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FB.US)推動的Libra為何被各國極力反對

以比特幣和以太幣等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在近年來發展迅速。據Coinmarketcap統計,全球目前一共有2259種加密貨幣。但是加密貨幣存在價格波動程度較大,價值不穩定等問題。最近又發展出了泰達幣(USDT)和DAI等幣值波動較小的穩定幣(stable coin)。與此同時,許多大型的跨國商業機構也開始嘗試發行自己的貨幣,IBM和摩根大通(JP Morgan)等此前都表示即將推出自己的加密數字貨幣。6月18日,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臉書(FB.US)宣佈將聯合其他多家機構共同發行一種新的數字貨幣“天平幣”(Libra), 並公佈了官方白皮書(whitepaper)。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它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安全可靠以及可擴展的區塊鏈技術;二是有資產儲備作為後盾從而賦予其內在價值;三是由獨立的Libra協會治理。根據白皮書,發行這種貨幣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區塊鏈技術推進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同時,他們還將推行多個國家之間的跨國結算,為全球民眾提供更為低價的金融服務。一石激起千層浪,臉書領頭推出的Libra項目在市場和監管層面引起了軒然大波。包括歐盟和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央行和金融監管界人士均對此表示擔憂與疑惑。儘管美聯儲主席Jerome Powell表示Libra在推出之前和美聯儲進行過溝通,但是也表示其存在“潛在的風險”。7月3日,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MaxineWaters等人正式致信臉書公司,要求擱置Libra項目。7月16日和17日,Libra項目的負責人David Marcus參加了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對Libra舉行的兩場聽證會,回答了相關問題。他在聽證會上表示,Libra主要用於支付,不會與主權貨幣競爭,願意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對於其可能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形成競爭的提問則並未給出直接回應。

但是,這兩場聽證會還遠遠不能打消大家對Libra的疑慮。到底Libra這種新的加密貨幣與其他加密貨幣有什麼不同,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能夠實現幣值的穩定嗎?Libra如果真的大規模發行,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以至於各國政府和央行,包括美國政府在內都對它如此警惕?據此,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本文將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回應。需要指出的是已經有文章稱其所謂的區塊鏈技術並不可靠,從技術方面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本文不去討論這些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嘗試以貨幣金融理論為分析工具,簡單回答上述熱點問題,指出其即將面臨的四個貨幣經濟學難題。

Libra幣值穩定的難題

根據Libra的白皮書,該項目與大多數加密貨幣最大的區別是其使用1:1的真實資產作為儲備、擔保(稱為Libra儲備資產),有限承諾使用者可以將持有的Libra隨時兌換為當地法定貨幣。關於Libra儲備資產,目前沒有更加詳細的信息,僅說明這將會是“一系列低波動性資產(比如穩定且信譽良好的中央銀行提供的現金和政府證券)”。白皮書宣稱,這樣會促進其成為一種穩定幣,從而與其他波動幅度較大的加密貨幣區分開來。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Libra的儲備資產中包括不止一種主權貨幣,那麼Libra只能選擇佔據儲備資產中最大份額的主權貨幣作為穩定幣的計價單位,比如穩定住Libra的美元價格。可是,Libra的幣值真的能夠實現穩定嗎?

在現有的貨幣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例子來進行類比分析。法定貨幣的發行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幣值的穩定取決於政府的信譽。許多政府為了增強自己貨幣的信譽,選擇以其他信譽更強的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資產來進行本幣的發行。一般來說,帶有儲備資產的貨幣的幣值的穩定性要好很多,比如實行掛鉤美元的港幣等。對於Libra,最適合類比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出的特別提款權(SDR)。在人民幣2016年10月1日加入儲備籃子之後,SDR的儲備資產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這五種貨幣所構成的一籃子貨幣構成,所佔權重分別為41.73%、30.93%、10.92%、8.33%和8.09%,其價值由這些貨幣的當期匯率確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Libra與SDR的設定規則有很強的相似性。所以也有人把它稱為eSDR或者dSDR。但是,兩者仍然有著重要的區別。一是發行機構的性質不同,二是應用的場景不同。

