挑子。其實,這是在試探老闆的底線。真要是讓他辭職,立刻就會耷拉腦袋。

我估計,這兩位辭職同事應該很失落。如果真的有小九九的話,腸子恐怕都悔青了。提出辭職,老闆沒有挽留,哪怕一句虛情假意的客套話都沒有,可見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不過爾爾。有些人,總是喜歡跟老闆鬥智鬥勇,殊不知,老闆也是打工者出來的,下屬那點小算盤,老闆心知肚明。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認為自己無可替代。

三,幹工作“實打實”,並不代表能力“響噹噹”。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幹活實打實,並不代表能力響噹噹。提出辭職,老闆留都不留,說明同事的能力還沒到讓老闆“求賢如渴”的程度。如果真的能力很強,在公司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闆能輕易讓他們走嗎?既然不留,那就說明“有他們不多,缺他們不少”,可有可無而已。

在老闆看來,公司需要的是能給公司帶來價值和利潤的人才,而不是老老實實,任勞任怨的庸才。實打實幹工作,只是有一個好態度,好態度並不一定帶來好能力。經常有這樣一些員工,早來晚走,認真工作,但是並沒有業績,每天看似很勤奮,做的都是無用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白兔”員工,這樣的人,老闆怎麼可能挽留呢!

📚提示:未經本人授權,嚴禁任何人抄襲我的問答和文章在其他平臺以原創名義發佈。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人已在各平臺註冊,一經發現,堅決舉報,毫不留情!請以前抄襲的,馬上刪除,否則後果自負!


管理那點事


這太正常了,而且,本來就應該如此啊。

先說個我自己的經歷吧,我是個創業者,帶過很多新員工。其中有一個員工A很聰明,悟性很好,他畢業就進了公司,我把他當徒弟帶,悉心相授,毫無保留,給他開的工資也是新人中最高的。

去年某一天,A突然跟我說,要辭職,同時表示,希望週末就走(當時大概是週三)。

老實說,員工辭職很正常,但他要走,還走得那麼突然,我很詫異。

於是我找他私聊,問他,是什麼原因想走,是對待遇不滿,工作安排有意見,還是別的原因?

他搖頭,都沒有,只是想歇一歇。

雖然覺得惋惜,但我知道強扭的瓜不甜,還是在次日就爽快給他辦了手續。

A走時,我坐在辦公室,默默看著他,看他是否會過來道個別。但自始至終,他都沒朝我看一眼。且人還沒出門,就退掉了公司所有群。我點開他微信,發現他還直接屏蔽了我看他朋友圈的權限。

之後,公司有個員工截圖給我,是A發的朋友圈。我這才知道原來他是找到了新的工作,公司規模比我這小破公司大,他覺得更有前途,所以才匆匆離開的。

我們從此再無交集。

其實,人往高處走,良禽擇木而棲,這種道理我當然懂,也表示支持。唯一稍微寒心的,不過是他走時那決絕的態度。

我以為他至少會過來道個別,畢竟我對他真的付出了很多心力,當徒弟一樣培養,但原來在別人心裡,我不過只是個負責發錢的老闆罷了。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以前的我,真的是想多了。

可能在多數普通員工心裡,老闆這個詞,不過等同於資本家、剝削者,甚至是王八蛋吧。

就像我現在寫這篇,也一定會有人噴我:員工離職就兩個原因,錢拿少了心委屈了,人家為什麼要走呀?顯然是你對別人還不夠好啊,自己反省吧!

無所謂的,我並不指望破除這種隔閡,這也不是本篇的重點。


我們要首先釐清一個核心點:老闆和員工到底什麼關係?

好聽點,叫契約關係,直白點,就是利益關係。

你付出勞動,我購買勞動,雙方形成價值交換。雙方都覺得值,這層關係就能延續,但凡有一方覺得不值,這層關係就會終止。

在這種情況下,我仔細回想,真心覺得A做得沒錯,是我自己想多了。同時,我也覺得題主的老闆做得也沒錯,畢竟,談什麼呢?有啥好談的?就跟談了就能挽回啥似的。

實打實幹活,難道不是本分麼?

題主專門用了“實打實”這種詞,背後似乎隱含著非常憤懣不滿的情緒:天哪,老闆真不是東西,連“實打實”幹活的員工要走都不肯做做樣子,真的令人寒心!

