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原文及譯文:看了此書,你才知道秦為啥統一六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君書》原文及譯文:看了此書,你才知道秦為啥統一六國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

全文共26篇,存世24篇,本文摘選更法、墾令、農戰、去強展示。

更法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於是遂出墾草令。

秦孝公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接替先君位置做國君後不能忘記國家,這是國君應當奉行的原則。實施變法務必顯示出國君的權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動原則。現在我想要通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

公孫鞅說:'我聽過這樣一句話: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國君應當儘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用天下人怎麼議論您。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獨一無二見識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語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百姓,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禮制。'

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臣也聽說這樣一句話:'聖明的人不去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百姓舊有的習俗來實施教化的,不用費什麼辛苦就能成就功業;根據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官吏熟悉禮法,百姓也安樂。現在如果改變法度,不遵循秦國舊有的法制,要更改禮制教化百姓,臣擔心天下人要非議國君了。希望國君認真考慮這樣的事。'

公孫鞅說:'您所說的這些話,正是社會上俗人說的話。平庸的人守舊的習俗,讀死書的人侷限在他們聽說過的事情上。這兩種人,只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法制的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禮制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卻能先後稱霸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創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約束。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只能受禮制的束縛。受舊的禮制制約的人,不能夠同他商討國家大事。被舊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討論變法。國君不要遲疑不定了。'

杜摯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變法度,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換使用工具。臣聽說效法古代法制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的禮制不會有偏差。國君應該對這件事仔細思考。'

公孫鞅說:'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教化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禮制,禮制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兵器、鎧甲、器具、裝備的製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說: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式,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稱王於天下,並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應當遭責難;遵循舊的禮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國君對變法的事就不要遲疑了。'

孝公說:'好。我聽說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學識淺陋的人多喜歡詭辯,愚昧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聰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興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擔憂的。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言詞,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

於是,孝公頒佈了關於開墾荒地的命令。

墾令

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餘日;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則農不敗。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

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上壹,則信;信,則臣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不變。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

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

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別則國安不殆。民不賤農,則勉農而不偷。國家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

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則辟淫遊惰之民無所於食。民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飢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

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

無得取庸,則大夫家長不建繕,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食,是必農。大夫家長不建繕,則農事不傷。愛子、惰民不窳,則故田不荒。

農事不傷,農民益農,則草必墾矣。

廢逆旅,則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農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上不費粟,民不慢農,則草必墾矣。

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鬥,很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遊,費資之民不作,巧諛、噁心之民無變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內,則草必墾矣。

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農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

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闢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則餘子不遊事人,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遊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遊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令軍市無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又使軍市無得私輸糧者。則奸謀無所於伏,盜輸糧者不私稽,輕惰之民不遊軍市。盜糧者無所售,送糧者不私,輕惰之民不遊軍市,則農民不淫,國粟不勞,則草必墾矣。

百縣之治一形,則從迂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官無邪,則民不敖;民不敖,則業不敗。官屬少,徵不煩。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徵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

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

以商之口數使商,令之廝、輿、徒、重者必當名,則農逸而商勞。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齎送之禮無通於百縣。則農民不飢,行不飾。農民不飢,行不飾,則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則農事必勝。農事必勝,則草必墾矣。