一方面,SDR的發行是基於主權國家支持的國際組織的信用,而根據白皮書,Libra的發行機構是Libra協會。Libra協會是一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非營利會員組織”,其協會成員初始設定為100家,每個成員負責一個區塊鏈的驗證節點(Validator),成員將包括分佈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各種“企業、非營利組織、多邊組織和學術機構”。除了臉書是牽頭會員外,目前已經有維薩卡(Visa)、萬事達卡(MasterCard)、易貝支付(PayPal)和電子灣(eBay)等27家機構是Libra協會成員。同時,白皮書中表明臉書只會將領導角色保有至2019年結束,此後則是Libra協會負責最終的決策權。

但是這樣一個非營利機構的信用,與政府和IMF這樣的國際機構相比,顯然是值得懷疑的。當然貨幣發行並不一定是政府或是國際組織的“專利”,由商業機構進行發行貨幣也是有先例的。比如我國香港,就是通過匯豐銀行,中銀香港和渣打銀行三家商業銀行來進行港幣發行的。但是,香港實行的是聯繫匯率制度,即在港幣發行時,使用等值的美元上繳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作為發行儲備,聯繫匯率制的這種特點保證了港幣與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Libra宣稱其也將採取等值儲備的方式來進行貨幣發行(在白皮書中和稱之為“製造和銷燬Libra”),以此來保證Libra與主權貨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即Libra的幣值穩定。因此,Libra的這種穩定幣值的思路與聯繫匯率制度是一致的,即通過100%儲備資產保證匯率的穩定。但是,一旦Libra作為一種“真正”的貨幣進入金融體系後,還能不能堅持等值的儲備?這是值得懷疑的。

事實上,即使是沒有大規模進入貨幣金融體系的SDR,下圖1也表明其相對於貨幣籃子裡權重最大的貨幣---美元,其匯率在中長期看也是有較大波動的。當然,倘若未來的幣值出現下降,其仍然是有一定的內在價值的,這個價值會隨著儲備資產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其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發幣的邏輯是不同的。同時,還要指出的是,Libra也並未說明基於一攬子儲備的幣值與兌換單一貨幣匯率之間如何進行協調定價,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會相當複雜,並帶來更多幣值的不確定性。另一個可借鑑的案例是阿根廷。1991年3月,為了應對國內的高通脹,阿根廷開始實行聯繫匯率制,把匯率固定為1比索兌換1美元。這種聯繫匯率制在最初確實起到了遏制通貨膨脹的作用,實現了幣值的穩定。

但是由於比索匯率高估,損害了出口競爭力,阿根廷的國際收支持續惡化,長期依靠外債來補充國際儲備。到了2001年底,比索貶值的壓力使得阿根廷出現了大規模的資本外逃;12月1號開始,阿根廷政府決定實行限制提款和凍結存款的“小畜欄(corralito)”政策,限定每位居民每月從個人活期戶頭上提取現金不得超過1500比索,這更加惡化了市場的預期。2012年1月5日,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阿根廷迫於比索的巨大貶值壓力,被迫宣佈放棄比索兌美元的1:1匯率,標誌著持續十年聯繫匯率制的失敗。最初比索兌美元匯率調整為1:1.4,貶值幅度達29%;此後不久又被迫轉為完全浮動,到2003年比索兌美元匯率為1:2.9,貶值幅度為75%。歷史一再表明,當一種貨幣的聯繫匯率制一旦被打破或者放棄的時候,其幣值將會變得非常不穩定,Libra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SDR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在會員國發生貿易逆差時,用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是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援助,而並沒有應用到零售端的日常的生活中。而Libra宣稱的解決普惠金融的問題,則是瞄準零售支付場景。需要承認的是,臉書作為擁有23億用戶的超級社交媒體,加上與全球主要支付機構及電商平臺等的合作,在零售端的推廣與應用是其優勢所在。它宣稱將“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如果Libra真的得到大規模的推廣與使用,其“貨幣需求”就會迅速增加,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國際金融的重要理論“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Libra試圖建立的“貨幣體系”與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可贖回性(redeemability),即Libra承諾其與儲備貨幣,特別是與美元的可自由兌換,並且保持穩定的價格,這與當年美聯儲承諾保證美元與黃金的官價如出一轍;二是其他加密貨幣價格與Libra掛鉤,甚至使得Libra成為其他加密貨幣的價格尺度,這與當年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並保持基本穩定的關係也是高度相似。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市場對Libra需求增大,發行量增加,Libra協會難免不會像美國當年放棄官價兌換黃金一樣,不再提供贖回更多的1:1的儲備資產,以致Libra的1:1儲備發行制度難以持續,從而帶來幣值大幅的波動。

