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國哪有家“,可為什麼薩達姆死了,伊拉克人口卻暴增了?

用戶99099520402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發起的非正義戰爭,該戰爭結束了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的統治地位,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中成為美軍的俘虜,並於2006年的宰牲節被執行死刑,一代梟雄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薩達姆死後,伊拉克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關心伊拉克人民過得好不好,關心伊拉克人民有沒有為薩達姆的倒臺感到後悔,關心伊拉克的人口為什麼越來越多。在美國的故意抹黑下,世人對薩達姆有一定的誤解,認為薩達姆是一個獨裁者,是一個暴君,手段殘忍,屠殺庫爾德人,薩達姆的倒臺是罪有應得,是活該,不值得同情!

薩達姆是獨裁者不假,屠殺庫爾德人也不假,但是薩達姆並非一無是處,薩達姆也有薩達姆的過人之處,有美國比不上的地方,親手砸掉薩達姆雕像的賈布里回憶說,薩達姆倒臺之後,他們被迫離開了伊拉克,沒有了薩達姆時期的福利,他開始為此感到後悔。賈布里的後悔說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伊拉克當初覺得美國好,覺得薩達姆不行,薩達姆死後,伊拉克人反而懷念起薩達姆,說明美國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好,沒有讓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日子。

眾所周知,伊拉克是中東的產油大國,薩達姆執政期間,靠著石油賺了很多錢。薩達姆政權賺了很多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薩達姆中飽私囊,拿走了很多伊拉克的財富,薩達姆確實拿走了不少財閥,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薩達姆不是全部私吞,薩達姆沒有那麼壞,薩達姆把賺到的錢讓伊拉克人民享受了很多福利,薩達姆提倡免費教育,提倡免費養老,就連看病就醫,在薩達姆時期都是免費的,更重要的是,薩達姆在屠殺庫爾德人的同時,鼓勵伊拉克人民多生孩子。

薩達姆倒臺之後,免費醫療沒有了,免費養老沒有了,免費教育沒有了,但木已成舟,薩達姆已經死了,後悔沒有用。至於伊拉克人從薩達姆時期的2400萬人變成3800萬人,和薩達姆的關係不大,薩達姆鼓勵生育,伊拉克人的養老有保障,不願意多生。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養老保障沒有了,父母妻兒都因為戰爭死亡了,如果不多生孩子,一旦死亡,就沒人養老,沒有後代給自己送終,在沒有計劃生育限制的情況下,伊拉克人民經過10多年的努力,實現了人口的增長。

有人說,薩達姆倒臺後,伊拉克的經濟實現了增長,試問今天的伊拉克還是當年的伊拉克嗎?在通脹和貨幣貶值的背景下,伊拉克真的變有錢了嗎?有錢為什麼承擔不起薩達姆時期的福利待遇?伊拉克的現狀值得深思,一個主權國家變成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國家,伊拉克人真的抬得起頭來嗎?


老鱷魚觀天下


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伊拉克總人口約為2400萬。現如今,伊拉克總人口超過3800萬,直奔4000萬而去。為什麼薩達姆政權倒臺以後,伊拉克人口增長如此迅速呢。關鍵原因在於。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以後,解除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此後,伊拉克石油資源得以大量出口,刺激伊拉克經濟發展。伊拉克經濟發展了,人口出生率也就高了,人口當然迅速增長。


在薩達姆統治前期,通過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伊拉克政府迅速積累起大量財富。當時,伊拉克成為不遜色美國的中東土豪國家。有了大量外匯的薩達姆,一方面大力改善民生,一方面大量購買軍事裝備,伊拉克成為了中東強國之一。甚至於,薩達姆自稱伊拉克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以至於在1980年,薩達姆自信滿滿的發動了伊朗戰爭。薩達姆以為憑藉伊拉克軍隊的武器優勢,能夠速戰速決的打敗伊朗。然而,當時伊朗的人口是伊拉克的3倍,再加上什葉派領袖霍梅尼的領導,兩伊戰爭整整進行了8年,雙方打了個平手。
薩達姆