不好意思,我想說的是,如果老闆每月給你們結算的工資也是“實打實”的,幹活實打實難道不應該?

去飯館吃飯,實打實花98塊點一盆水煮魚,結果上個比拳頭還小的碗,碗裡就兩片魚,你不考慮跟店家拍桌子?

實打實是本分,如若不然,你這兩個同事等不到自己提離職,該早被老闆開除了。

離職的人,真的在乎老闆的挽留麼?

我自己離過三次職,創業之後,也送別過很多員工,從我個人見解看,幾乎沒人在乎老闆挽不挽留。

因為離職這件事,除了個別人會衝動行事,多數人做出這個決定時,早就是個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時候,你真的在乎這層所謂的客套和禮貌麼?

還是都省省吧,畢竟彼此心裡,都心知肚明呢,是吧?

該交接交接,該祝福祝福,大氣點的一起吃頓飯送一送,足矣。

歡迎關注@焱公子,十年500強,專注寫職場,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焱公子


我前不久就遇到了同樣的真實案例。去年年底,我所在公司一位業務骨幹要辭職,我作為人力資源總監,知道他離職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同批來的同事提拔了而老闆沒有提拔他。我考慮到他雖然有些個性,但業務能力還是可以的,做做思想工作,極力挽留。

但這位骨幹氣呼呼的,以為我故意拖延他,自己拿著辭職報告找老闆。老闆頭都沒有抬就簽了,一句話都沒說。我疑惑地問老闆,老闆說,“心不在了,留之何用?”我明白了,就算你能力強、業務好,只用心飄了,老闆不會挽留,留下未必是好事。我覺得這位老闆挺大氣,也有格局,什麼人要客氣一下,什麼人要挽留,什麼人該走就走。

第一,老闆對離職的人說幾句客套話。是人之常情,但誰都知道這是客氣話,不能當真。有些老闆既然知道這是客氣話,乾脆懶得說了,強扭的瓜不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

你公司兩個實打實幹活的員工離職,老闆連句挽留的話都沒有說。一是這位老闆本來就不想留他們,二是這位老闆知道挽留沒有用,何必浪費口舌,三是這位老闆的心理優勢很強,遇到離職的人,不會妥協,否則,怎麼鎮住隊伍?如果挽留,就會給其他員工造成錯覺,可能會拿離職來要挾老闆,老闆乾脆直接封殺這種思想。

我們去年看過特火的電視劇,有一個橋段,老婆問高,他們反對提名祁,你為何要堅持提名呢?高說,如果他們一反對,我就妥協,我還怎麼用自己的人。大意是,我說了就要算,你們都反對,我也要辦成,以後你們就知道反對沒有用。這也是一種職場策略。

第二,職場上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分量。

最近流行一篇文章,就是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分量,需要借錢了,一個人都借不到;生病住院了,下屬們做鳥獸散;提職了,老闆都不挽留。說的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這兩位同事很失落,離職了,老闆連句客套話都沒有說,可見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不過如此。既然你們要離職,而且是突然的,給工作造成了被動,老闆心裡本來就不爽,再加上你們倆高估了自己在老闆心中的分量,所以,你們很難受,覺得老闆人情淡薄、覺得自己受到傷害。

其實,往好處想,這也是好事。老闆這麼狠心,你離職也痛快,離職之後,你也不會後悔,因為你知道你沒有退路,老闆也不待見你,以後就好好努力,做出樣子吧。有時候,人受到不公平的委屈,往往能堅定自己離去的信念,能強化自己的奮鬥儀式感,我非要做出樣子來,給你們看看,今天你們瞧我不起,明天讓你們高攀不起。

第三,最後講點大道理:你們眼裡的實打實,可能與老闆心目中對你們的要求有差距。什麼叫實打實?顧名思義,就是按部就班。在老闆心中要思考,你們是不是創造出新價值?也許在老闆心目中,你們並不是老闆想要挽留的人。

實打實幹活,這個詞,是個中性詞。正面的,就是認真負責;負面的,就是按部就班。如果你們從事的是程序性工作,實打實幹活,就是優秀的表現。如果你們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實打實是前提,關鍵是要開拓新局面。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們這兩位實打實的同事,老闆想用好,不用等你們辭職,可能就提職加薪了。老闆用人也要用在當時,該及時鼓勵的要及時鼓勵,該提拔的時候要提拔,老闆知道用什麼辦法留人,不留你們,主要原因還是你們不夠那個分量而已。