總的來說,相對於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加密貨幣,Libra的幣值確實是更加穩定的。因為儲備資產的存在,Libra相應的是有內在價值的。如果是在初步階段的小範圍發行,其幣值穩定是可以保證的。但是對於貨幣來說,如果僅是小範圍的使用,則無法保證其通用性,這樣的貨幣是沒有意義的,最終也不會成為大規模發行成功的真正貨幣。但是如果其規模要想迅速擴大的話,那麼很大概率會導致無法進行足額儲備,幣值的穩定性難以得到保證,這樣就無法成為真正的穩定幣,即長期來看,貨幣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要求其做大規模,而這與其幣值的穩定形成了矛盾。

Libra與主權貨幣共存的難題

白皮書主要力推Libra在跨境支付的便利性---“在國外工作的人可以通過一種方便快捷的方式將錢匯回家,而大學生則可以像買咖啡一樣輕鬆地支付房租”。的確,目前的國際支付安排(international payment arrangements)存在很多不足,跨境交易的便利性還亟待改善。但是,跨境支付除了要考慮便利性之外還要考慮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防範非法交易等法律合規問題。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已經證明,其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會帶來新的麻煩。對此,Libra並未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同時,對於許多目前仍然實施資本管制的國家來說,Libra還可能成為跨境資金流動甚至資本外逃等的工具,這是許多政府所不允許的。因此,在後續的監管中必須實行跨國合作,各國的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在制定監管政策的時候要考慮到國家間的政策溢出效應。可以預見的是,如果Libra得到大規模推廣,就很可能會對許多主權國家的貨幣構成威脅。我們已經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由於本國貨幣信用不足,出現了事實上的美元化(Dollarization)。

同樣,嚴格掛鉤美元、歐元、英鎊等“強勢貨幣”的Libra合成這樣一種“無國界貨幣”,對於許多國家的主權貨幣的衝擊也會非常嚴重,可以預見的“良幣驅逐劣幣”的歷史規律對於許多屬於“弱勢貨幣”的主權貨幣將構成極大的威脅,我們稱之為“Libra化”(Librarization)。儘管人們目前還不知道Libra儲備資產構成與運作的更多設想,比如儲備資產由哪些具體的貨幣及債券構成,但是鑑於目前國際貨幣體系尚未出現更明顯的分化,美元及美元資產毫無疑問的保持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那麼美元在Libra儲備資產中的佔比自然處於高位,故而“Libra化”本質還是美元化,只是更換為加密貨幣這種形式。自然而然的,Libra大規模發行,就是對美元化的進一步推進,進一步鞏固美元獨霸的國際貨幣地位。

