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兵敗如山倒,14萬最精銳衛隊最後為何潰不成軍?

lx2ld9


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號稱精銳的14萬共和國衛隊幾乎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就被全線擊潰,整個伊拉克戰爭中,唯一對美國起到一些抵抗作用的就是費盧傑戰役了,除此之外,所有的伊拉克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圖為薩達姆視察共和國衛隊。


從頂層開始聯合作戰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完成了新一輪的軍事變革,徹底從機械化戰爭時代進入了信息化戰爭時代,作戰的方式也從大兵團推進變成了聯合作戰,當時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已經通過了名為“頂層聯合”的軍事改革方案,美軍的各個戰區司令部內,都設有海軍、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後勤部隊、特種部隊、網絡作戰部隊的指揮部門,實現了海陸空立體式的全局戰場佈置和兵力配備。

圖為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基地,聯合作戰的出現,使得空地一體化作戰成為現實。

因此,在伊拉克戰爭當中沒有出現海灣戰爭式的作戰階段劃分。海灣戰爭中,美軍先是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然後再進行的地面戰鬥,但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不同,美軍在空襲的同時,巡航導彈打擊、地面部隊攻擊就同步開始了,而且美國採取了直接進攻巴格達的方式,一路沒有同伊拉克軍隊過多糾纏,也不去控制已經奪取的城鎮,依靠美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一路供應物資保障,推動第三機械化步兵師突擊到巴格達城下。

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武裝直升機和陸戰隊的機械化步兵合成作戰。

在伊拉克戰爭的正面正規軍對戰中,美軍僅僅付出了130人死亡、500人受傷的代價,把整個戰場變成了精銳部隊的突進大遊行,伊拉克嚴防死守的地面要塞全部成為擺設,薩達姆倉皇躲避,整個伊拉克的行政和軍事指揮迅速陷入癱瘓境地,所有其他據點的守軍都在稍稍受到攻擊之後就馬上自行解散,伊拉克的空軍在整個戰爭中只有2次升空作戰取得戰果,其餘戰機全部掩埋在沙漠之中,戰後被美軍的推土機一一挖出拆解。

圖為進入巴格達市區的美軍坦克,第一批趕到的美軍部隊是第三機械化步兵師。

紐約時報曾經報道稱:巴格達戰役標誌著21世紀新型戰爭形態的到來,美軍變得更加機動靈活。這個靈活不僅是戰法,而且有編制的靈活,2003年的美軍已經開始了模塊化師的建設,每一個師在平時都只是保留師部運轉,實戰中再根據不同的需求和作戰任務對師的結構進行模塊調整,比如加入重裝機械化模塊、陸航模塊等,這樣的靈活搭配使得同一軍種實現了多兵種在小編制上的合成,大的軍種之間則實現了徹底的聯合。

圖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他們曾經是伊拉克最精銳的部隊,士氣高昂,待遇從優,然而卻在實戰中一觸即潰。

先進武器的大規模使用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消耗了巨大的資金,從2003年到現在,美國一共在伊拉克戰爭和此後的治安戰中花費了超過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過去5年多的國防經費之和,相當於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可以說,如今美國22萬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就是從伊拉克戰爭開始的。正是這些錢,壓垮了伊拉克的14萬大軍。

圖為JDAM制導炸彈,美軍在戰爭中大量的消耗這種彈藥,扔下去的全是錢。

伊拉克戰爭的第一天,美軍就發射了300多枚巡航導彈,每一枚價格在120萬美元左右,美國在整場戰爭中,每天都在投擲JDAM精確制導炸彈,每一枚的價格是2萬美元。有這麼一組數據,美國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扔出去23萬枚航空炸彈,其中22萬枚炸彈是沒有任何制導的普通“鐵炸彈”,有1萬枚是精確制導炸彈,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共才扔了4萬枚炸彈,其中有2萬多枚是JDAM精確制導炸彈,一方面,這體現出精確制導炸彈使用比例的提高,戰爭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一場戰爭光是JDAM就扔掉了美國2億多美元的軍費。

