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魚兒離不開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識。而在建甌,卻有一種奇特的綁魚保鮮法——“弓魚”,能夠大大拉長鮮魚離水後的存活時間。這一古老的“弓魚”技藝已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如今,到建甌市的遊客,

多會去觀賞“弓魚”,

領略當地民俗文化。

7日,建甌市通濟街道東溪村村民葉萬義的魚塘,又來了一批客人。小學生們把作文作業搬到魚塘旁,領略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弓魚”技藝。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弓魚”絕技讓師生們大開眼界。

葉萬義是“弓魚”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67年出生的他,12歲隨爺爺學習這項技藝,風裡來、雨裡去,一晃就是40多年。他曾受邀到中央電視臺現場錄製建甌“弓魚傳奇”節目。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的科技專題部曾專門採訪“建甌弓魚”。

說起弓魚,葉萬義有道不完的話題:

魚農下塘捕到魚後,立即用草繩的一端穿過魚鼻紮緊,另一端綁紮在魚的肛門下,此為“初綁”,爾後放入活水中1~2小時,讓魚吐盡口中的雜物,使魚鰓內的泥巴的粘貼的浮游生物都清除。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住,此稱作“重綁”, 然後又放到溪中或活水中泡養1~2天,再上市。由於弓魚的體內約增加了3%的水份,使鰓更溼潤,與空氣接觸會進行一定的氧氣交換,這就是“弓魚”的絕技,經放入活水中“吐故納新”的魚活的時間就特別長。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建甌所有的弓魚只往右側綁,這是漁民沿習已久的做法,有說法:“弓魚”只能往魚體的右側綁,否則魚就立即失去活力。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初綁、復綁,葉萬義(左)與幫手配合默契。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傳統的“弓魚”,需在溪水中“吐故納新”2小時以後,去除腥味再上市。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葉萬義將魚挑往村頭。

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學研究員張春光介紹:

魚的存活狀態與季節的氣溫、空氣的溼度有相當大作關係,通常情況下,魚離水1-2小時就會死去,氣溫低、空氣溼度大的情況下魚的生存時間會延長數小時,但像建甌的弓魚能存活這麼長的時間,與魚被捆無法動彈,避免了體力消耗,有相當的關聯,足見建甌漁民的知慧。


走,到南平建甌賞“弓魚”去


▲葉萬義將手藝傳給傳授給退役回鄉的兒子葉陳磊。

如果你對這“弓魚”感到好奇,

歡迎到建甌,

親眼見證這一神奇的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