由此可見,對於任何一個非美國家,如果Libra在其國內大幅流通,而本國貨幣又不在其儲備資產中,本質上就是對該國法定貨幣的不同程度的替代。對於其法定貨幣包含在Libra儲備資產中的國家,Libra的大規模使用,在本質上是兩種貨幣體系在該國的流通。由於Libra保持與該國法定貨幣相對穩定的幣值關係,甚至是固定的兌換比值,很難否認的是,這類似於歷史上的金銀複本位制(bimetallism)。根據格雷欣法則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從而最終變成選擇本位制,即只有被高估的那種貨幣會進入流通。具體而言,考慮到被Libra儲備資產納入的主權貨幣屬於“強勢貨幣”,並且與Libra可以自由兌換,那麼國內市場主體就會面臨兩個匯率,一是Libra與當地法定貨幣的即期匯率,主要受當地的Libra供需關係的影響,稱之為市場匯率;二是Libra協會根據儲備資產價值折算的以當地法定貨幣標價的Libra價格,稱之為官方匯率。正如下表1所列明的,這會產生兩種可能的後果:其一,Libra的當地價格被高估,進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Libra驅逐美元,成為流通貨幣。並且根據白皮書披露,Libra持有人不享有儲備資產的投資收益,因而這將更加強化Libra在當地充作支付手段的功能,進而將當地法定貨幣的流通職能弱化,甚至排斥出市場。其二,如果Libra的當地價格被低估,美元將會驅逐Libra,保持作為流通貨幣的地位,Libra無法推廣發揮支付貨幣的功能,這種情況是Libra協會所不願看到的。同時,投資者還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把Libra以官方價格兌換成儲備資產,進行無風險套利。由於無風險套利的存在使得儲備資產被“侵蝕”,難以應對全部的贖回請求,產生流動性危機,進而重新回到Libra價格被高估的情況。

表1 複本位制情況說明

脸书(FB.US)推动的Libra为何被各国极力反对

注:表中所列匯率僅為示意性說明。

另一方面,如果Libra採納的匯率制度是其與當地法定貨幣的浮動匯率,則其類似於並行貨幣制度(parallel currency)。歷史上許多地區金和銀都曾經作為鑄幣材料並行流通過,如英格蘭從1663年到1695年,漢諾威地區則一直持續到1857年。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在清代初期曾經採用的是銀和銅並行的制度。理論上來講,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額的交易採用幣值更大的金屬(英格蘭和漢諾威地區為金,清代初期的銀),小額的交易採用價值更小的金屬,兩者各有其市場。由於加密貨幣的便利性,可以預見的是在並行貨幣的情況下,Libra將會佔據零售端的市場,正如微信和支付寶目前在我國的狀況。但是並行貨幣制度也面臨著諸多難題。由於兩種貨幣的匯率是浮動的,所以兩種貨幣系統之間事實上是隔離的,兩者之間的換算對於使用者來說構成了難題。所以,歷史上這樣的並行貨幣都很難長期實行下去。1695年英格蘭政府下令固定金和銀之間的比例的時候,由於金價被高估,從而又變成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難題是貨幣的總量難以確定,因為只有市場知道了兩種貨幣的相對價值之後,貨幣量的加總才是有意義的。可見,Libra與主權貨幣並行的關係只能是不穩定的,短暫的。特別是對於其法定貨幣被納入儲備資產的國家,承認Libra導致的雙本位制更會嚴重擾亂市場,這在歷史上已經有諸多教訓。

Libra對央行貨幣政策干擾的難題

根據白皮書,Libra儲備將會承擔“最後的買家”(the last buyer)的角色,某種意義上,也即Libra的“中央銀行”。那麼Libra在市場對儲備資產的買賣也就是它的“公開市場操作”,從而實現其“貨幣政策”。我們知道,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實施貨幣政策的典型目的是為了降低失業(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等目標。而Libra“選擇儲備資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小波動性,讓Libra的持有者信任該貨幣能夠長期保值”,即其Libra“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幣值穩定。那麼,我們就無法保證Libra對於儲備資產的買賣和中央銀行對相應法定貨幣的公開市場操作是一致的。當兩者存在衝突的時候,它的操作就會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實施帶來一定程度的干擾,這是各國央行所不願意看到的。

