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恩·哈尼什:如何從“老鼠”變身“瞪羚”?

在新的商業時代下,需求的本質變了,人們不再短缺什麼,而是需要把各種事務簡化。

所有的獨角獸,都可以概括為滿足了人們最新的需求,進而創造了驚人的利潤。

维恩·哈尼什:如何从“老鼠”变身“瞪羚”?

人員,戰略,執行,現金。一個高成長的企業,一定是這四個方面的要素實現了完美的匹配。

這是維恩·哈尼什給出的基本準則,也是他在《指數級增長》這本書裡,給出的最核心的信息。

10月22日,維恩·哈尼什的上海之行異常繁忙,經濟觀察報政研院參與主辦的新書發佈會在分享會的間隙舉辦,有很多來自中外的企業管理者們,要聽取他對企業成長的見解。一位聽眾乾脆提問道:能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概述企業如何高速增長?

維恩·哈尼什回應,實現高成長,並沒有什麼艱深的道理,就是把一切變得簡單起來。

96%仍然只是“老鼠”

在這本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譯著中,貫穿了他“讓一切簡單起來”的循循教誨:制定簡單而清晰的戰略、讓工作流程簡化、讓員工工作輕鬆、管理方式扁平化……他甚至在書中提供了許多“一頁紙”形式的表格,包括一頁紙戰略計劃和洛克菲勒的習慣清單,讓企業家們把無論多麼偉大的願景,都用一頁紙概述下來。

同樣,讓企業實現“指數級增長”,奉行的法則也並不複雜,就像維恩·哈尼什最終的歸納:當一位企業家在合適的時機進入市場,牢牢把握住“人員,戰略,執行和現金”這四要素,就可以高成長。

為什麼現實中實現高成長的企業鳳毛麟角呢·維恩·哈尼什指出,企業的生命週期是沿著“S形成長曲線”移動的,包括初創期的“老鼠”、快速增長期的“瞪羚”,以及緩慢前行期的“大象”三個階段。

在數以百萬計的新企業中,存活下來的,有96%仍然只是“老鼠”,僅有少數成為“瞪羚企業”。所謂瞪羚企業,也可以稱之為“指數級增長型”企業,這些企業進入快速增長期,能夠實現超過1000萬美元、1億美元或1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啟信寶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郝莉莉發現,中國的創業企業,大部分難以度過前42個月——即3年半的時間,而5年通常是一個企業能否長期存續經營的時間節點。這印證了維恩·哈尼什的研究——對於大多數創業型公司來說,公司的戰略,即使命和願景,是在5年之後才清晰起來。

稀少的瞪羚企業影響力巨大,不管是美國硅谷還是中國深圳,他們的實踐經驗都證明,當一個瞪羚企業出現,會為一個地區帶來活力和內生動力。

時下,培育瞪羚企業正成為中國諸多地區的風潮,甚至得到中央的重視。

李克強總理近日視察西安瞪羚谷創業社區時,囑咐陪同考察的地方和部門負責人認真研究瞪羚企業的需求,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並勉勵創客們由小團隊向獨角獸企業進軍。

上個月,經濟觀察報政研院和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發佈了《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數據報告》(下稱《瞪羚報告》),報告以啟信寶的數據為支撐,對中國的瞪羚企業進行了描摹。

報告在對中國所有成立10年以內企業的信息進行分析後,發現了25000多家瞪羚企業。從地域來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北京天津等地,匯聚了全國超過60%的瞪羚企業,從行業來看,先進製造、科技服務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行業,更容易培育瞪羚企業。

如何創造更合適的創業環境,從而培育更多的瞪羚企業?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瞪羚企業本身有足夠的瞭解,本報與維恩·哈尼什的對話,給出了答案。

以下是專訪詳細內容。

维恩·哈尼什:如何从“老鼠”变身“瞪羚”?

維恩·哈尼什

簡化戰略,聚焦需求

經濟觀察報:《指數級增長》這本書,您認為最核心要告訴讀者的是什麼?

維恩·哈尼什:我想告訴讀者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就是這“人員,戰略,執行,現金”四個要素的總和,雖然每個企業都有獨特的商業模式,但從中抽離概括出來,就是這麼簡單。

即使公司多麼龐大,描述公司的願景,就用一頁紙,甚至只是一句話話。就像馬雲說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任何商業和產品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事情簡單易行,就像iphone手機,原來我們的手機有很多按鍵,現在簡化到只有幾個甚至一個,這就是商業的本質。

當你的公司做到可以使得這四大要素都清晰和簡單,那你一定是一個可以盈利的公司;而更高的一個層級——所謂成功的公司,就是你找到了一個差異化的路徑,或者是定價差異、或者是其他差異,滿足了人們某種需求,讓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經濟觀察報:能夠實現指數級增長的企業,是在什麼樣的商業環境下產生的?他們有哪些共同的特質?

維恩·哈尼什:這些瞪羚企業,或者已經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都有一個鮮明特徵,他們通常是應市場需求而產生,且更聚焦於解決需求。

就全球範圍內商業環境來說,我認為2007年是一個顯著的分水嶺。2007年時,全球GDP34萬億美元,此後全球經濟仍在加速,目前已經是88萬億美元。

在2007年之前,物質沒有那麼豐富,我們所做的商業,都是為了滿足供給,讓供應鏈更有效率,在這樣的時代,一件商品風行全球,重要的是成本決定的價格。

但從2007年之後,互聯網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購買任何商品,中產階層崛起,供給大於需求,全球進入了一個總體商品過剩的新時代。

在這個新的商業時代下,需求的本質變了,人們不再短缺什麼,而是需要把各種事務簡化。所有的獨角獸,都可以概括為滿足了人們最新的需求,進而創造了驚人的利潤。

經濟觀察報:追求生活簡化方便的需求一直都存在,為什麼在新的商業環境下,滿足需求變得這麼重要?