職場火鍋


這事兒對於離職的同事和老闆來說再正常不過了。 說說我當年離職時對老闆面談和挽留的看法。



十幾年前,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到了人力資源經理的位置。有一年,遇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跳槽進入一家集團企業擔任人力資源經理。

雖然職位沒變,但是企業規模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新東家面臨組織變革,計劃由人力資源部牽頭與國內知名諮詢公司合作管理諮詢項目。

這麼好的機會,我馬上心動了,它對於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不可估量的助力作用。我馬上跟公司提出了離職要求。 分管副總和老闆輪番上陣,勸我留下來。

平心而論,我感謝他們對我工作的認可,但是在重大的職業發展機會面前,誰又會在意老闆是否跟自己面談,是否挽留自己呢? 我甚至希望他們能少說點挽留的話,我也好少費點口舌,不用跟他們禮貌而又不失體面地周旋,這讓我感到虛偽和心累。

所以,當員工為了職業發展而打定離職的主意,面談、挽留等等俗套的東西,能免就免了吧!快速幫他辦理好離職手續,他會非常感激你。

在我之後的職業生涯裡,有那麼幾年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有一段時間,業務開展得很艱難,人員進進出出,公司像風雨中飄搖的樹葉。

對於離職的員工,我從沒有挽留過,只是在辦理離職手續的最後一步,告訴他們:如果今後工作中遇到困難,有需要我伸手的地方,可以聯繫我。 我說這句話時,是真誠的。但如果我挽留他們,那一定是虛假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對員工離職的認知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正如我有權利挑選能為我創造價值的員工一樣,員工也有權利挑選能為自己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老闆。

在人才市場中,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我們都是被人挑選的“白菜”,而你是否能被選中,取決於你的價值。

老闆不面談、不挽留離職員工,無非三個原因:第一,員工由於職業發展原因離職,你留也留不住,所以老闆免了俗套,不談也不挽留;第二,實打實工作,這只是你的工作態度,不代表你的工作成果,不能創造老闆預期價值的員工,走便走吧;第三,有些員工,替代他們的成本很低,老闆認為沒必要挽留。

所以你看,面談不面談,挽留不挽留這種事兒,當事人雙方並不十分在意。假如有人說:我就十分在意啊,我離職時,老闆沒挽留我,我心裡堵得慌。

這隻能說明你是玻璃心。已經決定離職了,還希望老闆象徵性地面談、挽留,做足全套,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是期待他人認同。

如果你的人生中缺乏自我認同,充斥著他人認同,那其實是重大的危機。 所以,人在職場,我們應該清醒地明白:

1、老闆真的不在乎,你是否離職!

2、你能獨當一面,有核心競爭力,也不在乎某個老闆的價值認同。


我是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感謝你的關注、點贊與評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瑞希


刪了,不想再談了。謝各位


魔獸懷舊服曼多基爾


我一開始工作的時候,大家喊著_我們是工廠的主人,要把工廠當做自己的家。後來大家發現我們只是奉獻,領導才是家的主人,大家也就慢慢明白了。現在大部分的外企私企民企都是個人的私有財產,你越踏實努力,越說明你愚蠢,也說明你沒有一技之長。我在國企幹了10多年,現在在外企幹了15年了,深刻感覺到_無論你多麼有能力,你乾的多好都是應該的,一旦出現問題,你就是罪過。你如果委屈,辭職了,人家的工廠照常運行,沒有誰地球都照常轉。所以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千萬注意安全,不要出現受傷,對家庭負責,多學點知識,一旦被辭職能夠迅速找到工作,也是為家庭負責,千萬要知道自己是家庭的寶,家庭的支柱,在單位僅僅是一顆可有可無的小草。我的感覺那兩個辭職的踏實幹的員工,辭職後找工作不容易,因為估計他們就是操作工。