具體來說,Libra的儲備資產對於貨幣政策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Libra初創階段。這個階段,Libra的數量是不穩定的,隨著Libra需求的增加和減少,根據其1:1儲備資產的承諾,儲備資產的規模也要做相應的擴大和縮小,假設這一階段Libra儲備資產的結構不做大的調整,從而會對儲備資產中的相應貨幣和國債的需求成比例的增加和減小。當Libra需求增加,即對儲備資產需求增加時,相應貨幣的匯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國債的利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反之,當Libra的需求下降,即對儲備資產需求減少時,相應貨幣的匯率面臨更大的貶值壓力,國債的利率面臨更大的上行壓力。

同時,各國央行本身則是需要根據國內的經濟情況來調整國內的利率水平。Libra的總體需求與一國的經濟情況並未必然聯繫,因此Libra儲備資產的增減將對各國實施貨幣政策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階段,Libra的總規模尚小,因此推斷其對各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相對有限。第二個階段是當Libra發展到一定階段,總體規模相對穩定的階段。這個階段Libra的數量相對穩定,儲備資產的規模也相對穩定,但是Libra的儲備資產的結構會根據其投資資產的收益變化進行調整。Libra的儲備資產主要面臨兩種金融風險,一是利率風險,二是匯率風險。因此,Libra的儲備資產管理者從穩定資產價值、降低波動風險的資產管理目標出發,將主要使用非拋補利率平價理論(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去指導投資實踐。

由於Libra的加密貨幣特徵,使得Libra在當地的價格與其在美國的價格滿足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那麼Libra在兩國的價格變化預期主要反映了兩國貨幣匯率的預期變化。同時,非拋補利率平價要求兩國(國債)利率的差異等於兩國貨幣匯率的預期變化。因此,在相對購買力平價條件下,Libra在兩國的價格變化的預期值將等於兩國(國債)利率之差。正像前述指出的那樣,美元及美國國債將會在儲備資產中佔有較大份額。當美聯儲降息的時候,美元面臨貶值的壓力,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也有下行的空間,Libra儲備資產將會減少美元和美國國債的持有,轉而增加持有其他貨幣及資產,比如歐元。對歐元及歐元區國債的需求增加,會增大歐元升值的壓力,壓低歐元區國債的利率,從而帶來歐元區利率下行的壓力。總的來說,龐大的Libra儲備資產將發揮貨幣政策國際傳導渠道(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channel)的作用,使得美聯儲的利率調整行為對其他國家的利率也將造成直接的影響,即強化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全球傳導效應,弱化了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相對於美國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對於非常規貨幣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特別是負利率政策(NIRP),Libra所能發揮的對沖效應將會是非常直接與顯著的。其一,Libra會造成銀行存款脫媒。很明顯的是將儲蓄存款作為一種“懲罰”的負利率會使得人們將自己的儲蓄轉換成至少是無息的Libra儲備資產,以躲避負利率的“懲罰”,銀行存款將流失到Libra儲備資產中去。其二,如前述,在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引導市場利率進入負利率區間的過程中,Libra儲備資產的擴張與熨平價值波動的投資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央行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 )的效果,這還將引起銀行金融機構的連鎖反應。其三,負利率政策的資產負債表效應(balance sheet effect)會使得銀行和各類以風險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投資機構選擇更長久期(duration)和更高風險收益的資產,從而表現出過度風險承擔(excessive risk-taking),並增加對長期、高等級國債這樣的安全資產(safe assets)的投資比重以實現投資組合的平衡。而對於Libra儲備資產管理,其將以投資風險最小化為目標,那麼方差最小化投資組合必然要求Libra儲備資產最大程度配置無風險資產,特別是對於高等級長期國債(如長期美債)的需求大增,這將進一步壓低長端無風險利率水平,甚至造成更大規模的國債利率倒掛(inverted curve)。在這樣的過程中,即使Libra儲備資產對安全資產的大規模需求不會產生羊群效應,也會激勵銀行等金融投資機構對於風險資產的需求以維持相應的利潤,進而在整體上提升全球資產的風險水平,刺激資產泡沫,弱化央行的宏觀審慎政策效果。

