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湖南邵陽農村的老人去世要大擺宴席?

孫海霞13


擺宴席,不只是邵陽,

(你為何就點名道姓的說邵陽呢?)

哪裡都擺😁😁😁😁

特別是婚宴、喪宴、壽宴、喬遷宴、彌月宴、生日宴……比較盛行

只是現在由於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少部分人口袋有點錢,就喜歡大操大辦、臭顯擺……鋪張浪費而已。

其實對這些鋪張浪費的,攀比的……,各地方在不違揹人心道德的前提下,建議下行政制度管約一下也是好的。

當然,像網上某地方披麻戴孝都不行,那肯定是有違人情常理,非常不妥的。


了——凡


我是邵陽市邵東縣人,這個事我比較清楚,整個邵陽地區邵東縣老人去世花錢最大!邵東人做生意的特早特多,也許錢比別的地方稍微多一點點吧!(和邵陽地區其它縣相比較)有錢人家裡老人去了做二三百桌宴席,每個賓客發50元的紅包一瓶小勁酒另加一包黃盒子的芙蓉王煙,還有豐盛的酒席及和尚做法事等其它開資花過三五十萬不算多,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家庭家裡老人去世了最少也要花過十萬八萬的。從去年(2018年)開始縣政府三聲五令禁止老人去世花銷開資不得超過五萬元。現已得到了有所好轉!


禹文初


我去年去邵陽縣弔唁逝者,得知那裡喪事一般要辦十多天,花費十幾萬,勞民傷財。請一師公看日子,哪天日子好哪天出門,師公則根據家庭條件掐手指,孝家沒有不聽的。有些老人有遺囑,死後要辦多少天,孝子不得不遵囑。攀比之風也厲害,臉上有光啊。每天炮火震天,鑼鼓喧天,人來車往,一擺幾十桌,人情進賬不少。但同是邵陽市,新邵縣的坪上鎮要簡約些,一般辦3天,少攀比。坪上鎮人文化素質高一些,村鎮有約規,只辦個一般般,重在厚養。


奔騰續


這主要是攀比之風,發錢事小,面子事大。卲陽地區猶其是邵東,把喪事辦成了喜事,白喜也是喜嗎!2018年之前,縣城喪事基本上要辦五七天,每夜唱戲或祁劇,或花鼓,條件好的請兩個劇團面對面搭臺唱擂臺,歌舞團,演藝班輪流轉,法事一班和尚十幾個,不過都是些假和尚,能吹會彈,能拉會唱,穿上佛衣就成了和尚。喪事一般幾十百多桌,大街上你只要去就可以入座,茲生了不少好吃懶做之人,演藝班,樂器隊,腰鼓隊,舞獅隊,舞龍隊,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城鎮發費一二十萬是常事,邵東有錢的花四五十萬的也大有人在,煙,酒,果,肉,糕點,紅包琳琅滿目,農村的一般在七萬左右,龍隊三四條,樂隊兩三個,鳴鑼開道。不是身穿素皓,還以為古時出巡。歸納一下,有錢的搞顯擺,一般的爭面子,沒錢的爭口氣,這就滋長了攀比之風,他家這樣搞,我要蓋過他,反正只有父母兩個,不這樣搞枉在世上一回,讓人笑話。錢沒發在正點上,浪費了不少資金,好在20l8進行了殯政,城鎮禁止燃放煙花炮竹,規定喪事不能超出五萬,並派出工作人員進行監督,現在社會淨化了,剎住了這股歪風。