可以說,兩伊戰爭是薩達姆政權的轉折點。兩伊戰爭以後,伊拉克欠下300多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僅僅是科威特,薩達姆政權就欠下了170億美元。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薩達姆又派兵入侵科威特,結果被美國人爆揍。海灣戰爭以後,美國一直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制裁。伊拉克坐擁1000多億桶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四,卻變成了一窮二白的國家。關鍵就在於,在美國的封鎖之下,伊拉克出口不了多少石油。這也就導致伊拉克經濟困難,人民貧困。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之下,伊拉克人口在薩達姆統治後期,增長知識十分緩慢。


等到了伊拉克戰爭,美國人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扶持了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也就解除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2003年正處於國際油價高位,伊拉克通過出口石油,得以迅速恢復。僅僅是美國人,就投入了500億美元到伊拉克重建,歐盟、日本與我國,也都大量投資伊拉克。在伊拉克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伊拉克人口迅速增長也就不足為奇。此外,美國在伊拉克推行的是一人一票制度。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權利,什葉派、遜尼派與庫爾德人都極力鼓勵生育!
伊拉克選舉統計選票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伊拉克在戰後變好還是變壞?


美國觀察室


這話毛病太大了。

應該是沒有家哪來的國。

這個國家的家都沒了,

這個國還能存在嗎?

家國情懷,家在前邊。國在後面。

國是為家存在的。

一個國裡的家都好了,都幸福快樂了,

都脫貧了,都居者有其屋,

這個國也差不了。

一個國裡的家都四分五裂,

都吃不上,穿不上,

這個國離完蛋也就不遠了。

為什麼蘇聯完蛋了?

就是蘇聯國裡的家太窮了。

所以,我們國家要消滅貧困家庭,

就是這個道理。

民富國強。

民才會保家衛國。


呼籲法律


伊拉克2003年人口2528萬人,2018年人口3951萬人,15年間人口增加1423萬人,伊拉克的人口確實出現了比較大的增長。但是,伊拉克人口規模的增長與薩達姆政府垮臺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伊拉克人口實現的自然增長。

我們先看一下伊拉克人口歷年的增長情況

伊拉克人口1958年達到687萬人,1968年達到910萬人,1978年達到1266萬人,1988年達到1647萬人,1998年達到2186萬人,2008年達到2879萬人,2018年達到3951萬人,伊拉克的人口一直處於增長階段,而且伊拉克過去67年,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3.5%之間,最近幾年還處於人口增長的高位。

薩達姆從1980年上臺,執政伊拉克長達23年,在薩達姆執政這23年期間,伊拉克的人口增長並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在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美國推翻以後,伊拉克的人口增長也沒有顯著的變化。所以,從伊拉克的人口數據統計來看,薩達姆的倒臺與伊拉克的人口增長快慢沒有必然的聯繫。

伊拉克是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居民以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為主,其中什葉派佔60%,遜尼派佔18%,庫爾德人佔15%。伊拉克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他們不實行節育政策,都是順其自然,懷起了就生,所以伊拉克一般的家庭都有多個孩子,這也是伊拉克能夠保持較高人口增長率的主要原因,最近幾年伊拉克的人口增長率保持在3%以上的高位。


銘蘇先生


美國是伊拉克長久和平與繁榮的奠基人和救世主!沒有美國的軍事打擊,伊拉克估計會有無窮無盡的薩達姆在伊拉克政壇循環上演!人民永無天日!


好時光63




伊拉克國家一直在,不在的是薩達姆,還有他領導的曾經的政府。

從伊拉克戰爭發生,到現在為止,已經十六年了,而伊拉克人口從2003年的2528多萬,增長到了3954萬,人口整整漲了1400萬左右,這是個奇蹟,是什麼促進了伊拉克人口的大幅增長?

伊拉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有關



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開始起,伊拉克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了,拜美國所賜,石油出口被嚴重限制和封鎖。這事太可怕了,一個嚴重依賴石油資源生存的國家,石油出口被控制,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經濟一落千丈,意味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意味著國家發展嚴重退步。

於是,伊拉克的GDP從1990年的1798億美元,降到了2003年的300億美元左右。這是一個典型的王子變屌絲的案例。

伊拉克戰爭在2003年爆發,從2004年開始,石油出口全面解禁,伊拉克經濟快速上揚,並帶動了國內其它產業和服務業。到2014年時,整體GDP漲到了曾經的8倍,達到了2400億美元左右。