圖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運輸部隊在運送物資兵力,後勤保障是美軍持續快速推進的保障。

美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還使用了貧鈾穿甲彈,一枚就要1萬多美元,拋去這些彈藥,大件的武器更貴:海軍的伯克級一艘20億美元,尼米茲級航母一艘45億美元,一架F16戰鬥機4000多萬美元,美軍倒是沒有陣亡多少士兵,都是靠前堆起來的。結果就是,如今要美國再打這麼一場戰爭,美軍沒有這個能力了,倒不是說打不贏,而是沒錢打了。

上圖為尼米茲的各類裝備數據,下圖為美軍的炮群,實戰打的是錢,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就是這個道理。

試想一下,美軍先進武器一大堆,呼呼啦啦海陸空一起打過去,停都不停日夜兼程的趕往巴格達,途中不斷的投擲精確到從窗戶打進去的各類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這樣一頓打下來,伊拉克豈有不敗之理,別說14萬共和國衛隊了,就是再給伊拉克14萬大軍,怕是都不夠美軍打的。軍事思想先進、武器裝備先進、敢花錢,這就是美軍能把14萬伊拉克大軍瞬間擊垮的秘訣。


海事先鋒


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軍隊不但腐敗,還按照跟薩達姆的親近程度,分了三六九等(不同於常規的任務分類)。頭等是共和國特別衛隊,待遇好,地位高,裝備精良;第二等是薩達姆敢死隊,待遇等各方面稍遜前者;第三等是一般正規部隊,待遇和地位低,他們的收入只有前面兩支隊伍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軍官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還不被薩達姆信任,,整天過的提心吊膽的,部隊裝備也差。

這就如同我工作的學校,有事業編制、人事代理和勞務派遣三種類型的老師,待遇也自然也有明顯差距。然而,事業編不乏專科學歷,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勞務派遣反倒都是清一色的碩博研究生。難道指望勞務派遣的老師們和事業編的老師一樣程度的熱愛學校,崇敬偉大的學院領導嗎?

正應了咱們常說的那樣“不患寡而患不均”,待遇上的明顯差別,讓這些部隊在某種程度上互相仇視,更別提什麼協同作戰了。

加上美國從海灣戰爭開始,十幾年如一日的滲透,搞離間、心理戰,還有長期的國際經濟制裁與武器禁運政策,伊拉克已經瀕臨國家經濟崩潰、信念崩潰,民心、軍心崩潰的邊緣。此情此景下,更讓那些不太受待見的軍隊感到跟著薩達姆實在沒有出路,不如在美軍的利誘下見好就收。

更惡劣的是,薩達姆搞幫派政治,動不動就把認為不乖和“疑似不乖”的軍官和其手下的士兵“血洗”一場,讓整個伊拉克軍隊系統人人自危,派系間缺乏團結。那些在鏡頭前宣誓效忠,要用“鮮血和生命”保衛薩達姆和伊拉克的忠君愛國的彪悍官兵們,實際上,私下裡早就各懷鬼胎,不少人覺得,美軍過來也就是“改朝換代”,犯不著為薩達姆家族王朝往死裡拼命。

比如,駐守伊敘邊境安巴爾省的伊拉克陸軍西部戰區司令,因為被排擠,早就暗中不滿,坐等美軍壓境,沒開一槍,就直接領著部下集體投降了。

祖哈伊·塔利伯·阿伯德·薩塔爾,伊拉克軍事情報局局長,出身於忠於薩達姆的一個鄰近部族,2003年4月23日主動找到巴格達的美軍去投降。諸如此類的不戰而降的事件,簡直是數也數不清。

這導致,戰爭開始時,在美軍的現代立體化戰術下,缺乏某種情懷的伊拉克軍方指揮立馬陷入混亂。受困於美軍的電子干擾,有的部隊聯繫不到上級,左等右沒有指令,乾脆就直接投降算了。甚至一部分伊拉克空軍軍官被收買,把戰鬥機故意藏了起來,許多防空部隊得到的命令是不要打開雷達,主動讓出了制空權。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薩達姆最為得意的炮兵部隊的戰鬥能力根本就沒機會發揮,望著手頭老舊的軍備,也覺得沒什麼抵抗的大勁,隨大流,軍官帶著屬下部隊也直接降了。