維恩·哈尼什:就像尼爾森全球副主席RickKash說過的,在過去300年中,雖然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供給過剩,但總體的商業環境,是你首先創建一個產品,再營銷你的品牌,把產品賣出去。

但這一切在2007年之後被扭轉了,我們首先了解需求,然後進行產品供應。你看,百度、阿里巴巴、亞馬遜、谷歌,他們不生產任何商品,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即把用戶的需求信息反饋給生產者。他們滿足了這樣的需求,也創造了巨大利潤。

互聯網讓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人們關注成本和價格,但現在不是了,決定價格的是需求。

就拿你的iphone手機(指現場翻譯的手機)和我的三星手機來比較吧,這兩個手機的售價相差四倍左右,但我瞭解,其實它們的製造成本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價格如此懸殊,就是因為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不同。

我剛剛從美國洛杉磯飛到中國上海,航班上每一位旅客為機票付出的價格都不同,是它們的成本不同嗎?顯然不是,是人們對機票的需求程度不同,需求和供給的關係不同,所以機票賣出了不同的價格。

還比如我的這本書,擺在實體書店裡面,它只有一個價格,這是最傳統的商業。但在亞馬遜,這本書的價格卻不是恆定的,它的價格會根據“需求和庫存”的動態變化而浮動,在15美元到22美元之間擺動。

你需要海量的信息來了解需求,而上述互聯網公司為什麼強大,就是因為他提供了這些信息。

經濟觀察報:從一個公司成長的角度來說,假設一個企業一切都理想化,從初創到瞪羚企業,再到獨角獸企業,這裡面有什麼規律性?

維恩·哈尼什:我把創業型公司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需要做到自律和專注做一件事,做到這個,這是一家好公司。

第二個層級,你要做成一個盈利的公司,除了以上的特質,還要設法把事情做得更容易、更簡單,讓員工的工作更簡單,這是一家盈利的公司。

第三個層級,如果你前面的都做到了,那就是你要尋求差異化,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戰略,使得這種需求簡單化,這就會得到指數級的增長。

新興的獨角獸公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我稱之為“免費勞動力”模式。例如,中國的大眾點評,美國的Face-book,會有無數的人去撰寫並發表文章、觀點和評論,這些公司並沒有付錢給寫作者,可寫作者們的辛勤勞動,成為了這些公司商業模式的核心——相當於僱傭了免費勞動力。就好像,人們樂此不疲的在這些平臺留言,發表文章,是在為這些公司打工一樣。

我的這本書,在亞馬遜上有500多條評論,我並沒有花錢讓他們來評論,但這些素未謀面的朋友們,讓我獲得了極為珍貴的反饋信息,也讓亞馬遜可以掌握需求,適時調整它的供應。

瞪羚奔跑無國界

經濟觀察報:從這本書來看,您概括的四個要素,道理淺顯直白。但在現實中,實現指數級增長的企業卻少之又少,您認為企業最常見的誤區是什麼?

維恩·哈尼什:讓企業戰略清晰而簡單,往往很多企業做不到這一點,企業經營者們常常會在自己的立場上考量,忘記了簡單有效這個準則。就像比賽一樣,贏得比賽是目標,比賽規則就是價值觀,最簡單就最聚焦。

就像推銷一個商品給客戶,我一般只說三個理由,如果只有兩個,會顯得不夠熱情,不夠重視客戶;而如果多於三個,四個理由或者更多,那就好像你急於售出一樣,效果適得其反。只有“三”,往往才恰到好處。

實際上,我認為東方哲學更接近於這個理念。你們說,“大道至簡”“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讓事情變得容易、變得簡單。

大多數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會從簡化的維度來解析自身,很多大企業變得臃腫而龐雜,會讓人們迷惑,這家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所以,企業需要在生命週期裡不斷地檢查自身。

經濟觀察報:在美國,硅谷是瞪羚企業較多的地區,在中國,北京是瞪羚企業較多的地區,在您看來,能產生指數級增長的瞪羚企業的地區,有什麼共同點?

維恩·哈尼什:在四個要素裡,人員和現金,既可以理解為公司的稟賦,也可以理解為外部資源。在硅谷和北京,人才的供應和金融條件,即科教資源和金融環境,都是全球最好的。同時,城市有完備的基礎設施,有好的法治環境和市場準則,這是兩個地區的共同點。

當然,我們說的是高成長企業所需的環境。現在,任何一家公司要實現指數級增長,一定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最終能否實現指數級增長,還要看進入市場的時機,正確的時機取決公司對需求的精準把握。

當年,喬布斯先推出了iphone,再推出ipad,試想一下,如果先推出ipad,蘋果就未必成功。因為小屏幕的iphone做了市場培育,創造了市場需求,為ipad做了鋪墊和準備。

經濟觀察報:我們都知道,中國和美國的商業環境還是有非常多的不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您以美國企業為目標的案例研究,是否同樣適用於中國企業?

維恩·哈尼什:實際上,即便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紐約的市場環境截然不同,就像兩個國家一樣。

但是,只要人的需求是一樣的,為了滿足相同的需求,企業成長就一定具有普適性原則。就像很多獨角獸企業已經成為跨國企業,他們運用同樣的商業模式,成功跨越國界,跨越文化差異,在不同的國家行銷產品。

人類在20萬年進化的歷程中,一直奉行這個規律。

维恩·哈尼什:如何从“老鼠”变身“瞪羚”?

END


维恩·哈尼什:如何从“老鼠”变身“瞪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