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箍咒」監管起底催收、數據、助貸 互聯網金融迎來多事之秋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紧箍咒」监管起底催收、数据、助贷 互联网金融迎来多事之秋

51信用卡風波,讓大數據公司、網貸平臺的信息安全、“套路貸”、催收、助貸等問題站在風口浪尖之上,同時也引來監管部門的多重施壓。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已組成調查組,摸底大數據的使用邊界和採集邊界,將會涉及外包催收公司管理辦法。首批排查和調研的機構包括一諾銀華、萬盛金融和平安普惠。

10月24日下午,網傳人民銀行緊急調研,要求銀行填報是否與第三方數據公司開展合作,排查的合作內容主要涉及數據採集、信用欺詐、信用評分、風控建模等方面,有的要求銀行上報第三方公司的名字、股東背景、是否涉及爬蟲。

一位機構首席風控官表示,此次主要是排查“爬蟲”信息,部分銀行並未收到要求填報第三方信息的通知。

01

暴力催收掀起51信用卡“驚魂”調查

10月21日,國內最大的線上信用卡管理平臺51信用卡迎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調查,杭州警方突襲了51信用卡公司總部,帶走了部分工作人員。這場調查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更讓51信用卡陷入輿論旋渦的中心。畢竟51信用卡是國內互金行業的“明星企業”,成立6年後於2018年7月登陸港交所,上市前曾獲得過小米、京東、順為資本等多家知名風投的融資。根據其年報顯示,2018年51信用卡的註冊用戶數增至7590萬,同比增長22.4%;累計管理信用卡達1.23億張;淨利潤21.69億元。

這場調查亦是向市場發出了明確的嚴監管信號。當日,51信用卡股價下跌超過34%,收盤價為1.77港元。

針對此次突擊的原因,10月21日晚,杭州公安對外稱,“‘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異常投訴信息。經初步調查發現,‘51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國家機關,採取恐嚇、滋擾等軟暴力手段催收債務的行為,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

此後,51信用卡發出公告稱“公司目前運營情況及財務狀況仍保持健全”,並稱公司創始人兼CEO孫海濤、CFO趙軻協助政府部門調查已暫時完結,兩人均未被相關部門扣留。

10月22日早上,孫海濤在其個人微博表示,“這個風波是因為我們管理上不完善,尤其是對合作公司的培訓和監督不夠,導致在對借款人聯絡溝通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過激的行為,給個別借款人造成了傷害”,並向公眾道歉。

然而,這次悔改、道歉並沒有為51信用卡挽回太多市場信心,在10月22日小幅回升後,10月23日,其股價再度下跌5.5%,收盤價為1.89港元。另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嚴厲監管使得互金業務最重要的大數據風控幾乎沒法做了,而意圖實現助貸轉型的頭部平臺不會超過10家。

02

“爬蟲”觸及數據安全底線

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在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我國徵信對替代數據的使用已經走在國際前列,但是替代數據也存在一些數據安全問題,如來源廣泛、種類繁多,缺乏統一歸口;國內數據行業濫採濫用數據的情況嚴重,近幾年國內外均發生了多起數據洩露事件;合法和安全是使用替代數據的底線,並且替代數據不能是萬能藥,不可能解決信用或者普惠金融的所有問題。

和大多數行業的發展軌跡一樣,如今大數據“爬蟲”技術已發展到足夠引起監管重視的地步。

作為一種收集信息的計算機技術,“爬蟲”本身是中性的,合不合規取決於爬取的對象是否越界。目前,“爬蟲”技術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是最關乎大多數網民信息安全,以及劍指大數據風控公司違規操作的一條。簡而言之,即是“爬蟲”公司通過非法途徑、手段在未經收集人同意的情況下,獲取包括公民姓名、身份證號、

手機、住址等個人隱私信息,間接地為網貸灰色產業鏈中套路貸、助貸、暴力催收等環節帶來“商機”。比如,在獲客前端,銷售用戶信息,導致用戶在A平臺貸款後,B平臺主動電話聯繫並願意提供貸款服務;在催收時,對用戶所在公司、居住地進行信息轟炸,並將催收信息販賣給其他網貸平臺等。