Libra與央行數字貨幣競爭的難題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Libra一類加密貨幣在零售支付應用上取得成功,Libra這類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之間是存在競爭關係的,並且存在前文所述的Libra與主權貨幣的矛盾,因而作為新型法定貨幣的法定數字貨幣(Central Banking Digital Currency,CBDC)也會受到Libra的不利影響。具體到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Libra的設計思路與人民銀行的DC/EP方案有諸多相似之處,其採取的100%儲備發行方式與DC/EP方案完全一樣,同時兩者都將被用於零售支付場景,因而Libra與DC/EP形成直接的競爭關係。進一步,由於人民幣尚未實現可自由兌換,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對於Libra及儲備資產中的“強勢貨幣”偏弱,因而在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之前,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仍舊會受到強勢貨幣的侵蝕。對於關係中國發展戰略的人民幣國際化,Libra也將成為“攔路虎”。事實上,臉書領銜推出Libra項目是瞄準了跨境金融業務,特別是跨境零售支付,這與中國希望的移動支付“走出去”,特別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更為直接的市場競爭,加之美元化在“一帶一路”國家有著較為深刻的歷史根基與現實影響,使得中國DC/EP方案與產品“走出去”更加艱難。另一方面,對於有著23億活躍用戶的臉書而言,搶先在各國央行推出法定數字貨幣之前運行Libra,本身就會造成 “贏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而Libra的目標如果是成為一種超越主權的世界貨幣,其成功對於後續想要推行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各國央行來說,都會是巨大的挑戰。最後,Libra的出現會對沖央行數字貨幣在非常規貨幣政策方面的優勢。

政策啟示與建議

1.高度重視Libra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

Libra儲備資產的如此體量巨大的投資需求,很有可能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影響,從而給金融市場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更加應該注意的是隨著其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儘管白皮書中承諾“儲備中的資產將由分佈在全球各地且具有投資信用評價的託管機構持有,以確保資產的安全性和分散性”。另外一方面,回顧歷史,即使是宣稱擁有諾獎得主、前美聯儲高官以及交易專家在內的團隊管理的長期資產管理公司(LTCM),也有“失手”的時候。同時,Libra這種面向所有公眾,甚至是超越國家邊界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出現大規模的“贖回”,甚至發生“擠兌”的時候,誰來做“最後的貸款人”?恐怕這已經超出了單一國家央行的能力。更何況,目前仍然沒有解決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其監管的問題,在無法對其有效監管的情況下,相應的風險防範就更加無從談起。

2.完善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措施

一方面加密貨幣的推行速度會非常快,與傳統貨幣的貨幣替代完全不同。以美元化為例,對於名義上沒有美元化的國家,由於美元交易和儲存比較不便等原因,事實上的美元化會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加密貨幣對於傳統貨幣的替代,則不存在這些問題,過程很可能會大大縮短,留給監管部門反應的時間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貨幣存在網絡效應,路徑依賴效應。一旦一種加密貨幣獲得成功,對其監管和限制就會變得很困難。以比特幣為例,即使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禁止其合法交易,但在地下和黑市中的交易從來沒有停止過。

3.結合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我國央行數字貨幣“走出去”

Libra已經默認可能會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形成競爭關係,它最容易成功和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支付方面的問題。這也對我國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我國從2014年就開始著手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是最早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我國在推進數字貨幣的過程中,要吸收其優點,借鑑其思路,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也可以有發揮的空間。由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我國擁有全球領先的賬戶體系與清算能力,要發揮我國移動支付的優勢,讓數字貨幣走入日常支付場景,從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幣國際化形成推進作用,推動人民幣數字貨幣成為當地零售支付的手段,從而形成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推動數字貨幣可以互相促進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