伊拉克人有錢了,日子比以前好了,社會保障體制也完善了很多,安全感成比例地增加,人民的後顧之憂少了很多,於是,大家敢生孩子了。

因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口的大量上升,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伊拉克的政治制度對生育有影響



以前薩達姆時期,伊拉克就是個獨裁政府,薩達姆所領導的遜尼派穆斯林佔據完全的控制地位。什麼庫爾德人,什麼什葉派穆斯林統統靠邊。

2003年以後,在美國人的影響下,伊拉克議會有什葉派、庫爾德派、遜尼派等政黨聯合組成,其比例,什葉派最高。

國內的選舉體制是一人一票,18歲以上都有投票權利。這樣一來,各派為了爭取更多的權益,積極鼓勵自己所在陣營的民眾多生孩子。

於是,伊拉克的人口在這十來年時間裡,增長很快。政治制度的改革,對伊拉克人口的增加,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個不需質疑。

伊拉克新婚姻制度的實施,對人口增加作用也很大



伊拉克曾經的要求是女性必須在18歲以後才能結婚,但穆斯林國家對於女性結婚的年齡普遍要求低,特別是什葉派,對於結婚年齡,要求更低。

什葉派穆斯林喜歡解讀教義,從教義來講,女孩9歲可結婚,來了初潮之後就可以同房。因此,在什葉派穆斯林那裡,雖然不至於女孩九歲結婚,但結婚年齡在十五六歲,那是普遍現象,個別有十三四歲的。

伊拉克新政府規定了女孩十五歲可結婚,這就導致了女性初次生育年齡大大降低,這對人口增長有了很大的影響。



據說,曾經有人提出,將女孩結婚年齡也放到9歲,但反響太大,民眾遊行示威,最後只好作罷。

有人說,伊拉克是一夫多妻制國家,一個男人可以娶四個女人,這對人口增長是否有一定作用?這個還真沒多大影響。不過一夫多妻制的負面作用是,伊拉克單身男性變多了。



言歸正題,伊拉克在2003年以後,人口漲了1400萬左右,主要原因是:經濟好了,安全感增加了,敢生了;政治制度有影響,人口數量決定各黨派的選舉結果;婚姻制度做了調整,適婚年齡降低了。


藍風破曉



究竟“是先有家還是先有國”的問題,其實毫無“爭議”的必要。人口的增長也不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唯一衡量標準。“家”既是人性的自然規律體現,也是社會的最基礎單元。而“國家”只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毫無疑問,個體人以“自然的人性或情感”組成了家,而萬千個家以“方位和土地及認同感”組成了“國”。我們以美國為例,原來的世界上本沒有美國,但一部分歐洲裔的個體及家庭來到了北美大陸的這片土地上,基於“報團生存”的需求,他們組成了一個新興的國家。後來,他們又接納了其他地區,其他族裔的“個體和家庭”,於是,就有了現在這個美利堅合眾國。

兩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性的,然而,現代伊拉克也只能算作是“古巴比倫”文明和文化的一個“縮影或記憶”。世事滄桑,現代伊拉克人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曾歷經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侵略和統治,也曾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國”。直到1921年,才建立了獨立的伊拉克王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賽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費薩爾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國。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了卡賽姆,建立了以“復興社會黨”為主的政權,不過,總統卻由黨外人士阿里夫擔任。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和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里夫,貝克爾出任總統。建立了實質上的軍政府。1979年,貝克爾因病辭職,薩達姆接任伊拉克總統。


從伊拉克的歷史沿革來看,薩達姆只是伊拉克歷史上的一個階段性領導人和統治者而已,他並不是現代伊拉克的締造者,也不是古巴比倫的復興者。沒有他的時候,伊拉克的歷史在那裡,有他的時候,伊拉克也並沒有“安生”。因為,薩達姆是1979年上臺的,1980年他就發動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在尚沒有使伊拉克人民“休養生息”的時候,他又在1990年發動了“吞併科威特”的戰爭,招致了國際社會的制裁,導致了海灣戰爭,使伊拉克人民“雪上加霜”。縱觀薩達姆的執政經歷,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折騰”。兩伊戰爭使眾多伊拉克青年喪失了生命,侵略科威特的行為又使伊拉克人民承受了戰爭的代價,使一度富庶的伊拉克逐漸凋零。所以說,一度甚囂塵上的“沒有薩達姆的伊拉克一文不值”的說法既缺乏歷史的認同感,也缺少現實的佐證。所以說,沒有必要無限拔高薩達姆在伊拉克歷史中的作用。一個真正被後人景仰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個既能為國家帶來穩定,又能為民眾帶來幸福生活的執政者,而不是一個為了權欲而不斷折騰的“偉人”。薩達姆其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折騰者”。


