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我爺爺是張學良,我奶奶是趙一荻,我爸爸是張閭琳,是他們唯一的兒子。”

這段話是張學良長孫張居信在國內參加媒體節目時的開場白,因為在美國出生且缺乏中文環境的緣故,張居信的中文說得有些吃力。

在說完那一段開場白後,張居信跟觀眾說了句“抱歉,我中文不太好”後,便迅速將語言切換成了英文。

張居信的美式發音是如此地道純正,以至於他竟在一時間讓在場的觀眾有些錯愕:這滿口英文的男子,竟會是少帥張學良的長孫?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張學良與1歲的張居信

張居信不僅是張學良的長孫,還是張學良最寵愛的孫子。

張居信父親張閭琳生於1930年,他是張學良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張學良四個兒子中活得最久的一位,他也是唯一為張學良留下子孫的後代。

張閭琳8歲時便被父親送到了美國,並被交給美國舊金山的好友伊雅格(老軍需官)和埃娜夫婦處代為撫養。此後一直到成年,張閭琳一直未與事變後被軟禁的父親張學良團圓。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為了張閭琳的安全伊雅閣隱瞞了張閭琳是張學良兒子的身份,他還特地搬出了華人區,並讓張閭琳完全西化。

因為這些特殊“處理”,張閭琳後來竟完全忘記了中文。自然,他的兒子張居信也就不再有了學習中文的環境。

1956年,直到張閭琳26歲時,他才再次在臺灣高雄見到了仍被囚禁的父母。1961年,張學良被官宣獲得自由後,趙一荻赴美探望兒子張閭琳,自此,張學良、趙一荻夫婦終於和自己只會說英語不會說漢語的兒子頻繁往來,共享天倫之樂。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天公作美,在這一年後的1962年,他們的長孫張居信出生。張居信的名字和弟弟張居仰的名字都是張學良親自為他們取的,這個意思非常明確:合起來是信仰。而這信仰的所向,正是中國。

張學良在見到已不會說中文的兒子時便已百感交集,他心中始終對兒子不會說中文充滿遺憾。所以,當一歲的孫子張居信被帶到臺灣他們北投的家裡與他們團聚時,他和趙一荻竟迫不及待地開始教他中文。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可畢竟當時他們能團聚的時間有限,所以,張居信最終還是英文比中文好太多。最重要的是,對於那些方塊字,張居信從來覺得極其陌生。但好在,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他終於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張居信”。

可張居信學到的中文字畢竟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爺爺奶奶一直在臺灣,他每年只能與他們短暫團聚一次。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張居信和張居仰兄弟寫的中文

由此可見,對於當時的張居信而言,他的確不具備學習中文的環境。可為了不負爺爺的期望,即便在沒有中文母語環境的條件下,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學中文。但這對他來說確實太難了,他說:“學中文對於缺乏環境的我來說,真的是個太難的事。”

1995年,張居信33歲這年,他的爺爺張學良正式離開臺灣僑居美國夏威夷。也正是在這期間,張居信才終於有了學習中文母語的環境。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在爺爺的幫助下,張居信的中文不僅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對祖國中國的感情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一年後,張居信帶著爺爺的期望回到了北大。

張學良曾在北大求學過,可他後來卻再也無法回去,但他的心卻一直對那裡充滿了景仰和懷念。於是,他選擇了讓長孫替自己回去的方式了卻自己的心願。

正是在北大求學期間,張居信對中國歷史和自己爺爺張學良有了非常深入的瞭解。也是自這以後,張居信開始頻繁往返中國,他的足跡遍佈了瀋陽、北京、西安……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2001年,張學良以101歲高齡在美國檀香山病逝後,張居信往返母國的步伐也越發頻繁了。此時的他也已經做了父親,有了兒女,恰也正是因此,他對自己“根源”的探求慾望才越發濃重了。

在張居信看來,自己雖出生在美國並不可避免地有了美國國籍,可他的心卻一直裝著中國。在他心裡,中國已刻在他的名字裡,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為了讓自己的子女記住自己究竟來自哪兒,打子女出生開始,他便教他們中文,他曾非常欣慰地說:“他們的中文說得比我好。”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2004年9月22日,對於張居信而言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這天,他獲聘成為了東北大學兼職教授。拿下這個具有象徵性的職位,對他而言,比當年在學校期間獲得美國國家科技大獎的意義還要重大。

除了這份工作外,張居信的主要工作是斯坦福大學大規模軟件開發和正式算法工具開發的研究工作者。在這個領域,張居信曾作出過突出貢獻。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相當有意思的是,張居信不僅幫助爺爺張學良了卻了很多心願,他甚至還幫爺爺將“泯”了一場恩仇。

張學良和郭松齡原本是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後來,兩人又是朋友、兄弟和上下級關係。在當時張作霖所屬的奉系,誰都知道張學良和郭松齡是同穿一條褲子的。

可後來,郭松齡卻毅然舉起了反奉的大旗,他反奉還是打著張學良的旗號。郭松齡反奉最終成了他與張學良反目的根本原因,1925年,郭松齡因兵敗被殺。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對於郭松齡反奉後的結局,張學良感到痛心疾首,他曾對身邊人說:

“郭茂宸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若由我處理,應讓其出國深造,以後再為東北地方之用。”

言外之意是,若當時郭松齡由他處置,他定不會讓他死。可這些話,郭松齡的後人卻並不知情。正是從這時起,張學良與郭松齡及其後代幾乎再未通過往來。

曾經的兄弟、朋友、生死交,似乎不復存在……

然而,2016年,即郭松齡去世的第90年,也即張學良與郭松齡及其子孫斷絕往來的第90年。張學良孫子張居信竟做了一件事情:他決定在當年5月9日和郭松齡孫子郭泰來會面。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次會面的意義是重大的,無數人盯著他們兩,想看看他們會面會是怎樣的情形。

讓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是,在瀋陽明湖春飯店,張居信和郭泰來見面後竟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人說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一抱,便也將祖輩之間的恩怨“泯”卻了。也正是這個擁抱,將他爺爺和他爺爺的過往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當天,這位因彼此爺爺而惺惺相惜的兄弟還約定:以後要做經常會面談心。

想來,張學良和郭松齡若泉下有知,定會為這一幕感慨萬千。

到此,世人眼裡,張居信為爺爺張學良做的已經夠多了。可張居信自己卻覺得,自己並未真正完成爺爺的心願。因為,他在內心深處覺得:爺爺是想讓他把熱愛中國當成一生信仰,他在心裡雖一直如此,但從實處上講他卻並未為國家做過太大的貢獻。

張居信:張學良長孫,會說中文但不流利,曾為爺爺做過這幾件事

所以,在未來,他還將為信仰做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