業餘文化愛好者劉浪


嚴格港來,果恩算擺宴席。

邵陽農村,傳統意義上的紅白喜事,看的比較重。

尤其是老人家過世,一般比較隆重。

屋裡有老人過嘎,靈堂前門口會白紙黑字貼上"當大事"。

屋裡所有親戚,近的遠的,經常來往的,常年不聯繫的,得到消息基本上都會趕到場吊唸。

院子裡左鄰右舍,老人家在生時的朋友交好,也會過來幫忙盤夜守靈堂。

老人家下葬前擺放時間依天氣和地仙看的日子而定。

夏天,天氣熱,溫度高,一般停留時間較短,三五天,有的甚至停過一丫兩丫就上山土葬。

現在流行租用冰棺,夏天擺放時間也開始變長。

冬天天冷,停的時間長,有個把星期,地仙看嘎嗯(日)子,甚至有炮(十)把天的。

四鄰八鄉故交舊友來嘎裡,一封炮仗,一掛禮信,白信封裝上,錢有多有少,多的幾千,少的幾十,信封上寫明送禮者名字。

送完禮,靈堂裡對到老人家遺像唱三個丫,主家孝子跪謝。

恰飯一般流水席。

一日四餐,早中晚餐,半夜十二點後守靈盤夜的還有豆腐飯恰。

農村裡港的恰豆腐飯特指老人家過世,來源於果裡。

豆腐飯比較簡單。

七八九十個人,人數湊滿就開桌。

飯是大鍋蒸飯。

菜品也有十來個,雞魚肉牛肉蛋餃等,水豆腐是必備菜。

雖然菜品多,但大鍋菜,人又多,口味普遍不是蠻好。

除嘎菜,每桌還有酒水,飲料。

農村的傳統,老人家過世,一般村落家家戶戶都會有人到場,擺的流水席,一連個把星期。

港排場的村落,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會相互攀比。

除嘎恰的比較豪華,酒水,散煙,回禮也相當大方。

條件好的,散煙清一色芙蓉王,回禮信五十上百一個。

還請上幾班戲臺子,恩裡丫裡唱。

孝子賢孫們累恩港,花費也相當恩低。

一場喪事落來,十萬八萬真心恩多。

早些年代四哈窮,還算節儉簡樸。果幾年蠻多後生家外頭髮嘎財,排場港起,更加離譜。

總之,一場喪事,主人家恰冒恰好,困冒困好,累個半死,還花費巨大。

何港的,其實蠻多人恩想果麼做。

礙於地方習俗,怕人港自己恩孝,或者港自家屋裡人窮,冒本事,不得不硬起頭皮是果做。

農村老人家過世越搞越複雜,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地仙,和尚師傅,辦廚的,農村紅白喜事樂隊。

果些人為了自家的點點生意,變成喪事由簡變繁的主要推手。

好在現在的年輕人蠻多出門在外,過老人家後的蠻多哈數清恩到場,主事的一般是老一輩。

老一輩慢慢走嘎後,相信以後的老人家過世的繁文縟節,會淡化許多。

雖然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生意。

大操大辦的陋習,如果不是政府層面制止限制,農村喪事大操大辦,只會越演越烈。


八戒圈欄


這個問題可能就不只邵陽存在。在全國各地,此類事可能只是場景大小的差別。擺宴席,也是根據家景的好壞來決定的。

你想啊,老人過世,親朋自然是少不了要來掉唁送別的,再加上來幫忙喪葬老人的鄉鄰,自然就少不了要抄辦生活。擺個十幾桌酒席也不是什麼鋪張浪費的事。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排場攀比之風,這樣就造成了鋪張浪費了。

你看啊,現在邵陽這裡老人過世,子女們都不哭喪,而請洋鼓洋號樂隊來唱戲跳舞哭靈,有些甚至有七八起樂隊。這才是一種不良習俗,也是一種浪費。生死離別,應該是一種悲慘的場景,可是現在的子女卻化錢哈哈嘻笑;而毫不相干的人又“傷悲哀號”…哭錢。這種新來的習俗就應該糾正改掉。


親怡說三農


1:文化基因。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輕生重死,視死如生的價值取向比較濃厚,人們認為厚葬親人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孝道。

2:傳統農業社會人活的低賤,所以在作別人世時以厚葬來彌補一生的虧欠,儘可能多的放置隨葬品,儘可能多的建造墳墓,儘可能多的置辦喪葬宴席

3:一些地方傳統文化保持的比較濃厚,因此上短時期老百姓在價值觀、習俗、鄉間輿論方面都沒法做出從輕從簡辦喪事的事來

4:一些不值得提倡的社會風氣參雜進喪禮,比如講排場、攀比等,都是活著的人在搏臉面,靠教化、約章之類的也很難見到成效


99鄉親


生前盡孝方為孝。古人云:縱有三牲祭品靈前供,父母哪曾到嘴邊。與其化幾萬十幾萬為父母辦一場喪事,不如粗茶淡飯孝敬父母,年年的清明祭掃,不如父母在生時一句溫心的問候。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父母逝世了,才能想起父母的恩情。父母恩,似海深,子欲孝而親不待。善待父母才是孝道,善待父母才是王道,善待父母才是中華文明的精髓。


用戶鄉村老叟


這個問題其實站咱們全國都有。

我們這裡也是,如果一個老人去世了,需要這個大辦。

現在國人都是這樣的,喜歡面子,老人失去了,

也要面子的

還有很多人都是老人生前不孝,死後裝孝心


農民大嘴哥


人死了,辦喪事,應該是普世現象。而邵陽人死了,為什麼會大辦宴席,這可從傳統習俗、時代變遷、社會風氣等方面來說明。人死了,大操大辦喪事,在舊社會是富人家的事,有的要辦7X7天,還要守墳三年。經濟條件好點的,也會請和尚(或道士)忙個2一3天,超度亡靈,窮人家就只能入土為安了。我祖母死於3O年代,祖父死於文革開始那一年,破四舊,也是草草安葬了。我母親因癌症77年去世,文革結束了,農村的迷信活動開始盛行,我們雖不信封建迷信,但還得入鄉隨俗,請來地仙、和尚,紮了3棟靈屋,連同祖父母一同超度了。不擺宴席是不行的,親朋是來陪靈送最後一程的,鄉鄰是來做事的,吃飯是應該的吧。那時錢緊,花的也不多,旁人還說我們大方,生活不錯。時間進入到21世紀,情況就大不同了,紅白喜事鋪張浪費之風盛行,為的是講排場,擺闊氣,多的幾十萬(極個別),少的也不下5萬,一般8一10萬。操辦這樣的事,並不是很有錢,而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為的是“爭口氣",不被旁人看不起。辦喪事中,吹鼓隊是必不可少的,最少的也得請3、4隊人馬。我發現這倒是必要的。我參加過不少送葬,現在送葬的人越來越少,出殯飯幾十桌,而送葬的隊伍中除了至親,鄉鄰很少了,這也說明人情淡薄了,如果沒有吹鼓隊伍,還真冷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