令送糧無取僦,無得反庸,車牛輿重設必當名。然則往速來疾,則業不敗農。業不敗農,則草必墾矣。

無得為罪人請於吏而餉食之,則奸民無主。奸民無主,則為奸不勉。為奸不勉,則奸民無樸。奸民無樸,則農民不敗。農民不敗,則草必墾矣。

不允許官吏留下當日的政務不辦,那樣邪惡的官吏就沒有空閒時間到百姓那裡謀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務不相互拖延,那麼農民就會有充裕時間來耕田。邪惡的官吏沒有時間到百姓中謀私利,那麼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就會有充裕時間來從事農業生產,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根據糧食的產量來計算田賦,那麼國家的田賦制度就會統一,而百姓承擔的賦稅才會公平。國家的田賦制度統一了,就會在百姓中有信譽,有了信譽大臣便不敢做不應做的事。百姓的負擔公平,就會謹慎對待自己的職業,百姓慎重對待自己的職業就不會輕易改變。如此百姓就不會議論君主不對,心中也不會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認為君主不對,心中也不恨官吏,那麼壯年農民就會盡力從事農業生產不改做其它行業。壯年人努力從事農業生產,那麼年輕人一定會不斷向他們學習,從事農業生產。年輕人不斷學習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不要因為外國的權勢來給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也不會輕視農業,百姓不認為有學問尊貴,就會愚笨,百姓愚笨無見識,就不會到外國交遊。百姓不到外國交遊,那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農民不輕視農業,就會努力生產而不偷懶。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農民盡力從事農業生產不偷懶,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士大夫貴族的俸祿高並且收稅多,吃閒飯的人也眾多,這是危害農業生產的事,就要憑他們吃閒飯的人數收稅,從重役使他們。那麼這些邪僻、淫蕩、四處遊說、懶惰的人就沒處混飯吃,士大夫貴族也沒有辦法多收留食客。這些懶惰的人就沒處混飯吃,就一定務農。人們都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商人不準賣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那麼懶惰的農民就會努力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商人不準賣糧食,到了豐收年就不能靠賣糧謀利來增加享受了,那麼饑荒之年也沒有充裕的厚利可圖。沒有厚利可圖,那麼商人一定會害怕經商,會想去務農。懶惰的農民努力從事生產,商人也想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供人享樂的音樂和奇異的服裝不準在各郡縣流行,那麼農民在外出勞作時就不會看見奇異服裝,在家裡休息時聽不到使人喪失意志的音樂,那麼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會渙散。到田間勞動時看不見奇異的服裝,那麼他的心思一定會專心在農業生產上。心思專一且意志不渙散,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不準僱用傭工,那麼卿、大夫、家長就沒有辦法建築修繕自家府院的房屋,他們那些嬌生慣養的兒女就無法不勞動吃閒飯,懶惰的人也不能偷懶,那些靠給人作傭工生活的人就沒有地方混飯吃,這樣他們就一定去務農。卿、大夫、家長不建房修房,那麼農業生產就不會受到危害。卿大夫嬌生慣養的兒女和不願從事農業生產的懶漢不再偷懶,那麼原有的農田就不會荒掉,農業生產不會受危害,農民更加努力從事農業生產,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廢除旅館,那麼奸邪偽詐、不安心本職、私下交遊、對從事農業生產遲疑不定的人就不會外出四處周遊,而且那些開旅館的人就沒有辦法謀生,那麼他們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都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國家統一管理山林、湖澤,那麼討厭務農、怠慢懶惰、非常貪婪的人就沒有吃飯的地方。沒有吃閒飯的地方,那麼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都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價錢,加重收取這些東西的賦稅,讓租稅的數量高出它的本錢十倍,如果這樣的話,賣酒、肉等東西的商人就會減少,農民也就不能縱情飲酒作樂,大臣也就不會荒廢政事而吃喝享樂。從事經商的人少了,那麼國家就不會浪費糧食。農民不能縱情飲酒作樂,那麼農民就不會懶惰。大臣不荒廢政事,那麼國家的政事就不會拖延不辦,君主也就不會有錯誤的舉措。