實際上,成建制的投降方面,也有薩達姆他老人家的戰術失誤。鑑於海灣戰爭大規模集結而遭到重創的教訓,已經徹底失去制空權的薩達姆為了避免電訊聯絡暴露目標和意圖,只得把權力層層下放,命令部隊以連、排為單位“”。但是,由於軍心渙散,裝備落後,加之大轟炸起到了“震懾”效果,“斬首行動”產生了分化作用,化整為零的伊軍官兵隊伍往往會自動棄甲潰散。  

就這樣,伊拉克40萬大軍,開戰的頭兩週就迅速崩潰。

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號稱14萬的“共和國衛隊”呢,這可是薩達姆的親衛軍,從他老家精挑細選出來的“死忠”,竟然也沒打上幾槍,就離奇消失。其中緣由,至今眾說紛紜。

其實,開戰之初,共和國衛隊曾被薩達姆給予厚望。薩達姆一直信心滿滿的吵吵著要用巷戰的形式對抗,指的就是要讓共和國衛隊利用主場優勢,在近身戰中“教訓”美軍。

(早先計劃中的首都防務安排,共和國衛隊是主角)

因此,原本計劃首都巴格達就是由共和國衛隊保衛的。但隨著戰爭出乎意料的進展,普通正規部隊幾乎都降了,大量的敢死隊也不知道跑哪去了,薩達姆只得分散兵力,派遣了四個共和國衛隊師(巴格達師,麥地那師,納布查得乃扎師,漢姆莫拉比師)跑到巴格達南方構築了兩道弧形防線。

結果,大部分共和國衛隊以已之短攻敵之長,在幾天內就被打到潰不成軍,也降了,美軍順勢直逼巴格達。更糟心的是,薩達姆最信賴的表兄弟、負責守衛巴格達的共和國特別衛隊司令馬希爾·蘇菲安·提克里蒂,在拿了美方2500萬美金後,帶著共和國特別衛隊將軍阿里·阿卜杜勒·拉希德和情報部門負責人塔希爾·賈利勒·哈巴什一起“組團”投降美軍。

這樣,喪失了共和國衛隊防守的巴格達,只剩一些常規部隊和民兵志願者與美軍展開巷戰,針對美軍的信息化作戰模式,他們毫無應對經驗。於是,巴格達很快就被美軍攻克,想看一場慘烈“惡戰”開開眼的全球吃瓜群眾們,都大失所望。

而此時,號稱要在首都是堅持打巷戰,重創美軍的共和國衛隊們,除了麥地那師表現出了阿拉伯人血戰的英勇外,其餘的幾乎早已經不見蹤影。

據多年後的資料顯示,號稱異常強悍的共和國衛隊,只是“外強中乾”,內部非常腐敗,面對金錢或者其他的利誘很容易敗下陣來。美國曾經通過這一點,在戰前用間諜已經大規模收買了不少共和國衛隊的將領。

更讓人震驚的是,面對美國的威逼利誘,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中的六個師中,除了“麥地那師”外,五個在稍稍交鋒後,都全部選擇放下武器接受了美國的“招安”;而作為對不接受“招安”的“麥地那師”的“報復”,這支唯一體現了阿拉伯式的英勇的部隊,幾乎被美軍全殲。

(美軍正在搜查被炸成渣渣的麥地那師指揮點)

只能說,薩達姆對伊拉克軍隊的武器建設和思想建設做的都不到位,以至於到了節骨眼上,號稱的14萬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也就是一群見錢眼開的烏合之眾,一擊即潰。

不過,這只是短期看的結論。近些年來,又有人指出,其實這是薩達姆他老人家的“大智慧”。化整為零的做法並非是發神經,而在暗渡陳倉,將大本營和精銳部隊轉移到提克里特等地區。面臨硬碰硬有絕對劣勢的情形,不如把實力暗藏於民間,以備將來跟美軍打游擊戰、消耗戰。