老頑童197409


很正常的,現在很多老闆都是換了人才知道以前的員工有多優秀。像我之前上班的一個小企業,廠裡所有的機器和產品需要我調教才能生產,老闆和老闆娘老說我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老在我面前說誰誰的技術好,水平高,聽煩了然後做到年我辭職了,第二年老闆去請了他以為技術好最好的那個人,結果才發現比我差了好多,不到一個星期就把人辭了,後面陸陸續續有換了好幾個,都是平時覺得水平還可以的,結果就是呵呵,找了一圈發現每一個靠譜的,後來其他同行的老闆帶著老闆娘到我家裡找我說情,要我過去,給我漲工資,我沒去,畢竟人都是有尊嚴的,據說現在倒閉了,因為長期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員。


天空146819502


您如果神經足夠的強韌、能夠承受的了真話,老鬼下面的話才能看的下去,才能更為理性而不帶任何情緒的看待社會、職場,也才能擁有更強的內驅力來獲得更好的職場生存與發展。否則......除了能夠加重自己的灰色思想,其他的一無所獲!

01、“實打實”?最缺乏職業化的說法!

拿這種詞兒出來?這明明是沒有搞明白職場中人是靠什麼獲得尊重、獲得重視、獲得發展的!

“實打實”就是好的?

實打實工作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強?

實打實工作的人業績一定好?

實打實工作的人,就能保證自己的工作與他人之間的協作、溝通、交流是順暢的?就能夠保證讓整個生產鏈條高效工作?

實打實工作,能夠證明你在日常與同事、員工互動過程中沒傳播過負面的情緒?沒有影響企業或者團隊的氛圍?

實打實?最模糊的,讓別人根本無法對此人做出更準確判斷的詞彙。

只是說“實打實”這種概念,就讓別人評價、回答,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不能再模糊的前提了!

別看到上面的內容老鬼是在無理攪三分!你得怪你根本沒有職業化的思想!你得拿出來切切實實的讓他人看得懂、好評估的描述來!否則,別怪別人!

一個上班族、職場人,扔掉這些“實打實、老實人、好人”等等讓人無法準確做出評價、判斷的詞彙、概念、說法吧!

有些職場人,缺乏職業化,根本不懂職業人的思維方式,只是以最簡單的、樸素的“憑良心”、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實打實等等思想來工作。但這些東西,根本不足以支撐自己各個方面的良好表現!

02、老闆開公司、辦公場所,難道就該矮三分?就該遇到任何問題就積極主動的找員工?什麼邏輯?!

大家都講究平等,沒錯啊!但是,很多職場人所謂的平等,其實是指望別人先主動!特別是對領導、老闆這個角色。重視指望領導、老闆能在發生問題或者平時無事時主動找自己溝通。否則,就是領導不識人、不重視業績好能力好的員工,不懂得T恤下屬。對了,最常見的理由是:誰讓他們是領導、誰讓他們掙錢多。他們既有權、又有錢,就該更主動。

既然平等,那員工積極主動的經常主動找領導、老闆溝通,有錯嗎?

既然是平等的,那不要更傾向於老闆主動找員工啊!老闆不主動找員工交流,就琢磨領導不對、不好、不同人性、沒素質、沒感情。就開始琢磨老闆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那員工呢?身為員工,不主動找老闆、領導溝通,反而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很正常的事情?這是什麼邏輯?

再說了,當老闆、領導的,確實是有天然的優勢:職位、金錢、收入。在這種情況下,他確實是更有優越感的。而且,再說的難聽一點:他的企業離開了誰都照樣轉!這個時候,琢磨領導、老闆不主動找員工溝通,這不是思維方式出問題了嘛!

03、既然已經做出了離職的決定,還在乎領導或者老闆是否溝通幹什麼?

心有不甘?有什麼意義?

辭職的決定一定是慎重的選擇。是綜合評價了各種因素之後的決定。對於自己的老闆、領導日常是什麼樣子、什麼行為習慣、什麼樣的價值觀已經很清楚了。平時都沒有做的事情,都要辭職了,你還指望他能找你?

如果是一個平時主動找員工交流的領導、老闆,這種工作早做了,還會拖到遞交了辭職報告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有什麼意義?

難道那些辭職的人,心裡面還有一絲的希望:希望領導找自己溝通一下、或者給自己一點什麼承諾、漲漲工資,然後就留下了?

