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夏朝大禹,四千多年前我國第一個家天下王朝的開國帝王,戰國時期的《禹貢》有記載,西漢司馬遷《夏本紀》作了長篇專題介紹,此前的舜、堯直到黃帝合在一起,只作了篇《五帝本紀》予以交代,因為掌握材料太少。大禹畢竟離我們較近了,剛好是公元前、後兩個21世紀,也就是4200年,其間誤差為200年。若將他放在水利學界考察,稱他為河川泰斗、水利鼻祖、頂級總工、蓋世博導、院士之父,恐無爭議。

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保存下來的上古典籍中記載了他在洪荒世紀的治水功績。按當代水利工程分類,大禹從事三個方面的專業:一是“引田溝水致之川”,屬於農田水利工程;二是“決九川致四海”,屬於河道疏浚工程;還有第三,要引川入海,當然包括地上及地下土石方開挖工程。一想起我們現在打隧道、修地下廠房所依賴的高科技設備和爆破技術,對照古人的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在驚歎他們穿山越嶺所經歷的萬般艱難同時,也難免產生疑慮惶惑,在那沒有盾構機的年代裡,那是怎樣讓河水順從人們的意志流向大海的呀?

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提起盾構機,忽然想到魯迅與顧頡剛先生的一段有關大禹的公案。顧先生當時就是大學問家了,他寫了一篇文章,從文字學角度釋“禹”:該字的主體部分是個“蟲”字,“蟲”字腰部的框架結構,是捆綁在腰身的韁繩,頭頂上的那一撇,可以看作是一把威力無比的大刀。這樣,顧先生想象開來,可能遠古有一類似恐龍的具有良好水性、拱土穿石能力極強的龐然大物,是謂“蟲”。古人將此蟲加以訓練後在腰際繫上粗繩以便掌控進退,頭上綁一巨刀,以此疏浚河道、開挖溝渠、開鑿隧洞,為洪水開闢宣洩通道,達到引水入海、消弭水害的預期目標。因此顧先生結論:大禹不是人,並不存在這麼一個人,不過是一群名“禹”的大蟲而已。需要補充的是,古人常把人以外的動物統統歸入蟲類,《水滸》時代把老虎叫大蟲,今人把性格剛烈的婦女稱作母大蟲,就是古語的遺留,只是古蟲絕非今日之區區小蟲也。

然而,魯迅不同意,要與顧先生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於是,在小說《理水》中設計了一位高談闊論、不幹實事的學者形象,取名為“鳥頭先生”。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有戲了。原來“顧”的繁體字,是由“僱”與“頁”組成,按古義,僱是鳥,頁是頭,所以這鳥頭先生暗指顧先生無疑。由此考證顧先生的祖先也不是人,而是鳥。魯夫子雖然是為了維護大禹的威信,但對顧先生確是有損尊嚴了,他氣憤不已揚言上告法庭,誓與周樹人對簿公堂。老周也是一貫作風,不低頭不妥協不認錯,表示奉陪到底。可終無下文,不了了之。

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不過,我看了南水北調穿黃工程的盾構機後,別有一番聯想。如果將“禹”字順(逆)時針方向轉90度,它就是一臺正在工作的盾構機了:那頭上的一撇,恰如掘進的刀具,那蟲字的前半段,就是主機的機身,被顧先生稱作腰帶的框架結構及蟲字後半截組合起來,就可以看作是連接橋及後配套設施系統了。這個禹字,確有一種堅挺地向前掘進的意味,是蟲,是人,都關係不大了。那個發明盾構機的外國人,不知是否研究過禹字結構;反正當我意識到禹字多麼像一個掘進系統時,別人的盾構機已經制造出來了,我晚了半拍。

這樣說,有點對禹的大不敬了。不過顧先生的研究,倒令我想入非非。所謂鯀和禹,很可能是由一群人組成的相當規模大型專業團隊的代號,類似部落的圖騰,近乎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黨徽。鯀是一群水性極佳、賽過魚類的專業人士,註冊為鯀集團、打著鯀旗號,其首領便直呼為鯀。還掌握了“息壤”專利技術,“息壤”者,用來堵水之土壤也,據說盜自天堂,遇水後體積急劇膨脹,而力學指標反而增強,與當今中線遭遇的膨脹岩土不同。同理,擁有類似盾構設備、掌握鑿洞技術的專業隊伍,以“禹”為集團標誌,故其董事長便呼為禹了。

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當人們面對金字塔和瑪雅文化遺蹟而不得其解時,只有對古人超凡的創造力當作天神一樣頂禮膜拜;可以設想,在鯀禹時代,他們一定創造了用現代水工學基本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奇蹟。

南水北調工程:盾構機之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