值得一提的是,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數據是大數據風控公司主要爬取的對象之一,這些數據既能保證用戶的真實性,又可以判斷其消費水平。當用戶申請消費貸款時,同意授權爬取淘寶數據,那麼“爬蟲”便可能通過淘寶網頁進入到支付寶。與此同時,很多網貸產品的申請條件更是直截了當與芝麻信用掛鉤,芝麻分的多少直接對應不同的貸款金額。

二是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對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高頻使用的網站入侵,並大批量獲取公開數據時,影響網站的正常運行。比如,“車牌黃牛”通過“爬蟲”軟件侵入“交通安全服務管理平臺”,非法獲取大量未註冊車牌數據信息向用戶出售。

三是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利用“爬蟲”技術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獲取數據,或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比如,2018年8月華住集團旗下連鎖酒店用戶數據發生洩露,導致大量數據在暗網上被標價出售。

監管為何現在“收網”?

“爬蟲”技術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興起,本質上與“信息孤島”有關,一方面工商、稅務、徵信、司法、社保等環節存在信息割裂,另一方面各大電商平臺“各自為戰”。零散分佈著的信息,成為“爬蟲”發展的“商機”。

然而,“爬蟲”技術已發展多年,此前被廣泛應用於搜索引擎的關鍵詞優化(SEO),之所以最近才受到監管的重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爬蟲”技術對用戶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其中不僅包括網貸平臺的暴力催收、套路貸等“常規影響”,還直接影響到普通消費者,比如機票網站會根據網站瀏覽量調整機票價格,瀏覽量越高,則搶手度越高,而“爬蟲”產生的虛假瀏覽記錄則會擾亂機票網站後臺算法,間接提升機票的實際價格,促使消費者不得不花高價來消費。

第二,“爬蟲”技術公司和互聯網電商的矛盾激化。在“爬蟲”技術發展初期,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通常對“爬蟲”技術保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這是因為“爬蟲”技術能為網站、店鋪頁面帶來一定的瀏覽量,也就是流量,流量是判斷互聯網平臺市場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大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平臺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加快融資的進程。有業內人士表示,“只要這些‘爬蟲’技術不影響網站的‘負載均衡’,一般都不會管。”

然而,這種互惠的模式在近年來逐步被打破,“爬蟲”技術對於各大電商平臺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商平臺的優質數據被爬取後,卻為他人“做嫁衣”,讓那些風控實力薄弱的網貸平臺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從消費金融市場中分一杯羹。至此,雙方的關係演變到無法容忍的地步。網上有傳言稱,監管對部分大數據公司的收網或和電商平臺的舉報有關。

03

“助貸”行業或面臨洗牌

“助貸”是近來網貸平臺主要轉型的方向,一般是指銀行、信託、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作為資金方,由互聯網公司線上導流或線下門店的商業模式。

10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發佈《關於規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類業務及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商業銀行嚴禁與以金融科技之名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企業開展合作;嚴禁與虛構交易背景或貸款用途,套取信貸資金的企業開展合作;嚴禁與以非法手段催收貸款的企業開展合作;嚴禁與以“大數據”為名竊取、濫用、非法買賣或洩露客戶信息的企業開展合作。

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彭凱表示,此次《通知》主要有兩大塊內容,一是金融科技公司業務合作,二是互聯網保險業務。就內容而言,都包含了此前一些監管文件內容或者監管口徑,但是此次《通知》內容較為細化。短期內,金融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在業務層面合作的“中止”或“暫停”不會出現。但基於此次新規,金融機構會在合規改造問題上追求更精細的作業。但長期看,文件內容本身表明監管的方向,更加追求細節和實質認定,以往的“應對式合規改造”的擦邊球做法將不再管用。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層層加碼後,此次《通知》再次對風控要求提高,原來與助貸積極合作的銀行有可能在未來會降低原有合作業務體量。此外,《通知》也將給中小金融科技公司較大影響。因為金融科技公司本身是有意識地在與銀行形成錯位競爭關係,而中小金融科技公司除了與銀行錯位競爭,還需要與頭部平臺錯位競爭,就導致市場相對更加下沉,對於銀行來說數據價值相對不高,其次中小金融科技機構從技術積累與合規上不如頭部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