對不起,領導不會接受這種僥倖心理下的訛詐!如果心理有什麼不滿、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可以日常時候找領導談!都要走了,沒商量了!

04、換個說法:這個時候,老闆怎麼做,都有毛病!您想過沒有?

老闆此時不找要辭職的員工談話,很多人內心裡會想到題目中所說的問題。

可如果老闆找那個要辭職的員工談話呢?員工照樣會有一大堆貶低老闆的觀點:

你看看這個老闆,平時不知道找人家多交流,人家都快走了才開始重視人家!

你看看這個老闆,就是個欺軟怕硬的傢伙,人家用辭職的方式嚇唬一下,就開始答應給人家漲工資、漲獎金。這不是賤嘛!

你看看這個老闆,我們這些留下來好好幹的員工你都不搭理,日常不和我們交流,人家都要走了,卻屁顛兒屁顛兒的低三下四的找人家聊天。老闆眼瞎啊!那我們也不幹了!

.................

老闆在某個員工辭職時,怎麼做,都會有員工的不滿的!

你站在這個角度想過沒有?

05、每個人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特別是辭職。既然辭職了,原來的就是浮雲!別計較就好!

辭職絕對不是任性的決定。即使人家那些裸辭的人,你以為那是真的不管不顧的裸辭?可以任性,並且表現出不管不顧的人,往往都是有“資本、本錢”的!

因此,既然選擇了辭職,那一定是看懂、看明白了企業內部的很多問題,也對自己做出了客觀的評估。此時,要走就走!這個時候,還在意最後老闆是否找自己溝通一下幹什麼?純粹是瞎耽誤時間!溝通了又能怎麼著?就有面子了?

這個時候,老闆會在意你的面子?如果在意,平時早在意了!還會等到這個時候?

況且,辭職的人也應該把時間、精力、腦力花費到新工作、新崗位上去了。

06、企業真的不害怕一兩個、三五個員工的離開

企業的發展確實需要擁有努力、肯幹的員工。優秀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請大家接納老鬼的一個觀點:眾多中小企業的最初階段發展,最核心的是靠老闆以及幾個少數的核心人員而已!——這句話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身為員工,別以評論家、管理大師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別談什麼“優秀的員工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沒有優秀的員工企業做不大......”

一方面,有過創業經歷的人都知道企業在弱小、發展階段“基層人才”的定位,能夠承受甚至理性的看待員工的離職。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沒那個大的抱負要做什麼超級企業、偉大企業。人家一年掙上百八十萬可能就滿足了!一輩子也想過什麼全國第一、本省第一。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開公司、做企業態度。

員工給老闆設定那麼高的標準、目標幹什麼?至少人家比你這個員工過的滋潤。

即使世界上、國內最偉大的企業,人才的流失也是一個司空見慣、非常正常的現象。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企業沒有優秀人才流失的現象。如果老闆遇到人才流失就著急,那就別幹企業了!

07、職場人,不要思考浪費精力、毫無意義的問題為好。專注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才是正道

有些問題,即使找到了答案、搞清楚了原因,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意義。弄不好只會讓自己增加一點陰暗的、灰色的情緒而已。對自己沒任何幫助的。

如果說有點意義的話,最多是為自己以後如果當老闆、創業提供一點點參考。其實意義也不大,當你做了老闆,自然就會明白很多道理。或者說:即使自己將來要創業當老闆,或者做職業經理人,諸如本題所闡述的問題,也不是我們應該研究的重點。


以上供參考吧,老鬼用詞比較冰冷,闡述的角度也會有明顯的站在老闆角度開脫的嫌疑。其實如果您能真的看進去了,就能明白:老鬼描述的只是一個我們必須接納的現實而已。較真、非要說這些對於不對,真沒意義!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對於大多數職場人士,面對此情此景,難免有幾分心寒與心酸。不禁內心對自己發問“在公司中,自己難道原來如此不受重視,難道在公司中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對於如題主所說的“實打實幹活的員工”,心中更難免有幾分悲涼,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模式更具單一性或者單純:“認真付出了必然要有所回饋”。

職場是各種利益的集合體,人走茶涼本也正常。縱然是達官貴人,最終也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所以當你離職時,沒有歡送,也沒有挽留,只是因為利益的紐帶已經中斷了,未來江湖再見,只能是再見或者不見,我們只需坦然視之。職場葩葩說從如下四個方面嘗試探討分析:

  1. 假設你只會實打實幹活,只會註定“淪落”職場底層。

  2. 實打實幹活的員工屬於公司價值的創造者嗎?