曾經有一則伊拉克戰後的GDP增長情況的新聞,說伊拉克在戰後的GDP增長了8倍。我在一篇關於伊拉克問題的問答中引用過這個新聞和數據。結果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說是有替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粉飾”的意思。其實,伊拉克GDP的增長與美國並無“天然”的關聯性。因為,不管伊拉克的GDP是否比戰前戰爭了多少倍,那都是伊拉克人民“幹出來”的。因為,美國僅僅是推翻了薩達姆的統治而已!它並沒有直接插手伊拉克的經濟,伊拉克的經濟主導權仍然在人民投票選出的伊拉克政府手裡。比如伊拉克的石油問題。戰後,美國並沒有無償帶走伊拉克的一滴石油。伊拉克的重建和石油開發是國際範圍的“公開招標”。這一點有目共睹,也是無可置疑的。至於所謂的“石油美元”問題,那只是全球性的體系問題,並不是伊拉克的“個別”現象。所以,沒有必要“糾結”於此。


在談到薩達姆和伊拉克問題時,有一種觀點認為伊拉克的災難都是美國人的錯。不能否認,美國確實起到了“無法迴避”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將所有的責任不加甄別的一股腦推到美國人身上。事實求是的總結歷史才是對伊拉克未來的真正負責。不可否認,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在經濟上確實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但是,還應該分析那段時間的“輝煌”是如何得來的。伊拉克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第四大國,在薩達姆執政時期,正是世界經濟騰飛的初期階段,世界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伊拉克迎來了一個GDP的高速增長期,那時的伊拉克財政狀況可謂是中東地區最好的,人民的福利也確實上了一個臺階。然而,俗話說“有錢就任性”。面對一片“蒸蒸日上”的情景,薩達姆有了“想法”,於是,他組建了號稱當時“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龐大軍隊。並開始了他的“折騰”。1980年,他發動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不僅使富裕的伊拉克財政狀況堪憂,更在於他使幾百萬伊拉克的青壯年成為了炮灰。這也是伊拉克在薩達姆統治時期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道理很簡單,也不難理解。試想,那麼多的青壯年“非死即傷”的情況下,人口又如何增長呢?


在伊拉克尚未從“兩伊戰爭”中緩過勁來的時候,薩達姆又在1990年發動了“吞併科威特”的戰爭,並導致了聯合國的制裁和多國聯軍的打擊。因此,伊拉克的經濟更加凋零,財政更趨緊張,民生福利更加倒退。試想,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伊拉克民眾又如何能夠“多生育”呢?所以,在那段時間裡,伊拉克的人口增長是緩慢的。如果將此上升到民族延續層次的話,薩達姆對此是有著無法推脫的責任的。這是歷史事實,不是立場可以否定的。因為,此時畢竟還沒有發生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了!此時的伊拉克人口只有2400萬,財政狀況也到了歷史上最拮据時期。國力羸弱的伊拉克面對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如果不失敗那才是“不正常”的現象。當然,薩達姆之所以一敗塗地也與伊拉克內部不團結有關。在伊拉克的人口比例中,薩達姆的遜尼派只佔了伊拉克人口基數的26%多一點,佔多數的是什葉派,另外還有第三大民族庫爾德人。在薩達姆的統治時期,他沒有能夠“一碗水端平”,並且對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反抗進行了殘酷鎮壓,導致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對薩達姆政權是“怨聲載道”。這也導致了美軍攻入巴格達時,出現了巴格達民眾“夾道歡迎”的“奇葩”景象。在姑且不論伊拉克戰爭的“性質”的情況下,也足以說明薩達姆的統治“不得人心”(起碼是不被什葉派和庫爾德人認可)。