國家不浪費糧食,農民不怠慢放鬆農業,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加重刑罰處罰措施,並且建立聯保組織,使他們互相監視,如果一個人犯了罪,其他人一起受處罰,那麼那些氣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打架鬥毆,兇狠強悍的人便不敢爭吵鬥嘴,懶惰的人也不敢到處遊蕩,喜歡揮霍的人也不再會產生,善於花言巧語、心懷不良的人就不敢再進行欺詐。這五種人在國內不存在,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讓百姓不能隨便搬遷,那麼就會愚昧遲鈍。百姓愚昧遲鈍就安居不遷移,那些搖唇鼓舌迷惑農民的人就沒有地方混飯吃,就一定會去務農了。愚昧無知、性情浮躁多欲唸的人也能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了,那麼農民就一定會安心務農。農民安心務農,愚昧遲鈍的人也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等同地發佈有關卿大夫、貴族嫡長子以外弟子擔負徭役賦稅的法令,根據他們的輩份讓他們服徭役,再提高他們服徭役的條件,讓他們從掌管為服徭役之人供給穀米的官吏那裡領取糧食,他們就不可能逃避徭役,而且想做大官也未必能夠獲得,那麼他們就不再四處遊說或投靠權貴,就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國家的大臣諸大夫們,對那些有關博學多聞,能言巧辯,到外周遊居住外鄉之類的事都不準做,更不準到各郡縣去居住遊說,那麼農民就沒有地方能聽到奇談怪論。聽到蠱惑人心的學說。農民沒有地方聽到異端學說,那麼有智慧的農民就沒有辦法脫離他們原來從事的農業,而那些愚笨的農民就會無知識,不喜歡學問。愚笨的農民無知識,不喜歡學問,那麼就會積極務農。有智慧的農民不脫離他們原來所從事的農業,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命令軍隊的市場上不準有女子,還要命令內部市場上的商人自己給軍隊準備好鎧甲兵器,讓他們時刻關注軍隊軍事行動開始時的戰鬥動員 ;還要讓軍隊內部的市場不能有私自運輸糧食的人,那麼那些奸詐狡猾的人就沒有辦法找到隱藏糧食的地方,偷運來糧食的人就不能私藏偷運來的糧食,那些輕浮懶惰的人就不能到軍中市場上游蕩。偷運糧食的人沒有地方出賣,運送糧食的人全由國家派出,輕浮懶惰的人不能到軍中市場遊逛,那麼農民就不能四處遊蕩,國家的糧食就不會浪費,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各郡縣的政令和統治措施必須一致,那麼到期離任和升官的官吏就沒有辦法弄虛作假來粉飾自己,接任的官吏也不能隱藏自己的錯誤舉動。錯誤行為不能隱藏,那麼官吏中就會沒有不正派的人。升遷的人不用粉飾自己,接任的官吏不敢更改制度,那麼官史的從屬人員就會減少,農民的負擔就不會過重。官吏中沒有邪惡的人,農民就不用到外躲避邪惡的官吏;農民不用四處躲避,那麼農業就不會受到危害。官吏的從屬小吏少了,那麼徵收的賦稅就不會多。農民的負擔不重,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就多。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多,徵收的賦稅也不多,農業不受損害,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加重關口、集市上商品的稅收,那麼農民就會討厭經商,商人就會對經商產生懷疑甚至懶得乾的思想。農民討厭經商,商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業懷疑,不願意經商,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根據商人家的人口數量向他們攤派徭役,讓他們家中砍柴的、駕車的、供人役使的、做僮僕的人都一定要到官府登記註冊,並且按名冊服徭役,那麼農民的負擔就會輕,商人的負擔就會重,來來往往送禮的人就不會在各地通行。如果這樣,農民就不會飢餓,做什麼事也不用送禮講排場。農民不捱餓,做什麼事不送禮,那麼他們就一定會對國家讓做的事積極努力,並且個人的事也不會荒廢,那麼在農業上的事就會做好。農業上的事優先發展了,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命令運送糧食的人不能花錢僱別人的車,更不準運糧車輛在返回時攬載私人貨物。車、拉車的牛、車在運糧時的載重量服役時一定要同註冊登記時一致。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運糧車就會去得迅速回來得也快,運糧的事就不會危害農業生產。運糧不會危害農業生產,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不准許犯罪的人向官吏求情並且給他們送飯吃,那麼奸民就沒有了依靠。奸民沒有了依靠,那麼他們做壞事就得不到鼓勵。做壞事得不到鼓勵,那麼奸民就沒有了靠山的支持者。做壞事的人沒有靠山,那麼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農民不會受到危害,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商君書》原文及譯文:看了此書,你才知道秦為啥統一六國