發展到現在,貌似還真有些道理。雖然美軍只用了陣亡139人,事故死亡123人的代價就取得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但接下來的十多年,卻陷入了戰後泥潭。大批伊拉克士兵和前情報部門官員組成了反美武裝,其中一些人還跟極端分子結合,搞出來個反人類的伊拉克伊斯蘭國,禍亂全球。這導致美軍在後薩達姆時代,又陸續陣亡了近5000人,時間越長,越感覺不知所措。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伊拉克軍隊不願意為薩達姆送死。

美軍在攻打伊拉克之前,進行了大量的心理戰宣傳。

美軍將薩達姆以及復興黨的種種內幕公開,暴露在伊拉克軍人面前。

其實,即便沒有美軍的這些揭露,軍人也不願意支持薩達姆。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國際社會對伊拉克進行制裁,要求薩達姆下臺。

薩達姆為了自己的權力,死撐了10多年。

期間整個國家一塌糊塗,缺吃少穿,缺醫少藥,幾乎崩潰。即便是軍人,以往在伊拉克是收入很高的職業,此時也只能拿到幾美元的月薪,只能買二三斤羊肉而已。

伊拉克的女人並不出去工作,阿拉伯人又喜歡生孩子,等於一大家人就靠這點錢支持,基本活不下去。  

相反,薩達姆家族和復興黨高層一樣驕奢淫逸。據一些美國業內人士分析,薩達姆家族的財產保守估計在70億到100億美元之間。而薩達姆被捕後,也曾承認說,自己整個家族的財富大約有400億美元之多。

後來美國攻佔巴格達,在幾處民房的狗窩裡,發現薩達姆丟棄的美鈔現金就有8億。

薩達姆無視人民痛苦,甚至通過武力鎮壓反對的老百姓。

甚至在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前,美國還在要求薩達姆和家人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就可以停止攻擊,但薩達姆不予理會。

到美軍進攻之前,伊拉克人民早已受盡了窮困,沒有人願意支持薩達姆,包括軍人。

第二,實力懸殊,沒辦法作戰。

在10多年前,伊拉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是阿拉伯世界第一。

西方評估,認為當時伊拉克軍隊大體相當於華約二線軍隊。

然而,這樣的伊拉克軍隊也被美軍一錘子砸爛。後期,伊拉克軍隊丟棄重武器,徒步逃走或者直接投降。

十多年後,伊拉克軍隊空軍幾乎沒了,陸軍重武器不是被擊毀就是老舊到報廢,實力還不到當年二三成。

相反,美軍實力卻有極大提高。比如第一次海灣戰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僅佔8%,此次超過80%。

十多年尚且打成如此,現在還怎麼做戰?

誰願意去送死?

第三,薩達姆先開溜了。

2003年3月20日第二次海灣戰爭剛剛開打,美軍第一波就進行斬首襲擊。

薩達姆當天就逃走了,從此音訊全無。

失去領袖的伊拉克軍隊,基本沒有發生過激烈抵抗,聞風而逃。

聯軍基本是行軍,作戰也只是零星的。

美軍地面部隊在戰爭初期可以長驅直入,一路無阻地直抵巴格達城下。並且在初期以每小時30-40公里的速度推進,到第四日清晨已經向北推進240公里。

整個戰爭中,美軍和英軍只傷亡100多人。


薩沙


當初薩達姆敢於入侵科威特,敢於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各種警告威懾下仍然我行我素,主要是因為薩達姆對於伊拉克軍隊的作戰實力有迷之自信。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陸軍的總人數達到100萬人之多,裝備有大量蘇制先進武器裝備,特別是薩達姆對他的12個共和國衛隊師非常有信心,後者屬於伊拉克陸軍的王牌部隊,優先裝備有T-72主戰坦克、BMP-1戰車等先進裝備,在兩伊戰爭和入侵科威特的作戰行動中戰功卓著。