至2018年底,伊拉克的人口已達3954萬,比戰前的2400萬增長了50%以上。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呢?我認為不是哪一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應該與伊拉克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關(比伊拉克戰爭前的那段時間,不是指伊拉克最輝煌時期);與伊拉克人民的自由度增強有關;與伊拉克人民的生育觀念變化有關;與男女比例的逐漸“協調”有關,至2018年底,伊拉克男性為50.2%,女性為49.8%。較之伊拉克戰前顯然更有利於人口的增長(戰前的男性比例只有40%左右)。從伊拉克的GDP和人口增長中可以看出,伊拉克正在逐漸恢復。比之戰前,也是“有得有失”。所以說,沒有薩達姆的伊拉克依然是伊拉克,伊拉克的山水還在。伊拉克人民也終究會再次迎來穩定的生活。這也又一次證明:在歷史的長河中,薩達姆的二十多年的統治只是歷史的“瞬間”。也再次證明: 地球離開誰都照樣運轉。


人生觸底反彈


薩達姆死與不死,伊拉克一直都在,與有沒有國毫無關係,薩達姆只是一個政權,而伊拉克是個國家,政權與國家不是一個概念,薩達姆上臺之前是伊拉克,薩達姆下臺之後還叫伊拉克,


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政府是由人民稅收供養,可以說是人民僱傭一個物業公司,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然而薩達姆卻偏離了這個方向,掌權之後實行獨裁統治,利用軍隊鎮壓人民,製造多個萬人坑,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現在伊拉克人民走上街頭爭取利益,表達訴求,這個現象在薩達姆時代是不存在的,

在薩達姆上臺之前和上臺初期,伊拉克因為出口石油賺了大量的美元,伊拉克人民非常富裕,是另一個沙特,


薩達姆權力穩定之後,不斷折騰,發動兩伊戰爭,戰爭打了八年,把伊拉克打成一片廢墟,負債累累,因為與科威特的債務糾紛,又悍然出兵佔領科威特,這招致多國部隊的打擊,隨後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制裁,伊拉克石油出口無法順利進行,斷了最主要的財源,伊拉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缺醫少藥,這樣在戰爭傷亡和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下,伊拉克人口增長受到限制,

薩達姆倒臺後,伊拉克不再有戰亂,安心發展經濟,同時因為伊拉克盛產石油,出口石油經濟數據很容易上去,gdp很快不斷翻番,這樣在穩定的環境中,伊拉克人口增長自然迅速提高,不過,人口增長對於一個國家有兩面性,既是勞動力和消費市場,不過如果經濟基礎不夠,人口又是負擔,中東地區國家普遍工農業基礎較差,卻又生育率特別高,這很容易造成人口和社會問題,對於中東地區,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萬事皆空70


首先,筆者想否定“沒有國哪有家”,但是採用的證據是“薩達姆死後人口增加了”。論據和論點之間有聯繫嗎? 風馬牛不相及呀。

其次,“沒有國哪有家”的確是錯的,吐蕃國沒了,滿洲國沒了,東亞歷史上消失的國家很多,但是組成這些國家的家族很多依然沒有滅亡,又重組成大中國了。 國是家組成的,N個家庭可以排列組合成新國家甚至很多個人新國家。 所以沒有國哪有家是本末倒置的。

最後,伊拉克人口增長並不能證明薩達姆有問題,因為戰亂後人口都會報復性增長,這是自然規律,各國都經歷過戰後嬰兒潮。新政府不能貪天之功,把人口增長說成自己的豐功偉績。

客觀地評價才有助於自己的公信力。



盜德高點


大清國入主中原,大明國亡了,沒了。可大漢民族沒有亡,康雍乾盛世蹣跚走來。倖存者人不死,家就還在,迎來的是又一個國泰民安。由此上溯至周亡秦代、秦亡漢代…。以色列之前猶太人曾亡國,單個猶太民族家庭散居世界各地,然而種未滅,薪火相傳,至二戰後重新復國,又當何說?大漢民族王朝更替凡十餘代,不死的是大漢文化,漢文化不滅漢民族就不亡;希伯萊文化不滅,猶太民族就不亡。"家國一體"是漢民族歷代傳承旨在鞏固皇權政治的工具性思想。國家僅僅是地域牲概念,是民族生存空間和載體。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對國家給出的定義是;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