農戰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危也。

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國大、民眾,不淫於言。則民樸壹。

民樸壹,則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

今境內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辯說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是故進則曲主,退則慮私,所以實其私,然則下賣權矣。夫曲主慮私,非國利也,而為之者,以其爵祿也;下賣權,非忠臣也,而為之者,以末貨也。然則下官之冀遷者皆曰:“多貨,則上官可得而欲也。”曰:“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狸餌鼠爾,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遷者,則如引諸絕繩而求乘枉木也,愈不冀矣。二者不可以得遷,則我焉得無下動眾取貨以事上而以求遷乎?”百姓曰:“我疾農,先實公倉,收餘以食親;為上忘生而戰,以尊主安國也。倉虛,主卑,家貧。然則不如索官。”親戚交遊合,則更慮矣。豪傑務學《詩》、《書》,隨從外權;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

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知慮。上作壹,故民不儉營,則國力摶。國力摶者強,國好言談者削。故曰: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於農戰矣。農戰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於農戰矣。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夫民之不農戰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常官則國治,壹務則國富。國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

今上論材能知慧而任之,則知慧之人希主好惡使官制物以適主心。是以官無常,國亂而不壹,辯說之人而無法也。如此,則民務焉得無多?而地焉得無荒?《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國去此十者,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國好力者以難攻,以難攻者必興;好辯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故聖人明君者,非能盡其萬物也,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

今為國者多無要。朝廷之言治也,紛紛焉務相易也。是以其君惛於說,其官亂於言,其民惰而不農。故其境內之民,皆化而好辯、樂學,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如此,則不遠矣。國有事,則學民惡法,商民善化,技藝之民不用,故其國易破也。夫農者寡而遊食者眾,故其國貧危。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數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為螟、螣、蚼蠋亦大矣。雖有《詩》、《書》,鄉一束,家一員,猶無益於治也,非所以反之之術也。故先王反之於農戰。故曰:百人農、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治國者欲民者之農也。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故諸侯撓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則無及已。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於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遊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聖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脩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國危主憂,說者成伍,無益於安危也。夫國危主憂也者,強敵大國也。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然後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後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

今世主皆憂其國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強聽說者。說者成伍,煩言飾辭,而無實用。主好其辯,不求其實。說者得意,道路曲辯,輩輩成群。民見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學之。夫人聚黨與,說議於國,紛紛焉,小民樂之,大人說之。故其民農者寡而遊食者眾。眾,則農者殆;農者殆,則土地荒。

學者成俗,則民舍農從事於談說,高言偽議。舍農遊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離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貧國弱兵之教也。夫國庸民之言,則民不畜於農。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強兵闢土也,惟聖人之治國作壹、摶之於農而已矣。

平常國君用來勉勵民眾的是官職和爵位。可是國家得以興旺的根本卻是農耕和作戰。現在民眾用來求取官職和爵位的方法都不是農耕和作戰,而是靠花言巧語和空洞無物的說教,這就讓民眾學習奸詐巧舌,不但不能興國,反而誤導了民眾。誤導了民眾,這個國家就一定會沒有實力;國家沒有實力,這個國家的力量就會被削弱。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他教化民眾都是要求通過專心務農來得到官職和爵位。如果不這樣做就不會得到官職也沒有爵位。國家廢除空談,民眾樸實而且不放蕩,民眾看見國家給人們的好處都是從農耕與作戰這一途徑發出,那麼便會專心從事農耕和作戰。民眾專心從事農耕和作戰,就不會苟且謀求其它事。民眾不苟且謀求其它事,國家的實力就會雄厚,實力雄厚,國家就會強大。現在國境內的民眾都說:“農耕和作戰可以逃避,而官職和爵位同樣可以得到。”所以那些有才華的豪傑都要改變自己的職業,而專研學習《詩》《書》,追隨其它諸候國的權勢,最好的可以得到高官厚祿,次一點也能得到一個官職;那些社會地位低微的平庸人便去經商,搞稿手工業,憑藉這種方式來逃避農耕和作戰。以上情況都出現,國家就要危險了,國君用以上兩種人來教育民眾,這個國家的實力就一定會削弱。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糧倉雖然滿了也不放鬆農耕;國家的土地廣大,人口眾多,也不能讓空洞無物的言論氾濫,那麼民眾就會淳樸專一。民眾淳樸專一,那官職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語來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語來取得官職和爵位,那麼奸猾的人就不會產生。奸民不產生,君主就不會受迷惑。現在國內的民眾以及據有官職和爵位的人看見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談,詭辯的說教來獲得官職和爵位,所以官職和爵位就不可能靠國家的法規獲得。因此這些人進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圖謀自己的私利,用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在下面賣弄權勢,謀取私慾。曲意逢迎君主圖謀自己的私利,就不會對國家有利,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爵位和厚祿;私下出賣國家權力就不是忠臣;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追求金錢和財利。如果這樣的話,希望升官的下級便說:“財產多了,那麼就能得到高官親安處之。”並且還說:“我不用上金錢財物待奉上級來取得升遷,那麼就會像用貓做食餌引老鼠上鉤一樣,一定不會有什麼希望。假如用情感待奉上級來求得升遷,那麼就像手牽著已經斷了的墨線想校正彎曲的木材,更加沒有希望了。因為這兩種辦法都不能得到升遷,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眾,到處搜刮錢財來待俸上級而謀求升官呢?”百姓說:“我積極務農,先裝滿國家的糧倉,收取剩下的糧食供養親人,替君主捨生忘死去作戰,來使君主尊貴,使國家安定。如果國家的糧倉空虛,國君地位就會卑微,家庭就會貧窮,假如這樣還不如謀取個官做。”親戚朋友在交往相聚中,就會考慮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有才華的傑出人士會專心學習《詩》《書》,追隨外國的權勢;普通人會去經商,搞手工業,都靠這些來逃避農耕和作戰。君主用這種思想教化民眾,那麼國庫的糧食怎能不減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任命官吏的法規嚴明,所以不任用那些喜歡賣弄,圖謀不軌的人。君主專心於農耕和作戰,所以民眾就不會苟且經營農耕作戰以外的行業,那麼國家的力量就集中到農耕作戰上。國家的力量集中就會強大,國家崇尚空談就會被削弱,所以說,從事農耕和作戰的民眾有一千人,而出現一個學《詩》《書》和巧言善辯的人,那麼一千人都會對從事農耕作戰鬆懈了。從事農耕作戰的民眾有一百人,出現一個人搞手工業,那這一百人就都會放鬆了農耕和作戰。國家依賴農耕和作戰而安全,君主依靠農耕和作戰才能尊貴。民眾不從事農耕和作戰,那是因為君主喜歡虛偽的空談而選用官吏失去了法規。依法選用官吏,國家就能做到社會安定;專心務農,國家就會富強。國家富強而又政治清明,這是稱王天下的道路。所以稱王的道路不是靠外交,而是自己專心從事農耕和作戰罷了。