  3. 你的老闆才是真正的人才管理策略專家!

  4. 你是否屬於公司的核心資產人才?

假設你只會實打實幹活,只會註定“淪落”職場底層。

“能幹活不等於會幹活”,這個完全是兩個概念,千萬不要將兩者的內涵混淆。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職場上很多人學會了“能幹活”,但是很多人沒有學會“會幹活”。“能幹活”決定了你具有在職場上謀生的技能,拿到了職場的入門券,決定了你職場的原點。但是“會幹活”決定決定了你在職場的發展半徑,決定了你未來的空間。

“實打實幹活”屬於“能幹活”,此類員工可以將工作完成,但是僅僅限於“完成”,但是切記:老闆不僅僅需要完成的員工。為什麼同一個部門,所有人從事的是同一份性質的工作,但是在績效考評的時候,領導會將其分為三六九等,儘管所有人都完成了工作。因為大部分屬於“能幹活”,僅僅少部分人屬於“會幹活”。因此大部分人在職場中淪為底層,只有少部分人走向職場的金字塔。

實打實幹活的員工屬於公司價值的創造者嗎?

誠如我們上面所述,“實打實幹活”屬於“能幹活”,或者說反映了此類員工的工作態度,但是這部分“能幹活”的員工是真正公司價值的創造者嗎?二八原則規律具有普適性,因此也適用於職場中,在公司中為公司創造80%利潤價值的是屬於20%的員工群體,其餘80%的員工僅僅為公司創造了20%的價值。

很不幸的是80%的員工屬於“能幹活”的員工,而不屬於“會幹活”的員工。“能幹活”的員工,他們有著良好的職業精神態度,但是或者因為自身工作能力問題,或者是職場分工問題,他們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不足以引起老闆或者領導的足夠重視。因此離職時,老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挽留的行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我們要記住:老闆是資源與利益的分配者,因此資源與利益只會傾向於為公司創造80%價值的員工。

你的老闆才是真正的人才管理策略專家!

老闆之所以稱之為“老闆”,他們最大的能力是對人才的駕馭與控制,“馭下之術”乃帝王之術,作為老闆不可能不深入研究,而且“帝王之術”不可以示人也。時至今日,我們談“帝王之術”已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但是在職場中,只要你琢磨領導行為,卻處處可見“帝王之術”的痕跡。我們換另一個說法,叫做“領導之術”或者“職場領導力”。

老闆對員工的離職處理問題的手段,從中可窺見其領導之術。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離職問題的處理”是領導“馭下”之器。對離職員工的處理方式要麼“極力挽留”,要麼“聽之任之”,萬不可小看兩種處理方式,這是老闆或者領導的“獎勵”與“懲罰手段”,這是老闆的領導之術。“是否對離職的員工挽留”與“千金買千里馬之骨”具有殊途同歸的效果,老闆告訴員工他更欣賞什麼樣的人才,員工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

你是否屬於公司的核心資產人才?

員工在有些老闆裡面可能將其視為“資產”,在有些老闆眼裡將其當做“成本費用”。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經濟經濟結構的變化,及現代管理學的研究深入。很多的企業老闆已經對人才的思路發生了轉變:由“員工是企業的成本費用,消耗企業的資源”轉變為“人是企業的資產,是為企業創造價值,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

但是很多企業老闆還是將員工視為企業的成本費用,即使思維已經轉變過來的老闆,也會將“人才資產”進行劃分,哪類員工屬於企業的核心資產,哪些員工屬於企業的邊緣資產,哪些員工屬於企業的或有負債。假如你已經進入老闆眼裡“邊緣資產與或有負債的”分類,那麼你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不具備議價性,不具備溢價能力,甚至是等價或者折價。作為“實打實幹活的員工”離職時受到老闆冷遇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上述是職場葩葩說個人愚見,由於知識所限,難免分析不夠得當,僅僅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END: 職場風雲亂,迷局真相顯,關注“職場葩葩說”。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的觀點,保證答題皆為原創,如果喜歡,"關注","點贊","轉發"一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