不過,在多國部隊發起的“沙漠軍刀”地面進攻行動中,伊拉克引以為豪的地面部隊在100個小時內就被擊潰,作戰中伊拉克有40個師內重創,傷亡人數高達8萬人,損失了大量坦克、裝甲車、火炮,伊拉克陸軍中又以共和國衛隊師的損失最為慘重。在“沙漠軍刀”行動中,多國部隊對這些共和國衛隊師進行“重點照顧”。

當初伊拉克將多達5個共和國衛隊師駐紮在巴士拉以南地區,為了對付這5個共和國衛隊師,多國部隊抽調出最精銳的地面部隊——美軍第1裝甲師、第3裝甲師、第1機械化步兵師、第1騎兵師以及英國的第1裝甲師進行應對。要知道,原本北約這些部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抗擊蘇聯地面裝甲部隊突襲的,所以它們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和訓練水平都非常高,而且它們在作戰過程中還可以得到空中的不間斷火力支援,總體作戰能力遠非共和國衛隊師可以相提並論的。

例如在作戰中,美軍第1、第3裝甲師攔截住“大名鼎鼎”的“麥地拉”師,憑藉著數量上和質量上的絕對優勢,美軍發起了非常輕鬆的進攻,“麥地拉”師在一個小時內就損失大部分坦克、裝甲車,最終在半天內就被全殲。

伊拉克另外一支共和國衛隊“漢謨拉比”師甚至連多國部隊地面主力師都沒有碰上就被重創,它們遭到美軍第11航空旅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屠殺,更是絲毫沒有還手之力。伊拉克陸軍包括它的共和國衛隊師在海灣戰爭中遭到一邊倒的屠殺,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完全喪失制空權、同時武器裝備都沒有數量上或質量的任何優勢。從本質上來說,則是因為伊拉克軍隊對現代戰爭的戰役、戰術發展趨勢完全不瞭解,當時伊拉克軍隊仍然是按照兩伊戰爭中的經驗去對付多國部隊,最終就難免成為現代信息化戰爭的“刀下鬼”。


科羅廖夫


薩達姆的14萬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的最精銳部隊,在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中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就這樣一隻精銳部隊,在伊拉克戰爭中卻潰不成軍,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美英聯軍打擊下,衛隊死傷慘重

薩達姆在伊拉克執政不得人心,所有部隊中,只有士兵都來自薩達姆家鄉的共和國衛隊,才是薩達姆的嫡系。

所以開戰伊始,美英聯軍的空軍部隊和地面部隊,重點打擊目標就是共和國衛隊。面對連軍的強大攻勢,共和國衛隊死傷慘重。

化整為零,自動解散

在聯軍攻克巴格達前,薩達姆率衛隊退守家鄉提克里特。想利用家鄉地利、人和的優勢同聯軍開展游擊戰爭。

薩達姆把權力下放,命令部隊化整為零,各自為戰,然後自己也帶著少數親信躲藏了起來。

但令薩達姆想不到的是,失去指揮的衛隊,很快軍心渙散,面對聯軍的強大威懾,大部分士兵都丟掉武器,開小差跑了。

美軍的美元“炸彈”

美軍除了軍事上的打擊,還想方設法收買衛隊中的高級將領。例如伊拉克國防部長阿瑪德將軍,薩達姆發現國防部每次都能“巧妙”地繞開炮彈轟炸,而且不太配合薩達姆的命令。於是薩達姆把阿瑪德將軍幽禁起來了。

還有薩達姆的表哥拉希德,是伊拉克南部戰區的司令,收到美軍的大量賄賂後,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還向部隊散發薩達姆已死的消息,連自己的親表哥都背叛了他,其他的衛隊將領會怎麼做可想而知。

美軍對共和國衛隊的中下層也進行滲透,許以高官厚祿,到處散發勸降傳單,許多士兵都因此放下了武器。不過令他們鬱悶的是,美軍只是涮了他們一把,戰後美軍並沒有兌現承諾。

此外,美軍還打起薩達姆身邊保鏢的主意,為此開出了2500萬美元懸賞薩達姆的條件。結果薩達姆果然被出賣,不過這筆賞金那名“叛徒”並沒有拿到,被美軍找個藉口給賴掉了。