現在的國君僅憑考察人的才能和智慧來使用他們,那麼聰明的人就會根據君主的喜歡愛恨來討君主的歡心,使官吏處理政務千方百計適合君主的口味,因此國家選用官吏就沒有了法規,這樣國家就會混亂,而民眾不會專心從事耕作和作戰,善於巧舌遊說的人就更加無法無天了。像這樣的民眾從事的其它職業怎麼會不多,而土地又怎麼能不荒蕪呢?《詩》、《書》、禮制、音樂、慈善、修養、仁愛、謙潔、善辯、聰慧,國家有這十種人,君主就無法讓民眾守土作戰,國家用這十種人治理,敵人到了,國土就一定被割削,敵人不來國家也一定會貧窮。國家沒有這十種人,敵人不敢來侵犯,就是來了,也一定會退卻;如果發兵前去討伐敵國,一定能取勝;如果按兵不動,不去討伐,就一定會富足。國家注重實力,謹慎地進攻。謹慎地進攻,就一定會興旺;喜歡空談的國家輕率地去攻打別國就一定會危險。所以那些有威望的人和英明的君主並不是能運用萬物,而是掌握了世上萬事萬物的規律和要領。因此他們治理國家的辦法就是辯明要領罷了。

現在治理國家的人多沒有掌握要領。在朝廷討論治國的方法時,說客七嘴八舌眾論不一,都想改變對方的觀點。因此,國君被不同的說法弄得糊里糊塗,而官吏被這些言談弄得昏頭脹腦,國中的民眾也不願意從事農耕。所以那些國家的民眾都變得喜歡空談和巧辯了,更喜歡從事經商、搞手工業,逃避農耕和作戰,如果這樣,那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國家動盪,而那些有知識的人討厭法規,商人善於變化,手工業者無所用,所以這個國家就容易被攻破。從事農耕的人少而靠巧言遊說吃飯的人眾多,所以這個國家就會貧窮危險。那些危害農作物的螟蟲等害蟲春天生出,秋天死掉,壽命很短,但只要它們出現一次,民眾就會因蟲害歉收,幾年沒有飯吃,現在一個人種地卻供一百人吃飯,那麼這些人比螟蟲等害蟲對國家的危害更大。如果這樣,雖然《詩》、《書》,每個鄉一捆,每家一卷,對治理國家一點用處也沒有,也不是將貧窮變富有,將弱國變強國的辦法。所以以前那些有作為的君主拋棄空談,依靠農耕和作戰來變貧為富,變弱為強。因此說:如果一百人從事耕作,一個人閒著,這個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十個人從事農耕,一個人頭著,這個國家就會強大;有一半人從事農耕,有一半人閒著,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所以治理國家的人都想讓民眾務農,國家不重視農耕,就會在諸侯爭霸時不能自保,這是因為民眾的力量不足。因此,其它諸侯國就來削弱它,侵犯它,使它衰敗。這個國家的土地就會被侵佔,從此一蹶不振,到那時就來不及想辦法了。

