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我國的古人是很會講故事的,而且講得好的,到最後還能演化成一個個成語。據統計我國共有5萬多條成語,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其中最短的成語是:莫須有,出自《宋史·岳飛傳》,指的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岳飛。最長的成語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出自《晏子春秋》。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有趣的成語: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估計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成語近年還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一般來說,這個成語被我們用來形容戀愛中的一方不夠忠誠,喜新厭舊。但其實它原本的意思並非如此,它出自《列禦寇·黃帝篇》,在這本書中2000年前的古人給我們講了個聰明人與傻猴子的有趣故事。首次出現這個故事的是《莊子》,但書中對對這個故事只有簡單的描述,後來《列禦寇·黃帝篇》則對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全文如下: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這是一篇文言文,能出現在小學課本中,說明它的意思並不難解。故事的大意是:宋地有個老翁,喜歡猴子便養了一大群,這些猴子就像能懂他的心思一樣。為了養它們,老翁不惜帶著全家節衣縮食。後來家裡越來越窮,他便打算少給些食物給猴子。於是他便這樣對猴子說:“以後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給你們四顆,你看行不?”猴子們聽了氣得跳腳。老翁於是靈機一動,說:“那我以後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們三顆,怎麼樣?傻猴子們聽完,開開心心地答應了。

“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這就是“朝三暮四”的來歷。在這裡,老翁只是和猴子玩了一個小伎倆,就將猴子說服了。值得注意的是,一天給7個果子的事情本質是沒變的,這充其量就是個障眼法。所以原本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像老翁這樣耍滑頭之人,他們變化多端,讓像傻猴子一樣的普通人捉摸不透,重點在於奸詐,和情侶間的不忠誠沒有半點關係。

“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而後到了劉勰《滅惑論》中,則成了“所謂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設者也”,主要是形容人的喜怒無常。哪怕到了元代,這個成語也並沒有形容戀人花心不忠的意思。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詞義延伸,至今文史學家也沒有在典籍中找到來源,可見這是民間在長期使用時擴充的意思,這在成語中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朝三暮四”不是指花心,出自2000年前的一件趣事,入選小學課本

小學課本中有趣的成語故事很多,比如成語“一毛不拔”,也是近幾年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成語,同樣講的是一個猴子的故事。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定能領會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