薩達姆引以為豪的共和國衛隊,最後自上而下都背叛了他,所以他想不死都難。


花木童說史


世界上曾有兩個國家都自詡為第三軍事強國,其最終結果都被別人啪啪啪無情地煽臉了,伊拉克就是其中之一,號稱有百萬大軍,結果都沒堅持多少時間,其軍隊都似人間消失了,事實上外界並未看到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陳屍遍野。

那麼,伊拉克軍隊特別是其中的14萬所謂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為何會潰不成軍,一觸即潰,消失得無影無蹤,伊拉克當年迎戰美軍的進攻,確實讓外界大跌眼鏡,也讓國內的軍事評論員斷言美軍將陷入伊拉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成了人間笑話。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是最精銳的戰鬥部隊確實沒錯,但在海灣戰爭中,美軍主要打擊的就是這支部隊,其實共和國衛隊的損失非常大,03年的戰爭打響以後,又是這支部隊遭到了極為猛烈的打擊,巡航導彈和攻擊機輪番轟炸,戰損極其嚴重,在美軍攻入伊拉克本土時,事實上共和國衛隊的抵抗並不強烈,出乎了所有外界的意料,美軍卻對此心知肚明。

原來,除了猛烈的巡航導彈攻擊,以及攻擊機轟炸以外,美軍在開戰以前,中情局包括安插在伊拉克內部的第五縱隊,早就對共和國衛隊的中高級指揮官進行了策反,許以美元美色和高官厚祿,由此當美軍攻入伊拉克本土時,幾乎未遇到有效的頑強低抗,所謂的共和國衛隊早就成鳥獸散了,要麼就直接投降了美軍,美軍自然勢如破竹,單刀直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在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8個師中,只有其中的一個師抵抗稍微強烈,但在收尾時卻被打殘了,其餘的師要麼壓根沒出現,要麼就化整為零了,伊拉克賬面上儘管有許多軍隊,但是真正抵抗美軍作戰的其實並不多,所以美軍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發動的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行動,以美軍進展順利佔領伊拉克全境而告結束,數月以後,美軍又順利抓獲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並對其送上了絞刑架。


國平軍史


薩達姆這位伊拉克之王實力最巔峰的時候,手下曾坐擁了近百萬雄兵,這百萬雄兵大多數裝備著從蘇聯和我們手中購買而來的武器,戰鬥力在所有中東國家中算是最為強悍的。

而在薩達姆這百萬雄軍之中,有一支部隊的實力是最為精銳的,這支部隊就是伊拉克曾經的共和國衛隊。

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

共和國衛隊最開始的時候士兵人數並不是很多,只有一個師的編制,最開始是被薩達姆開創出來保護自己以及伊拉克各高官們安全的。

作為薩達姆用來保護自己安全、鞏固自己權力的工具,共和國衛隊的士兵選拔非常特殊,如果想要加入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想要成為共和國衛隊的一名士兵,首先最重要的條件必須得是薩達姆的老鄉、是伊拉克遜尼派出身的人才可以。

眾所周知,伊拉克是由兩個派系構建而成的,這兩個教派就是遜尼派和什葉派。

在薩達姆當權的時候,伊拉克人口最多的派別是什葉派,單就人口來說,遜尼派是處於劣勢之中的。

不過由於薩達姆是遜尼派出身的,因此他自然就更加偏向於遜尼派,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的就是遜尼派。

在伊拉克的百萬雄兵中,既有什葉派的人,也有遜尼派的人,他們互相之間在軍隊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而共和國衛隊因為被薩達姆寄予了厚望、被薩達姆當成了核心嫡系部隊來培養,所以在挑選人員的時候就設置了限制,只允許薩達姆出身的遜尼派人進入。

至於這支核心部隊的軍官將領,剛大多數是由薩達姆的一些親戚或者極為信任的人充任,這支軍隊的最高長官直接就是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