聖賢的君主懂得治理國家的要領。因此命令民眾都把心放在農業上。民眾專心務農,那麼民眾就樸實好管理,有誠信就容易役使,民眾誠實便可以用來守城作戰。民眾專心耕種,那麼就很少有奸詐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願遷移,民眾專心於農耕作戰,那麼就能用獎賞和懲罰的辦法來鼓勵上進,民眾專心於農耕作戰,就可以用他們來對外作戰。民眾同君主親近,併為了法度去犧牲自己,那麼他們早晚就會都去從事農耕作戰。民眾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為他們看見靠空談遊說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貴的地位,商人也可以發財致富,手工業者也能以此養家餬口。民眾看到這三種人的職業安適,又可以得財利,就一定會逃避農耕和作戰。逃避農耕,那麼民眾就會輕視自己的居住地。輕視自己的居住地,那麼就一定不會替君主守土作戰。凡是治理國家的人都害怕民眾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眾能將心思集中在農耕上。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一年,國家就能強大十年;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十年,國家就能強大一百年;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一百年,國家就能強大一千年,強大一千年才能稱王於天下。君主制定賞罰作為教育民眾的輔助手段,所以對民眾的教育有常法,治理國家也就會有成績。

稱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統治民眾的辦法,所以不等君主實行賞罰民眾便親附於君主了,不等君主封爵加祿而民眾便從事農戰了,不等君主使用刑罰而民眾就拼死效命了。在國家危亡、君主憂慮的時候,巧言善辯的空談之士成群,但對國家的安危沒有任何益處。國家面臨危亡,君主憂慮是因為遇上了強大的敵國。君主不能戰勝強敵,攻破大國,那麼就要修整用於防禦的設施,考察地形,集中民眾力量來應付外來的戰事,這樣災難就可以消除了,而稱王天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應專心於農耕和作戰,清除那些無用的東西,禁止民眾學習那些空洞浮華的學問和從事遊說等不正當職業,讓他們專心於農耕,這樣國家就能富強,民眾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

現在各國國君都擔心自己的國家危亡而且軍事力量薄弱,卻願意聽遊說之客空洞的議論,說客們成群結隊,絮煩無有的言談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君主愛聽他們的辯說,不去探求這些言談的實用價值,因此說客們非常得意,無論走在什麼地方都巧言詭辯,一夥又一夥成群結隊。民眾看這些人能用這種本領取悅王公大臣,便都學習他們。於是這些人結成黨羽,在國內高談闊論,誇誇其談,普通人喜歡這麼做,王公大臣高興他們這樣。因此國中民眾務農的人少而靠遊說吃飯的人多。遊說的人多,那麼從事農耕的人便會懈怠,務農的人懈怠了,那麼田地就會荒蕪。學習花言巧語空談成風,民眾就會放棄農耕而高談闊論。民眾放棄農耕,改為靠高談闊論吃飯,並且憑花言巧語獲取尊崇。所以民眾遠離君主,而不臣服的人成群結隊。這就是使國家貧窮、軍隊薄弱的原因。如果國家憑空談使用民眾,那麼民眾就不喜歡從事農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歡空談不能用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開疆闢土,只有聖明的人治理國家靠專心於農耕和作戰,集中民眾的力量罷了。

去強

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國為善,奸必多。國富而貧治,曰重富,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兵行敵所不敢行,強;事興敵所羞為,利。主貴多變,國貴少變。國多物,削;主少物,強。千乘之國守千物者削。戰事兵用曰強,戰亂兵息而國削。

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蝨官者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樸,必削。三官之樸三人,六官之樸一人。以治法者,強;以治政者,削。常官治者遷官。治大,國小;治小,國大。強之,重削;弱之,重強。夫以強攻強者亡,以弱攻強者王。國強而不戰,毒輸於內,禮樂蝨官生,必削;國遂戰,毒輸於敵,國無禮樂蝨官,必強。舉榮任功曰強,蝨官生必削。農少、商多,貴人貧、商貧、農貧,三官貧,必削。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