共和國衛隊最開始的時候雖然只有一支師的軍力,但是接下來隨著兩伊戰爭的爆發、隨著薩達姆加大力度地支持擴張,這支共和國衛隊在最巔峰的時候一度擴張到了7個師、14萬人的龐大規模。

除了軍隊士兵人數之外,共和國衛隊所裝備的武器也極為不俗,這14萬人的部隊總共裝備了薩達姆花費數百億美元從各大武器出口國購買而來的先進武器。

單純從裝備的武器來說,共和國衛隊的武器遠遠超出了其它伊拉克軍隊所裝備的武器。

相形對比下,共和國衛隊的武器就相當於殞鐵寶劍,其他普通軍隊的武器則就相當於普通生鐵打造而成的劍,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薩達姆一生所經歷的重要戰爭

薩達姆的一生打過不少戰爭,其中第一場最重大的戰爭就是他和伊朗互相之間展開的兩伊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算輸,但是從入侵者的角度上來說,他最終沒取得什麼收穫實際上也跟輸差不多了。

第二場比較重大的戰爭就是對鄰國科威特展開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薩達姆手下的軍隊取得了輕鬆的勝利,沒耗費太多精力就把科威特給完全佔領了下來。

而在第三、第四場比較重大的戰爭中,他的結局是慘敗的,正是因為這兩場戰爭的爆發,從而敲響了他的喪鐘。

這第三、第四場戰爭分別就是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和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

薩達姆在海灣戰爭中的大敗

這兩場戰爭中的敵人都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聯軍,其中海灣戰爭爆發在科威特戰爭之後,在薩達姆攻打了科威特之後,美國等西方聯軍為了把薩達姆從科威特驅逐出去,他們就和薩達姆爆發了海灣戰爭。

原本在和美國開打之前,薩達姆一直滿心以為自己武器精銳的部隊可以和美國周旋一番,但是殘酷的現實卻把他從這種幻想中強行拔離了開來。

在海灣戰爭中,無論是薩達姆那大幾十萬普通軍隊還是他花費巨資打造的共和國衛隊都不是西方聯軍的一合之敵,在美國等軍隊的攻擊下,他們根本就沒來不及對美國人進行太多抵抗,就很快被美國人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

如果要說薩達姆這幾十萬普通軍隊和十幾萬衛隊為何在西方聯軍的進攻下潰不成軍,主要原因就是武器的差距以及美國人首度展開的電子信息戰打法。

伊拉克本身是不具備武器製造能力的,他們的軍隊之所以能有這麼精銳的武器,主要是他們靠賣石油賺了不少錢、同時又捨得花重金從其他國家購買武器,因此才裝備了那麼多先進的武器。

在伊拉克購買的武器中,最先進的武器當屬從蘇聯購買而來的武器。

而在90年代的時候,美國所研究、製造出來的武器本身就比蘇聯精銳、強大了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那從蘇聯購買來、算不得蘇聯最頂尖行列的武器,就更不可能和美國人的武器相比了。

在彼此之間巨大的武器差距下,薩達姆的部隊在海灣戰爭中遭遇失敗是並不奇怪的。

還沒等薩達姆的軍隊反應過來,美國就帶領著一眾小弟摧毀了伊拉克的雷達及通信系統,隨即在強悍空軍的配合下,輕輕鬆鬆就把薩達姆的軍隊打得翻不過身來、幫科威特把薩達姆的入侵部隊趕回了伊拉克。


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大敗

而在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了十幾年時間的封鎖,在這十幾年時間中,伊拉克一直賣不出去石油,也無法從國外購買武器來補充自己在海灣戰爭中損耗嚴重的武器裝備。

因此當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薩達姆手下軍隊的武器裝備實際上還比不過十幾年前海灣戰爭爆發的時候。

十幾年前他們整裝待發都不是美國人的一合之敵,更何況是十幾年後武器裝備損失、破舊了不少的他們呢?