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國用《詩》、《書》、禮、樂、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國。不用八者治,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國好力,曰以難攻;國好言,曰以易攻。國以難攻者,起一得十;國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興國行罰,民利且畏;行賞,民利且愛。國無力而行知巧者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貧者使以刑,則富;富者使以賞,則貧。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

國作壹一歲,十歲強;作壹十歲,百歲強,作壹百歲,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威,以一取十,以聲以實,故能為威者王。能生不能殺,曰自攻之國,必削;能生能殺,曰攻敵之國,必強。故攻官、攻力、攻敵,國用其二、舍其一,必強;令用三者,威,必王。

十里斷者,國弱;九里斷者,國強。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

舉民眾口數,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國富者強。

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故曰:行刑重輕,刑去事成,國強;重重而輕輕,刑至事生,國削。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於力。舉力以成勇戰,戰以成知謀。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賤,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奸勸,其兵弱,國必削至亡。金一兩生於竟內,粟十二石死於竟外;粟十二石生於竟內,金一兩死於竟外。國好生金於竟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於竟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藁之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

國無怨民曰強國。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按兵而農,粟爵粟任,則國富。兵起而勝敵、按兵而國富者王。

運用強民的辦法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國家會被削弱;運用刑罰使民眾聽話等措施來清除不服從法令的民眾,國家就會強大。國家施行善政,奸詐的壞人就一定會多。國家很富強,卻按照窮國的辦法治理,這樣的國家會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國家就強大。國家貧窮卻當做富國來治理,這就叫窮上加窮,窮上加窮的國家會被削弱。軍隊能做敵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強大;對征戰等國家大事能做敵人認為恥辱不願做的事(儒家把發動戰爭看做恥辱)就有利。君主貴在多謀善變,國家貴在法制穩定。國家政務繁多,就會被削弱;國君政務精簡而不雜,國家就會強大。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只是滿足守住一千輛兵車的物資,國家就會削弱。行軍征戰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國家就強大;打仗時軍陣安排混亂,士兵不賣力,國家就會被削弱。

農民、商人、官吏三種人是國家有經常職業的人。這三種人產生了六種蝨害;第一是“歲”蝨,農民遊惰,使年歲歉收;第二是“食”蝨,農民不務本業,白吃糧米;第三是“美”蝨,商人販賣華麗的東西;第四是“好”蝨,即商人買賣稀奇物品;第五是“志”蝨,指官吏營私舞弊;第六是“行蝨”,官吏辦事不積極。這六種蝨害生了根,國家必削。農、商、官三種職業的根在三種人身上,而六種蝨害的根,卻在國君一個人身上。能用法律來治國,國家就強。專靠政令來治國,國家就削弱。久任一個官而他能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就升他的官級。治道繁多,國家就會弱小。治道縮小,國家就會強大。人民不守法,國家就會越來越削弱。使人民遞補遵紀守法,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採用使民化為強的政策來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要亡國。採用使民化為弱的政策來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能成就王業。國強而不去戰爭,毒素灌輸於國內,禮樂蝨害就產生了,國家進行戰爭,毒素輸於國外,國內沒有禮樂蝨害,這樣,國家必強。任用有功勞的人,國家就強大。蝨害產生,國家就削弱。農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窮了,商人窮了,農民窮了,這三種人都窮了,國家必被削弱。

國家有《禮》、《樂》、《詩》、《書》、慈善、修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廉潔、智慧這十種東西,國君又不讓民眾去打仗,國家就一定會削弱,甚至滅亡。國家如果沒有這十種東西,君主就是讓民眾去打仗,國家也一定會興旺,甚至稱王天下。國家用所謂善良的人來統治,國家就一定會以生動亂直至被削弱;國家用提倡改革的人來統治,就一定會治理好,一直到強大。國家採有用《禮》、《樂》、《詩》、《書》、慈善、修養等儒家思想來治理,敵人來了,國家一定被削弱;敵人不來入侵,國家也一定會窮。不採用這八種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敵人就不敢來入侵,即使來也會被打退。如果發兵去討伐別的國家,就一定能奪取土地,奪取了土地還能夠佔有它;如果按兵不動,不去攻打別國,就一定會富足,國家喜歡實力,談到攻伐就會謹慎。國家喜歡空談,談到攻伐就會輕妄。國家用慎重的態度去攻打別國,用一分力氣得到十倍的收穫;國家用輕妄的態度攻打別國,出十分的力氣,能喪失百倍的利益。

加重刑罰,慎用賞賜,那麼國君愛護民眾,民眾就會拼死為君主效命。興盛的國家,使用刑罰,民眾以為對自己有利,而且心中畏懼;使用賞賜,民眾也認為對自己有利,而且一心要得到。國家沒有實力,卻使用智謀和欺詐的辦法,國家就一定會滅亡。對於膽小的人用刑罰來讓他們作戰,一定會勇敢;勇敢的人使用獎賞的辦法,他們就會不怕犧牲,捨生忘死去作戰。膽小的人勇敢,勇敢的人不怕犧牲,國家就沒有對手,這樣的話就強大。國家強大就一定能稱王天下。用刑罰來約束窮人,讓他們去務農,那就會富,對富人使用獎賞,讓他們用錢糧買官,那就會變窮。治理國家能讓窮人變富,富人變窮,那麼這個國家就能實力雄厚,稱王天下。稱王天下的國家用十分之九的刑罰,十分之一的賞賜,強大的國家刑事罰佔十分之七,賞賜佔十分之三,弱國的刑罰佔十分之五,賞賜也佔十分之五。

國家專心從事耕戰一年,就能強大十年,專心從事耕戰十年,就能強大一百年;專心從事耕戰一百年,就能強大一千年。能夠保持一千年都強大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國家有威嚴,就能以一取十,憑藉名聲來取得實力,所以能夠有威勢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能積蓄實力卻不能使用實力的國家叫做自己攻打自己的國家,這樣的國家一定會削弱;能積蓄實力也能使用實力的,叫攻打敵國的國家,這樣的國家一定強大。因此,消滅蝨害,使用實力,攻打敵國這三點,國家使用當中的二項,捨棄當中的一項,一定強大;假如三項全用,國家就會有威力,稱王天下。

《商君書》原文及譯文:看了此書,你才知道秦為啥統一六國

政事在十里之內才能做出決斷的,國家就弱,在五里之內能做國決斷的,國家就強大。在當日就能處理好當天的政務,就能稱王天下,在當夜才能處理好當天的政務,國家就強大,第二天才能處理好當天政務的,這樣的國家就會被削弱。

登記民眾的人數,活著的登記造冊,死了的人要從戶口冊上消除掉。如果這樣,民眾就不能逃避稅租,田野上就沒有荒草,那麼國家就能富足,國家富了也就強大了。

用刑罰消除刑罰,國家就能大治;用刑罰招致辭刑罰,國家會混亂。所以說:加重刑于輕罪,弄罰就是不用也能將事情辦成,這樣的國家才能強大;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用刑輕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罰,犯法的事情卻不斷髮生, 國家會被削弱,重的刑罰產生實力,實力能產生強大,強大能產生威力,威力能產生恩惠,恩惠從實力中產生。崇尚實力能用來成就勇敢作戰,作戰才能產生出智慧和計謀。

有了金子,糧食就沒有了。糧食有了,金錢才能有。糧食這種東西價格低賤,而從事農耕的人多,買糧食的人就少,農民就貧困,奸詐的商人就活躍,如果這樣兵力就弱,國家的實力一定會被削弱直到滅亡。一兩黃金輸入到國境內,十二石的糧食就會運到國境外;十二石糧食輸入到國境內,黃金一兩運到國境外,國家喜歡在境內積聚黃金,那麼黃金和糧食都會喪失,糧倉和金庫都會空虛,國家會弱小;國家喜歡在境內囤積糧食,那麼糧食和黃金都能產生,糧倉、金庫都會充實,國家就強大。

強國要知道十三個數目:境內糧倉數、金庫數、壯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數目;老人、體弱者數目,官吏、士人的數目,靠遊說吃飯的人數,商人的數目,馬、牛、喂牲口飼料的數目。想要使國家強大,不知道國家的這十三個數目,土地即使肥沃,人民雖然眾多,國家也難免越來弱,直到被別國分割。

國內沒有對君主有怨言的民眾叫強國,如果發兵去攻打別國,那麼就要按軍功的多少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就一定會取勝。如果按兵不動,從事農耕,那麼就按生產繳納糧食的多少,授予官職和爵位,國家就一定富裕。發兵打仗就能戰勝敵人。按兵不動就富足的國家就能稱王天下。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