這時候他們就更加不是美國人的對手了。

在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時候,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和其他普通軍隊還沒來得及進行太多的抵抗,就直接淪陷在了美國人的炮火下,薩達姆本人也在巨大的危機下,選擇席捲了十億美金現鈔四處躲藏了起來。



所以說這就是薩達姆的14萬衛隊之所以會潰不成軍的原因,這14萬衛隊的戰鬥力在中東雖然算得上是強悍,但是面對著美國壓倒性的武器,他們的強悍實際上就跟玩笑一樣不值一提。


孤客生


薩達姆不得民心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對薩達姆集團的戰爭,不是對伊拉克國家的戰爭。這是非常明確的,因為戰爭過程和結果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如果是對國戰爭,那麼就會出現國內某專家預言的情況:3000萬伊拉克人民拿起武器,同“侵略者"拼死一博,保衛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國家,如同越南戰爭。可事實是這是一場推翻薩達姆集團的戰爭,多數國民站在美英一邊。

一個推翻既得利益集團的戰爭,主要方式就是打擊其集團武裝,即願意保衛薩達姆的軍事存在,而不是伊拉克的百萬軍隊,甚至連14萬最精銳衛隊都不是,只是其中願誓死保衛薩達姆的軍隊。所以才會出現14萬精銳衛隊潰不成軍的結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局?作者認為主要是薩達姆的獨裁和暴政。1.薩達姆集黨、政、軍、警、特權利於一身,任人唯親。2.薩達姆與其子烏代可以隨意處決高官,不受法律制約。3.國家財產即私產,沒有嚴格區分。4.對占人口總數54%的什葉派穆斯林進行殘酷鎮壓等等。

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閱讀。


悅讀書屋


對於獨裁者,他愛的是他自己和他的權力,就不可能還愛人民。薩達姆當年的共和國衛隊,的確是14萬精英,武器精良,訓練有素。

但問題是當時薩達姆在伊拉克實行鐵腕統治,對待人民十分殘暴。尤其是他的兒子共和國衛隊的指揮官烏代,胡作非為不可一世。

這些作為軍人都看在了眼裡,雖然他們本身待遇比伊拉克人民要好得多,但自己的家人多數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作為一個人,一個有思想的人,哪個願意為獨裁者賣命?所以別看戰前個個都裝樣拍胸脯表決心,叫喚的震天響,真打起來,全都躲到不知哪裡去了。

這正是:打贏了有戰果,打輸了有新國。既然這個肯定是獨裁者,新上臺的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吧,說不定反而解放了呢。

也因此,別看獨裁者個個口氣強硬,實際外強中乾,心中有數的不到真要倒臺,根本不敢一戰。


手機用戶53141448805


薩達姆有一支精銳部隊,號稱中東第一雄師,也就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該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一觸即潰,是一隻真正的紙老虎,猶如泥塑的,又好比紙糊的。為何共和國衛隊的戰力如此不堪一擊呢?主要原因在於美英聯軍實力過於強大,其次就是共和國衛隊高級將領被聯軍收買了,再次是共和國衛隊武器落後,裝備陳舊,還沒有戰心。

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薩達姆執政後對該軍進行了擴編與加裝,成為一支數量眾多,裝備精良的能戰之師。薩達姆花費了數百億美元由各國購入了先進武器來裝備共和衛隊,但是被美國製裁封鎖十餘年後,裝備不再有優勢。

共和國衛隊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人數有十四萬之眾,編制為:2個裝甲師、5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補給師。衛隊成員多數來看薩達姆的家鄉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衛隊總司令是薩達姆的二兒子庫賽,可以說共和國衛隊就是薩達姆的私人軍隊。

共和國衛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1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進行武裝干涉,美國第七軍團、英國第一裝甲師合圍了共和國衛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鬥。美軍裝備的是先進的M1系列坦克,而伊拉克的坦克大多數是蘇聯製造的老式中型坦克,此戰中共和國衛隊元氣大傷,損失慘重。

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充分發揮了他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不惜重金美女賄賂共和國衛隊的軍事長官,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也被糖衣炮彈俘虜。由於美國長期的經濟制裁與武器禁運政策,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軍事裝備已經十分陳舊落後了;美國的胡蘿蔔政策瓦解了他們的最後戰心,所以在戰爭中一觸即潰,紛紛不戰而降。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